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價格術語適用的國際貿易慣例
在國際貿易中使用價格術語始于19世紀,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貿易術語解釋。但由于行業不同,對價格術語的解釋也不同,出現了矛盾和分歧,在一定層面上對合同的商定起了反作用。為解決這些矛盾和分歧,國際法協會(International Trade Law)、國際商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ICC)等國際組織及美國一些著名商業團體經過長期的努力,分別制定了解釋國際價格術語的規則,在國際上廣泛使用,從而形成了國際貿易慣例。目前,國際上影響較大的關于價格術語的慣例有三個:一個是國際法協會制定的《1932年華沙—牛津規則》;另一個是美國一些著名商業團體制定的《1941年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訂本》;第三個是國際商會制定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系列。
小詞典
ICC
ICC是國際商會的英文名稱縮寫,是為全球商業服務的組織,是世界上重要的民間經貿組織,成立于1919年,總部在巴黎。其宗旨是:在經濟和法律領域里,以有效的行動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其工作方式為:制定國際經貿領域的規則、慣例并向全世界商界推廣;與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對話,以求創造一個有利于自由企業、自由貿易、自由競爭的國際環境;促進會員之間的經貿合作,并向全世界商界提供實際的服務等。
ICC目前在83個國家設有國家委員會,擁有來自140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多家會員公司和會員協會。這些會員多是各國和地區從事國際經貿活動的中堅企業和組織。
資料來源:國際商會網站(www.iccwbo.org)。
2.2.1 《1932年華沙—牛津規則》
該規則由國際法協會制定。該協會于1928年在華沙舉行會議,制定了關于CIF買賣合同的統一規則,共22條,稱為《1928年華沙規則》。后又經過1930年紐約會議、1931年巴黎會議和1932年牛津會議修訂為21條,定名為《1932年華沙—牛津規則》(Warsaw-Oxford Rules 1932)。
該規則主要對CIF進行了解釋,并具體規定了在CIF合同中買賣雙方所承擔的費用、責任和風險。這一規則至今仍在應用。
2.2.2《1941年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訂本》
1919年美國九大商業團體制定了《美國出口報價及其縮寫》。其后,因貿易習慣發生了諸多變化,在1940年舉行的美國第27屆全國對外貿易會議上對其作了修訂,于1941年7月31日經美國商會、美國進口商協會和美國全國對外貿易協會所組成的聯合委員會通過,稱為《1941年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訂本》(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ition 1941)。其主要貿易術語簡單介紹如下。
(1)原產地交貨——Ex(Point of Origin)。
(2)運輸工具旁邊交貨——FAS(Free Along Side)。
(3)運輸工具上交貨——FOB(Free On Board),分為6種,其中有一種為裝運港船上交貨——FOB vessel(named port of shipment)。
(4)成本加運費——C&F(Cost And Freight)。
(5)成本加保險費、運費——CIF(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
(6)碼頭交貨——Ex Dock。
這6種貿易術語,除Ex(Point of Origin)、Ex Dock和FOB vessel分別與《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中的Ex Works、DEQ和FOB規定相似外,其他幾種與《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解釋有很大的差別。
《1941年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訂本》不僅在美國使用,在加拿大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也有較大影響。由于它在FOB術語的解釋上與其他國際貿易慣例有所不同,因此,我國外貿企業在與美洲國家進行貿易時,應特別注意。
2.2.3《201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
該慣例是國際商會為了統一對各種價格術語的解釋,于1936年在巴黎制定的,定名為《INCOT-ERMS 1936》(INCOTERMS來源于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Terms三詞),其副標題譯作《1936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后為適應國際貿易實踐不斷發展的需要,國際商會先后于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對該通則做了4次修訂和補充。為了保證EDI單據的提供和高級運輸技術的實施,1989年7月,國際商會對《INCOTERMS 1980》進行了全面修訂,形成《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在該通則實施10年后,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國際商會在廣泛征求INCOTERMS使用者意見的基礎上,1999年對《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進行了部分修改,于2000年1月1日正式實施,形成了《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以下簡稱《2000通則》)。《201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 2010,以下簡稱《2010通則》,縮寫為INCOTERMS 2010)是國際商會根據國際貨物貿易的發展,對《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進行的修訂,2010年9月27日公布,于2011年1月1日實施。
本教材先介紹《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然后與《2010通則》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差異。
《2000通則》共包括兩大類(出口地交貨術語8個和進口地交貨術語3個)、4組(按賣方承擔責任、費用和風險由小到大依次分為E組、F組、C組和D組)、13種貿易術語,見表2-1所示。
表2-1《2000通則》對國際貿易術語的分類表

E組:賣方在其處所將貨物置于買方控制之下,即完成交貨任務,賣方承擔的費用、風險最小。
F組:由買方簽訂運輸合同并指定承運人,賣方將貨物交給買方指定的承運人或裝上運輸工具,即完成交貨義務。
C組:賣方負責簽訂運輸合同,支付正常的運費,承擔交貨前的損失或滅失的風險,在裝運港將貨物裝上船(CFR、CIF)或將貨物交至承運人(CPT、CIP)即完成交貨任務。
D組:賣方自負費用和風險將貨物運至指定目的地,并將貨物置于買方控制之下,即完成交貨義務。
根據《2000通則》,各組術語都有其特定的關鍵點,即風險劃分點和費用劃分點之分。E組、F組和D組下各術語的風險劃分點和費用劃分點互相重合,其中E組和D組,買賣雙方根據實際情況可做調整;C組下各術語的風險劃分點和費用劃分點是分離的,即風險劃分點在裝運港(地),費用劃分點在目的港(地)。
提醒您
《2000通則》的“導言”中強調,INCOTERMS的范圍只限于銷售合同(買賣合同)中買賣雙方關于貨物交付和收取的權利和義務,不涉及買方或賣方為履行合同而與有關方訂立的運輸合同、保險合同和支付與融資合同。“導言”指出,INCOTERMS主要用于國際貨物買賣,但也可用于國內貨物買賣。不論國際貿易還是國內貿易,如買賣雙方愿意采用INCOTERMS的術語,均以在合同中明確援引INCOTERMS 2000為妥。例如,CIF New York(INCOTERMS 2000)或在合同中注明“This contract is governed by INCOTERMS 2000”(本合同受INCOTERMS 2000約束)。
為了便于理解和記憶,表2-2用10個項目列出了《2000通則》中所有術語下當事人各自的責任、費用和風險等義務,賣方在每一項目中的地位“對應”了買方在同一項目中相應的地位。
表2-2 買賣雙方涉及的10項義務

相比《2000準則》,《2010準則》的主要變化有以下幾點。
(1)術語分類的調整:由原來的EFCD四組分為適用于兩類:適用于各種運輸方式和水運。
Any Mode of Transport(各種運輸方式):
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CPT—Carriage Paid To
DAP—Delivered At Place
DAT—Delivered At Terminal
DDP—Delivered Duty Paid
EXW—Ex Works
FCA—Free Carrier
Sea and Inland Waterway Transport Only(水運):
CFR—Cost and Freight
CIF—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
FAS—Free Alongside Ship
FOB—Free On Board
(2)貿易術語的數量由原來的13種變為11種。
(3)《2010通則》刪去了《2000通則》中的4個術語:DAF(Delivered at Frontier)邊境交貨、DES(Delivered Ex Ship)目的港船上交貨、DEQ(Delivered Ex Quay)目的港碼頭交貨、DDU(Delivered Duty Unpaid)未完稅交貨。
(4)新增了2個術語:DAT(Delivered at Terminal)在指定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貨、DAP(Delivered at Place)在指定目的地交貨。即用DAP取代了DAF、DES和DDU三個術語,用DAT取代了DEQ,且擴展至適用于一切運輸方式。
(5)《2010通則》取消了“船舷”的概念,賣方承擔貨物裝上船為止的一切風險,買方承擔貨物自裝運港裝上船后的一切風險。在FAS、FOB、CFR和CIF等術語中加入了貨物在運輸期間被多次買賣(連環貿易)的責任義務的劃分。考慮到對于一些大的區域貿易集團內部貿易的特點,規定《2010通則》不僅適用于國際銷售合同,也適用于國內銷售合同。
若沒有明確說明價格術語的國際貿易慣例,本教材各章節所使用的貿易術語均以《2010通則》的解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