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物流系統演化機理及其布局優化
- 王偉 封學軍 黃莉
- 3718字
- 2019-01-09 15:07:30
1.2.3 國內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綜上所述,目前對區域物流及區域物流系統優化的相關研究涉及面很廣,包括庫存管理、選址理論、供應鏈管理、配送路徑優化、物流成本管理與優化、多式聯運優化理論、物流績效評價、物流新技術、物流發展戰略和功能設計、物流節點布局優化及區域物流系統布局優化等眾多方面,這些成果對世界現代物流發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為不能滿足區域物流系統整體性和動態性的要求。從研究內容來看,對區域物流系統的形成機理、演化規律及其布局優化系統化的定量研究較少。從研究方法看,目前對區域物流系統的研究大多是采用歸納法,是對現有的區域物流系統發展現象和規律的一種歸納和總結,缺乏結論的邏輯必然性,且區域物流系統優化研究多采用靜態優化方法而忽略了區域物流系統這個復雜系統的自組織特性;同時,區域物流系統的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持和方法指導,如區域物流系統演化的內在機制,特定區域物流系統的具體演進過程、總體布局的優化等;此外,與區域物流系統優化相關的理論方法體系尚未建立,對現代物流相關對策的研究缺乏理論基礎。
1.缺乏區域物流系統的概念體系
作為涉及廣泛、新興的交叉邊緣學科,國際學術界對區域物流系統尚未統一定義,國內的理解和分析也不成熟。目前相關的理論研究都是從研究者各自的層面和知識領域出發,雖然已形成理論,但并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體系。區域物流系統是眾多微觀物流作業、企業物流在區域空間領域的反映,是“微觀-宏觀”層面的銜接,具有企業間、產業內部、相關產業間、區域內、區際間等更為復雜的關聯,具有更強的社會性、經濟性及環境性,更強調系統整體性運作。整體區域物流系統概念體系的缺乏,就容易使人們在區域物流系統研究和實踐中迷失這一中觀層面系統整體性運行的特性。例如,目前國內的區域物流戰略規劃、物流產業經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研究者(物資、交通等部門)立場和視角限制,容易片面強調物流某個局部的功能要素。
2.缺乏對區域物流系統演化機理的內在研究
經濟的發展和演化總是遵循一定的演化規律。區域物流經濟具有自身特殊的演化機理,這決定著區域物流經濟的發展階段和發展趨勢。目前的區域物流研究中,無論是西方國家利用數量化技術工具對區域物流的節點選址定位、合作協調、配送體系及物流鏈性質、區域間物流協作及可持續發展、政府角色、物流基礎設施帶動效用等具體問題的研究,還是國內強調的對區域物流重要意義(區域宏觀物流規劃、物流政策、物流市場需求、物流信息化及國外物流發展趨勢等問題)的研究,都還沒有涉及區域物流經濟演化機理。這部分理論的缺乏,使物流產業發展的真正動因和區域物流規模經濟的確切表現形式,以及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難以被認識,從而在區域物流合理化過程中,使得明確區域物流發展目標、優勢和重點,設計區域物流與經濟增長的協同運作模式,綜合評價區域物流經濟效益,以及物流產業培養、區域物流規模擴張等研究和實踐問題,難以高效展開和實現。
3.缺乏對區域物流系統協同運作的指導
從企業物流到供應鏈物流,以及新興的協同商務,“協同”、“協調”、“協作”已經成為體現物流合理性和效率的重要詞匯。作為更廣范圍內的物流合理化,區域物流系統更需要各環節、各子系統的協同運作。但在目前區域物流系統的研究中,雖然頻頻提出協同、協調觀念,仍沒有對具體協同的概念內涵進行分析,也沒有將其融入區域物流系統中,深入研究如何減少區域差異,實現區域物流一體化,區域物流協同運作提供操作層面的指導。尤其在國內,行政區域力量遠遠超過市場自然形成的經濟區域融合能力,各行政部門、系統間的僵化管理體制和條塊分割,造成國內物流產業發展的不和諧,阻礙著區域內、區域間物流經濟的協調發展。區域物流實踐迫切需要區域物流協同運作理論的指導[119]。
4.區域物流網絡優化的研究尚有待深入
在物流節點的布局規劃方面,現有的量化模型主要針對單個企業的物流中心選址布局或者單純物流通道優化方面,一般假設物流中心服務的是單產品,主要集中在對運輸或者倉儲功能布局優化方面,所研究的物流網絡基本都是標準的三層結構或者多層結構,且多是同層次選址,但是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區域物流網絡結構越來越復雜,因此在現有的物流網絡優化設計的研究中,必須考慮多級共存的混合物流網絡的設計問題。現有相關優化模型的目標函數,很多僅僅考慮運輸費用和設施建設費用,而對于庫存費用、訂貨費用等往往忽略不計,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另外,對于區域物流通道優化的研究多集中在以實現區域物流通道上的運輸費用最小化為目標的通道配置優化方面,而對于通道對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區域間聯系與合作的貢獻等方面則較少考慮。現有的網絡優化研究大多是基于已知或者預測物流狀況下的分析,優化模型主要聚焦于時間、距離或者費用,這些模型通常假定路段總是在最大的通行能力條件下服務,并認為網絡結構一直是固定不變的,很少關注物流網絡的可靠性。同時,缺乏對由區域物流節點和通道構成的區域物流網絡的綜合優化研究。區域物流網絡呈現多層次結構,而且區域物流網絡一般提供多產品、多功能服務,因此以往的物流網絡優化研究將區域物流節點與區域物流通道的優化完全割裂開來,而且現有的研究都沒有考慮物流網絡格局變化對于區域物流生成量及其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應用于區域物流網絡中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對建立一種適應多貨種、多成本混合區域物流網絡綜合布局技術的研究非常必要。
5.復雜地形多約束條件下區域物流節點布局優化研究不夠深入
目前國內外對于物流節點設計、規劃方面的系統研究普遍比較少,研究深度也很不足。關于物流園區功能區劃分、功能區塊的布置等問題的研究比較淺顯。布局問題分為規則功能區布局和不規則功能區布局。由于不規則功能區的布局問題要比規則功能區復雜得多,盡管在實際應用中不規則功能區非常普遍,但對布局問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矩形功能區,并將不規則功能區通過不同方式轉化為矩形功能區。傳統的布置方法,把選址區域作為一張“白紙”,不考慮內部的地理障礙、干線道路等對區域的分割,也沒有考慮其周邊區域與其內部區域的活動關系要求。物流節點內部區域布置,必須考慮交通及環境因素,內部的區塊位置并不是“均質的”,應該作為一個有約束條件的布置問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輔助設計開始廣泛應用,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產生了一些用于布置設計的計算機程序,目前各類大型系統設計的工具軟件也不斷推新并不斷改進。但是總體來說,國內外對于物流節點布局規劃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特別是對于復雜地形多約束條件下物流節點內部布局優化的研究及其計算機實現亟待深入。
總體來說,區域物流規劃的理論、設計技術方面的研究在我國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該領域有很大的進一步研究空間,并且有很強的實際意義。由于各地區的區域物流大都是政府規劃的,并不能反映物流行業本身的演化規律,在一定區域內物流企業應該聚集還是分散,物流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組織結果如何,仍是尚未解決的問題。我國對區域物流系統內在演化機理及其布局優化的研究甚少,同時對區域物流系統的研究只是定性分析或停留在規劃、選址的角度上,而在使用定量方法研究區域物流系統的自組織特性及其動態演化規律方面尚存不足[120]。區域物流系統優化問題由于其屬性和影響因素比較多,如市場需求預測與規模確定、合理功能組合、合理運輸與布局等,問題的規模比較大等特點,一般而言,其求解比較復雜。而運籌學方法所能處理的問題大都是單一性的,綜合性優化模型還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對于這樣的大型優化問題,目前實用性和操作性較強的模型和優化算法還較少。
從本質上看,區域物流系統屬于復雜系統研究范疇。復雜系統的概念是Bertalanffy于1940年年末提出的,隨后,控制論、混沌理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等理論相續誕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美國圣塔菲研究所(SFI)的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復雜系統理論及其軟件平臺已成功應用于交通運輸、社會經濟、現代物流、國防安全等復雜系統等領域[121~130]。目前,已有部分學者將復雜系統理論應于區域物流系統的研究中,但總結同類文獻基本以定性描述為主,且數量較少,國內外文獻中僅有極少數研究運用復雜系統方法解決現代物流問題[124,128~132],真正將區域物流系統作為復雜系統并采用仿真技術加以研究的文獻尚未見公開發表。近年來,對區域物流系統的適應性規劃研究大多停留在概念層面上,未在實際規劃中貫徹這一理念,不能滿足區域物流系統整體性和動態性的要求。如果規劃者能夠預測區域物流系統未來發展的總體趨勢,選擇最優的規劃方案,則對指導區域物流系統規劃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較早的區域物流發展預測模型是使用數學方程或經驗統計模型,嚴格地說,這是一種靜態模型,不能有效地反映區域物流系統的復雜性。此后的系統動力學模型能夠反映復雜系統結構、功能與動態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然而,它也是基于經驗和方程式的表達,并且難以與空間信息融合。真正將區域物流系統作為復雜系統并采用仿真技術加以研究的文獻尚未見公開發表。因此,將區域物流系統當作復雜適應系統,采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與方法定量研究區域物流系統演化機制及其結構布局優化亟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