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計學基礎與案例
- 張冬梅 周炳偉 張冬青主編
- 1137字
- 2018-12-29 09:40:53
前言
審計并不像其他學科,一切從零學起,由淺入深。學習審計的起點很高,在學習審計之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會計、財務管理、稅法、經濟法和企業管理等相關方面的知識,而且還要具備豐富的會計工作實踐經驗;不僅需要以各門課程為基礎,更需要廣泛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判斷。當今高職院校學生的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學生普遍認為審計難學,審計理論和觀念太抽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傳統的審計教材太偏重于抽象的理論、術語和準則介紹,偏重于審計程序的描述,然而學生沒有從事過審計工作,沒有親眼目睹過審計的工作過程,即使學會了書本上的審計知識也不會在實踐中具體操作。基于這一點,我們編寫了《審計學基礎與案例》。本教材從組織一個企業年度會計報表審計業務的全過程,讓學生學習如何承接審計業務、如何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如何評估審計風險、如何制定總體審計策略、如何制定具體審計計劃、如何進行控制測試、如何進行實質性測試、如何形成審計工作底稿、如何編制審計報告。
本教材真實地再現了審計的整個工作過程,將審計理論知識講解、審計程序描述與審計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審計技能,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審計人員的工作環境及樂趣,大大地提高學習審計的興趣。
本教材不是按照學科體系的邏輯關系進行編寫的,而是按照企業年度會計報表審計的工作流程進行編寫,將整個審計工作過程劃分為10個學習情境,26項任務。學生完成了26項任務的訓練,就基本學會了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工作過程中工作任務所要求的主要能力與技能。每一項具體任務都是根據一項具體的審計工作設計的。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學習,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完成具體審計任務,講解與任務有關的審計理論與方法,而不是“教書”,即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中真正體現了以審計的工作過程為導向,以任務為趨動,以崗位為培養目標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每次課程學習任務明確,實訓項目可操作,學習成果可展示、可檢驗,徹底解決了傳統教學中只講審計理論,不進行審計實訓,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病。
本教材由張冬梅、周炳偉、張冬青擔任主編,李文艷、張永良擔任副主編。編寫分工如下:學習情境一、學習情境四、學習情境五、學習情境六由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張冬梅編寫;學習情境三由黑龍江大學張冬青編寫;學習情境二由唐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高玲編寫;學習情境七、學習情境十由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周炳偉編寫;學習情境八由唐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李文艷編寫;學習情境九由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張瑞鳳編寫。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資料,在此向有關單位及作者表示感謝。
由于本書是突破傳統審計學科知識框架的第一步嘗試,再加上時間倉促和作者水平有限,懇請從事審計學理論研究、審計實務、審計教學的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