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在老家桐城鄉下度過的。桐城就是清代文壇“桐城派”的桐城,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流傳至今。我到省城合肥工作后,小家庭也從縣城遷到省會城市,與故鄉的距離遠了,心里的感情卻更濃了。每逢節假日,我們小家庭都會回老家團聚,從未間斷,這是桐城人的家風和傳統。
每當清明時節和大年三十,我們都要沿著一條橫穿縣城的龍眠河西上,到縣城西北的龍眠山去祭拜先人。我們將一大束火紅的紙杜鵑——用五色紙扎成的杜鵑花——恭敬地擺放在墓臺上,表達我們日久更濃的思念。
桐城人叫杜鵑花為映山紅。花開時節,漫山遍野,遠遠望去,層林盡染。映山紅花期月余,集中在春夏之際怒放,非常珍貴,人們習慣用它來表達珍惜、相思、祝愿等美好情感。
父親的墓地,在桐城佛教圣地投子寺的南邊,與“接官亭”同在一處向陽的高坡上。每當春天來臨,滿坡的杜鵑花恣意怒放,父親就在花叢中,享受著日出到日落的陽光。我仿佛看見父親年輕燦爛的笑臉,不禁想起父母那段“花開紅滿天”的愛情……
在投子寺的西邊,也有一處向陽的小坡地,每年春天來臨,也是滿坡的杜鵑花,姹紫嫣紅。花叢中淹沒了一座小小的墳塋,那里長眠著我童年時代的小姐姐,村里人叫她“春兒”,大家都相信她是在端午節的正午,被王母娘娘招去,在御花園里做了一名護花天使。
在外越久,越眷念故土;人越長大,越想回到童年。我的童年有苦難,也有快樂,它是“杜鵑花開”的色彩,它開在我心靈的深處,那是父親母親宛轉悠揚的黃梅調:
四月春風綠龍眠,
杜鵑花開紅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