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婦科疾病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1.【食療偏方:桂圓紅棗粥】
原料:蓮子20克,桂圓、紅棗各10枚,糯米100克。
制法:將蓮子洗凈,用溫開水浸泡4小時,與洗凈的桂圓肉、紅棗、糯米一同放入沙鍋里,加適量的清水,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煨煮成稠粥,即可食用。
用法:早、晚分食。
功效:益氣健脾止瀉,適于脾氣虛弱引起的經前泄瀉。
2.【中藥偏方:血府逐瘀湯】
來源:《醫林改錯》。
原料:桃仁12克,紅花、生地、當歸、赤芍、川芎、牛膝各10克,枳殼、桔梗各6克,甘草、柴胡各3克。
制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約200毫升。
用法:口服,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
功效: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對瘀血阻滯型經前期綜合征有較好療效。
3.【外用偏方:填臍法】
取胡椒9克,將胡椒研末、篩去粗粉、填滿臍眼、外貼麝香暖臍膏。此方適用于脾腎陽虛型的經行浮腫、泄瀉。
4.【生活偏方:漱口法】
取野薔薇花30克,加清水適量煎湯,棄渣取汁,用汁液漱口。
·痛經·
1.【食療偏方:韭菜炒羊肝】
原料:韭菜150克,羊肝200克。
制法:羊肝切成小片,與韭菜一起入鍋急火炒熟即可。
用法:經行前5天開始服用。
功效:補益肝腎,調經。適用于肝腎虛損之痛經。
2.【中藥偏方:當歸艾葉湯】
原料:當歸30克,生艾葉15克,紅糖60克。
制法:煎熬后取3碗。
用法:分3次溫服,每月經期服。
功效:溫經散寒,行血止痛。適用于痛經,癥見經行腹痛、下腹涼、手足不溫。
3.【外用偏方:芥糊填足法】
取白芥子12克,研為細末,加面粉適量,米醋調為稀糊狀,外敷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1換,還可配合外敷關元、氣海穴。
4.【生活偏方:泡礦物澡法】
在溫水缸里加入1杯海鹽及1杯碳酸氫鈉。泡20分鐘,有助于松弛肌肉及緩和經痛。
·閉經·
1.【食療偏方:鱉甲燉白鴿】
原料:鱉甲30克,白鴿1只,米酒少許。
制法:將白鴿去毛和內臟,并將鱉甲打碎,放入白鴿腹內,加清水適量,米酒少許,放瓦盅內隔水燉熟。
用法:調味服食。
功效:本方適用于肝腎不足之閉經。
2.【中藥偏方:尖花湯】
原料:兩頭尖10克,凌霄花、茜草根、茺蔚子、延胡索、酒當歸各6克,酒川芎、酒丹參各15克,艾葉5克,炙甘草3克。
制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活血通絡。適用于瘀血阻滯閉經。
3.【外用偏方:耳穴壓丸法】
以內生殖器、內分泌、皮質下為主穴;肝、腎、心為配穴;每次取2~3穴,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敷貼好后最好用拇食指反復按壓耳廓,每日按壓3~4次,3天換貼1次,一般3~5次為一療程。月經來潮后再貼壓一療程,以鞏固效果。
4.【生活偏方:淋洗法】
用生地、當歸、赤芍、桃仁、五靈脂、大黃、丹皮、茜草、木通各15克。將藥物一起入鍋,加水1500毫升,取湯淋洗臍下,1日1次,每次30分鐘,7天為一個療程。
·倒經·
1.【食療偏方:韭菜汁】
原料:鮮韭菜適量。
制法:將韭菜洗凈后,搗爛出汁,濾渣取汁。
用法:每次用溫開水送服一杯。
功效:適用于婦女經期倒經及鼻出血。
2.【中藥偏方:加味麥門冬湯】
來源:《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原料:麥冬15克,人參、生山藥各12克,清半夏、白芍、丹參各9克,甘草、生桃仁各6克,大棗3枚。
制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1劑,每日口服2次。
功效:養血清熱,調經降逆,適用于陰虛
肺燥引起的倒經。
3.【外用偏方:外包法】
取大蒜31克,搗爛如泥,包兩腳心,鼻有蒜氣時即有效。此方清熱,引血下行,適用于倒經,吐、衄血。
4.【生活偏方:按摩法】
1.按揉合谷3分鐘。
2.按揉腳全息鼻、腎上腺,各2分鐘。
3.捏腳后跟:用拇指、示指(食指)捏腳后跟(踝關節與足跟之間凹陷處),左側鼻子出血捏右腳后跟,右側鼻子出血捏左腳后跟,可止血。
·月經過少·
1.【食療偏方:糯米阿膠粥】
原料:阿膠30克,糯米100克,紅糖適量。
制法:先將糯米煮粥,待粥將熟時放入搗碎的阿膠,邊煮邊攪,稍煮即可。
用法:3天服完,間斷服用。
功效:滋陰補虛,養血止血。適用于血虛型婦女月經過少。
2.【中藥偏方:二陳加芎歸湯】
來源:《萬氏女科》卷一。
原料:陳皮、白茯苓、當歸身、川芎、枳實、童便炒香附各3克,半夏2.4克,甘草1.5克,滑石0.6克。
制法:水煎服,加生姜為引。
用法:每日1劑。
功效:化痰利濕。適用于痰濕壅滯型月經過少。
3.【外用偏方:熨臍法】
取當歸、川芎各15克,白芍、肉蓯蓉、五靈脂、玄胡、白芷、蒼術、白術、烏藥、小茵、陳皮、半夏各9克,柴胡6克,黃連、炒吳茱萸各3克。將各藥混合碾為粗末,瓶貯備用。用適量藥末以黃酒炒熱,白布袋子包裹,熱髓臍孔及四周,熨后將藥末敷在患者臍孔上,外以膠布固定,每天熨藥1次,至月經來潮時停藥。
4.【生活偏方:戴臍法】
取黃芪15克,當歸、白芍、吳茱萸各6克,皂礬1克,將各藥混合共研末,每次取6克以生姜汁調敷臍部,外用膠布固定,2~3天換藥1次,每日用熱水袋敷15~30分鐘。或將上藥用量加1倍,再加麝香0.3克做成兜肚經常佩帶,每半月換藥1次,每晚熱水袋敷15~30分鐘。此方適用于氣血兩虛的月經延后、月經量少。
·月經過多·
1.【食療偏方:韭菜炒羊肝】
原料:韭菜100克,羊肝120克。
制法:將韭菜去雜質洗凈切斷,羊肝切片,用鐵鍋明火炒熟即可吃。
用法:佐餐食之。
功效:本方適用于氣虛,月經量過多的患者。
2.【中藥偏方:桃紅四物湯】
來源:《醫宗金鑒》。
原料:桃仁、白芍各9克,紅花、川芎各6克,當歸20克,熟地12克。
制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200毫升。
用法:每次100毫升,每日服2次。
功效:活血化瘀,適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經量多、痛經等。
3.【外用偏方:壓穴法】
將腎、子宮、附件、內分泌、腎上腺、卵巢進行常規消毒,將王不留行籽放在0.5厘的正方行膠布上,貼壓于穴位上,每次只貼一側,左右交替,每日按壓3~4次,以自己能耐為宜,隔日1次,15次為一個療程。
·月經先期·
1.【食療偏方:芹菜根粳米粥】
原料:連根芹菜120克,粳米100克。
制法:將芹菜與粳米洗凈生一起入鍋,加清水適量煮粥。
用法:可常食用。
功效:適用于血熱型月經先期。
2.【中藥偏方:芩術四物湯】
來源:《醫宗金鑒》卷四十四。
原料:川芎3克,當歸、熟地、黃芩、白術、白芍(炒)各6克。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清熱涼血,養血調經。適用于陽盛血熱型月經先期。
3.【外用偏方:敷臍法】
鹿茸3克,肉桂6克,白芍5克,紅花6克,當歸9克,川芎、干姜各6克,12種藥混合共研末,瓶貯備用,每次取3~5克放入患者的臍中,外用傷濕膏貼住,再以膠布固定,7天換藥一次,3次為一個療程。本方溫經養血,調理沖任。適用于婦女月經不調,月經提前。
4.【生活偏方:藥枕法】
生石膏500克,丹皮400克,生地300克,白芍200克,知母100克,冰片10克。先將石膏打碎,再將后四味烘干研為粗末,兌入冰片,混勻后裝入枕芯,每月更換1次。本方適用于血熱型月經先期。
·月經后期·
1.【食療偏方:枸杞鱉鴿湯】
原料:鱉、白鴿各1只,枸杞子60克。
制法:將鱉及白鴿洗凈后一起入鍋,加清水適量,大火燉開,再用小火煮爛。
用法:佐餐食之。
功效:適用于腎精虧虛引起的月經后期。
2.【中藥偏方:加味歸芎飲】
來源:《醫學集成》卷三。
原料:焦白術、生地各30克,川芎15克,升麻3克。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健脾養血,脾虛血少。
3.【外用偏方:敷足法】
取艾葉12克,桂枝10克,穿山甲6克,一起研為細末,用米酒或水調為稀糊,外敷雙足心涌泉穴,每日1次,5~7日為一個療程。
4.【生活偏方:調經活血枕】
用香附、陳皮各300克,合歡皮、蒲黃、五靈脂、石菖蒲,皂角、白芥子各100克,一起烘干,研為粗末,兌入冰片10克。裝入枕芯,此方適用于氣滯血瘀,痰阻型月經后期患者。
·帶下·
1.【食療偏方:涼拌豇豆】
原料:鮮嫩豇豆500克,白糖20克,麻油、食醋、食鹽各適量。
制法:將鮮豆洗凈,切成3厘米長,入沸水中焯一下,撈出瀝干水,加入白糖、麻油、食醋、食鹽,拌勻即可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治脾虛便秘、婦女帶下。
2.【中藥偏方:菟絲煎】
原料:菟絲子25克,何首烏20克,白術、海螵蛸各15克,炙甘草、白芍、白芷各10克,崗稔根30克。
制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一劑,日服3次。
功效:健脾固腎,收斂止帶。
3.【外用偏方:敷貼法】
將白芷20克,黃芪、桑螵蛸各30克,共研為細末。用黃酒或米醋調成糊,敷于臍部神闕穴,覆蓋消毒紗布,外用膠布固定。每天換1次,連敷5~7天。適用于腎氣不足引起的白帶增多癥。
·陰道炎·
1.【食療偏方:淮山魚鰾瘦肉湯】
原料:淮山藥30克,豬瘦肉250克,魚鰾15克。
制法:淮山藥、豬瘦肉洗凈,切塊;魚鰾用水浸發,洗凈,切絲。把全部用料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
用法:適量食用。
功效:滋陰補腎,澀精止帶,主治老年性陰道炎證屬肝腎陰虛,癥見腰酸腳軟、頭暈耳鳴、帶下不止、稠黏如絲、五心煩熱、潮熱盜汗,也適用于產后血虛眩暈。
2.【中藥偏方:柴胡石膏湯】
來源:《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五。
原料:柴胡6克,石膏15克,黃芩6克,荊芥4.5克,前胡、茯苓各6克,升麻3克,桑白皮6克,甘草3克。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止癢。濕熱下注。
3.【外用偏方:納藥法】
用蛇床子仁15克,研為末,加白粉少許,攪拌均勻,做如棗一般的丸,用綿裹住納入陰道中。本方溫陰中而燥濕,殺蟲止癢。
4.【生活偏方:熏蒸法】
取黃柏、苦參、蛇床子、白鮮皮各30克,冰片3克。將藥物用白布包好,煎煮取汁2000毫升,乘熱熏蒸外陰,待藥液偏涼后坐浴20分鐘,每日1~2次。熏洗前將藥包取出晾干,可再使用1次。7天為一療程。泡洗后陰道納入克霉唑栓或達克寧栓1粒,外陰涂抹上述藥膏。
·宮頸炎·
1.【食療偏方:馬齒莧燉蛋清】
原料:雞蛋清3個,鮮馬齒莧60克。
制法:將馬齒莧洗凈與雞蛋清一起,加適量水燉熟。
用法:溫食,每日2次。
功效:適用于濕熱蘊盛型宮頸炎。
2.【中藥偏方:完帶湯】
來源:《傅青主女科》。
原料:白術、山藥各30克,人參6克(單),白芍15克,甘草3克,陳皮、黑蕎穗、柴胡各2克,蒼術、車前子(包)各10克。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
功效:益氣健脾,除濕止帶,適用于脾虛型宮頸炎。
3.【外用偏方:納藥法】
取枯礬3克,蛇床子6克,共研細末,用蠟調和成丸,如彈子大小,以消毒紗布包裹塞入陰道,每天1換,至愈。用于虛癥。
4.【生活偏方:按摩法】
先把手掌搓熱,然后用手掌向下推摩小腹部數次,再用手掌按摩大腿內側數次,痛點部位多施手法,以有熱感為度。最后用手掌揉腰骶部數次后,改用搓法2~3分鐘,使熱感傳至小腹部。
·宮頸糜爛·
1.【食療偏方:馬鞭蒸豬肝】
原料:豬肝100克,鮮馬鞭草60克(干品30克)。
制法:將馬鞭草洗凈切成小段,豬肝洗凈切片,混勻后用瓦碟載之,隔水蒸熟。
用法:每日1次。
功效:適用于宮頸糜爛。
2.【中藥偏方:黃連解毒湯】
來源:《女科證治》。
原料:黃連3克,黃芩6克,黃柏、黑山梔、知母各9克,萆薢、貫眾、苡仁各12克,生甘草6克,銀共12克,牛膝9克。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
功效:瀉火除濕,適用于濕熱俱盛型宮頸
糜爛。
3.【外用偏方:清洗法】
取豬苦膽5~10個,石榴皮60克,先將苦膽吹干與石榴皮一起研為細末,加香油適量調成糊狀。用桉樹葉50克,水煎取液,清洗陰道后,再用帶線棉球蘸藥糊塞入宮頸處。日換1次。
4.【生活偏方:按摩法】
兩手掌搓熱后,以右手掌搓左腳心,再以左手掌搓右腳心各50次。早、中、晚各做3次。用于在臍下、小腹部、恥骨聯合上方自左向右。輕壓,每1~2秒壓一次,連續按壓20次左右,但要注意不要用力過猛。
·子宮內膜異位癥·
1.【食療偏方:月季花湯】
原料:月季花15克,紅糖適量。
制法:將月季共洗凈,加入適量清水煎。用法:服用時加入紅糖。
功效:適用于氣滯血瘀的不孕癥。
2.【中藥偏方:當歸四逆湯】
來源:《傷寒論》。
原料:當歸、桂枝、芍藥各9克,細辛3克,甘草9克,通草6克,大棗10枚。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服用2次。
功效:養血通絡,溫經散寒。
3.【外用偏方:耳穴壓籽】
取穴子宮、內分泌、肝,用磁粒或王不留行敷貼穴位,每日多次按壓刺激,用于治療痛經。
4.【生活偏方:按摩法】
沿任脈上下按摩,起于神闕,逐次按摩氣海、關元、天樞、四滿、歸來、子宮、氣沖穴,每穴按摩1分鐘,從經前7天開始,至經后3天止,適用于痛經為主者。
·子宮脫垂·
1.【食療偏方:蓮子煮豬肚】
原料:蓮子250克,豬肚1只,黃酒適量。
制法:將蓮子洗凈、冷水浸泡半小時;豬肚洗凈、剖1個缺口,將蓮子塞入肚腔內,再用線將豬肚封口,把豬肚放入沙鍋內,加清水用旺火燒開,加黃酒2匙,再改用小火慢燉,直至肚子酥爛,將肚子切開,拆線,取出蓮子,烘干,磨成粉。
用法:每日3次,每次1匙;肚子蘸醬油佐餐食。
功效:本方對婦女子宮輕度下垂和氣虛者有效。
2.【中藥偏方:升陷湯】
來源:《醫學衷中參西錄》。
原料:生黃芪18克,知母9克,柴胡、桔梗各4.5克,升麻3克。
制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200毫升。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0毫升。
功效:益氣升陽。適用于子宮脫垂。
3.【外用偏方:加醋熏洗法】
用川烏、五倍子各9克。水煎后加醋60克熏洗。
4.【生活偏方:熏洗法】
將枳殼50克,黃芪、益母草各25克,升麻10克,加適量清水煎2次,早、晚熏洗。
·子宮肌瘤·
1.【食療偏方:消瘤蛋】
原料:雞蛋2個,壁虎5只,莪術9克。
制法:以上材料,加水400克共煮,待蛋熟后剝皮再煮。
用法:食蛋,每晚服1次。
功效:散結止痛,祛風定驚。適宜氣滯血瘀型。
2.【中藥偏方:銀花蕺菜飲】
來源:《中醫婦科治療學》。
原料:銀花15克,蕺菜10克,土茯苓15克,炒荊芥10克,甘草3克。
制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200毫升。
用法:每日口服2次,每次100毫升。
功效:解毒除濕,破瘀消癥。適用于濕毒蘊結型子宮肌瘤。
3.【外用偏方:敷貼法】
取蜣螂1條,焙干研末,用適量黃酒調敷臍中,蓋貼。每日1次,每次約貼1小時,經期停用。
·外陰瘙癢·
1.【食療偏方:蓮子煮蚌肉】
原料:蓮子、苡仁各60克,蚌肉120克。
制法:蓮子先去皮、芯,苡仁共洗凈、鮮肉切薄片,共置鍋內,加水750毫升,文火煮1小時,即可服用。
用法:治療時,應有食物中注意避免蔥、姜、蒜、椒等刺激物,以防誘發瘙癢。一般7~10次即可見效。
功效:適用于外陰瘙癢。
2.【中藥偏方:龍膽瀉肝湯】
來源:《醫主集解》。
原料:龍膽草10克,澤瀉12克,梔子、木通、車前子、生地黃各9克,當歸3克,黃芩、柴胡、生甘草各6克。
制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200毫升。用法:每日2次,每次口服100毫升。功效:降火清熱,濕濁分清。
3.【外用偏方:蜀椒湯】
將蜀椒、蒲公英、艾葉各15克,加水1500毫升左右,放置火上煮沸后,用文火繼煮2~3分鐘,將水倒入盆中,待水溫適宜(60℃)即可洗浴局部10~25分鐘,每日2~3次。1劑藥可供洗浴2次。
4.【生活偏方:納藥法】
苦杏仁100克,炒干研成細粉,用麻油450克調成稀糊狀,用時先以桑葉150克加水煎汁沖洗外陰,后用杏仁油涂搽,每日1次,或用帶線棉球蘸杏仁油塞入陰道,24小時后取出,連用7天。
·女性性冷淡·
1.【食療偏方:黑豆燉狗肉】
原料:黑豆50克,狗肉300克,蔥、姜、蒜、胡椒各適量。
制法:將黑豆與狗肉洗凈后同放鍋內,加清水、蔥、姜、蒜、胡椒,燒開后改為文火煮爛,加食鹽少許即可。
用法:佐餐食之。
功效:適用于性冷淡。
2.【中藥偏方:左歸丸】
來源:《景岳全書》。
原料:熟地、山藥各20克,山茱萸、枸杞子各10克,菟絲子、龜板膠(烊化)、懷牛膝、麥冬、女貞子、旱蓮草各30克。
制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200毫升。
用法:每日2次,每次口服100毫升。
功效:滋補腎陰。適用于腎陰虧虛型性冷淡。
3.【外用偏方:填臍法】
用五靈脂、白芷、附子、青鹽各6克,桂枝、仙靈脾各10克,研末,炒熱,填入臍窩內及臍周1寸,上蓋紗布,15~20分鐘,每日一次,連用7日。
4.【生活偏方:按摩法】
取直立位,兩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拇指緊按同側腎俞穴,小幅度快速旋轉腰部,并向左右彎腰,同時雙手掌從上向下往返摩擦,約2~3分鐘,以深部自感微熱為度,每天2~3次。
·不孕癥·
1.【食療偏方:山茱萸粳米粥】
原料:山茱萸15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
制法:將原料洗凈,同入沙鍋,加水450毫升,用文火煮粥,至表面有粥油為宜。
用法:每日早晨空腹溫熱頓服,10天為一療程。
功效:適用于腎虛引起的不孕癥。
2.【中藥偏方:補腎種子方】
來源:《婦產科學》。
原料: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覆盆子、車前子(包煎),益智仁、烏藥、炙龜板各12克(先煎)。
制法:水煎服。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功效:補益腎氣,陰陽兩虛。
3.【外用偏方:外敷法】
用女貞子、五味子、五倍子、萊服子各12克,菟絲子20克,一起烘干研成細粉,調拌麻油,外敷關遠穴。此方適用于腎精不足引起的不孕癥。
4.【生活偏方:灌洗法】
夫婦同房前用小蘇打灌洗陰道。取1%小蘇打液500毫升于盆中,坐浴或灌入陰道,洗后不再用清水沖洗。此法便于精子通過宮頸,增加受孕機會。
·乳腺炎·
1.【食療偏方:金針豬蹄】
原料:鮮金針菜根60克,豬蹄1只。
制法:將上2味共置沙鍋中煮至豬蹄爛熟,不加調料。
用法:食肉飲湯,每日1次。
功效:適用于乳腺炎初期。
2.【中藥偏方:當歸清營湯】
來源:《瘍科心得集》卷中。
原料:當歸、生地、山梔、赤茯苓、白芍各9克,柴胡、川芎、甘草各3克,貝母4.5克,丹皮、天花粉、連翹各6克。
制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1劑。
功效:疏肝養血,滋陰潤燥。適用于肝膽風熱血燥(郁乳期)乳腺炎。
3.【外用偏方:敷貼法】
取蒲公英30克,芙蓉葉30克,忍冬藤、魚腥草各60克(均用鮮品)。先用清水將以上各藥洗凈,后放在一起搗爛,敷貼于患處,每日1~2次。此方適用于乳腺炎初期。
4.【生活偏方:推撫法】
取坐位或側臥位,充分暴露胸部。先在患側乳房上撒些滑石粉或涂上少許石蠟油,然后雙手全掌由乳房四周沿乳腺管輕輕向乳頭方向推撫50~100次。
·乳腺增生·
1.【食療偏方:橘餅飲】
原料:金橘餅50克。
制法:將金橘餅洗凈,瀝水后切碎,放入沙鍋,加適量水,用中火煎煮15分鐘即成。
用法:早、晚分服,飲用煎汁的同時,嚼食金橘餅。
功效:疏肝理氣,解郁散結,適于乳腺小葉增生,證屬肝郁氣滯。
2.【中藥偏方:蜂房湯】
原料:露蜂房、山蘑菇、郁金、青皮各10克,貝母12克,柴胡、橘葉各10克,香附12克,夏枯草25克。
制法:用水煎服即可。
用法:每日一劑,日服2次。
功效:疏肝豁痰,軟堅散結。
3.【外用偏方:敷臍療法】
將蒲公英、木香、當歸、白芷、山梔、薄荷各30克,紫花地丁、瓜蔞、黃茋、郁金各18克,麝香0.4克。研為細末,用酒精清洗肚臍部后擦干,填塞藥粉0.5克,用棉花輕柔按壓,膠布固定,3天換藥1次,8次為一療程。月經過多及功能性出血者忌用。
4.【生活偏方:兜藥法】
取川烏、商陸、大黃、王不留行、樟腦一起研為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2.5克,將入布袋后塞入乳罩,貼病變部位,每7~10天換藥1次, 1~3個月為一療程。注意,經期停藥。
·乳腺小葉增生·
1.【食療偏方:紫菜蟹肉粥】
原料:紫菜30克,蟹肉、米各70克,生姜絲10克。
制法:煮粥。
用法:當早餐吃。
功效:可隔天1次,連服30劑。
2.【中藥偏方:露蜂房湯】
原料:露蜂房、姑、山茨菇10克,郁金、青皮各10克,貝母12克,柴胡、橘葉各10克,香附12克,夏枯草25克。
制法:水煎。
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疏肝豁痰,軟堅散結,適用于氣郁痰結型乳腺小葉增生。
3.【外用偏方:外敷法】
取生綠豆半斤磨成粉,每次適量(根據患部面積大小)用鴨蛋清調成糊狀,敷患處并用膠布固定,日換一次,連用一周。
4.【生活偏方:按摩法】
1.兩手拇指指腹并列橫放于足背,指端相對;其余8指放于足底側,正對施力部位。兩手拇指并列由遠端向兩手拇指指腹近端推動胸反射區。
2.一手握住足中部,另一手拇指放于足底,食指半屈曲,以第二、三指橈側在足背由近側向遠側推動胸部淋巴腺反射區。
3.一手握住足中部,另一手拇指指腹和中指指腹分別在下、上身淋巴腺反射區施行按壓手法。
4.一手托住足跟,另一手食指屈曲,以第一指間關節推按生殖腺反射區。
以上按摩法,每天按摩1次,每次25~30分鐘,10天為一個療程。
·附件炎·
1.【食療偏方:茯苓粳米粥】
原料:粳米100克,茯苓15克,車前子10克,紅糖適量。
制法:將前2味放入紗布包內與粳米同時煎煮,粥熟后取藥包,在放入適量紅糖調勻即可。
用法:分頓食用。
功效:健脾益氣,祛濕。
2.【中藥偏方:四逆散】
來源:《傷寒論》。
原料:炙甘草,炒枳實,柴胡,芍藥各等份。
制法:研為細末。
用法:每次服用3克,開水調服,每日3次。
功效:疏肝解郁。本方適用于肝郁氣滯型附件炎。
3.【外用偏方:內服外敷法】
取小茴香9克,干姜6克,當歸12克,川芎、桂枝各9克,赤芍12克,沒藥、艾葉、蒼白術各10克,云苓15克,澤蘭、紅藤各10克,加水適量煎服。再將剩余的藥渣放入布袋敷于下腹部,每次熱敷20~30分鐘。
4.【生活偏方:藥褲法】
取地骨皮、石榴皮、魚腥草、百部、川椒各15克,苦參、白頭翁、土茯苓、玄明粉各30克,蒼耳子、當歸、貝母各20克,一起研為細末,每次以15克裝入布制袋內,置于內褲夾層中,藥袋一般用20日更換1次。
·慢性盆腔炎·
1.【食療偏方:枸杞當歸豬肉湯】
原料:枸杞子、當歸各20克,瘦豬肉適量。
制法:枸杞子、當歸與豬肉調味煮湯。
用法:吃肉飲湯。
功效:適用于慢性盆腔炎。
2.【中藥偏方:疏氣定痛湯】
原料:制香附、川楝子、延胡索、五靈脂、當歸、烏藥各9克,枳殼、木香各4.5克,沒藥3克。
制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行氣活血,化瘀止痛。適用于慢性盆腔炎。
3.【外用偏方:大黃散外敷法】
取大黃100~200克。將大黃研成細末,根據病變范圍定量,加入米醋調成糊狀,直接敷于下腹部,保持藥膏濕潤,隨時可以加醋,為防止脫落,可用塑料布敷好,加繃帶或橡皮膏固定。第3天可以重復第2劑。此藥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功效。對于濕熱蘊結型急、慢性盆腔炎之腰腹疼痛,帶下量多、色黃,低熱或高熱,口渴心煩,尿黃,或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滑而快有療效。
4.【生活偏方:自我按摩法】
先將兩手互相搓熱,用搓熱的手搓兩側腰部各18次,用雙手的食指和中指揉骶部,兩側各30~40次,最后按揉大腿內側20~30次。
·妊娠嘔吐·
1.【食療偏方:砂仁蒸鯽魚】
原料:鮮鯽魚250克,砂仁5克。
制法:砂仁研成細末。鮮鯽魚去鱗和內臟將醬油、食鹽、砂仁末攪勻,放入鯽魚腹中,用淀粉封住刀口,放入盤中蓋嚴,上籠蒸熟。
用法:佐餐食。
功效:利濕止嘔。適用于妊娠嘔吐。
2.【中藥偏方:土金雙倍湯】
原料:人參(單煎)、蘇子、茯苓、谷芽、巴戟天、菟絲子、白芍各9克,白術、薏苡仁、山藥各15克,神曲6克,砂仁1粒,甘草0.6克,柴胡1.5克。
制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健脾益腎,降氣安胎。適用于妊娠嘔吐。
3.【外用偏方:吳茱萸外敷法】
取吳茱萸10克,研細末為粉狀,用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于雙足心涌泉穴,敷料覆蓋,膠布包扎固定。每天換藥1次。本法有溫中止嘔,和胃降逆之功效,一般用藥2~3天可見效。
4.【生活偏方:干毛巾擦背法】
室溫調至合適溫度,脫去上衣,露出背部。孕婦坐在椅子上,雙側上肢放在桌子上。由家人為其用干毛巾擦背,注意要用清潔、柔軟的新毛巾。
擦拭部位為背部脊椎兩側,先從第七頸椎沿著脊柱兩側擦至腰骶部,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反復至皮膚微紅,擦5分鐘左右即可。擦完一側再擦另一側。隔日1次,7次為一個療程。注意動作要輕柔,不能用力過大,以防擦破皮膚。
·產后便秘·
1.【食療偏方:海參豬腸木耳湯】
原料:海參50克,豬大腸200克,木耳20克。
制法:將海參、木耳分別水泡,豬大腸洗凈切段,共煮湯,加調味品后食用。
用法:日常食用。
功效:養陰清火、益腸通便。適用于產后便秘。
2.【中藥偏方:當歸肉蓯蓉湯】
原料:當歸、熟地各20克,肉蓯蓉30克,火麻仁、郁李仁各10克,玄參、麥冬各15克。
制法: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至500毫升,濾出藥渣,取汁。
用法:加入適量蜂蜜服。每日1劑。
功效:適用于產后便秘。
3.【外用偏方:中藥熏洗法】
取白礬20克,五倍子25克,芒硝、花椒、車前子、銀花、白芷各15克,艾葉30克,升麻6克。將藥放入盆中,加水5000毫升,文火煎煮至沸20~30分鐘。將藥液倒入稍大盆中,患者趁熱氣盛時,坐在盆上熏洗患處,當藥液不燙時,再行坐浴或以紗布蘸藥液熏洗患處20~30分鐘,每日1劑,早、晚各熏洗1次,每次熏洗完畢后,側臥位,用痔瘡膏涂于嵌頓的痔核上,用手輕輕按摩,使嵌頓在肛門外的痔核全部進入肛門,必要時用紗布卷壓迫、膠布固定,以免脫出。連續熏洗,直至癥狀消失。
4.【生活偏方:自我按摩法】
在乙狀結腸部,用右手食、中、無名指深
深按下,由近心端向遠心端做環狀按摩,此方
法可幫助排便,還能促進子宮收縮復舊。
·產后惡露不絕·
1.【食療偏方:雞子羹】
原料:雞蛋3個,阿膠30克,甜酒100克,食鹽1克。
制法:先將雞蛋打入碗內,用筷子攪勻,待用。阿膠打碎,在鍋內炒一下,加入甜酒和少許清水,用小火煎煮,待膠化后,倒入雞蛋,點入精鹽調味,稍煮片刻即可食用。
用法:日常食用。
功效:滋陰養血,清熱寧血,調養沖任,既可養體又可止血。對產婦陰血不足、血虛生熱、熱迫血溢而致的產后惡露不盡很有效。
2.【中藥偏方:收露湯】
原料:制首烏、桑寄生各30克,黨參20克,白術、益母草各15克,炙甘草、艾葉、血余炭各9克。
制法:水煎服。
用法:早晚各1次。
功效:益氣養血,收澀止血。適用于產后惡露不絕。
3.【外用偏方:益母桃紅散敷臍法】
益母草30克,紅花15克,桃仁、急性子各20克,將藥研成細末,裝瓶備用。每次取20克,用黃酒少許調為糊狀,敷于肚臍處,再用紗布包扎固定。每日換藥1次,5~7天為一個療程。
4.【生活偏方:自我按摩法】
用手掌在全腹部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的方向,作掌摩法,反復1~2分鐘。此方法適用于氣虛型產后惡露不絕。注意用此方法時,動作一定要盡量地輕,以免刺激盆腔內的神經血管。
·產后缺乳·
1.【食療偏方:花生豬蹄湯】
原料:豬蹄2只,花生仁200克。
制法:豬蹄去毛洗凈,與花生仁共放沙鍋內,加水適量,用小火燉至豬蹄爛熟,調味后即可。
用法:吃肉喝湯。隨量常服。
功效:適用于氣血兩虛型產后缺乳。
2.【中藥偏方:玉露飲】
原料:人參(單煎)、川芎、甘草各3克,茯苓10克,芍藥、當歸、枳殼各6克,桔梗4.5克。
制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補氣活血,通絡下乳。適用于產后缺乳。
3.【外用偏方:蓖麻洗法】
取鮮蓖麻葉200克,洗凈后,加水適量,煮水,等溫度適宜后用此湯洗乳房。適用于各類型產后缺乳。
4.【生活偏方:日光浴法】
日光溫和的刺激,能增加乳房的韌性和彈性,對乳腺的發育有益。日光浴時間長短要因人而定,選擇陽光好的時間進行,每日1次或隔日1次。注意保暖,防風。
·產后回乳·
1.【食療偏方:麥芽飲】
原料:麥芽60克。
制法:將麥芽炒為末。
用法:用白湯送服,每次服15克。功效:適用于產后回乳。
2.【中藥偏方:免懷散】
來源:《濟陰綱目》。
原料:當歸尾、赤芍、全瓜蔞、橘核、桃仁各15克,川牛膝20克,麥芽60克,蒲公英30克,紅花、遠志各6克。
制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1劑。
功效:適用于產后回乳。
3.【外用偏方:外敷法】
取建曲、蒲公英各60克。每日1劑,水煎服。同時趁熱用干凈紗布包好,放在乳房上。此方適用于乳房脹痛,奶水不回。
4.【生活偏方:熱敷法】
可以用溫熱毛巾外敷,并進行從乳房根部到乳頭的推揉。
·產后腰痛·
1.【食療偏方:當歸山楂粥】
原料:當歸20克,川芎10克,紅花、干姜各6克,生山楂30克,粳米100克,大棗4枚,桃仁15克。
制法:先將當歸、川芎、紅花、干姜、生山楂放入沙鍋,加適量水,濃煎40分鐘,去渣取汁,化入紅糖適量備用。將粳米、大棗、桃仁一起放入沙鍋,加水用小火煨煮成稠粥,然后兌進前面的濃煎藥汁拌勻,煮到開鍋即成。
用法:每日1次,早晚2次服用。
功效:適用于瘀血留滯型腰痛。
2.【中藥偏方:杜仲大棗湯】
原料:杜仲30克,大棗12克。制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1劑。
功效:補肝益腎,強腰。適用于產后腰痛,肢體關切痛。
3.【外用偏方:乳香樟腦外敷法】
乳香12克,樟腦3克。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成膏狀。敷貼于雙足心涌泉穴、臍下關元穴和腰骶部。用于產后瘀血腰痛。
4.【生活偏方:滾腰運動法】
仰臥,保持屈曲雙腿的姿勢,把身體蜷曲成團狀,前后滾動10~20次。之后取仰臥位,用熱濕毛巾放于腰間疼痛部和稍下面的骶部。注意,毛巾不能有水流出。上面再放一個熱水袋,濕熱約10分鐘,然后再分別放在腰兩側各約10分鐘。溫度以不燙傷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