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為什么職場上更偏愛男性?
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調查顯示,被調查的75家企業中,有56%表示,在薪酬相同的情況下,愿意招收男性大學畢業生,只有3家表示肯定招女性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上,歷來存在性別歧視,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不妨以貝克爾歧視理論為起點,從經濟學角度具體分析企業拒絕女性的原因。

所謂貝爾克歧視理論是建立在“身心不悅”的基礎上,指某人寧愿承擔一定費用,也不愿與某個群體的成員打交道,并樂意為此支付某種費用。以該理論為起點,更多的經濟學研究發現,雇主“身心不悅”不能拿模糊的個人偏好來解釋,而實質上是女性雇員身上“天然存在的成本”,使得女性勞動生產率有時低于男性,造成雇主歧視。
結合現實,我們不難理解女性的“天然存在的成本”是什么。首先是生育成本,用人單位除了必須支付女性雇員產假期間的工資和獎金外,同時還要找人填補空缺崗位,這是最直接的理由;其次,由于女性生理特征,她們對工作條件要求較高,工作流動性不能太大,不適宜遠距離出差,不能承受體力強度高的工作,人身安全問題等,因此男性是一種相對廉價的人工成本;再次,由于家庭傳統兩性分工模式的延續,決定了女性仍然承擔大部分家務勞動,精力難免分散,職業發展潛力不足;最后,提前退休福利成本增加,女性雇員比男性提前5年退休,而壽命卻一般要比男性長。女性雇員相對于男性雇員的額外支出,是用人單位拒招女性大學生的根本原因。
針對這些原因,我們要完善女職工生育基金補償制度,加強立法方面的保護力度,完善平等就業法律法規,全面提高女大學生素質,強化其社會適應力,通過這些舉措改善女性就業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