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廣仁旅投誠后被殲滅的經過
1931年農歷8月中旬,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賓調任甘肅省政府主席未到職前,發生了蘇雨生攻打寧夏城(今銀川市)的戰事。這場戰事我親身經歷了,知道一些情況。
先說寧夏城防。那時,省城(今銀川市)城防司令馬子祥,管轄著兩個步兵營,共有千余人。兩個營人數相等,均500余人。一營營長王文清,二營營長白云祥。我是白云祥的傳令兵,時年20歲。
中秋節那天,從后套來的雜牌軍蘇雨生部,約5000人攻打寧夏城。馬子祥命一營守城,二營在東門外迎擊。蘇軍長途跋涉,人困馬乏、軍心渙散,且糧草不濟。我軍兵力雖不及蘇軍,但城池堅固,易守難攻,而且糧草彈藥都比較充足,以逸待勞,取勝心強。雙方交火不久,蘇軍失利向城北40里的立崗堡、清水堡一帶撤退,我軍緊追不舍。
是夜,月食,城鄉群眾敲鑼打鼓不止,意在解救月亮爺受難之苦。待月亮復圓時,我營已到達立崗堡,對蘇軍進行了包圍,以待機殲滅。由于我營僅500余人,包圍不夠嚴實,蘇軍乘虛從北門突圍而去,與清水堡的蘇軍匯合北上。我營仍緊追不舍,至平羅城南高家莊子時,天已大亮,只見莊墻上插著一桿白旗,白營長沒有理會。
入城不久,莊主高子超氣喘吁吁地來到營部,要求面見白營長說有要事稟告。我報告營長,允準后領見,他們談話時,我在旁邊邊侍候邊聽著。高子超說,蘇軍旅長高廣仁今年20來歲,是他定邊老家的族侄,路經他莊時,他苦口婆心地進行了勸說,說馬主席是有名的好官、善人,中央很器重,蘇雨生是土匪軍隊,爭城奪地,作惡多端,百姓恨之入骨,他應當機立斷,棄暗投明才是出路。高廣仁考慮多時,才做出投誠馬鴻賓的決定。白旗是高廣仁插的,他是來向白營長說情疏通的。
白營長做不了主,回說改日答復。高子超走后,白營長電話請示了馬子祥,馬子祥又請示了代主席馬福壽,答復說可以,但是必須聽從命令,高部300余人要在立崗堡集結待命。過了2天,我營返回省城。高廣仁部確在立崗堡等了3天。最后一天,高廣仁在給蘇雨生打電話時,不期馬子祥派來談判接受投誠的一營副營長馬老九(收編的土匪)聽到并及時作了報告,說高廣仁是假投誠。
當此事報告馬福壽后,他極為惱火,當即命令馬子祥派二營連夜折返包圍了立崗堡。此時,高廣仁旅300多人正在酣睡無防備,二營立即下了他們的槍,把人押回省城。高廣仁和其張參謀長押在二營營部,由我看守。其余官兵也押在這里。晚飯過后。高廣仁說他煙癮犯了,要抽大煙。經請示營長允準,我借了一副大煙燈和大煙讓他吸食。這夜,我一眼未眨地看守著他倆,真是困極了。
天亮后,馬子祥帶領通訊一排忽然到來,在給白營長打過招呼后,便把高、張2人五花大綁押至東教場。這時,東教場已集合起來我部眾多官兵,馬子祥作簡短講話后,即命執法人員就地把2人槍斃。
接著,馬子祥又匆匆折返二營,把高部300余名官兵集合起來,排成長隊,讓排以上軍官站出來。可是他們面面相覷,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馬子祥大怒,便親自相面挑選。高部本來官多兵少,他挑了100多人留下,其余貌似當兵的100多人當場釋放,自尋出路。而后,把留下的100多名“官”分成4組,每組30至40人,由兩個營指定的4個排,每排押一組,分別向東西南北四城門走去,說要釋放他們回家。那些官們信以為真,大踏步行進,剛出城門后就四散逃跑。于是押送的官兵立即開槍,邊打邊追,逃者十之八九被打死打傷,對逃入民宅、莊稼地和葦子湖里的也不放過,真是慘極了。
“雷馬事變”和平解決后,馬鴻賓回到寧夏,聞知此事后,大為惱火,嚴厲批評了馬福壽和馬子祥慘無人道的行徑,并說:“我連一個逃兵也未殺,你們殺了這么多人,于心何忍?”
摘自《銀川文史資料》第11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