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替那些男生道歉。”她突然意識到自己為什么會來。他頓了頓,眉毛略微上挑,重復道:“男生。”男生們都是這樣。
“他們是你的朋友?”
“不,”瑪麗琳局促不安地說,“不是,無非是些白癡而已。”
他笑了,她也笑了。她注意到,他的眼角出現了魚尾紋,那些紋路舒展開以后,他的臉就不一樣了,變得更加柔和,更像一張普通人的臉。她發現他的眼睛是棕色的,并非在教室里看到的那種黑色。他真瘦啊,她想,肩膀真寬啊,像游泳運動員一樣,他的皮膚是茶色的,是被太陽炙烤過的秋葉的色澤,她從來沒有見過像他一樣的人。
“我猜,你一定經常遇到這種事。”她輕聲說。
“我怎么會知道,這是我的第一堂課,系里讓我試講。”
“抱歉。”
“沒關系,”他說,“你留到了最后。”他們同時低下頭——他看著現在空掉了的馬克杯,她看著他桌子一頭的打字機和整齊捆好的復印紙。
“古生物學。”過了一會,他說。
“什么?”
“古生物學,”他重復道,“我最喜歡的科目是古生物學,我想挖掘化石。”
“那也算是歷史的一種。”她說。
“我想是的。”他沖著咖啡杯咧嘴一笑,瑪麗琳隔著桌子傾身吻了他。
星期四,李教授的第二堂課上,瑪麗琳坐在教室邊上。李教授進來的時候,她沒有抬頭,而是在筆記上認真地寫下當天的日期,“九月”這個詞里的字母“S”寫得莊重嫻雅,連字母“t”上的一橫都完美端正。李教授一開始講課,她的臉就發起熱來,仿佛走進了夏季的烈日底下。她覺得自己的臉一定紅透了,像個燈塔一樣閃閃發光,但當她用眼角的余光在教室里亂瞄時,卻發現大家的注意力都在課堂內容上。雖然來聽課的學生少得可憐,但他們要么在筆記上奮筆疾書,要么望著講臺聽課,沒人注意到她。
她吻他的時候,被自己嚇了一跳。那種沖動竟是如此強烈——她曾經憑著這股傻勁,追逐過風中的落葉,跳過雨天的水坑——不假思索、不加抗拒、意義不明、單純無害。她以前沒做過這種事,以后也不會,每次回想起來,她都會覺得自己很奇怪,感到有點震驚。然而在當時當刻,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她想要這個男人。她的內心深處有個聲音在說:“他明白什么叫作與眾不同。”
他嘴唇的觸感也讓她覺得震撼。他嘗起來像咖啡,溫暖,略帶苦澀,而且,他也回吻了她,似乎早有準備,似乎接吻是他的主意。兩人最后分開時,她羞怯得不敢看他的眼睛,只好盯著自己的膝蓋,研究裙子的法蘭絨質料。汗水透過她的襯裙滴在大腿上,她鼓起一瞬間的勇氣,越過擋住臉的頭發迅速瞥了他一眼,發現他也在羞怯地看她,他并沒有生氣,臉已經變成了粉紅色。“也許我們最好是到別的地方去。”他說,她點點頭,拿起了自己的包。
他們沿著河岸走,一言不發地經過紅磚宿舍樓。哈佛賽艇隊正在河上練習,劃手們身體起伏,以完美協調的動作合力搖槳,船無聲地滑過水面。瑪麗琳認識這幫人;他們曾經約她看電影、看橄欖球賽,外表似乎都差不多,淺棕色的頭發、紅潤的皮膚。高中里這樣的男生比比皆是,瑪麗琳看了一輩子,對他們了如指掌。當她為了完成論文或者讀書而拒絕他們的邀請時,他們會轉而詢問其他女孩。站在河岸上望過去,他們就像面目一致、表情冷漠的玩具娃娃。她和詹姆斯——她能毫不費力地想起他的臉——來到了人行天橋,她停下腳步轉身看著他。他看上去不像一位教授,而像個少年,靦腆而熱情地牽住了她的手。
詹姆斯呢?他是怎么想她的?他永遠不會告訴她,也不會對自己承認的是,在第一節課上,他根本沒有注意到她。他就羅伊·羅杰斯、吉恩·奧特利和約翰·韋恩②侃侃而談的時候,曾經多次看到她,但當她來到辦公室時,他卻沒有認出她。她不過是個漂亮白皙的平凡女孩而已,缺乏明顯的特色。然而,盡管他永遠都不會徹底意識到這一點,這正是他愛上她的最初原因,因為她能夠完美地融入人群,因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
整個第二堂課,瑪麗琳都在回憶他皮膚的味道——干凈、濃烈,像暴風雨后的空氣——還有他的手放在她腰上的感覺,甚至連她的手掌也變得溫暖了。她透過指縫偷看他,每翻一頁講義,他都要刻意把圓珠筆放在講臺上按一下。她意識到,他的眼神四處亂飄,就是不落在她身上。快下課時,她在座位上無所事事,慢吞吞地把活頁紙放進文件夾,把鉛筆塞回口袋。她的同學趕著去上別的課,從她身邊擠過去,書包撞在她的身上。詹姆斯忙著在講臺旁收拾講義,清理手上的粉筆灰,把粉筆放回黑板邊緣,沒有注意到她收拾好書本夾在胳膊底下,正朝門口走去。就在她的手快要觸到門把手的時候,他叫道:“等一下,沃克爾小姐。”她的心歡快地跳動起來。
教室已經空了,他關好手提包走下臺階時,她顫抖著靠在墻上。為了穩住身體,她抓住身后的門把手。然而,當他走過來的時候,卻沒有微笑。“沃克爾小姐。”他又說,做了個深呼吸,她發現自己也沒有笑。
他是她的老師,他提醒她。她是他的學生。作為她的老師,如果他們——他低頭擺弄手提包的把手——如果他們發展戀愛關系的話,他會覺得自己在濫用教師的權利。他沒有看瑪麗琳,但她并不知道,因為她一直盯著自己的腳,看著鞋面上磨損的地方。
瑪麗琳極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卻沒有成功。她凝視著黑色皮革上的灰色刮痕,想著自己的母親來給自己打氣:你會遇到優秀的哈佛男人。她告訴自己,但你來這里不是為了找男人,而是為了更好的東西。她沒有變得如自己意料之中那樣憤怒,只是覺得喉嚨深處火辣辣的疼。
“我明白。”她終于抬起了頭。
第二天,瑪麗琳在李教授的坐班時間來到辦公室,說要退出他的課。不到一周之后,他們成為了戀人。
他們一起度過了整個秋天。詹姆斯是她見過最嚴肅認真和保守的人,他更愿意近距離觀察事物,思維更謹慎,更客觀。只有當兩人在他的劍橋小公寓單獨相處時,他才會卸下保守,表現出令她喘不過氣的狂熱。事后,瑪麗琳會蜷縮在他的床上,揉亂他被汗打濕而豎起來的短發。在那些下午的時光,他看上去安逸自在,只有她才會讓他有這種感覺,她喜歡這樣。他們會躺在一起打盹做夢,直到傍晚六點。隨后,瑪麗琳會套上裙子,詹姆斯則系好襯衣紐扣,重新梳理頭發——盡管后面那一撮還是會豎起來,但瑪麗琳不會告訴他,因為這是只有她才能看到的他的另一面。她會稍微親一親他,然后迅速跑回宿舍簽到。詹姆斯本人已經開始忘記這一撮頭發,瑪麗琳離開后,他很少記得照鏡子。每當她吻他,而他張開雙臂迎接她投入懷抱的時候,感覺都像有奇跡發生一樣。在她面前,他覺得從容自信,這似乎是他人生中從未有過的感覺。
詹姆斯雖然出生在美國本土,也沒有去過別的國家,但他從不覺得自己屬于這里。他父親是頂著假名來到加州的,假裝是多年前移民過來的一位鄰居的兒子。美國雖被稱為“大熔爐”,但是國會卻害怕熔爐里的東西變得太黃,所以禁止中國人移民美國,只允許那些已經來美國的華人的子女入境。因此,詹姆斯的父親用了他鄰居兒子的名字,到舊金山與“父親”團聚,鄰居真正的兒子則在他來美國的前一年掉進水里淹死了。自切斯特·艾倫·阿瑟總統開始執政,到二戰結束為止,幾乎每位華人移民都有著類似的故事。當那些擠在輪船甲板上的愛爾蘭、德國和瑞士移民朝著自由女神像的淺綠色火炬招手的時候,中國的“苦力”卻不得不想方設法偷渡到美國——這片鼓吹人人生而平等的土地。成功偷渡的人會在適當的時機返回中國探訪妻子,回到美國之后,就假裝宣布妻子在中國為其生下了孩子,將孩子的名字在當局登記。他們遠在中國的同鄉如果想到美國發財,就會頂著虛構的孩子名字漂洋過海而來。從埃利斯島③乘渡輪來到紐約曼哈頓的挪威人、意大利人和俄羅斯猶太人,一般會在通往堪薩斯、內布拉斯加和明尼蘇達的鐵路沿線定居,而蒙混入境的中國人幾乎都在加州落地生根。在唐人街,這些冒名者的身份很容易被揭穿,大家用的都是假名,都希望不被發現、不被遣返回國,所以,他們拼命融入人群,極力避免與眾不同。
然而,詹姆斯的父母卻沒有在加州落地生根。1938年,詹姆斯六歲,他父親收到一封信,是他名義上的“兄弟”寫來的。大蕭條開始的時候,這位兄弟去美國東部謀生,在愛荷華州的一所小寄宿學校找到了工作——蓋房子和修房子,但現在他母親(真正的母親,并非虛構)生病了,他要回中國去,他的雇主希望他能介紹可靠的朋友過來接替他。信上說雇主喜歡中國人,因為他們安靜,勤勞,講衛生。那是個好職位,學校也非常高級,詹姆斯的母親或許可以在學校廚房幫工,現在,就看詹姆斯的父親是否感興趣了。
詹姆斯不認識中文,但他一輩子都記得那封信的最后一段是什么樣子的,那是用鋼筆潦草寫就的,正是這段話引起了父母的注意。那位兄弟說,對于雇員的孩子,學校有一條特殊規定,如果他們能通過入學考試,就可以免費入校念書。
工作機會固然寶貴,而且大家都在挨餓,但讓詹姆斯的父母真正動心的,是最后這段話。為此,他們賣掉家具,提著兩個箱子穿越美國,一路換乘了五趟“灰狗”長途車,歷時四天。當他們抵達愛荷華后,詹姆斯的“叔叔”帶他們去了自己的公寓。詹姆斯只記得那個人的牙齒長什么樣——比他父親的還要歪,有一顆牙是斜著長的,就像一粒等待被牙簽剔出來的米飯。第二天,他父親穿上自己最好的襯衫,扣子一直系到領口。他和這位朋友一起走進勞埃德學院。下午的時候,事情已經談妥了:他從下周開始工作。第三天早晨,詹姆斯的母親穿上她最好的連衣裙,和丈夫一起來到學校。當天晚上,兩人各自帶回一套藏藍色的制服,上面繡著他們新起的英文名字:亨利和溫蒂。
幾周后,詹姆斯的父母帶他到勞埃德學院參加入學考試。考官是個大塊頭男人,留著棉花一樣的白胡子,他把詹姆斯領進一間空教室,給他一本小冊子和一支黃色鉛筆。看到冊子上的考題,詹姆斯立刻意識到校方的狡猾之處:什么樣的六歲孩子能夠讀懂(更不用說通過)這樣的題目?也許只有教師的孩子可以——如果她一直輔導孩子功課的話。但對于鍋爐工、餐廳女工或者看門人的孩子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塊正方形操場,一條邊長為四十英尺,那圍著它的柵欄有多長?美洲是什么時候發現的?以下單詞中,哪一個是名詞?以下圖形中,哪一個能夠拼出完整圖案?如果工人的小孩答不出來,校長會說:很抱歉,你的孩子沒通過考試,沒有達到勞埃德學院的要求,所以,不能免費入學。
然而,詹姆斯卻知道所有試題的答案。他讀過自己能搜集到的所有報紙,讀了父親從圖書館大減價中買來的全部書籍——五美分一包。于是,他在答卷上寫道:一百六十英尺;1492年;汽車;圓形。答完題,他把鉛筆放進課桌頂端的凹槽里。過了二十分鐘,大胡子考官才抬眼看他。“已經答完了?”他問,“你可真安靜啊,小家伙。”他收走小冊子和鉛筆,把詹姆斯帶回廚房,他母親就在廚房工作。“我會給考卷打分,下周告訴你們成績。”他說。但詹姆斯已經知道自己通過了。
九月份,新學期開始,父親開著學校借給他做維修的福特卡車送詹姆斯去學校。“你是就讀勞埃德的第一位東方學生。”父親提醒他,“做個好榜樣。”開學第一天早晨,詹姆斯滑進他的座位,坐他旁邊的女孩問:“你的眼睛怎么了?”這時,傳來老師恐怖的號叫:“謝莉·拜倫!”詹姆斯意識到,這種時候自己應該表現得難為情才行。因此,第二次遇到這種情況時,他吸取經驗,立刻紅了臉。開學第一周的每堂課上,都會有同學研究他:這個男孩是從哪兒來的?他有一個書包、一套勞埃德的校服,但他不和其他同學一樣住在學校宿舍,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他父親時常被學校叫來修窗戶、換燈泡、擦地板。詹姆斯蜷在教室最后一排,看著同學們的目光在他父親和他之間逡巡,對于同學的疑問,詹姆斯了然于心,于是他把頭垂得更低,鼻尖幾乎貼到了書頁上,直到父親離開教室為止。第二個月,他告訴父母說,希望能讓他自己上學放學,不必接送,這樣,他就可以假裝普通學生,只要穿著勞埃德的校服,就很好假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