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制系統計算機仿真
- 蔣珉 柴干 王宏華 劉國海編著
- 1729字
- 2019-05-29 16:16:49
1.5 控制系統仿真的數學模型
從仿真的定義可知,建立數學模型是開展仿真的先決條件,因此在介紹各種仿真方法之前,必須先了解系統的數學模型。在自動控制中,常見的數學模型可以分為連續時間模型、離散時間模型和采樣數據模型3大類。
1.5.1 連續時間系統的數學模型
連續時間模型通常采用下列3種數學形式描述連續系統。
1.輸入、輸出的微分方程
設系統的輸入為u(t),輸出為y(t),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高階微分方程

對于自動控制中最常見的線性定常系統,式(1.10)可以表示為

式中,ɑ0=1。
若引進微分算子,式(1.11)可以表示為



則有

2.輸入、輸出的傳遞函數
對式(1.11)的兩邊取拉氏變換,若系統的輸出y(t)和輸入u(t)及其各階導數的初始值都為零,則得到

式中,Y(s)和U(s)分別為y(t)和u(t)的拉氏變換。定義

稱它為輸入、輸出的傳遞函數。由式(1.14),有

將式(1.13)與式(1.15)對比可知,在初值為零的情況下,p與s等價。
3.狀態空間模型
式(1.11)和式(1.15)給出的數學模型僅僅描述了線性定常系統的外部特性,即僅僅確定了輸入u(t)與輸出y(t)之間的關系,故稱為系統外部模型。
為了描述一個系統內部的特性,即確定組成系統的各個實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實體屬性的變化,可以引進系統的內部變量——稱為狀態變量。實際系統中,真實的內部變量及數學上定義的內部變量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不一致的。例如,直流電動機的輸入為電樞電壓u(t),輸出為轉速ω(t),它的內部狀態變量可以選為真實的物理量——電樞電流i(t),也可以選為其他變量。然而,無論狀態變量如何選擇,系統的數學描述總有以下形式


其中,式(1.16)稱為系統的狀態方程,式(1.17)稱為系統的輸出方程。
式(1.16)和式(1.17)合稱為系統的狀態空間模型。由于它描述了系統的內部特性,所以又稱為內部模型。
對于線性系統,上述3種數學模型的表示形式可以相互轉換。
1.5.2 離散時間系統的數學模型
與1.5.1節中敘述的連續時間模型的表示形式相對應,離散時間模型通常也采用3種表示形式描述離散時間系統。
1.輸入、輸出的差分方程
設在離散時間點t0,t1,…,tk,…上控制系統的輸入序列為{u(k)},輸出序列為{y(k)},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

這是非線性差分方程的表達式,其中f是其變量的函數。如果可以從式(1.18)中解出y(n+k),則得到非線性遞推形式的差分方程為

差分方程描述了離散控制系統在各個時刻輸入、輸出之間的相互關系。由式(1.18)可以看出,根據輸入u(k),u(k+1),…,u(n+k)和以前的系統輸出y(k),y(k+1),…,y(n+k-1),就可以遞推出時刻tn+k處的輸出值y(n+k)。
對于線性定常系統,式(1.18)可以表示為

若引進后移算子q-1,它定義為

則式(1.20)可以改寫為

式中,ɑ0=1。即有

式中


從而有

或者

2.輸入、輸出的脈沖傳遞函數
對式(1.20)的兩邊取Z變換,并設系統的初始值及以前時刻的輸入和輸出都為零,即y(k)=u(k)=0,k≤0,則可得

式中,Y(z)和U(z)分別為序列{y(k)}和序列{u(k)}的Z變換。定義

為線性差分方程式(1.20)描述的系統的脈沖傳遞函數,則有

將式(1.23)與式(1.25)對比可知,在初始條件為零的情況下,q-1與z-1等價。
3.離散狀態空間模型
式(1.20)和式(1.25)僅僅描述了線性定常離散系統的輸入、輸出之間的關系,故稱為外部模型。如果引進系統的狀態變量序列{x(k)},則可以構成離散狀態空間模型


其中,式(1.26)稱為系統的離散狀態方程,式(1.27)稱為系統的離散輸出方程。離散狀態空間模型屬于內部模型。
對于線性定常系統,上述3種形式可以互相轉換。
1.5.3 采樣控制系統的數學模型
在采樣控制系統中,控制器(由數字運算器構成)是對離散時間信號進行運算的部件,描述它的數學模型是離散時間模型;被控對象是連續過程,用連續時間模型描述。因此,這類系統需要用連續-離散時間混合模型,即采樣數據模型來描述。計算機控制系統是典型的采樣數據系統。如果忽略A/D和D/A轉換器的轉換時間及誤差,則采樣數據系統可由圖1.8表示。

圖1.8 采樣數據系統結構
采樣控制系統中,連續時間模型和離散時間模型都可以由任意一種形式給出。如果D(z)是控制器的脈沖傳遞函數,Gh(s)和G(s)分別是保持器和被控對象的傳遞函數,則采用傳遞函數形式描述的采樣控制系統可由圖1.9表示。

圖1.9 采樣控制系統的傳遞函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