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關于寧夏建黨工作

(1948年9月)

一、情況概述

此次寧夏建黨工作,開始于1944年。當時,馬鴻逵對我黨已高度防范,寧鹽邊境已實行嚴密封鎖,從倒(道)塔到石溝驛這一線上,封鎖隊在主要道路上,三五人不等。來往商民被封鎖隊發現時,從寧夏來邊區的,立即抓回捆打,勒索巨金,方可放走;從邊區到寧夏的立即扣押。在其內地防范亦很嚴密,群眾家中來人須向保甲長報告,無身份證的根本不能居留。各重要路口與橋頭,每到冬天(現在不分冬夏)即由甲長輪流放哨,盤查行人(現在是國民兵放哨),這樣使無身份證的人,無法進入寧境。

但當時也存在著開展寧夏工作的有利條件,即在定邊、鹽池、三段地等被迫從寧夏逃來的移難民、逃兵達數千之眾,這些人都是受不了馬鴻逵的壓迫而來的,自然帶有對馬鴻逵的不滿與解放寧夏之要求(壞人是個別的),這樣就給了我們開展寧夏工作的對象與宣傳教育及進一步組織起來的思想基礎。

1944年7月,三邊地委決定在鹽池縣委成立統戰部,專門進行寧夏工作。地委并批判地總結了以前的經驗,確定從下層建黨的方針,但對如何建黨則未進一步研究。

從1944年7月到1945年11月,鹽池會議(已不是統戰部,是河東工作組)這一時期,寧夏工作基本上還是了解情況,找尋對象,只是個別的發展黨員的任務。1946年春,地委召開寧夏干部會議,通過了《關于寧夏工作方針草案》,更明確地提出以農民為基本對象,“慎重大量發展”的問題。從這時到7月間,寧夏黨有了很大的發展,寧夏與邊區內部移民中有黨員400上下。

到7月間(1946年),地委即給寧夏工作提出建設武裝的任務。從此,寧夏工作(即鹽池縣二、五區工委與三段地工委)的絕大部分精力用在建軍上面。

1946年馬鴻逵進攻鹽池(城西興武營)時,二區工委曾一度轉移,但未受大的波動。1947年春,馬鴻逵二次進攻,侵占定鹽,全部寧夏工作干部隨回支轉移到吳旗,全部關系陷于斷絕。

二、黨員的發展與分布

寧夏黨的發展是由內到外的方法進行的,地委統戰部(以后的河東工作組、寧夏工委、綏寧工委)下設3個據點,即是鹽池二區余莊子、五區紅井子與三段地,先在當地移難民、逃兵中進行工作,在來往的商人中進行工作。先在移難民、逃兵中與商人中發展黨員,再由他們到寧夏境內發展黨員。但這些黨員對工作毫無經驗,黨的建設的知識沒有,尤其是農民,他們的活動范圍限于他的家門戶族、親戚朋友為主要對象,是因他談了后,對他的生命財產等無損害。也有寧籍的工作同志,根據舊的關系與認識找到對象,派他們(新黨員)帶信或去面談,或叫進來,這樣發展黨員。

領導問題。領導機關都在邊區內部,都是公開形式進行工作,不能到寧境發展黨員與布置檢查工作,對寧夏的黨員都是通過來往的黨員而進行的。

因以上情況,在寧夏方面,黨的工作其實際情形,駐在內的領導機關是無法知道的,絕大部分外部黨員,領導機關都未見過一面,只是聽憑來往走動的黨員報告,而這些黨員又都是對黨認識與階級覺悟不很高。因此,在外發展的黨員究竟是否夠一個黨員的條件,是否具備了入黨的手續,是無法知道的。外面的黨員絕大多數未見過面,個別黨員假報的也曾發現過。

如余莊子據點一個黨員(干部)李樹芬,對一個人只談了談,就報告發展了一個黨員,經再三研究檢查,以后才說了實話。如楊洪俊、楊長清領了工作費、路費等,說到河西去工作,結果楊長清住在家里(鹽池二區)未動,而楊洪俊到蒙地邊境去賭博,嚇唬人住了一個時期,就回來報告工作。

再如定邊新華街回民黨員馬紹林,說他發展了暫九旅特務連長楊潔云為黨員,并說因楊與司務長鬧糾紛,暴露了黨的關系而被撤職管押,但經過調查了解,該楊某在那一年不但未被撤職管押而是升了營長(此人在袁大灘被打死了)。在聯系上幾乎全部是單線聯系,沒有支部組織,并且是根據他的自然聯系而聯系。是一個黨員發展了幾個黨員,這幾個黨員由發展人領導,但仍是單線的。

黨員的成分,寧夏的黨員97%以上是農民(包括逃兵),2%為工人,1%為知識分子。

分布:寧夏黨員除中衛、磴口兩縣外均有,以金積、靈武兩縣為最多,靈武70—80人,金積縣20余人,其次是永寧縣20余人,再次是陶樂、平羅、惠農等地(過去該地多由三段地據點發展,現在情況不明)。

現在寧夏方面的黨員中,曾受過一年上下教育(三邊公學)的2人,一個在馬部新兵團(番號不清),一個在西山當石匠。在回漢支隊訓練班受教育兩個月的1人。派回家去在余莊子學習過半個月的4人(原5人,死亡1人),現在寧夏城1人,磁窯炭井1人(工人),靈武城1人(鐵匠)。還有一部分黨員只受過三五天教育,其余絕大多數黨員未受過教育。

敵軍中的黨員也多是通過黨員的家庭、親戚朋友的關系而發展,如有的寫來一個條子或蓋來一個章子,也未見過面,也很少有經常的來往。也有個別黨員,在這邊接受了任務,實際上不敢去談,也有談一下,就報告成黨員的。

過去和外部黨員的聯系,沒有培養和建立專門職業化的交通,都是利用移難民與來往小商中的黨員當交通,并且是誰發展的黨員,誰當交通。但這些人來往不能根據工作的需要,而是根據他個人的家庭生活的需要,雖有培養一批職業交通的提出,但因經費困難、干部缺少與重視不夠而未實現。外面的黨員又未受過黨的教育,不懂得黨的政策方針與工作方法,在具體工作上只是一推一動,不推不動或是推而不動,推而不動的為數極微。

對一般黨員教育,未能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就是有這種計劃,也因經費、吃糧問題無法解決而終止。在內部的黨員,還能從個別談話中、布置工作中得到一點教育,外部黨員通過交通來進行,但用那樣的黨員,去教育那樣的黨員,其效果可想而知。

在搞武裝時,因時間迫促(1個多月),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即把好的黨員全部用在部隊上,即回支現在的干部。

在此次寧夏建黨工作的4年(1944—1948)中,未派出去一個有獨立工作能力與工作經驗的干部,并且寧夏的黨是戰爭前發展的,從來未參加過斗爭,不論是合法的或非法的。

三、戰爭爆發后寧夏的情況

1947年春,馬鴻逵侵占定、鹽大部,寧夏工作干部隨軍向吳旗撤退。事先因地委決定的堅守方針,在寧夏黨內,也未做撤退后的工作布置(地委雖指出交通的建立,但因時間短促不可能實現),此后全部關系陷于中斷,并有部分黨組織遭受了破壞。

在三段地方面,有負責同志王延被捕,解往寧夏,至今情況不明,秘密黨員王克和被解往寧夏槍決,任天才被捉往寧夏,至今仍在監禁,許××自首。在鹽池二區工委王占寬(曾在該區當支書)自首,馬生財叛變(曾任鹽池區支書),梁光華、楊治國、宋銀山、肖生亮等同志被捕,均被送往寧夏(現除梁光華仍坐監外,其余經保釋)。

在鹽池的五區工委方面:有郜占奎(原任鹽池四區組織科長)自首,李文貴(原鹽池鄉長)逃跑,還有黨員李浩五被押,回民鄉鄉長金風平亦被捕,馬少林在寧夏被捕。原從鹽池縣派來寧夏工作的5個干部(除上所說的還有李樹芬)就有4個發生了問題。這些都是寧夏工作比較重要的干部,如馬生財單獨搞一個地區的工作,他領導的黨員就有50多人。王占寬、郜占奎、李文貴都曾發展了一些黨員,在他們自首叛變后,他們所領導下的黨員情況,現在還未弄清。從去年我軍收復定、鹽,到今天的了解,只知道在寧夏并未大批捕人,是否馬鴻逵用別的方法破壞沒有,則不知道。

去年8月,馬鴻逵再次侵占定、鹽后,寧工干部組織兩個武工隊,繼續進行工作,決定找舊的并發展新的關系。但因戰爭后,馬鴻逵封鎖更加嚴密,同時我們縣、區政府在肅反政策上表現的某些偏左,使寧夏與山里來往的客商,曾在兩三個月中,幾乎絕跡,直到今年2月間才接上個別黨員的關系(如和永貴)。到4月間,我三邊地武解放惠安堡后,回漢支隊留在西線活動,鹽池、環縣與惠安堡邊境情況才有基本上的改變,更加里山堡新區的解放,給寧夏工作提供了比較便利的條件。

環縣的團匪,有的受到打擊而解體,如趙清彥股,趙被捉后,該股又潰散;有的受到威脅,如敬明君、張瑞蘭等股匪不再到該區擾亂,鹽池團匪更不敢進山。這樣寧夏工作有了比較穩固的陣地,寧夏工委(過去之武工隊亦然)可以在這一地區進行工作了,再加我們在內部土改糾偏的新精神,已傳到寧夏一部分人中,寧夏的小商與一部分和這邊有關系的農民也敢來了,并逐日增加。還有去年鹽池災荒,群眾吃糧困難,馱鹽到南路換糧(即曲子一帶),在這各種來往的人中間,可以了解一些情況,建立新的關系,也找到一些舊的關系。

從五六月到現在,舊關系已找到24個,新發展了16個黨員,還發現一些新的對象。

摘自《中共寧夏黨史檔案資料選編》1986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裕民县| 神木县| 缙云县| 苏尼特右旗| 修武县| 蒙自县| 城口县| 昭通市| 保康县| 米林县| 镇宁| 黄陵县| 宁都县| 榆树市| 历史| 城市| 武威市| 砀山县| 铁岭市| 留坝县| 黑山县| 开化县| 尤溪县| 阿拉善盟| 尼木县| 青铜峡市| 祁连县| 云霄县| 西吉县| 乌兰浩特市| 宜宾县| 宿州市| 莫力| 临武县| 乌兰察布市| 临夏县| 永泰县| 天镇县| 克东县| 合山市| 常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