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如何在唐朝做一名合格的吃貨(2)

此外,聊天內容豐富、氣氛輕松,可不代表禮儀要求不嚴格,畢竟政事堂食是一種政治待遇,跟與狐朋狗友們下館子喝酒吃烤串還是區別挺大的。

最基本的禮儀要求:首先,您不能隨隨便便地進政事堂蹭飯吃,必須有了宰相資格以后才能上桌;其次,您還不能隨便退席,如果有人中途退席出門,別的宰相必須??甑戎?,人齊全以后再繼續吃。

曾經有一回,宰相們正在政事堂吃飯呢,某個權臣把自己的一個同黨宰相叫出去商量事,商量完倆人就一起弄了點兒飯吃。政事堂里正等著繼續吃飯的宰相們聽說這事,有兩個老臣當場摔筷子,飛馬回家告病不起,鬧著要辭職,朝野大嘩,紛紛譴責權臣不守規矩、喪盡天良。①您看這亂吃飯的事故是多么嚴重啊。

您問這頓飯里都有什么食物?那就太多了,詳細的我留到下回再說,反正您只要知道這個政事堂廚每年耗費的開支是相當大的一筆數字,以至某些宰相看了都肉疼。曾經有不止一位宰相不止一次提出來,說國家財政挺困難的,我們老這么大吃大喝,影響太壞,要不把這塊的預算經費削減點兒吧?

①典故出自《新唐書》列傳第九十

您猜怎么著?別的宰相群起反對,其中一個姓張的說了一段話,很有代表性,大家聽了都服氣。這段話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大意是這樣:

皇帝撥出這么多公款給我們吃喝,是為了優待人才,希望我們吃完以后好好干活,把國家治理好。①相公您要是心虛,覺得自己的工作成果配不上這頓美餐,那您閃閃,靠邊讓位,自有別人能吃能干。國家大事您不操心,盡在這種小節上嘰嘰歪歪,不是沽名釣譽是什么?何況省了這頓飯錢對解決國家財政問題也不起啥作用,您努力工作,辦好一件大事,就能造福國家百姓,那吃頓好飯根本不過分。

如果現代公款吃喝的官員們拿這種歪理來辯解,不被網民們砸死才怪,但是唐朝人(特別是文人)居然都很認同這個說法,所以政事堂的豪華午餐也就一直持續下去了。

上面說的是宰相們的午餐,官員能做到宰相級別的,畢竟是少之又少。那么非宰相的普通官員,午飯又是怎么吃的呢?

宰相們的工作餐供應系統,因為是在政事堂里吃飯,所以叫“堂廚”。別的官員的工作餐供應系統,叫“公廚”。他們不像宰相那樣有集中的辦公大廳,所以很多部門要在正衙大堂旁邊另建一座食堂,能容納所有上班的官員同時就餐。

①典故出自《唐會要》卷五十三。

這個食堂的建設規格,也有一定標準,大致是在各部門財力范圍內,力求宏大嚴整,隨便搭個茅草棚子瞎湊合可不行。食堂的內部裝飾也得花心思,有的供文殊菩薩像,官員們開飯前先拜菩薩:“感謝菩薩降福賜我鹵煮火燒……”有的是在墻上寫與工作相關的文章、誡語、圣訓等:“科學發展,成就輝煌……”

正經地說,最像國家機關的還是主管司法判刑的大理寺。人家的食堂墻壁上寫滿了常用法律條文。我叫你們這些法官不看書不學習業務。只要吃飯,你們就給我老老實實看《永徽律疏》①。

開飯的時間大都是午時,官員們集中到食堂(那誰誰,您不用拿著飯盆啊,我大唐還是有供應官員們的餐具錢的),也是按規矩位置坐地或者坐床,等著雜役們在食案上擺好飯。

至于就餐的儀式,管理的嚴格程度,吃飯時讓不讓說話談笑,各個部門有自己的規定。管得最嚴的可能是御史臺,約等于現在的紀檢監察部門,開飯前主官要訓話,各級工作人員固定座位,吃飯時不準走動,也不許說話談笑。

御史臺在唐朝可是人人羨慕的肥缺部門,您要是三四十歲就進了御史臺,那就忍受幾年主官的撲克臉吧!您說這么吃飯會腸道梗阻?那咱走走門路,求外放去州縣當官?除非趕上了一個活閻王似的刺史,一般外官的官場氣氛都會比京官輕松隨便。

如果您去比較富裕的州郡,像現在江南一帶的揚州、杭州,或者蜀郡、益州,那么同等級官員的收入,要比京官強得多。這反映到工作餐上,京外州郡的工作餐成本,是由地方財政列預算,有時候是財政直接支付所有支出,有時候是財政上出一部分錢當本錢,由相關管理部門拿著本錢去做生意、放高利貸,以利息收入來支付“公廚”的消耗。

而首都里各部門的“公廚”預算幾乎全是以朝廷賜本錢,各部門自己去營運收利的形式來應付。也就是說,國家財政給這個部門一次性撥付了200萬錢,但是這200萬錢不能花,而是找一些“捉錢人”來,把200萬分成幾部分借給這些“捉錢人”,叫他們拿了這些本錢去做生意,按月或者按年繳多少利息給這個部門,部門用利息來買糧買菜做飯供應“公廚”。

①《永徽律疏》,后世稱為《唐律疏議》,是唐高宗永徽年間完成的唐朝法律及其解釋條文的合編,亦為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法典。

“捉錢人”未必各個都能做生意成功,能不能還上利息完全沒譜,所以京中各部門時不時叫苦,“公廚”本錢又沒啦!朝廷不給補貼點兒,大家都沒飯吃啦!沒飯吃的話,公務員都不上班哦!不上班就沒人工作,國家機器要癱瘓啦……

您不信?唉,唐代安史之亂后,國家政治和財政收入都亂七八糟,實在沒錢供應官員們天天公款吃喝,皇帝也沒轍,只能下詔叫官員們隔天上班,也就是上一天班,吃一天工作餐后,第二天你在家歇著,自己解決伙食問題,這樣來省錢。

所以,百官工作餐的質量,跟國家經濟運行形勢、財政收入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您不幸錯穿到了唐代后期,又在一個沒啥油水的衙門做中低級官員,那么在食堂的中午飯里吃到了一塊肉,大概都能熱淚盈眶地奔走相告了。

當然,如果您自己家里有錢,中午不樂意跟同事們一起吃糙米飯就咸菜,那么就找個借口,溜出官府下館子去。

本篇參考文獻&;深度了解推薦:

拜根興.唐代的廊下食與公廚.浙江學刊,1996(2)

黃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1998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沒見過吧,這叫日式刺身!”“不就是切鲙嘛……”

葷食

穿越到唐朝當了個小京官的您,在休假不上班的日子里,跟朋友同僚脫下官服,一起去逛東市和西市。逛累了,肚子也餓了,就近走入一家叫“張家樓”的食店,體驗一下大唐首都餐飲業的服務質量。

揀個靠堂口的食案坐定,您張嘴想說的第一句話是啥呢?

誰請客?穿成唐朝官員還這么小氣,您不如穿越成嚴監生算了。

倒壺茶?估計沒有,麻煩您往后翻翻本書喝茶篇。

拿菜單來?謝謝,直到晚清民國時期,飯館里都沒有現在的紙質菜單,頂多柜上掛個水牌寫明今日特供。您要點什么菜,全憑跑堂的口報菜名,相聲藝術那是來源于生活。

小二!上五斤牛肉、十碗好酒!

過來倆彪形大漢,先打量您幾位的長相—不是熟面孔,再瞅瞅店外街上人來人往一片平和,似乎也不像埋伏著梁山好漢,相視一點頭,伸出蒲扇般大手,揪起您衣領,我丟—

踉蹌出店,您又滿頭霧水了吧?這開飯店還怕大肚漢?就算說得哪里不對了,過來糾正就是,怎么又隨隨便便踹人???唐朝人做生意這么不講究和氣生財嗎?

唉,唐朝人比較兇殘有個性是真的,不過正常情況下,做生意的也不會這么得罪客人。您慘遭驅逐的原因是說了當時很忌諱的話,人家食店主人怕被釣魚執法。

什么話犯了忌諱呢?

《唐律卷十五·廄庫》:“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敝魅藲⒌糇约吼B的馬或者牛,要服一年苦役,也就是國家禁止殺死這兩種大牲畜,當然更禁止吃牛肉。您那句“上五斤牛肉”,一不小心就要把食店主人送去服苦役啦。

所以,您穿越到唐朝以后,不用指望在飯店里能看見水煮牛肉、杭椒牛柳、燈影牛肉、香辣肥牛、西紅柿燒牛腩、干煽牛肉絲、土豆燉牛肉、腓力牛排……統統不供應哦。

什么?您說您吃巨無霸長大的,非牛不歡,沒牛肉吃,活不下去?這都是慣出來的毛病。好吧,如果拼了性命也要吃牛肉,唐人倒也不是沒有變通的辦法。

最簡單的方法是去鄉村私下買點兒牛肉,或者自己家養幾頭牛,趁黑夜里偷偷殺掉,關起門來自己弄熟了吃,別讓別人看見。就算有鄰居聞著味道不對,一推門進來了,現場抓到您家吃牛肉,您也能強詞奪理地辯駁:“我殺了牛沒錯,不過是誤殺!誤殺!一時失手而已!”

唐律明文規定,殺自家牛馬徒一年,但是“誤殺,不坐”。至于怎么證明是過失殺,而不是故意殺,趕緊把煮好的牛肉盛一盤送給鄰居,那就肯定是誤殺啦……

如果您的廚藝水平跟作者鹿差不多,那么就不建議自己在家烹飪牛肉,八成會糟蹋了這好不容易弄來的珍品,順帶毒死自己。拎出門去,交給相熟的食店整治吧!注意,一定要是相熟的,跟店主交情特別好才行,否則人家沒準兒會向官府告發您。

普通的食店,整治牛肉的方法大概就是清水煮,放些蔥姜醬之類的調料。再高級點兒,在院子里生一堆火,烤(當時叫炙)牛肉至八成熟,焦香味道飄出來后,再撒些胡椒,就是罕見的美味了。

要說唐朝的牛肉名菜,給您鄭重推薦一道“牛頭褒”。

這道名菜主要在南方地區流行,天高皇帝遠,長安管不著的地方才有牛肉名菜的生存空間嘛。制作過程如下:

取皮光肉嫩的小牛頭,先在火上燒一下去掉毛,再用開水燙洗,把毛根都去除干凈。鍋里下酒、豆豉、蔥、姜,把牛頭煮熟,剝下肉切成手掌般大的肉塊,跟酥油、花椒、酸橘等一起調好味,塞進瓶甕里,用泥封住甕口。最后把肉甕埋進火塘,用微弱的火力慢慢加熱烘出風味來。

這種菜品在唐朝叫“褒”,也不知道跟現在嶺南地區的煲仔飯有什么關系沒。總之,唐朝人想吃到牛肉挺困難的,所以瘋牛病也傳染流行不起來。

那么,唐朝人最經常吃的肉類是什么呢?

說錯了吧,不是豬肉,是羊肉。

忍不住又要羨慕嫉妒恨一下皇親國戚達官貴人,這些家伙只要做官做到了五品以上,那么每個月公家就給免費發好多肉吃。親王以下到二品大官,每個月供給二十頭羊、六十斤豬肉,三品官每個月只給十二頭羊,四品五品官每個月給九頭羊,都不給豬肉,可見羊肉要比豬肉普及得多。

您嫌羊肉膻味大嗎?沒關系,我們在烹調方式上多注意點兒,精益求精,高手是能把羊肉做得很好吃的。

普通唐朝人吃的炙羊肉、蒸羊頭、羊肉面條,就不多說了。單說某天您的同事請您去家里吃飯,說宴客主菜是“過廳羊”,這可是當世名饌,您千萬別錯過這個機會。

到了宴會的日子,您和其他被請的客人齊聚主人家里大堂上,一番推讓以后,德高望重的主客坐了上位,是在靠近堂口的食案邊。

唐朝人家的正堂,南面往往是沒有墻的,只用幾根柱子支起來檐頂。南面需要擋風時可以用屏風行障之類圍住,夏天就干脆撤走,是一座半露天的建筑。人們坐在堂上,可以直接看到堂外院子里的情景。

貴客坐在堂口的位子,一方面是便于上菜時先敬給他;另一方面也是方便觀看歌舞—那時候舉辦正式宴會,堂下院里八成要有歌舞節目佐餐。

酒過三巡,菜獻數道,歌舞告一段落,主菜要上場了。

只見一名庖人①牽著一頭活羊,走到堂前階下,向堂上行禮畢,翻手擎出一柄明晃晃的尖刀,熟練地插入活羊頸子,殺羊放血,剝皮斫肉。

這時候主人請眾賓客下堂,也來到剛殺好的肥羊前,客人們覷來看去,瞅中哪塊羊肉好,自己用刀子割下來。一旁服侍的下人奉上顏色不同的彩錦,把自選羊肉包扎好,送去蒸熟。

時間到,蒸好的羊肉一塊塊送回來。您可要認準自己選的那塊彩錦,接過來打開,把羊肉放進自己食器里,用主人提供的竹刀切成一片一片的,再撒上胡椒,澆上杏醬,大家開吃吧!

①庖人,古代對廚師的稱呼。

也正因為羊肉是唐朝人最常吃的肉食,而羊肉膻味很重,所以能去膻的胡椒就特別受重視。這玩意兒是來自西域南亞的進口貨,賣得很貴,如果您哪天聽說當朝宰相被治罪抄家時,家里抄出來800石(6.4萬公斤)胡椒,不要吃驚哦。①

那邊又有客人說啦,老子不愛吃膻腥的牛羊肉,老子就要吃豬肉,不供給豬肉就投訴你唐穿團宰客。唉,至于嘛,客人別激動,誰說唐朝沒豬肉啊。雖然不像牛肉那么金貴,也不像羊肉那么普及,但豬肉也算人們常見肉食之一,不會沒供給的。

唐朝人吃豬肉,最常用的做法也是蒸著吃?!段饔斡洝防飫硬粍泳团獋€大蒸籠來伺候師父和二師兄,那是有生活基礎的。

吃牛羊肉要撒胡椒,吃豬肉則一定要就著蒜。您在別人家做客蹭吃的,主人端上來一盤熱騰騰的蒸豬肉,您把肉片攪碎了,澆上蒜汁蒜泥,再來點兒豆醬,用剛出爐的金黃的面餅卷裹起來,送嘴里一咬,順邊流油,別提多美味了。

除了豬、羊和牛以外,唐朝人也吃驢肉、狗肉,另外還時不時能吃到些野獸肉。當時自然環境好,人口少,到處都是山林野澤,唐朝人又喜歡打獵,所以像兔肉、野豬肉、熊肉,甚至蛇肉、果子貍肉都曾經進入唐人的食譜。您問這些野味里最經常出現的是哪種動物肉?我才不告訴你是鹿肉呢!

①典故出自《新唐書》列傳第七十。

不過這又有個問題了,比如說您跟幾個朋友外出打獵,忙活半天,放倒了一頭大野豬,找柴生火,剝皮切肉,原野燒烤,哥兒幾個美美撮一頓,然后野豬肉還剩下一大堆呢!叫下人背回家去也一頓吃不完,這要是放壞了怎么辦?暴殄天物是要遭天打雷劈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鄯善县| 通城县| 正定县| 连州市| 宁晋县| 焉耆| 邢台县| 滦南县| 额济纳旗| 应城市| 宁津县| 江源县| 嵊泗县| 阜城县| 永修县| 阿图什市| 江门市| 木里| 堆龙德庆县| 冕宁县| 东平县| 腾冲县| 崇礼县| 金乡县| 中山市| 庆阳市| 怀来县| 双峰县| 广州市| 澄江县| 吉首市| 信丰县| 海南省| 桂东县| 延寿县| 玉环县| 新平| 福贡县| 广南县| 遂川县| 荔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