第二十一編 解放前夕的馬鴻逵政權
解放前夕的馬鴻逵
一、與馬步芳爭奪甘肅軍政權
1949年3月,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張治中因參加和談,離開蘭州,職務由副長官兼甘肅省政府主席郭寄嶠代行。
當時,馬步芳以副長官兼青海省政府主席駐西寧,他的部隊八十二軍馬繼援部駐在隴東平涼一帶,騎五軍馬呈祥部駐在新疆;馬鴻逵以副長官兼寧夏省政府主席駐銀川,所轄步兵一二八軍(軍長盧忠良)、十一軍(軍長馬光宗)、騎兵師及直屬部隊等都駐在寧夏;副長官馬鴻賓所屬八十一軍馬惇靖部駐在寧夏中寧及附近各地。在甘肅境內,雖有國民黨中央軍周嘉彬、黃祖壎、王治岐三個軍駐防,但甘青寧的局面,實際上為馬家勢力所左右。同時,郭寄嶠自1947年主甘后,由于貪污橫行,為各方所反對,已在甘肅難以立足。因此,西北軍政長官一職,將由馬鴻逵或馬步芳繼任之說甚囂塵上。
在此種情況下,馬鴻逵的野心膨脹,不甘坐失良機,遂由寧夏奔赴蘭州,一面試探馬步芳的動態,相機行事;一面拉攏甘肅名紳張維、楊思、水梓、王廷翰等人,俾為己用。并儼然以西北軍政首腦自居,去電邀請青海之馬步芳與中寧之馬鴻賓來蘭,面商西北大局。結果兩馬均以不能前來,復電拒絕。本來三馬素有成見,貌合神離。馬鴻逵對于碰壁一事,亦有所料。不意他的活動卻引起甘肅省參議員祁鼎丞等的反對,認為西北軍政大權如操諸兩馬之手,漢人就沒有立足之地。于是,提出“寧愿留郭,不迎兩馬”的主張,進行反馬活動。馬鴻逵對這些人也進行了許多工作,千方百計地想法減少對他的阻力。
當時,馬鴻逵認為馬鴻賓不爭長短,無足輕重,因而對其態度是不即不離。而最感頭痛的乃是馬步芳,認為是與他在西北爭雄的唯一對頭,因此就一直在明爭暗斗,互不相讓。有一天馬鴻逵聽到:馬步芳為了爭奪長官職位,不惜巨資,派人到蘭州、廣州等處分頭大肆活動,即將達到成熟階段。他感到對方既已活動占先,在一致反共的前提下,只好讓步,另作打算。于是即與馬步芳多方聯系,約定在享堂(青海民和縣境)會面。馬鴻逵于5月上旬前往享堂,與馬步芳會談結果,決定馬步芳擔任西北軍政長官,馬鴻逵擔任甘肅省政府主席,并互相電保,以示團結。又決定由寧夏出兵兩軍,與青海軍隊合作,一致反共。
享堂會議后,馬鴻逵返蘭州,曾對人說:“長官是空名,主席是實缺,有地盤有實權,將來可以多征兵。”接著,他就履行會議協約,一面電令寧夏出兵,一面電國民黨中央,擁護馬步芳擔任長官。5月18日,國民黨中央準如所請,發表馬步芳為西北軍政長官。當時敦寄嶠正因公離省。馬步芳到蘭就職后,得意忘形,除借獻禮為名,向各處勒索馬匹,攫取財物,積極擴充實力,堅決與人民為敵外,又日夜花天酒地,玩弄女性,過著一貫荒淫無恥的生活。
這時,馬鴻逵為了促使馬步芳早日履行諾言,日夜登門訪謁。而馬步芳得隴望蜀,長官到手,又想主席,密派其親信馬紹武(青海民政廳長、CC分子)前往廣州繼續活動,自己則避往西寧,對于享堂之約,竟置之不理。馬鴻逵在發現馬步芳的陰謀后,憤怒異常,大罵馬步芳背信棄義,并命令正在前線作戰的寧夏兵團撤退。同年7月,馬鴻逵親自由蘭州飛往廣州,向當時的國民黨行政院長閻錫山大發牢騷。接著又飛臺灣,向蔣介石訴苦,并看過在臺灣新置的房產后,又飛香港,布置逃亡事宜。原來馬鴻逵在被宣布為戰犯后,就日夜惶恐不安,早與美國陳納德勾結,準備攜帶眷屬、黃金逃跑。這次到香港,就是進一步作逃亡安排。
同年8月間,行政院發表馬鴻逵為甘肅省政府主席,并電調馬步芳去廣州,意在消除二馬隔閡,俾其一致對付解放軍,企圖在西北負隅頑抗,以作垂死之掙扎。這時馬步芳亦感到自己力量不足,只有借重馬鴻逵,才可茍延殘喘。于是在接電后,即約請馬全欽一同飛往廣州,向馬鴻逵說情調解。最后二馬言歸于好,決定同機返蘭。但馬鴻逵看到國民黨大勢已去,解放大軍節節逼近蘭州,逃離之不暇,哪有心情再回蘭州。于是他對人說:“回去,不送命于共產黨,便送命于馬步芳。”因而一夜之間,又變更與馬步芳同機飛蘭的計劃。第二日清晨臨上飛機前,馬全欽還在廣州愛群酒店,一再勸說,不但無效,反而斷然與馬步芳決裂,從此二馬分道揚鑣。馬鴻逵即飛回寧夏布置善后去了。
二、青寧兵團的聯合撲陜與敗退
1949年5月,馬鴻逵的部隊擴充為寧夏兵團,由馬敦靜(馬鴻逵的次子)任兵團司令;盧忠良為赴陜軍指揮官兼一二八軍軍長,轄二五六師(師長由盧自兼)、三五六師(師長馬寶琳)、保安第四縱隊(司令周福財);馬光宗為十一軍軍長,轄一六八師(師長馬自兼)、第二縱隊(司令馬義忠)、第三縱隊(司令馬全忠,留守中寧)。另有騎兵兩個團,炮兵兩個營,共計兵力4萬人左右。
寧夏兵團于1949年5月中旬,全部進入甘肅平涼一帶與青海兵團會師隴東。當時,駐在隴東的青海兵團轄八十二軍(軍長馬繼援)的三個師,一二九軍(軍長馬步鑾)的三個師。另有騎兵兩個旅、炮兵兩個營,共計兵力為4萬多人。這兩個兵團在隴東的兵力,總計約8萬人,由馬繼援統一指揮。
當寧夏兵團到達隴東之初,馬鴻逵由蘭州到平涼,集合青寧兵團的部隊講話,他說:“以整個西北來說,青寧不分。應一致團結,保衛大西北。”馬繼援接著說:“我們這樣多的軍隊,不論什么樣的敵人,沒有打不退的。”講話之后,馬鴻逵又對我們說:“我的意思在平涼一帶設防,阻止解放軍西進。但馬長官(馬步芳)要軍隊前進,攻取西安。現在不能不去,你們積極準備,即時出發。你們這次出去弄不好,就把敵人引進來了。比如桌子上的上點水,你不斗,它不動;你劃一個道道,它跟著就來了。”又對盧忠良說:“寧夏軍隊到達咸陽,就算完成任務,決不過咸陽河。對共產黨不打硬仗,要保存實力,就是將來投降共產黨,也就有本錢。”馬鴻逵在平涼住了一夜即返回蘭州。臨走前還給每團發了一百元硬幣,給指揮部二百元硬幣。馬繼援也給團長以上的人每人送了一匹馬。
馬鴻逵返蘭后,與馬步芳一同派馬全良到前線去。臨走時馬鴻逵對馬全良說:“馬繼援把盧忠良支到前線去打硬仗。你去了對盧忠良說,不要打硬仗,要保存實力。”馬步芳又對馬全良說:“馬繼援年輕經驗少,你去了要多幫助,并在兩個兵團之間作好聯系。”
當時青寧兩兵團的軍事布置是:寧夏兵團分兩路向興平、咸陽前進,第一路由馬光宗率領,取道長武、彬縣、永壽,沿西蘭公路前進;第二路由盧忠良率領,取道靈臺、崔木鎮(在麟游東北)沿公路左側前進。青海兵團沿涇河左岸向咸陽前進,其中一二九軍后續到達彬縣、長武一帶集結,為總預備隊。
到5月下旬,八二軍先頭部隊到達大小竹竿,十一軍先頭部隊到達監軍鎮,一二八軍先頭部隊到達貫頭鎮。據偵察,解放軍大部在禮泉、乾縣、興平一帶防御警戒。十一軍一六八師五○三團進攻楊峪嶺,激戰一日,傷亡甚重;八二軍騎八旅在大小竹竿接觸時,亦被解放軍炮擊,損失很大;一二八軍三五六師第三團在貫頭鎮接觸后,戰斗三小時,解放軍有計劃地向后撤退,一二八軍隨即進至乾縣。但馬繼援對情況估計錯誤,認為解放軍敗退,起了搶先爭功的念頭,于是冒險挺進,越過十一軍的防線和一二八軍乾縣防線,向咸陽急進,企圖直取西安。不料一二四師和騎八旅猛攻咸陽,激戰一晝夜,傷亡慘重,遂敗退禮泉東北一帶休整,一二八軍便接替了禮泉、咸陽的防線。
這時馬步芳電話指示要寧夏兵團馬光宗部迅速前進,攻打咸陽。馬光宗以攻擊楊峪嶺時,損失甚大,需要休整為詞,表示不愿前進。馬步芳頗不滿意,并將電話機摔下。實際上在這以前,馬鴻逵曾電話指示馬光宗部不要前進。當時馬步芳和馬繼援的意見,要將寧夏兵團主力布置在乾縣監軍鎮一帶;而盧忠良建議將主力撤退至永壽山區,前頭部隊在乾縣監軍鎮一帶布防。雙方意見尚未一致,解放軍十九兵團已進至咸陽、乾縣等地,牽制青、寧兩兵團,掩護主力部隊圍攻胡宗南部。在這種形勢下,寧夏兵團的十一軍撤到永壽梁,一二八軍撤到崔木鎮、邵寨、靈臺等地。青海兵團也跟著撤到永壽一帶。
7月中旬,解放軍發動攻勢,大軍西進,將扶眉一帶胡宗南部包圍,青寧兵團奉命抽調部隊赴援。寧夏兵團一二八軍和青海兵團八十二軍出發到崔木鎮時,一二九軍王治岐部已被殲滅,救援未成。
寧青兵團雖然歸馬繼援統一指揮,但在幕后仍由馬鴻逵、馬步芳各自操縱。如馬鴻逵要部隊撤退,而馬步芳要在永壽一帶頑抗,因而兩馬矛盾激化。不久,馬鴻逵堅決命令寧夏兵團撤至平涼。這時副長官劉仁代表馬步芳在靜寧縣召開會議,研討防守問題,參加者有馬繼援、盧忠良、王治岐、周嘉岐、周嘉彬等。
會上宣布,長官公署決定將寧夏兵團改為隴東兵團,任務是死守平涼一帶;青海兵團改為隴南兵團,任務是防守隴南一帶。雖然作了這樣的決定,同時馬步芳又指令盧忠良為隴東兵團指揮官。但寧夏兵團并沒有死守平涼,盧忠良也復電拒絕接受指揮官的任命,而率隊一直向寧夏撤退。青海兵團也沒有去防守隴南,而一直向蘭州撤退。
8月上旬,寧夏兵團正由平涼撤到瓦亭、三關口、任山河時,馬鴻逵的甘肅省政府主席發表了,于是又命令部隊在三關口一帶抵抗一下,阻止解放軍西進。但解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分兩路進攻,激戰兩日,寧夏兵團傷亡很大,向后潰退。當解放軍挺進固原時,寧夏兵團已全部撤回寧夏。
三、馬鴻逵重新部署企圖作垂死掙扎
是年8月中旬,馬鴻逵由廣州飛回寧夏后,對群眾和軍政人員講話時說:“大家可安居樂業,寧夏不放槍,我們有辦法。劉志丹對共產黨有功,我曾對劉志丹有好處、有關系(指大革命時期劉曾任馬鴻逵部政治部部長,寧、漢分裂國民黨清黨時,馬資助劉離開)。”并對我們說:“我可坐飛機上北京找毛主席。”接著又說:“這不行,錢擠光了老命還要送上。這樣做,將何以對蔣先生?”盧忠良說:“旗子我們搭,你不要出頭。”馬鴻逵再沒吭聲。最后他又說:“我們把下馬關(同心縣屬)的解放軍排擠出去后,再和共產黨講條件。”
由此可見,當時因大勢所趨,馬鴻逵思想雖有動搖,但實際上他對共產黨是非常仇恨的。如在“雙十二”事變后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戰時,他曾給蔣介石打電報堅決反對。日本投降后,舉國歡騰,而馬鴻逵卻大喊大叫,痛哭流涕地說:“壞了壞了!這一下共產黨成功了。”在他被宣布為戰犯后,既怕又恨,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戰,蔣介石卷土重來。他對盧忠良說:“美國原子彈大的小的都準備好了,大的在大地方上放,小的在小地方上,世界大戰快起來了。”
因為如此,馬鴻逵為了作垂死掙扎,又積極整軍備戰,將保安總隊、保安師加以改編,全部隸屬于各軍。在原有的十一軍和一二八之外,又自行增編了一個賀蘭軍,并解釋說:“取岳武穆滿江紅一詞中‘踏破賀蘭山闕’之意,是有歷史意義的。將來失敗,還可以在賀蘭山去打游擊。”同時,將各軍建制,從新改編調整。一二八軍軍長仍為盧忠良,副軍長馬寶琳、何曉霆,轄三個師:二五六師師長馬福元,三五六師師長馬寶琳(兼),保二師師長周福財;十一軍軍長仍為馬光宗,轄三個師:一八九師師長馬世俊,一六八師師長馬清,保四師師長馬全忠;賀蘭軍軍長馬全良,副軍長馬英才、王伯祥,轄三個師:二五七師師長馬英才,保一師師長王有祿,保二師師長馬義忠;騎兵第十師師長馬敦厚,副師長馬文炳,轄兩個旅。此外,還有騎兵獨立團、騎兵獨立營、炮兵團、特務團、教導團、三個獨立特務營、一個憲兵連以及流竄到寧夏的蒙軍李守信支隊、三邊張廷芝的保安團等,再加上衛寧保安司令秦福成,金靈保安司令馬得貴,寧朔保安司令馬英建,平惠保安司令周定邦等所率的地方國民兵等,全部兵力約8萬人,仍以其子馬敦靜為寧夏兵團指揮官。而在軍事上的布置是:一二八軍全部防守河東一帶,十一軍防守銀川一帶,賀蘭軍防守河西、寧朔一帶。
這時蘭州情勢緊急,馬步芳要求寧夏派兵赴援,并派其秘書長馬驥到寧夏洽商。馬鴻逵乃組織援蘭兵團,其行動部署是:一二八軍、賀蘭軍附有騎兵、炮兵進援蘭州,計劃集結靖遠后,斜插西蘭公路,以解蘭州之圍。盧忠良率主力到達中寧附近,先頭部隊進到甘肅海原縣屬長流水、興仁堡一帶,馬全良到達興仁堡,即停止觀望,馬鴻逵并借故向馬步芳要索軍用物資。十一軍附有騎兵、炮兵進擊固原,計劃截擊解放大軍右側,先頭部隊到達吳忠堡。8月26日蘭州解放,一二八軍遂撤至金積、靈武一帶,賀蘭軍撤至中寧一帶。這時馬鴻逵對盧忠良說:“我不信把他(馬步芳)放不倒!”
蘭州解放后,馬鴻逵下定決心,要在寧夏采取“打光、燒光、放水”的辦法,頑抗到底。并說:“將放棄的地方,一面放水,一面燒倉庫,節節抵抗,直至軍隊打完為止。并控制好飛機場,以便最后派飛機把你們接出去。銀川城內放火時,先由我的公館燒起。”又對當時的黨政軍紳商各界講話時說:“寧夏要效法太原閻錫山的辦法,抵抗到底,就是損失盡凈,也在所不計,最后閻錫山還不是當了行政院長嗎?”
8月下旬,馬鴻逵因蔣介石電召,乃由寧夏飛往重慶。臨行時將軍政大權交給他的兒子馬敦靜,并布置由盧忠良部攻擊下馬關的解放軍。同時馬敦靜在吳忠召開會議,參加者有馬全良、盧忠良、馬光宗、馬寶琳、馬英才等。會議決定:(一)破壞青銅峽公路,并占領牛頭山陣地;(二)在必要時執行馬鴻逵的放水計劃;(三)各守防線,堅決抵抗;(四)重新調整各軍建制,即將原賀蘭軍王有祿師帶兩個團歸一二八軍指揮,原十一軍馬全忠師歸賀蘭軍指揮,騎兵師第一旅歸賀蘭軍指揮,騎兵師第二旅歸一二八軍指揮。
馬鴻逵到達重慶后,又派其參謀處長張蔚野由重慶飛回寧夏,給我們帶來一封信,信上的指示是:寧夏軍隊應經過固原到川邊靠近胡宗南,團長以上軍官的眷屬送到四川。我們對這個指示沒有執行。接著,他又以電報指示我們,決定死守寧夏,讓我們表示態度。大家都表示要堅決執行命令,就是最后剩下一人一彈,絕對抵抗到底。
最后他的布置是:一二八軍全部配附王有祿部一個師(只有兩團)、馬全忠部一個團、張廷芝部一個團、李守信部、騎兵一個旅和地方國民兵防守河東;十一軍(缺一個師)防守銀川一帶,作為總預備隊;賀蘭軍(缺一個師、一個團)配附騎兵一個旅,防守河西、寧朔一帶。
9月上旬,馬鴻逵的長子、騎兵師長馬敦厚公開攜眷逃走,離開寧夏。當時就有人看到,這是馬鴻逵布置好的,讓一個兒子明走(指馬敦厚),一個兒子暗走(指馬敦靜)。在馬鴻逵及其寧夏兵團瀕于崩潰的時期,他雖然一再布置,強自掙扎,但實際上已是色厲內荏,毫無辦法,所以最后只有拋下部隊不管,全家一逃了事。
摘自《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