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一本通
- 樊碧發
- 10字
- 2018-12-28 23:02:47
引子:幸福人生不要痛
為什么人老了,疼痛不離身
每個人都會衰老,這是自然規律,誰也不能違背。衰老不僅使人的外貌體征發生變化,也會帶來不少的麻煩,身體各處的疼痛也會增加。
這是因為人體形態與結構的變化在50歲之后日趨明顯,先是水分減少,60歲以上老年人身體水分的含量比正常成年人減少1/6左右。人到40歲之后,骨質也開始疏松。脊柱的椎體由于承受體重而被壓縮,椎間組織萎縮,脊柱彎曲度增加而出現駝背,下肢長骨彎曲等導致身高逐漸降低。女性在更年期,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質疏松成為中老年婦女生理改變的一個重要問題。
脂肪增多是結構性衰老的另一個特點。隨著年齡的增加,新陳代謝減慢,能量消耗減少,攝入的能量比消耗量高,多余能量轉化成脂肪沉積起來,使身體趨于肥胖,血總膽固醇也隨之增加。
細胞數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減少,到75歲時,約減少30%,細胞內水分也隨之減少。減少的細胞主要是非脂肪細胞,結果導致器官萎縮。由于肌肉萎縮、脂肪增加,彈力纖維變脆和鈣化,因此,人就會體力下降,肌肉不結實,彈性下降,運動起來易疲勞,行動緩慢,反應遲鈍等。而人體內代謝的速度也會逐漸減慢。老年人糖代謝功能下降,糖攝入后血糖濃度明顯升高,恢復到原有水平所需時間明顯延長,很容易患糖尿病。糖代謝異常和糖尿病患者多數患有高脂血癥。而動脈粥樣硬化是糖尿病的重要并發癥之一。
由于現代物質生活的極大提高,造成營養過剩,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的血中脂質明顯增高。老年人由于血清卵磷脂、游離脂肪酸和三酰甘油的增高,易患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及腦血管病。
人的血清蛋白濃度也會隨年齡增加而逐漸降低,球蛋白相對增加。蛋白質輕度缺乏時,易出現疲勞、體重減輕、抵抗力下降等癥狀,嚴重時可致水腫,低蛋白血癥及肝、腎功能降低、DNA修復功能下降等。
隨著年齡的增加,酶活力也會下降,細胞膜的選擇通透性等功能減退,致使離子交換能力下降,鉀含量減少。
同時,骨中骨膠原、骨黏蛋白等有機成分也隨年齡的增加而減少,而磷酸與碳酸鈣等無機物卻不斷增多,后者往往形成磷灰石的復合物沉積于骨基質中,導致骨的脆性增加。也就是為什么人年齡大了就很容易骨折的原因。
除此之外,隨著年齡的遞增,人的各系統生理特征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呼吸系統
鼻腔黏膜萎縮變薄,鼻道變寬,咽腔擴大,纖毛運動減弱,上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
胸廓前后徑增加,橫徑變小,呈桶狀胸。肺葉所占空間擴大,變形,肺功能減退,容易形成肺氣腫。由于呼吸道清除分泌物和異物的能力下降,導致肺內分泌物和異物增加,易感染。
循環系統
心搏出量自20歲后每年下降1%。心功能減弱、心肌收縮力下降、心搏出量減少、心臟儲備能量降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敏感性降低,因而對心率的調控能力下降,容易發生心律不齊。由于心室內傳導系統與心臟纖維支架間發生纖維或鈣化退行性病變,可導致心臟傳導阻滯,出現不正常心電圖可達50%~60%,多為ST-T段異常和心律不齊。
由于血管壁彈性纖維減少,膠原纖維增多,動脈血管內膜逐漸粥樣變性,血管增厚變硬,彈性下降,阻力增加,也會導致血壓上升。
消化系統
隨著年齡的增加,齒齦和牙根逐漸萎縮,導致牙齒容易脫落。因唾液分泌減少易出現口干,也易發生口腔黏膜潰瘍。咀嚼肌的退化使食物不易磨碎,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胃排空減緩,腸蠕動減弱,容易出現便秘。
泌尿系統
腎小球數量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腎間質逐漸增多。隨著腎動脈硬化加重,腎排泄功能隨之減退。
腎是調節體液的重要器官,隨著年齡的增加,腎的代償能力因腎單位減少而逐漸減低,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尿素、肌酐清除率下降,血中尿素氮增加;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管功能減低,尿濃縮與稀釋功能下降;酸堿平衡能力降低等。
血液系統
血液系統老化主要表現為骨髓減少,造血組織逐漸被脂肪和結締組織所代替。產生血細胞的紅骨髓減少,黃骨髓增多,造血功能降低,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少,可引起貧血。粒性白細胞數量變化不大,但白細胞功能降低,容易感染。
生殖系統
男性通常在50~60歲時,因血管硬化、供血不足使睪丸逐漸萎縮和纖維化,生殖能力逐漸下降,精子數量和活力下降,性功能逐漸減退。
神經系統
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是衰老的表現。隨著年齡的增加,腦的體積逐漸縮小,腦回逐漸變小,腦溝逐漸增大,腦灰質變硬和萎縮,多巴胺減少,導致肌肉運動障礙、動作緩慢、運動震顫麻痹等。由于不同感覺器的存在,致使老年人視覺、聽覺及味覺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由于腦血液循環減慢,腦血流量減少,引起腦功能減退,導致運動的敏捷度差,適應能力減低,易出現意外事故。
運動系統
由于骨骼、關節、肌肉、中樞神經系統、心肺等器官的老化,運動系統出現明顯的衰老現象。如肌細胞的水分減少、肌纖維萎縮、肌肉失去彈性、功能減退。骨老化表現為骨吸收速度比骨形成速度快,使骨質疏松,骨皮質變薄,骨小梁減少變細,鈣沉著減少,易發生骨折。隨著年齡的增加,關節軟骨和滑膜鈣化、關節囊結締組織增生、韌帶退行性病變及纖維化,導致關節僵硬、活動范圍減少。關節軟骨常發生邊緣骨質增生,形成骨刺,導致活動嚴重受限。
內分泌系統
老年期垂體體積下降,激素的合成及代謝均出現變化。下丘腦-垂體軸的反饋受體敏感性降低,男性50歲以后血中游離睪酮水平下降,60歲時下降更甚。從40歲開始,男女血中促卵泡激素和黃體生成素水平均增高,其中女性增高更為明顯。性腺隨年齡增加功能逐漸減退,雌激素及睪酮均減少,引致更年期綜合征,男性至高齡還保留精子生成功能。T3、T4及甲狀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均隨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
免疫系統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免疫功能逐漸下降,與機體衰老成平行關系。胸腺是免疫系統的重要器官,它最早發生老化且最明顯。老年期胸腺重量僅為兒童期的1/10左右。由于老年人胸腺素水平低和白細胞介素-2產生減少,T淋巴細胞在抗原刺激下轉化為致敏淋巴細胞的能力明顯減弱,對外來抗原的反應減弱,B淋巴細胞對抗原刺激的應答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抗原和抗體間的親和力下降。免疫細胞的識別能力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弱,除攻擊外來病原體外,也會攻擊自體組織,引起抗體衰老或死亡。
正因為衰老會給人體帶來如此大的變化,所以,人老了,如果不加以注意,不加強身體鍛煉,許多疾病就會不請自來,疼痛當然也就不離身了。
疼痛,不是能忍則忍
幾乎每個人都有疼痛發作的時候,但很多人都選擇能忍則忍的消極態度,實在難以忍受的,就吃一些止痛藥壓制疼痛。也有很多人反復求醫,卻找不到明確的病因,也就無奈地每日接受疼痛的折磨。
46歲的張女士自從離婚后就開始頭痛,至今已經兩年多了,最初每隔幾天發作一次,后來幾乎天天發作。她曾經到醫院看病,醫生檢查后告訴她沒病,是由于工作壓力大,精神過度緊張引起的,只要放松心情,保證充足睡眠就好了。并給她開了一些鎮痛、擴張血管、活血化淤、調節神經的藥。但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以前她經常熬夜加班,自從患上頭痛后,她聽從醫生的建議,每天不敢再熬夜,可是每晚睡上四五個小時后就痛醒,無法再睡。每日覺得昏昏沉沉,工作能力下降,情緒低落。頭痛不僅讓她飽受折磨,也影響了她的正常工作。
李先生頭痛快半年了,每次痛起來從脖子開始,向頭頂、前額發射,視力也變得模糊不清。今年50歲的他,身體一向健康,自從得了慢性頭痛的毛病后,體質便遠不如從前了,在醫院量了血壓、做了CT、驗了血、做了腦電圖等一系列檢查,都沒有發現異常。前前后后去了幾家醫院,還是找不到頭痛的確切原因。有的醫生說是血管性頭痛,有的說是神經性頭痛,每次看過醫生后,都停服了前次醫生開的藥,換了新的藥物?,F在李先生的頭部疼痛加劇,范圍也擴大了,簡直無法忍受。他現在的事業正如日中天,頭痛使他不能正常工作,這使他非??鄲?。后來李先生去了北京一家醫院,經過檢查發現,困擾了他許久的頭痛不是頭部的病變,而是來源于脖子,叫做“頸源性頭痛”。經過治療后,李先生的頭痛徹底治愈了。
大概65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一半、甚至一多半都很容易發生慢性疼痛疾病,隨著人類衰老的過程,疼痛性疾病必然會增加。通常65歲以上運動系統功能開始衰退,如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都會發生較為嚴重的勞損,其主要表現就是疼痛問題。另外,由于老年人抵抗力差,免疫力低,很容易得帶狀皰疹,正因為抵抗力差就容易留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老年人又比較容易得糖尿病末梢神經炎,這也是很疼的疾病。
癌癥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病率也會增加,癌痛表現得尤為突出。老年人處在弱勢地位,在經濟上和獲取知識的渠道上,可能都比年輕人差,而且老年人往往覺得花錢治疼不值,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人老了就應該腰腿疼,花錢不值得、浪費。
其實,一旦人體出現疼痛,如骨關節疼痛、頸腰疼痛、頭痛連續超過一個月,這時就需要看醫生了。相對而言,這時疾病尚屬早期,用很簡單的治療就可以控制。到后期治療就比較困難,費用也比較昂貴。所以,一種疼痛,如果還不到一個月,可以觀察,也可以到其他科室就診,但是疼痛超過一個月,就應該去疼痛科就診。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超過1年的非常多,有的患者甚至痛了40年。帶狀皰疹水泡好了一個月,如果還留有疼痛,就要迅速到疼痛科去看。一些特殊行業的人,比如IT行業人員、伏案工作人員、老師等,可能今天頸部痛,明天腰部疼,時間很短,不超過一個月,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警惕。如果腰酸背痛等持續超過一個月,這就提示已經患有疼痛性疾病了,一定要到疼痛科或者相關科室去看。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家人、同事或朋友遇到持續不斷的疼痛,或者他們老抱怨自己的胳膊疼、手疼、頭疼時,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問題,你一定要勸他們及時到醫院去看。
疼痛有許多原因,它們包括能量不足、肌肉骨骼結構力差、壓力、焦慮、緊張和無法松弛的狀態。
由于疼痛涉及臨床各個科系,往往是同癥異病或同病異癥。許多疼痛同屬一組癥狀,況且疼痛又隨著疾病的過程而千變萬化,所以疼痛的分類至今尚難統一標準。
一般是將疼痛分為創傷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
1. 病理性疼痛分為4類:
(1)表淺痛。程度劇烈,定位不精確,產生肌肉活動。
(2)深部痛。程度較輕,定位不精確,肌肉活動較弱,有時疼痛放射至其他有關部位,可出現感覺過敏區。
(3)神經性疼痛。起于末梢至中樞任何部位的病損,呈灼痛性、劇烈,彌散而持久。有時表現為痛覺過敏,常受情緒影響。
(4)心理性疼痛。純屬精神性,有焦躁情緒,可出現個性改變,抑郁癥等。
2. 創傷性疼痛包括了一切機械性傷害和物理性傷害所致的疼痛:
(1)炎性疼痛。生物源性炎癥、化學源性炎癥所致的疼痛。
(2)內源性疼痛。指機體內環境紊亂所致的疼痛,包括以下6個方面的內容:
· 血運源性疼痛。痙攣、狹窄、栓塞、閉塞、阻斷。
· 免疫源性疼痛。自身免疫源性疾病和變態反應疾病所致的疼痛。
· 內分泌源性疼痛。凡有疾病癥狀的內分泌疾病。
· 代謝性病變引起的疼痛。鈣、磷代謝障礙引起的骨性疼痛;嘌呤代謝失調所致的痛風癥等。
· 神經源性疼痛。各種神經痛及其綜合征。
· 心源性疼痛。
若按疼痛的部位分類??煞譃檐|體痛、內臟痛和心因痛三大類,其中按軀體解剖定位又可分為21種:
· 頭痛。
· 頜面痛。
· 頸項痛。
· 肩背痛。
· 胸痛。
· 上肢痛。
· 腹痛。
· 腰骶痛。
· 盆痛。
· 骼髖痛。
· 下肢痛。
· 也可按疼痛的系統分類:
· 神經系統疼痛。
· 心血管系統疼痛。
· 血液系統疼痛。
· 呼吸系統疼痛。
· 消化系統疼痛。
· 內分泌系統的疼痛。
· 泌尿系統的疼痛。
· 運動系統的疼痛。
· 免疫系統的疼痛。
疼痛實際上是一種警告,告訴你身體的某個部位有了問題,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則可能發生更嚴重的病情。
醫學上通常把疼痛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好痛,一類是壞痛。什么叫好痛,怎么還會有好痛呢?所謂好痛,就是說當人體受到損傷、疾病等侵害時,會迅速發出疼痛警告,提醒我們及時避開危險或去看醫生。
如果人體缺乏疼痛這種警覺、報警時,即使受到傷害也不會感知。這類疼痛醫學上稱為急性痛,是好痛。比如說突然肚子疼了,醫生說你是不是闌尾炎啊,如果是闌尾炎的話,趕緊治療或手術切除,這是好痛。再比如突然胸疼得很厲害的話,那是不是心臟病犯了等等,這些都是好痛,提醒人們趕快去就醫或者規避危險?,F代醫學規定,大體上講疼痛長期作用于人體一個月以上,叫做慢性痛。這種慢性痛已經失去報警的意義,就變成了壞痛,這種壞痛越早克服、越早治療越好。
所以說,疼痛不是能忍就忍,而應重視它,及早消除疼痛,別讓疼痛毀掉你的健康,影響你的生活和工作。
止痛藥不是你的止痛法寶
疼痛作為多種疾病的一種常見癥狀,一般來說,程度的強弱,能夠反映疾患的嚴重程度。疼痛可依其嚴重程度分成三種。輕度疼痛大多不是持續存在的,病人即使不用藥往往也能忍受。重度疼痛則可給病人造成極大痛苦,使人無法忍受,甚至隨時可以引起諸如疼痛性休克等嚴重反應,如嚴重創傷、術后傷等引起的劇痛。居于兩者之間的是中度疼痛,諸如頭痛、牙痛、關節痛等。疼痛程度不同,治療用藥也不同。止痛藥的作用只是解除痛覺癥狀,并不能消除引起這種疼痛的根本病因。因此,對某些病因明確的疼痛,可使用相應的鎮痛藥,以減輕疼痛本身對人體的危害。有些引起疼痛的疾病本身,止痛就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如各種神經痛等。
對這些疼痛,要根據其程度選擇相應的藥物。一般來說,輕度疼痛以不用藥為好;中度疼痛宜選用解熱鎮痛藥;重度疼痛則要使用強效鎮痛劑等藥物治療。
有些疼痛亂用止痛藥可能產生副作用,美國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如果連續兩周大劑量服用止痛藥泰諾,患者的肝臟就會受到損傷;健康成年人即使按醫生處方劑量服用泰諾,也可能造成肝臟損傷。對肝臟有害的是泰諾中的活性成分——對乙酰氨基酚,許多止痛藥中都含有這一成分。
不少人把止痛藥當做萬用藥,無論頭痛、腹痛還是胃痛,一律用同一種止痛藥。“止痛藥效果真好,吃完就不痛了!”醫生在門診中經常聽到這句話。其實,長期濫用止痛藥可引起人體多個臟器的損傷,如腎、胃損傷,還可造成出血傾向。因此,無論何種疾病引起的何種疼痛,必須先找出病因治療。比如急性闌尾炎、急性胃腸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輸卵管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腸梗阻、膽結石、泌尿道結石、腸穿孔等都可引起腹痛;又如心肌梗塞可表現為胸前區和左上臂、上腹區疼痛,甚至引起牙痛。如果未弄清疼痛的原因,盲目服用止痛藥,雖然疼痛癥狀得到暫時緩解,但卻掩蓋了疼痛的病因,使診斷失去一個重要依據,不利于及早診斷和治療。因此,治療疼痛應以病因治療為主,鎮痛治療為輔。
止痛藥大體可分3類,什么情況下使用什么樣的止痛藥,是很講究的。
解熱止痛抗炎藥
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撲熱息痛等,止痛作用比較弱,雖沒有成癮性,但如果用法不當,也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因使用范圍廣泛,臨床報告中止痛藥的不良反應主要是這一類藥物造成的。
中樞性止痛藥
以曲馬多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樞性止痛藥,其止痛機制與阿片類藥不完全相同,故列為非麻醉性止痛藥。曲馬多的止痛作用較弱,為嗎啡的1/10。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種急性疼痛及手術后疼痛等。
麻醉性止痛藥
以嗎啡、杜冷丁等阿片類藥為代表。這類藥物止痛作用很強,但反復使用會成癮。國家對這類藥物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不能隨便使用。服用止痛藥前,需要看清楚說明書,看看主要成分、藥理作用與適應癥、禁忌癥等內容。病人應將其與自己的癥狀相對照,確定適用與否。如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腎功能不全、高血壓、心功能不全、消化道潰瘍及出血性疾病患者要慎用。
另外,止痛藥所含的成分有可能對某類人引起不良反應,應予以注意。阿司匹林用于止痛藥由來已久,但可引起消化不良、胃部不適,甚至胃出血;阿司匹林還有誘發哮喘發作的危險。還有些止痛藥含有氨基比林,氨基比林還被證實有致癌作用,對肝腎均有毒性,在一些發達國家已限制或禁止使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種疼痛時,常不經醫生指導,自行服用止痛藥物。合理使用止痛藥,可起到減輕疼痛的作用,但如果長期使用,特別是濫用,則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
記住,營養、藥物和毒品(諸如酒、尼古丁、大麻、可卡因和海洛因)只能掩蓋疼痛,卻不能消除疼痛。
中老年疼痛需要心理治療
布蘭達·彭尼克斯(Branda Perminx)在報告衰老問題時,首次證實了長期憂郁的老年人有患癌癥的傾向。這是因為憂郁情緒抑制了人的免疫系統。彭尼克斯使用標準的測試方法,對大約4800名年齡超過70歲的男性和女性的資料進行了分析,其中有憂郁癥患者。除年齡、性別、抽煙和其他因素外,憂郁的人患各種癌癥的可能性要比其他人高88%。
消除疼痛和疾病也要講究心理調適,維持心理平衡,一切順其自然,該怎么活就怎么活,該怎么樂就怎么樂,良好情緒和心態也就變成了醫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為什么心態如此重要呢?道理很簡單。以心血管病為例,一般40歲以上的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管徑狹窄以大約每年1%的速度進展,如有多種不利危險因素,每年進展可達3%~5%,如有很科學的健康生活方式,進展速度明顯減緩或停止,甚或逐漸消退。但若心境不好,在突然暴怒下,可在幾分鐘內產生冠狀動脈痙攣,使管腔瞬間100%閉塞或使硬化斑塊破裂、出血,在幾分鐘到1~2天內因血栓形成而堵塞動脈。平時非常小心地注意飲食,戒除煙酒,也敵不過一次暴怒的影響。
從心理角度看,情緒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在情感方面的外在反應。大體可分兩類:一是積極向上的,如興奮、愉快、希望、勇敢、恬靜、好感、和悅等;二是消極低落的,如痛苦、驚慌、憤怒、憂郁、沮喪、不滿、失望等。積極情緒能使人產生愉快輕松的感覺,能鼓舞人的斗志,振奮人的精神,于健康有益;消極情緒則使人失去平衡,主要表現為意志消沉,心灰意冷,無益于健康。不良的情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很大的,良好的情緒是維持人體生理機能正常的前提,所以說,情緒和人的身心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
情緒的生理作用
人人都有對情感情緒的體驗,情感情緒也無時無刻不對人發生影響。諸事如意、心想事成的時候,當然就開心愉快,工作起來也就效率很高,渾身是勁,即使遇到困難也能有信心堅決克服。此時的正性情緒仿佛揚帆東風,使人奮勇向前。反之,如事事遭受挫折、處處不如意時,人就會無精打采,甚至感覺活著沒勁,活得極累,進而愁眉苦臉、悲觀失望,甚至一蹶不振。
情緒是對正常人起作用的一個整合系統,是大腦皮層和皮層下中樞協同活動的結果,其中與控制內臟活動的植物神經中樞關系密切。所以,當發生憤怒、興奮、恐懼、抑郁或緊張情緒時,除有強烈的心理體驗外,還必然伴隨著相應的軀體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肌肉緊張。胃腸蠕動與分泌改變、血管舒縮變化(面色蒼白或面紅耳赤)、表情變化等,這些變化在很大程度上難以用意識控制。當心理的與生理的變化相互適應、相互協調時,人的身心狀態良好,感覺、記憶、思維、軀體運動等各種功能都可以高水平發揮;當不良情緒使內臟反應過激時,內臟器官的功能則發生紊亂,使每分鐘血輸出量減少,過度肌肉緊張使四肢顫抖,胃腸蠕動過激會發生腹瀉,消化液分泌減少而引起食欲下降等等,這些反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競技狀態,使智力與軀體運動水平大失水準。而技能狀態與情緒,內臟反應與心理體驗又都是相互影響的。
當人處在高度興奮狀態時,大腦可通過神經(主要是植物神經)和內分泌器官(主要是腎上腺)使心率增快。呼吸急促、血壓上升,甚至體溫超常。這一系列變化,在人的外表上雖然只是一陣大笑,但在身體內卻突發了一場軒然大波。這對于患有心血管病的老年人和體弱者來說,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所以情緒過于高亢也是不利于健康的。
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危害早已被醫學界證實,經受喪夫、喪妻之類悲傷打擊的人,據統計半年內的患病率比其他人高7倍,病死率比其他人高6倍。不良情緒還可妨礙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免疫抗體的生成,造成免疫力缺損,從而引起多種疾病及癌腫的發生與加劇。
情緒與疾病
不良情緒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害很明顯,有人對近300例心肌梗死者研究發現,70%的人在發病前有過焦慮。
傷心、激動等不良情緒。因為不良情緒能使交感神經常處于亢奮狀態,體內釋放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等生物活性物質,這些物質能加速代謝,增加心臟缺氧量,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冠狀動脈痙攣,使心肌缺血、缺氧進而導致心律不齊、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不良情緒對女性身心健康的影響尤為嚴重。沉重的心理打擊、頻繁而強烈的刺激、起伏不穩的情緒等,都會導致女性神經系統損傷,使其過早衰老,皮膚出現皺紋、色斑,月經不調,還可產生高血壓、更年期提前等。
心境和腫瘤的關系更為密切。那些抗癌成功的案例第一條就是樂觀、充滿信心。心情好就能使人體免疫力和內環境達到最佳狀態,使許多危重患者重獲新生。千萬不要輕視人體自身的抵抗力,這才是健康的決定性因素,其威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醫生,而醫生是幫助本能?!边@里的本能指的就是病人自身的抗病能力。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的研究表明:腫瘤病人通過集體治療,獲得感情、心理和社會支持的,其繼續生存時間要比接受單獨治療的患者長2倍。由于集體治療,病員之間可以傾心相訴,互助互愛,緩解了心理壓力,消除了孤獨感,患者信心增強,體內免疫系統功能大大提高,不但癥狀減輕,病死率也明顯下降。
恐懼、懺悔、自責、內疚、緊張、心懷敵意,以至于食不知味、寢不安席,完全是咎由自取。歷史告訴人們:玩世不恭者要付出短命的代價。在許多痛癥病例中,具體的原因尚不清楚,也尚未有奏效的治療方法。雖然純粹由心理原因引致的持續疼痛很少見,但心理原因卻能夠誘發或加重疼痛,造成精神沮喪和功能喪失。而健康的精神狀態能改善病人的外觀,減輕疼痛癥狀。
慢性疼痛需要心理治療
慢性疼痛是當代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一種癥狀。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約80%的患者至少有一種慢性疾病,較其他年齡階段人群更易誘發疼痛。許多老年人常年都生活在各種疾病的疼痛之中,這不僅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也大大地增加了社會的負擔。因此,慢性疼痛已經成為一個應當關注的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慢性疼痛常常伴隨消極的情緒,情緒因素起重要作用。對待慢性疼痛患者,心理治療尤為重要。要多關心他們,使他們感到溫暖、可靠、值得信賴。也可以采用心理支持療法來緩解患者的疼痛。如聽聽廣播、看看有趣的電視節目,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從而有效地減輕對疼痛的反應。也可根據病情適當地活動,并選擇合適的鍛煉項目,如散步,這類活動即使對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人也是有益的。按摩、針刺療法等,對慢性疼痛均有一定的療效。
心理治療能減少止痛藥的服用劑量,緩解疼痛,改善機體功能。在藥物和物理治療的同時,改變其對疼痛的反應,提高疼痛的閾值。慢性疼痛不僅是生理性疾病,也是心理及社會性疾病。止痛藥物對緩解疼痛固然重要,但精心的護理和心理支持也是緩解疼痛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尤其要多關注老年人的疼痛問題,給他們以關愛、理解、安慰與合理的治療,讓他們都能感受到來自親人、朋友和社會的溫暖,都能少一分痛苦,多一點幸福。
癌痛病人需要心理治療
約80%的晚期癌癥病人有劇烈的疼痛,使病人遭受巨大痛苦。癌性疼痛,是癌癥患者主要疼痛之一,但在表現上個體有較大差異。多數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因此嚴重的疼痛患者應適當進行心理疏導和支持治療,以減輕病痛。
癌痛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與癌的種類、發病部位、發展程度、對重要臟器的影響、全身狀況、心理素質等有關,而對病人的影響通常是破壞性的,很多病人都會出現失眠——疲乏疼痛——失眠的惡性循環,還會給病人造成憂慮不安,隨著疼痛時間的持續和疼痛程度的加強,患者的心理問題更為突出,有的幾經手術和治療失敗后依然疼痛難忍,承受的心理壓力更大,嚴重的疼痛會導致患者出現自殺傾向。
疼痛既是一個生理癥狀也是一個心理癥狀,心理治療可以調整患者的心理障礙,有助于緩解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年老體弱癌痛患者每日藥物所需劑量難以確定,鎮痛藥物副作用嚴重,患者腸胃也難以承受,這些都需要進行癌痛的心理治療。嚴重癌痛患者伴有的心理問題更多,更應治療。
對癌痛病人進行心理治療可改善他們的不良情緒,減少疼痛發生。良好的心理治療能改善病人的進食狀況,提高抵抗疼痛的能力,減輕疼痛和治療的副作用。癌癥引發的惡心、嘔吐等副作用也和患者的心理狀況有關,良好的心理治療和正規的疼痛治療同時進行會更好,如果不合并心理治療,有的疼痛治療將很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