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寧夏風云實錄2
- 楊少青 胡迅雷主編
- 1566字
- 2019-01-02 02:42:52
“雷馬事變”親歷記
1931年8月,在蘭州發生的“雷馬事變”,是馮玉祥和蔣介石在甘肅政治斗爭的最后一幕。這一斗爭,雷中田以勝利開始,而以失敗告終,中間經過一段復雜的演變過程。
一
1930年春,西北軍(即國民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兼甘肅省政府主席孫連仲部東調。臨行時,安排民政廳長王禎代理省政府主席職務;調駐張掖的西北軍暫編第二旅旅長雷中田率潘振云、張金鐸兩個團和石玉修的騎兵營移防蘭州。
雷部到蘭后,設旅司令部于省政府,代理省政府主席王禎仍在原民政廳辦公。不久,劉郁芬又以后方總司令名義,派雷中田為西北陸軍暫編第一師師長,高振邦為第一旅旅長,潘振云為第二旅旅長。雷當即成立了師司令部,以王家曾為副師長,羅天水為師參謀長。旋又調羅為特務團長,以張曾玖任師參謀長。
當時,高振邦擔任甘肅省會公安局長,想維持自己的獨立局面,不愿意受雷中田的節制,因此雖接了旅長的派令,但遲遲不編組旅部,雷、高矛盾,也就由此開始。后經朋友們的斡旋,才成立了第一旅司令部,以朱多發為一團團長,以保安第一大隊隊長王吉臣為二團團長,以保安第二大隊隊長蔡呈祥為三團團長。潘振云旅以張金鐸為四團團長,石玉修為五團團長,李振玉為六團團長。
在此期間,雷、高均改編了自己的部隊,一意致力于人員、槍械的補充,對于孫連仲調走后甘肅其他地區情況的變化,無暇顧及。雖曾派郭安學率部支援天水,以抗拒馬廷賢的進攻,但郭部行至隴西后,未經戰斗,未放一槍,即被魯大昌威嚇欺騙,全部解決。
魯大昌準備進攻臨洮時,王禎商請雷中田派隊支援臨洮。當時臨洮縣長王敏悟兼任南路游擊司令,他的武力是收編張彥明的一個團。5月某日,高振邦對我說:“王主席向雷師長提出派隊支援臨洮問題,雷師長叫我派你去。雷師長對漢回成見很深,他說張彥明是在寧定一帶殺害國民軍最多的一個土匪。同時,王敏悟的內部和魯大昌有聯系,可能做內應。你帶第三團和騎巡隊到新甸、新添鋪后,等魯大昌把張彥明打垮了,你再趕往臨洮。”
在我率隊到達新添鋪的第三天,魯部即向臨洮進攻,不但沒有解決了張彥明,反被張部殺了好多人。高振邦即命令我在新甸、新添鋪、柳林溝一帶駐防。到9月間,高召我進省有事面商。到省后,高傳達雷中田的命令,要我準備向渭源的魯大昌部進攻。我返回防地后,又接高的電報,調我回蘭,大意說:“馮總司令謀求和平,仰即率部回蘭。”
這一時期,甘肅隴南地區為馬廷賢盤踞,隴東被陳珪璋、黃得貴所占領,河西為馬步芳勢力范圍,魯大昌盤踞在渭源、隴西以南地區,甘肅形成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
二
1931年1月,蔣介石發表馬鴻賓代理甘肅省政府主席。同年2月,又派以馬文車為首的嚴爾艾、譚克敏、劉秉粹4個視察員來甘活動。同時派雷中田為新編第八師師長,繼又派特派員楊勁支給雷送來師長委狀和關防。當時在甘肅的其他反馮武裝力量,也都先后接受了蔣介石的委任。
在雷中田就任新編第八師師長職后,從表面上看,甘肅似乎趨于統一,但仍潛伏著馮玉祥指揮下繼續反蔣的“雷馬事變”。雷在吉鴻昌部擔任過團長,與吉的關系向來十分密切。1930年秋,吉曾給雷贈送無線電臺一部,由王斗耀率報務員5人運到蘭州。這部電臺,直到雷中田失敗前,始終與馮玉祥、吉鴻昌保持著聯系。
蔣介石發表馬鴻賓代理甘肅省政府主席后,馬先派他的二子馬養吾到蘭州和各方面接洽。高振邦曾與馬養吾結拜為兄弟,表示極力擁護馬鴻賓主甘。
馬鴻賓于1931年1月15日由寧夏到蘭州,就職之后,即住在王禎代主席的辦公地址。他帶來的部隊,分駐在蘭州西郊的小西湖、華林山、九間樓及黃河北金城關一帶;收編的張彥明部,駐在黃河以北的鹽場堡。
當時,甘肅是極混亂的割據局面,軍政各費的開支極為困難。馬鴻賓雖然在經濟上采取了一套緊縮辦法,在行政上對縣長人選,要經過考試而后任用,力求以節約精簡,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但由于馬器量狹小,施展不開,無法轉變這個破爛局面。而在馮玉祥指揮下雷中田發動政變的陰謀,卻在積極進行。
馬鴻賓就職不久,雷中田就派衛省三(河北人,保定軍校速成班學生)到郴州、長武與蘇雨生聯絡,商定由蘇雨生設法擺脫楊虎城,直赴寧夏;雷中田在蘭州扣留馬鴻賓,企圖一舉而推翻馬福祥在甘、寧兩省的勢力。適于此時,馮玉祥東山再起的風聲在蘭州流傳日緊,馬文車也乘風轉舵,與雷中田勾結起來,進行倒馬鴻賓的投機活動。
在發動事變的前20天,蘇雨生因扣留了青海購運的機器、汽車等物資,拒不發還,楊虎城派楊渠統旅向蘇部進攻,蘇即乘機撤離郴州、長武,向寧夏轉進。雷中田在發動事變的前夕(8月24日晚),對高振邦、潘振云說:“蘇雨生撤離郴州已20多天了,按時間計算,應該早到寧夏了,為什么還沒有消息?不要叫人家(指馬鴻賓)封鎖消息,使蘇雨生吃了虧,那我們就對不起朋友。如果明天馬鴻賓進城(這時馬已遷往小西湖,數日進城辦公一次),我們關上城門,把他扣留起來;如果明天他不進城,我們就向小西湖進攻捉他。”
第二天(8月25日)下午,馬鴻賓進城到省政府辦公,雷中田得到報告后,即下令關閉城門,并派他的副官曹某(山東人)帶手槍隊20余人,去捉拿馬鴻賓。但馬已事前聞訊,先翻墻逃到城隍廟內隱藏,繼又逃避在官升巷某職員家內。我當時兼任省會警察第二署署長,馬鴻賓逃跑的地區,正是我管轄的范圍,因而雷中田叫我特別注意,要在各主要路口派警官巡查,以防溜走。
由于馬鴻賓當日沒有捉獲,雷中田決定第二天(8月26日)開始軍事行動,命令高振邦派我擔任解除河北一帶馬部武裝的任務,其余部隊堅守城防;命令潘振云、王子元(暫一師工兵營營長)擔任解決華林山、九間樓、小西湖一帶馬部武裝的任務。戰事是26日拂曉首先由河北開始的,經過8小時的激烈戰斗,解除了馬部一個營的全部武裝,營長馬某(外號叫大眼睛)負傷被俘,并擊潰了張彥明的騎兵部隊。
當戰斗正在緊張時期,巡官王好德突來河北向我報告說:“馬鴻賓在鼓樓下通過時,被署員任鳳林擋住。馬說,他聽見打開了,不愿叫地方因他受糜爛。他要去見高局長,被任署員帶到區上(指二分署)。”我當時指示他們給高局長打電話請示。
在河北戰斗結束后,我回到警察分署時,任鳳林說:“高局長接電話后,親自來把馬鴻賓帶走了,住在道隆巷鴻泰安莊李廳長(朝杰)家里。”我當時即去公安局向高振邦報告了戰斗經過,并請示給被俘的馬營長請醫生包扎傷口和讓他回家去住等問題。高振邦同意這樣處理,派督察長馬閣麟負責去辦。同時,高對我說:“華林山城高,地勢開闊,到現在還沒有攻下。本來雷師長要你休息一下再去支援他們,現在馬子寅(馬鴻賓)提出請喇秀山(喇世俊)拿他的信去華林山先行停火,再行商談,雷師長已同意了,你去休息吧!”
華林山只有馬部一個騎兵連,在停火后的當日晚間,即同小西湖一帶的部隊全部撤到新城去了。軍事行動至此暫告一段落,雷中田的倒馬事變算是獲得了初步的勝利。但蘇雨生在同年9月間開始出現在寧夏地區,由于被馬鴻賓部冶成章旅擊潰,失去了聯絡,奪取寧夏的計劃未能實現。
雷中田、馬文車在事變之后,即發出通電,改組省政府,馬文車任甘肅省政府主席,雷中田任甘肅全省保安總司令,推楊思、李克明、慕壽祺、裴建準等13人為臨時省政府委員。同時,雷中田積極擴充部隊,以潘振云升任陸軍新編第八師師長,石玉修、張金鐸、郭清和分任一、二、三旅旅長;以王家曾為甘肅暫編第三師師長;以高振邦為甘肅暫編第四師師長兼蘭州城防司令,王克猷、王吉臣、蔡呈祥分任一、二、三旅旅長;以王子元為游擊司令。
三
“雷馬事變”發生后,引起了許多方面的反應和斗爭。楊虎城提出入甘“戡亂”的主張,于右任在國民黨中央極力促其實現。馬福祥堅決反對陜軍入甘,力主和平解決“雷馬事變”。馬鴻逵也致電雷中田和平解決,聲言“什么條件都可商量”。蔣介石原來認為馬福祥的力量可以控制西北,到此時已發生動搖。但因防止楊虎城在西北發展野心,又想楊、馬并存,互為牽制。
同時,青海、寧夏之間亦有矛盾,當事變發生后,馬麟率他的騎兵2000余人撤離蘭州,駐扎河口,雖致函雷中田表示愿作調解人,雷亦復信歡迎,但始終持旁觀態度,一味敷衍,未曾挺身到蘭。
另外,劉郁芬曾派代表到蘭,表示想回甘肅。雷當時是希望吉鴻昌來甘,對劉斷然拒絕,并斬釘截鐵地說:“他來我走。”而本省的各界人士,都希望避免戰禍,得到和平。老翰林劉爾炘曾致函高振邦,對高在這次事變中,保護地方安寧表示贊揚,并鼓勵他能和平解決問題。高在接信之后,很得意地對我說:“劉總司令(郁芬)當日請曉嵐先生(劉爾炘)都請不到,甚至跑到秦汪川躲避去了。我們今天能得到他這樣獎勵,也就夠了。”
但雷、高、李(朝杰)之間,在處理馬鴻賓問題上始終存在著很大的矛盾。馬被扣的第三天,雷中田找我去,在談話中很激動地說:“你把馬鴻賓給我送來。”并說他與高振邦已談過了。我當時對雷說:“殺了馬鴻賓并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引起回漢仇殺的危險!”雷說:“我不一定殺他,怕高瑞卿(高振邦字)把他放了。”我說:“他要放時,我負責任。”雷對這個問題再沒往下談。
馬鴻賓在李朝杰處住了約一周左右,高振邦為了防止意外,又將馬移住公安局內以便保護。對于同時被扣的張彥明,雷竟下令槍殺了。馬在公安局住留期間,很受優待,也較自由,他的兒子馬養吾等常去探視照料。這種情況,雷中田深表不滿,高亦有意識地避免與雷見面。李朝杰則以顧全大局的姿態,周旋于雷、高之間,實則他和高振邦同樣是維護馬鴻賓的。最后,這一矛盾,竟然發展到高振邦倒雷中田的程度。
有一天晚間,高找我去,談話中間,他拿出類似誓詞的長方形紙塊,上邊寫著“本馮總司令救國救民之目的,以道義合作……”等語。在上邊署名的是馬鴻賓、李朝杰、高振邦。馬、李都蓋了章,高未蓋章。高對我說:“要倒雷中田。”我說:“我們這一點力量能不能把雷倒下去?假使能倒下去,我們的力量能不能維持這個局面?”高說:“晚間將城門開了,把馬子寅的部隊放進來,合力去干。”我聽了很詫異,思想上也有些激動。我說:“我們同是國民軍的關系不必說了,這樣做,誰能擔保在蘭州不出現殺人放火的問題?回漢糾紛是甘肅人的一個慘痛事情,如果因此地方受到糜爛,不但我們對不住劉曉嵐先生對我們的贊揚,而且要受到甘肅人民的咒罵。我是甘肅人,也就不能在甘肅立足了。我倒你的吧,是個人道德問題,況我的官長都是你派的,我也沒這力量,讓我把部隊交給你,我離開,你去干吧!”高說:“他們這樣說,我沒有同意,也沒有蓋章,說說算了。”接著,高又說:“馬子寅要給我們的兵送些菜錢,交給你們旅長去分配。”我說:“如果我們不顧名譽,不顧事業的前途,我們把‘致蘭齋’的柴麻子、‘泰元涌’的謝厚齋、‘萬順成’的張敘五綁來,弄幾十萬塊錢不成問題。我不愿因為要這些錢而斷送一切。”我意識到,高振邦當時那樣說,是要以利誘的方法使我同意他的倒雷計劃。他看到我不同意,再無法往下說。
據我事后了解,高在對我提出倒雷問題之前,已令馬閣麟制造舉事時用的符號(在白絲布上蓋黑色“公”字的袖章)。馬閣麟同督察員范雨民連夜在他家中把符號做好,第二天去復命時,高說:“算了,用火燒了吧!”馬問什么原因,高說:“這樣做恐怕把事情鬧大了,蔡瑞卿(蔡呈祥字)反對得很厲害。”由此可見雷、高矛盾尖銳化的程度了。
當時,楊虎城又派杜斌丞為代表來蘭州,給高振邦許以新編第八師師長職,給王子元許以新編旅長職。雷雖不了解具體情況,但對高的猜疑更加深了。
四
蟄居四川已久的吳佩孚,在“雷馬事變”發生后,由四川軍閥鄧錫侯支持,趁機而來,企圖再起。
當吳到達文縣時,甘肅軍政界盛傳吳將去華北與張學良、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蔣,由吳擔任元帥。正在這時,馮玉祥在致雷中田的電報中,有“吳玉帥在何處”的詢問。雷、高敏感地認為與社會傳言符合,當即派高振邦的參謀原志誠往天水歡迎。
吳到天水后,得悉蘭州方面對他的態度,先派他的交際處長劉宜賓提前來蘭與各方面接洽,并布置行轅。我因過去在吳辦的洛陽軍事學校學習過的關系,對劉的活動,曾積極進行過協助。雷中田又派他的副官長毛遵路在臨洮迎候。
當吳佩孚由臨洮起身的那天,雷中田接到馮玉祥長達數百字的電報,要雷堅決拒絕吳佩孚入甘,并給雷分析當時情況說:“吳到甘肅,就把蔣介石的軍隊引進來了。”雷閱電后對高振邦表示,不但不接受這個關鍵性的指示,而且對馮頗有怨言,他說:“電報為什么不早來?我們給人家去電去信,并派代表歡迎,人家馬上要到蘭州了,我們怎樣拒絕呢?不管它(指電報),我們繼續歡迎。”
我當時對雷的主張極表贊同,因為:第一,我對吳有洛陽學習過的情感,并認為,吳在當權時不借外債,失敗后不入租界,是有氣節的愛國將領;第二,雷、高對馬鴻賓的問題,各走極端,騎虎難下,希望吳到蘭州,能妥善解決。
吳佩孚于1931年11月7日到達蘭州。他入甘的目的,是想趁甘肅的混亂局面,利用省城出現的反蔣政權,調處雷、馬矛盾,拉攏各方勢力,使鄧錫侯出兵隴南,造成有利形勢,企圖東山再起。因此路過天水時,不僅以興國軍總司令名義委馬廷賢為騎兵禁衛軍總司令兼隴南護軍使,即對盤踞在仇池山的馬尚智也進行聯絡,并委桑必恭(洛陽吳辦的軍事學校學生)為青海邊境某司令。
在蘭州活動的重點,吳佩孚則放在釋放馬鴻賓問題上,他和雷中田、高振邦進行了商談。這時,雷對釋馬問題思想上抵觸很大,一方面由于馮玉祥、吉鴻昌來電不主張立即釋放,也不主張傷害,還要好好照顧;另一方面,雷本人在甘肅幾年的戰斗生活中,形成的漢回成見很深。同時,監督馬鴻賓的權限又掌握在高振邦手里,他們之間的矛盾極深。
經過吳佩孚的從中斡旋,雷中田最后才同意恢復馬鴻賓的自由,由高振邦派騎巡隊長秦鈺將馬送到新城。
事后,馮玉祥、吉鴻昌均來電責備雷中田迎吳釋馬的錯誤。馮曾派李世軍到蘭州進行活動,但既成事實,已無法扭轉。雷在復電中只好說:“放馬迎吳,實出于萬不得已。”而吳佩孚卻認為調處雷馬事變的成功,增加了擁護自己的資本,在他的政務處長劉某的積極活動下,發出了甘、川、青、寧、新五省將領擁吳出山,共謀國事的聯名通電。
在通電發出后,雖聞馬麟、馬鴻賓先打電報給蔣介石、楊虎城否認聯名通電,但已使蔣介石感到震驚,遂毅然命令楊虎城派兵入甘“戡亂”。過去高振邦對川軍入甘是不同意的,但這時他和雷中田向吳提出要求,請電鄧錫侯進兵隴南,他們在會寧、定西一帶抗擊陜軍。吳去電后,得到鄧錫侯復電,已令黃隱準備帶一個師的兵力向隴南進軍。
在楊虎城派軍隊入甘前,雷、高矛盾由于馬鴻賓的問題得到解決,再加上馮玉祥來電中“精誠團結”的告誡,以及局勢的演變,高振邦曾親自來找雷中田談話解釋,雙方意見漸趨一致。當雷中田命令王家曾指揮三個團、兩個獨立營,向通渭境內馬廷賢部進攻時,高振邦派蔡呈祥旅的一個騎兵營也參加了戰斗。經過碧玉鎮等地的激戰,馬廷賢部已經撤退時,蔣介石發表了陜軍入甘的命令。因此,停止了對馬廷賢的進攻,王家曾帶一個工兵營進駐會寧,通渭留下一個團,其余都調到定西。潘振云師的石玉修、張金鐸、郭清和三個旅,高振邦師第一旅的一個團,開往定西清涼山一帶布防。蘭州后方防務,完全由高振邦負責。
陜軍入甘部隊楊渠統旅在攻占會寧后,即和段象武旅合力向定西進攻。經過3日的激戰,陜軍遭到殲滅性的打擊,當時除留駐靜寧縣的孫蔚如部特務營尚完整外,楊、段兩旅已無進攻能力。孫蔚如令陳珪璋部惠彥清騎兵團擾襲后方交通。惠團未到巉口前,雷中田給高振邦來電話說:“現在敵人有擾亂后方的情況,如發現,你派蔡呈祥由蘭州出發,我師石玉修旅由定西出發夾擊,消滅敵人。”正在講話中間,電話中斷。當時吳佩孚、高振邦都同意派我這一旅擔任這一任務。
當我率部到達金家崖(榆中轄區)時,雷中田已由定西撤退了。原因是:第一,后方交通被敵人截斷;第二,雷對高的猜疑始終未能消除,認為高不可靠;第三,川軍援甘部隊遙遙無期(川軍黃隱部在雷失敗后才到達隴南,擊退馬廷賢部進入天水)。
雷中田原來計劃勝利之后,全部撤離定西,通過甘谷向天水馬廷賢部進攻。由于情況的變化,又因內部意見不一致,在到達通安驛后,即撤到魯大昌部的防地隴西。魯給雷中田送了2萬元的旅費,雷即離開隴西,所有部隊被魯大昌完全收編了。
我到金家崖之后,接高振邦急電:“魯大昌部占領了蘭州四墩坪,馬鴻賓派兵至金城關,省城危急,火急回蘭。”兩日后,楊渠統率隊直逼蘭州,沒有開火。我們決定撤出蘭州,到水埠河、秦王川、石洞寺、泥灣一帶駐扎。吳佩孚、馬文車先于我們出城,向寧夏去了。
孫蔚如進蘭州后,高振邦派我見了孫蔚如,商談決定:先把部隊開回蘭州,再談改編;派高振邦為甘肅第三路警備司令、蔡呈祥為警衛第三旅旅長,旋又封蔡為甘肅宣慰使署少將參議。高振邦看到久留沒有出路,遂即離甘北去,一場斗爭從此結束。
摘自《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