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金融危機背景下全球信息化發展的新進展

在國際金融危機深化蔓延的過程中,信息產業步入新一輪調整期,信息技術創新繼續加速并孕育著新一輪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并推動著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信息技術應用加速深化并成為國家競爭力提升和社會轉型的重要手段。危機過后,信息通信技術革命勢頭將更加強勁,人類邁向信息社會的步伐將更加堅定。

(一)全球電信業在低谷中徘徊

200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經濟危機的影響全面顯現,全球電信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首次收縮,進入發展低潮。然而,行業發展的基本面并未根本改變,依然強勁的技術創新和逐漸復蘇的消費需求將推動電信業逐步走出危機。

1.全球電信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首次負增長。

2009年全球電信運營收入1.65萬億美元,同比下降2.5%,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首次負增長。其中發達國家電信業務收入同比下降4.2%,大于GDP下降幅度;發展中國家電信市場低速增長1.8%,略好于整體經濟增長情況(圖1-1)。

數據來源:ITU、IMF

圖1-1 全球電信運營業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對比

在經濟環境惡化和電信運營業發展減緩的情況下,歐美運營商大多通過削減網絡建設投資的方式進行成本控制,致使電信市場投資規模持續下降。根據Gartner的估算,2009年全球電信設備投資比2008年下降4.2個百分點,其中北美地區下降了10%,西歐地區的降幅超過7% (圖1-2)。

數據來源:ITU,Gartner

圖1-2 全球電信業固定資產投資及增長率

危機中,運營企業展現出了不同的業績。北美地區電信運營企業業績表現明顯好于歐洲運營商,其中Verizon甚至在前三個季度保持了超過10%的較高增長水平;相比之下,Vodafone、Telefonica、英國電信、法國電信等歐洲運營商則分別出現3%左右的負增長(圖1-3)。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財報

圖1-3 主要運營商2009年各季度收入增長率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歐盟在過去兩年中持續推進移動終端費率(MTR)及漫游費政策改革,主導運營企業結算費和漫游費受到一定損失;二是北美地區移動數據業務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發展遠好于歐洲地區,成為其收入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北美運營移動數據業務收入中,非短信類收入占比超過 65%,而歐洲運營商大多在 50%左右。三是北美地區 IPTV業務進入規模化運營階段,并實現了快速增長。

全球通信、廣播、互聯網用戶普及率持續快速發展。截至2009年底,全球手機用戶數超過46億,普及率達到 67%,其中發展中國家手機普及率達到了 57%,是2005年普及水平的 2.5倍。全球有線電視用戶數接近4.5億,同比增長4%。全球互聯網用戶數約有17億,普及率達到26%,其中發達國家普及率64%,發展中國家為18%。以3G為代表的移動寬帶用戶規模增至6.5億,首次超過固定寬帶用戶數4.9億(圖1-4)。

圖1-4 1998—2009年全球ICT發展

注:*為預計值

數據來源:ITU世界電信/ICT指標數據庫

3G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快速商用化的趨勢。截至2009年底,全球3G用戶數達到6.5億,同比增長51%。全球WCDMA商用網絡超過315個,分布在132個國家和地區;CDMA2000EVDO商用網絡達115個,分布在61個國家和地區。

2.國際通信業融合與轉型繼續加速

(1)三網融合繼續高速發展。全球IPTV用戶在2009年上半年達到2630萬戶,同比增長53%,IPTV業務的增長主要來自北美和法國等地區,亞太地區IPTV業務也在快速增長中(圖1-5)。手機電視業務也保持較高增長(圖1-6),截至2009年3季度,全球廣播式手機電視用戶規模達3510萬,同比增長40%。其中日本和韓國手機電視業務發展最快,ISDB-T、T-DMB和S-DMB三種標準占據了全部用戶的90%以上。另一方面,2009年西歐IMB被確定為3GPP手機電視標準,IMB使用運營商網絡傳送內容,可控性更強,受到運營商企業支持。

數據來源:point-topic

圖1-5 全球IPTV用戶發展狀況

數據來源:informa

圖1-6 全球手機電視用戶發展狀況

(2)通信業轉型持續推進。2009年,發達國家電信業轉型繼續推進,以數據業務、ICT綜合業務和新興市場的拓展為重點。數據業務方面,NTT、Verizon、ATT、Vodafone等運營商移動業務中數據業務占比繼續增加,在2009年上半年平均達到29.4%,比2007年底提高7.1個百分點(圖1-7)。ICT綜合業務方面,電信運營企業積極通過并購、合作等手段增強為企業提供ICT服務的能力,著力開拓以網絡為中心的服務市場。新興市場擴張方面,來自新興市場的收入已經成為歐美運營商的重要收入組成部分,所占比例持續提升(圖1-8)。

資料來源:Chetan Sharma Consulting

圖1-7 全球移動數據業務收入發展情況

資料來源:運營商財報

圖1-8 部分運營商新興市場業務收入占比

3.世界各國加速推進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

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是當今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關鍵的基礎設施。面對金融危機,各國紛紛發布IT救市計劃,將發展提升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作為戰略性投資的重要領域,不斷加快寬帶化進程,大力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

加快發展高速光纖接入和寬帶無線移動通信,已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研究表明,網絡平均帶寬每增長10%,就可以拉動區域GDP增長1.21%。美、歐、日、韓等主要國家先后出臺了各自的國家寬帶網絡發展計劃。美國決定投入74億美元用于寬帶網建設,占IT總投資額的18%;日本計劃投資19億美元,用于寬帶和超高速網絡的建設;歐盟計劃投資14.6億美元實現邊遠地區的高速互聯網接入;法國宣布未來十年內有130億美元投資于寬帶網建設;意大利決定投資 21億擴展寬帶網覆蓋范圍;澳大利亞則計劃將 330億美元用于寬帶網建設,網速計劃達到100Mbps,覆蓋90%的家庭、學校和公司;韓國宣稱近年內要投資246億美元用于寬帶建設。

各國紛紛將發展物聯網戰略作為搶占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制高點的優先議程。物聯網與電信網、互聯網交融發展將重構全球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實現人與人、人與物乃至物與物之間隨時隨地的溝通和物理世界的實時便捷管理,極大地改變了生產方式、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人類生活,成為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IBM提出智慧地球戰略并得到了美國政府的積極回應;歐盟2009年發布《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通告》,確定了歐洲物聯網未來發展方向和優先行動部署;日本發布了“I-Japan戰略2015”,強化了物聯網在交通、醫療、教育、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韓國提出了《基于IP的泛在傳感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劃》。

4.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型經濟迅速崛起

互聯網已成為信息傳播和知識擴散的新載體。21世紀以來全球網民已增長了五倍,突破了16億。隨著云計算、智能搜索、網絡聚合等新技術在互聯網上的應用,傳統的教育、科研、出版、媒體、娛樂等活動的生產組織方式和傳播方式加快數字化、網絡化轉型,網絡教育、數字媒體、協同研發、數字出版、在線娛樂等新的生產和傳播組織方式正加速形成,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和知識擴散的功能進一步強化,對世界范圍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以及意識形態的影響日益深刻和廣泛。傳統產業的邊界日益模糊,新的業務模式不斷涌現,新的產業發展壯大,形成了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根據美國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的測算,基于互聯網的產業為全球GDP的貢獻值達到1.5萬億美元,超過了藥品銷售、可再生能源投資和政府研發投資等領域貢獻值的總和。

無處不在的互聯網開啟了商業模式創新的水閘。研究表明,基于互聯網的云服務模式能夠優化服務器等IT資源配置,從而有效降低外包服務的成本:易貝的在線拍賣模式能夠為消費者每次交易節約平均4美元;基于互聯網的新貨運模式能夠將貨運效率提高3.3%;戴爾模式將定制化生產權力交給消費者;寶馬Mini汽車消費者可以直接參與到機車設計中。基于互聯網的搜索、門戶、新聞、娛樂、博客、社交網絡等服務快速發展,已形成了一批頂級企業,Google以搜索引擎為核心向地圖、社交網絡、軟件即服務(SaaS)等多元化快速拓展,其市值已超過1700億美元,亞馬遜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年交易額超過 245億美元,社交網絡FaceBook注冊用戶數已接近5億,成為全球第三大“國家”。

互聯網經濟發展浪潮已席卷全球。以電子商務統計為例,發達國家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較高,英國人均通過電子商務消費額達到每年2200美元,德國、法國和美國分別達到人均每年990美元、850美元和1000美元ITIF,“The Internet Economy25years After.Com”,2010。十年來美國電子商務持續快速發展(圖1-9),在線零售交易額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由1999年的約0.5%上升到2009年的約3.7%,2002—2007年在線零售交易額年均增長23.1%,即使在經濟危機中,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下降9%的情況下,在線零售仍然保持著 5.5%的增長。歐盟電子商務的普及率相當高,丹麥、英國、德國、芬蘭、荷蘭、挪威等國公民通過電子商務消費的比例超過了 50%。發展中國家電子商務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盡管其互聯網普及水平還比較低,但拉丁美洲63%的網民、非洲南部74%的網民已實現在線購物(表1-1)。

表1-1 電子商務領導者

數據來源:美國人口調查局,2009年度零售業報告

數據來源:美國人口調查局,2009年度零售業報告

圖1-9 1999—2009年美國電子商務消費占零售業的比例

(二)信息產業步入新一輪調整期

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在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高速成長期(17%),80年代中速增長期(10%)之后,隨著世紀之交網絡經濟泡沫的破滅,產業發展進入調整期,在衰退與恢復之間徘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打破了電子信息產業的繁榮增長,使其加速進入衰退階段,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產業規模增速放緩甚至出現下降。而隨著2009年世界經濟總體呈現企穩回升態勢,全球電子信息產業正逐漸走出困境,部分領域已呈現回暖跡象,產業格局進一步調整,即將迎來全面復蘇的新階段。

1.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在蕭條中出現復興曙光

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總體仍然低迷,局部已出現回暖跡象。根據《世界電子數據年鑒》統計, 2009年世界電子信息產品市場規模為14 674億美元,同比下降5.57%,相比2008年的市場增速下滑8.7個百分點(圖1-10)。在全球經濟復蘇刺激下,2009年第三季度開工率已升至較高水平,設備投資在2009年下半年開始復蘇,終端需求逐步增加,行業逐步回暖趨勢明顯。

數據來源:《世界電子數據年鑒2009》

圖1-10 2006—2009年世界電子產品制造業產值與銷售值(單位:億美元)

集成電路產業衰退仍十分嚴重,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的統計預測,200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為2197億美元,同比下降11.6%,眾多集成電路廠商采取了減產、裁員、關閉工廠或生產線、重組等項措施。例如三星、海力士等存儲器廠家大規模減產甚至停工;英特爾關閉了加州圣克拉拉工廠、俄勒岡工廠、馬來西亞測試工廠、菲律賓測試工廠、上海的封測廠,其中上海封測廠的產能整合并入成都的封測廠。

元器件市場八年來首次呈現負增長,2009年全球電子元器件市場規模為2098.96億美元,比2008年下降6.14%。亞太地區已成為全球電子元件的最大生產和消費地區。電子元器件生產繼續向低成本地區轉移,中國生產的電子元件產量全球占有率已達20%。電子元器件行業呈現出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的發展趨勢。

視聽產業全球產銷值均下滑,平板市場首次萎縮。據美國DisplaySearch公司的統計,2009年全球平板電視市場規模為88.4億美元,同比減少18%;DVD播放器產量達7095萬臺,同比下降2.5%。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猛烈沖擊下,各大通信設備制造商大幅削減投資。2009年全球通信設備產業利潤率進一步下滑,傳統通信設備制造商產量、收入同步下滑或增量不增收,各廠商紛紛收縮經營范圍,嚴格控制成本。

計算機市場探底反彈,上網本發展迅速。據Gartner統計,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貨量為6720萬臺,同比下滑6.5%;第二季度出貨量為6810萬臺,同比下滑5%;第三季度出貨量為8090萬臺,同比增長0.5%;第四季度出貨量開始恢復增長。以上網本為代表的低價便攜類新品開始快速發展,輕薄化逐漸成為未來筆記本電腦的趨勢。

隨著全球 IT 支出的回升和各國經濟復蘇計劃的不斷推進,軟件產業有望止跌回升。2009年全球軟件產業規模約為9800億美元左右,下滑2%。目前,全球軟件產業結構發展穩定,軟件服務支出達 69.4%。作為軟件服務業最大的收入來源,全球金融業全面衰退,一度收窄軟件外包業收入規模。特別是印度軟件業,其 61%的收入來自美國,30%來自金融業。然而隨著軟件服務化、網絡化進程加快,金融危機推動了中小企業在線服務需求的增長,軟件產業即將迎來新一輪的增長。據IDC的統計分析,2009年SaaS增長率達到40.5%,全球在SaaS方面的支出達到124億美元。2009年7月,微軟宣布免費的在線辦公軟件OfficeWebapps將在2010年推出。云計算被視為Web2.0之后的重大商機,微軟和Google的云計算競爭將愈演愈烈。

亞洲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市場份額將保持持續增長,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經濟體的市場份額將逐步微弱下調。在全球電子產品市場排名前10的國家和地區中,只有中國內地為正增長,其余都出現不同程度下滑。美國市場同比增長率從 2008年的-2.82%下降到 2009年的-12.96%;日本從 8.61%下降到-8.98%。以中國、印度、巴西、東歐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受到的沖擊影響較弱,其中中國內地市場仍有 1%的增長。亞洲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在世界電子信息產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2009年中國所占的份額已提高到 18.51%,東歐地區達到 4.72%。同時,新興市場國家將進一步向電子信息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升級。而美國、日本和西歐等發達經濟體的市場份額將逐步下降。

2.信息產業仍然是全球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盡管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一度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但不可否認信息技術仍然是當今世界創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廣、滲透性最強的高技術之一。從長遠看,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并沒有改變,當今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項其他技術能夠超越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帶動能力,信息產業將繼續扮演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發動機”的角色。

(1)信息技術創新速度持續加快。2009年全球專利的申請統計中,信息技術領域專利申請數量占30%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http://www.wipo.int,仍然領先其他領域位居第一;申請專利前10名企業中信息通信企業有9個。在歐盟,盡管信息產業僅占GDP的5%,但是信息產業的R&D投入占到所有R&D投入的26%,信息技術研發人員占到整個研發人員的32%。不僅如此,信息通信技術與其他產業技術的交融發展,加速其他技術領域的創新,新的產業模式不斷孕育發展,新的產業形態不斷涌現。2009年全球網絡游戲市場收入突破 110億美元Lazard CapitalMarkets 估計,http://www.nygamesconference.com,近四年來以年均 38%的速度高速增長;軟件即服務(SaaS)市場達到75億美元,同比增速達18%Gartner 估計,http://www.mb.com.ph/node/241148/global-;全球數字娛樂和數字多媒體市場總收入已超過2000億美元,對全球娛樂和多媒體市場總體增長的貢獻率達78%PWC,“Global Entertainment and Media Outlook2009-2013”,2009;全球輕型汽車電子系統市場規模達1260億美元Strategy Analytics預測,http://finance.ifeng.com/usstock/realtime/20090505/620352.shtml

(2)信息產業已成為支柱產業之一。過去30年,信息產業始終以高于大多數產業的速度持續增長,占全球GDP的份額不斷提高,平均每10年上升1個百分點。世界銀行研究結果顯示OECD,“ICTs for Development”,2009,在發展中國家,寬帶普及率每上升10個百分點,即拉動GDP增長1.38個百分點,而在發達國家是增長1.12個百分點。韓國經濟在1998年遭受亞洲金融風暴的巨大沖擊,1997—2007年其信息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帶動GDP每年增長4.4%;信息產業就業人數年均增長4.2%, 2006年達到全行業就業的17%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2008-2009。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后,全球服務外包市場迎來了新一輪增長,2009年信息技術相關外包服務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美元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2008-2009,印度和埃及等國家正是憑借信息技術服務的產業優勢,實現GDP逆勢上揚,2008年印度和埃及GDP分別增長7.1%、7.4%, 2009年兩國仍保持6%以上的經濟增長。

3.戰略性新興產業必將成為推動經濟長期發展的主導力量

全球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經濟增長的軌跡和舊的格局都將面臨新的改變;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全球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都會伴隨著科技的新突破,催生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成為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將在今后一段時期有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態性特征的國家戰略重點。

為應對這場危機,美國、日本和歐盟等都將注意力轉向新興產業,紛紛出臺一系列戰略舉措,給予前所未有的強有力政策支持,也將基于信息通信技術開發和應用所形成的新興產業作為發展重點。美國奧巴馬政府把開發新能源、建設創新型美國和向信息社會轉型作為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將189億美元投入能源輸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億美元投入節能產業,200億美元用于電動汽車的研發和推廣,還將投入7.77億美元支持建立46個能源前沿研究中心。歐盟重在提高“綠色技術”和其他高技術到全球領先水平,并決定在2013年之前投資1050億歐元用于“綠色經濟”的發展。法國政府宣布將建立200億歐元的“戰略投資基金”,主要用于對能源、汽車、航空和防務等戰略企業的投資與入股。日本政府在2009年4月出臺的“三年IT緊急計劃”中,將發展環保型新興產業作為重要內容。2009年政府預計投入9.4億日元進行新一代大型低耗電顯示技術開發。比如,對 LCD(液晶顯示器)來講,為減少背光燈消耗,開發LED背光技術,根據環境自動調節亮度的技術等。在有機EL(電致發光顯示)方面,2009年的預算達到60億日元,用于有機膜大面積電極成型技術,基板光損耗防止技術,大面積均質有機膜技術等開發。

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和管理創新更加活躍,新興產業加速重構現代產業體系。下一代網絡、物聯網、新型顯示器件、數字視聽、半導體照明等新興產業群在未來5年將創造不低于5萬億美元的全球市場需求。數控機床、納米材料、汽車電子、電力電子、光伏發電等新產業正在觸發傳統產業的升級和轉型,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將成為新的主導產業。建立在信息通信技術應用基礎上的生產性服務業持續保持30%的速度增長,特別是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網絡金融、軟件和服務外包等新型生產性服務業,加速了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轉移。互聯網、移動通信和數字內容之間的緊密交融,推動了數字音樂、網絡出版、在線游戲、手機媒體等數字內容產業迅猛成長。2009年全球僅在線音樂、網絡廣告、網絡游戲的市場規模就超過600億美元,并將繼續保持28%的繼續增長速度。

(三)信息通信技術加快戰略基礎設施改造

從電網到運輸網,信息通信技術所帶來的倍增效應日益顯現,戰略基礎設施智能化已成為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最顯著的特征。面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迫切需要深化信息通信技術在戰略基礎設施領域的集成應用,以構建安全高效、精準管理的智能基礎設施,進一步鞏固經濟社會發展命脈,為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和經濟社會健康運行提供關鍵支撐。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為加快戰略基礎設施建設贏得了時間。在經濟復興計劃的帶動下,發達國家戰略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智能化轉型步伐進一步加快。

1.智能電網建設步入加速實施階段

電網的智能化改造已被發達國家作為刺激經濟復蘇的主要手段。發達國家的統計分析表明,電網的智能化可節省電力達到 16%~30%。美國研究機構報告顯示,智能電網建設每投資 10億美元,將為國家每年節省4.5億美元,每年可以創造3萬個就業崗位。智能電網建設正從規劃進入全面實施的新階段。目前,全球共有150個行政區域計劃興建或者正在建設智能電網,北美占了其中的110個。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政府密集出臺一系列舉措加快建設覆蓋全聯邦的智能電網。2009年1月發布《經濟復興計劃報告》,其中就包括投資45億美元推動智能電網建設的計劃。2009年7月16日,美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頒布了《美國智能電網政策》,將智能電網作為刺激經濟振興的優先戰略行動,提出建設可實現電力在東西海岸傳輸的更堅強、更智能的電網。2009年10月底,共81億美元一次性投入到智能電網建設中,其中政府補貼34億美元,募集社會資金47億美元,由100家公司承擔安裝1800萬智能電表、建設700個自動變電站和20萬個智能變壓器的任務。到2012年,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占到總發電量的10%,到2025年達到25%。2009年12月底,美國能源部又撥款6.2億美元,帶動社會投資10億美元,作為32個高級智能電網示范項目的種子基金。

歐洲成立了智能電網委員會,發布了智能電網發展計劃。歐盟力圖將廣域電力輸送網絡與智能電網結合起來發展超級智能電網,依靠智能電網技術將北海和大西洋的海上風電、歐洲南部和北非的太陽能融入歐洲電網,以實現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集成的跳躍式發展。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部門于2009年11月發布《智能電網:新的機遇》,瞄準了未來二十年智能電網的發展,計劃更換2600萬家庭和中小企業智能電表,決定設立600萬英鎊的英國智能電網示范基金。法國能源監管部門提出未來要實現 95%的電表必須與自動抄表管理系統相連,目前已經啟動在兩年內更換30萬只電表的試驗工程。西班牙也提出到2018年所有電機式電表都要更換為智能電表。意大利智能電網發展水平已領先全球,超過85%的家庭安裝了智能電表,智能電網每年能夠為其節約7.5億美元。日本經濟產業省選定了橫濱市、愛知縣豐田市、京都市、北九州市作為“新一代能源與社會系統實驗區”,橫濱市采用了2.7萬kw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在4000戶家庭中安裝具有通信功能的智能儀表,配備2000輛電動汽車和相應的快速充電站,豐田市、京都市、北九州市也部署了清潔能源和電動汽車等智能電網相關的試點項目。2010年各國政府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投資如圖1-11所示。

圖1-11 2010年各國政府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投資

2.發展智能交通是促進節能減排,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內容

集成應用信息通信技術,建設安全、高效、快捷、環保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已成為發達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共同選擇。美國政府一項研究表明,每年因交通事故及相關的死傷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300億美元,智能交通系統的應用能夠有效減少這些損失。美國交通部預計未來20年智能交通系統將產生6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英國議會科學技術辦公室研究認為,在英國智能交通領域每年投資50億英鎊可以帶來18.85萬個就業機會。據日本測算,采用智能交通系統后,2025年交通事故將減少50%,平均車速將提高10千米/小時,由此減少時間損失56億小時和減少經濟損失12.3兆日元,燃油消耗降低25%,二氧化碳減排15%,氮氧化物減排30%。

日本、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因需要解決問題的輕重緩急而選擇了不同的重點,分別將安全性、可調度和物流配送信息共享作為智能交通發展的戰略重點。日本的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全球領先,1996年4月日本政府就著手建設交通信息通信系統,2003年該系統已覆蓋全國道路,有效減少了 20%的在途時間。目前已進入第二期智能道路建設階段,全日本超過30家汽車制造商和導航企業共同完成這項事業。美國政府也十分重視智能交通建設,過去5年內每年支出5億~10億美元用于智能交通體系的研究,2009年美國交通部發布的《2010—2014年智能交通系統研究規劃》提出,未來五年政府計劃在全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投入5000億美元,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是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韓國建筑和交通部門2000年推出了《國家智能交通系統規劃綱要》,旨在繪制到2020年的交通體系藍圖,確立了電子支付、公交運營、先進高速公路和先進交通樞紐等七個領域的演進路線,并計劃投資8.34萬億韓元,目前該計劃正處于大規模擴張階段。英國交通部在2009年12月推出了《可持續發展交通系統》白皮書,將交通運輸系統的信息化和低排放擺到智能交通發展的優先位置,引導公共投資由化石能源走向清潔能源。智能交通的出現正在開辟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的一個新時代。

(四)信息化仍然是產業競爭的焦點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和深化,信息通信技術領域投資力度受到一定影響,特別是許多大型企業甚至減少了預算和開支,延緩了全球信息化步伐。同時,正是在這場危機中,信息化充分發揮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的優勢和激發創新潛能,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能力,滿足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效抗阻危機影響,推動經濟全面復蘇,進一步提升國家未來競爭力。

1.企業縮減信息化開支對抗危機影響

全球金融危機環境下,企業盡力削減各種開支,包括市場費用和服務成本等,信息化建設的投資力度也受到一定影響。2009年全球IT支出3.2萬億美元,增長速度由2008年的6.0%下滑到-5.2%(表1-2)。其中,通信設備與電信費用支出1.9萬億美元,同比下降4.0%;IT服務支出7810億美元,同比下降3.5%;計算硬件支出3170億美元,同比下降16.5%;企業管理支出 2210億美元,同比下降 2.1%。歐盟 2009年展開的一項針對危機影響的調查結果表明(圖1-12),多數企業在信息通信技術領域的投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40%小型企業,48%中型企業, 59%大型企業表示信息化投入力度受影響,18%小型企業,29%中型企業,31%大型企業表示已縮減甚至裁撤一些信息化項目,可以看到危機對大型企業的影響尤為顯著。

表1-2 2007—2010年全球各類IT支出情況

數據來源:Gartner

資料來源:2009年電子商務報告

圖1-12 2009年經濟危機對ICT投資的影響

2.信息化在企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得到鞏固和增強

企業信息化正成為企業經營戰略不可或缺的關鍵內容。當危機來臨時,企業家關注的戰略重點更多地轉向節約成本和業務的未來增長潛能,信息通信技術作為一項通用技術和使能技術,正逐步滲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每一個細節,突破傳統生產方式的極限,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在各方面達到節約成本的效果,不斷激發創新的同時實現業務的可持續增長,正日益成為當前企業戰略調整關注的焦點。

隨著信息通信技術應用不斷深化,ERP(企業資源計劃)、SCM(供應鏈管理)等軟件系統已嵌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全過程當中,使得資源配置最優化、業務流程透明化,推動管理精細化,有力提高企業運營效率,縮減成本的同時也為企業戰略調整提供了重要支撐依據。歐盟報告顯示,在化工、鋼鐵、家具等行業,信息通信技術應用貫穿原材料采購、研發設計、生產過程、運輸分銷、市場銷售、客戶服務等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有效提升企業整體運營效率(圖1-13)。

圖1-13 ICT及電子商務對各商業部門的影響度

根據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TIF)測算ITIF,“The Internet Economy25years After.Com”,2010,2009年全球電子商務應用節約各項開支大約為2萬億美元,而通過傳統的手工方式處理訂單和交易,成本是電子商務的8~18倍。企業通過在采購和銷售環節應用信息通信技術,能夠提升全要素生產力 15%,同時能夠降低成本 5%。美國汽車行業的分銷渠道通過應用電子商務,節省的各項開支占汽車價值的 5%,幾乎達到中間交易費用的 80%ITIF,“The Internet Economy25years After.Com”,2010。美國保險行業通過在線處理訂單減少了約 15%的成本,直接為消費者創造的優惠每年達2億美元。

信息通信技術與產品、服務、客戶的深度融合,甚至改變了企業的價值鏈,創造了新需求、新產品、新服務,形成新的業務模式、新的市場,信息化已成為推動企業產品和服務創新、促進企業收入增長的戰略舉措。在旅游行業,互聯網為用戶提供了新的了解信息渠道,也為旅游服務商提供了新的服務方式,網絡旅游服務商通過在線咨詢、服務、促銷等方式,贏得了比傳統旅行社更為大量的用戶需求和業務市場。媒體行業更為如此,當今的年輕人屬于網絡一代,網絡廣告創新發展,手機報、電子書等新產品新服務不斷涌現。歐盟企業信息化調查顯示(圖1-14),能源、交通運輸、零售、旅游、建筑等行業超過50%的企業明確表示信息通信技術促進了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創新。英國研究機構調查表明,2000—2005年信息通信技術投資對制造業企業增加值的增長貢獻達到每年0.1~0.5個百分點,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貢獻達到1個百分點(圖1-15)。

圖1-14 IT相關產品及服務的創新

圖1-15 不同要素的投入對制造業企業增加值的增長貢獻

3.信息化融入傳統經濟培育新興產業的進程不斷加快

信息通信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不斷深化。信息通信技術創新及其與其他技術的融合正在催生一批新產業、新業態,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與信息通信技術相關聯的產業加速發展,有助于技術創新、吸納就業和增加內需,這些新興產業有望成為后危機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重要引擎,是構建創新型國家,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大突破口。

電子商務應用日益普及,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走出危機。通過網絡渠道實現在線采購和銷售,降低了企業經營、管理和商務活動的成本,促進了資金、技術、產品、服務和人員在全球范圍的流動,并成為決定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額不斷擴大,2009年接近10萬億美元ITIF,“The Internet Economy25years After.Com”,2010,其中企業間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90%。據統計, OECD國家17%的企業銷售和33%的企業采購實現了在線處理。瑞典、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企業實現電子商務應用的比例超過了50%。面臨全球金融危機,中小企業對電子商務的需求更為強烈。2009年一項針對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的1666家中小企業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小企業應用電子商務平均能增加收入 7%,同時 66%的企業表示在2009年開始應用電子商務或進一步加強電子商務的應用力度。

現代物流體系日臻完善,信息化水平取得長足進展。電子標簽、貨物跟蹤、自動分揀等技術在物流領域的廣泛應用,ERP、SCM等信息系統與供需信息、交易報價、簽約信息、誠信管理、支付結算等業務的緊密結合,使得貨物運輸透明化,優化了企業供應鏈管理,有效節約了運輸能源消耗,增強了運輸過程的安全性,完善了客戶服務體系。據統計,歐盟物流行業97%的企業使用電腦和互聯網,超過80%的企業接入寬帶,41%的大型企業和23%的中型企業裝備了ERP系統,40%的大型企業和33%的中型企業實現了電子數據交換(EDI),35%的企業實現了在線處理訂單。

4.信息化加速推進國民經濟實現綠色增長

綠色信息技術加速發展應用,節能減排等信息技術將推動產業發展模式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據全球氣候組織和可持續發展組織預測,到2020年信息通信技術應用可減少全球碳排放量15%即78億噸(圖1-16),節約6000億歐元的成本支出。除了信息產業自身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排放外,在其他領域深化信息通信技術應用可實現更大范圍的減排效能。例如,在工業制造領域通過優化動力系統和推動工業自動化將實現減排9.7億噸,節約680億歐元,加快建設智能電網優化配置電力能源將在全球范圍內減排20.3億噸,節約790億歐元,構造智能建筑能幫助減排16.8億噸,節約2160億歐元。

圖1-16 ICT應用對減排的作用

(五)數字化生活全面融入現代社會

信息通信技術應用開辟了生活方式變革的新時代,形成了一種數字化生活的理念。數字化生活正在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成為引導人的全面發展和消費模式變革的驅動力。金融危機使各國政府都不得不關注新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尋找一切機會從危機中快速恢復。從目前的部署情況看,教育、醫療和電子政務是深化ICT應用優先關注的三個重點領域,可增強當前形勢下社會凝聚力和應對危機的社會信心。

1.不斷深化電子政務應用

電子政務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工具,是當今世界各國推進政府改革的重要驅動力,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韓國和日本等國家都提出了發展電子政務的戰略舉措。在經濟復蘇計劃中,美國政府計劃借助先進的技術提高執政透明度和吸引更多的民眾參政,如利用技術手段改進聯邦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等。美國政府還首次設立了首席技術官職位,協調各政府部門的信息技術應用等工作,并決定通過推動IT前沿技術——云計算和應用虛擬化,提高政府計算機系統的效率,降低政府運營成本。英國2009年推出了《數字英國》(Building Britain’s Future—Digital Britain),旨在采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促使公共服務更加有效和智能化英國政府,“Building Britain’s Future”,2009.。日本提出要“推進能使國民真實感受到服務便利的新電子政務”,實行紙面文件的電子化,構建“無浪費的環保電子政務”,并將設置政府信息主管以推進國家、地方公共團體電子行政體制的建設等。此外,通過立法來保障及促進電子政務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美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文件,如《電子信息自由法案》、《公共信息準則》、《削減文書法》和《消費者與投資者獲取信息法》等;歐盟推出了關于構建信息社會的一整套政策,如《電子歐洲—面向歐洲全體公民的信息社會》等政策性文件。

2.醫療救助體系的改革迫切需要加快醫療信息化步伐

信息科學與生命科學、信息技術與基因技術相結合,開辟了廣闊的醫療應用和救治的發展前景。各國政府都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信息化是醫療系統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加快推進信息通信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普及和深化應用,進一步深入推進醫療改革。英、法、德、美等國先后把國民數字健康檔案建設作為應對病源譜變化的決策支持系統,以提高和預警公共衛生應急處置和響應的級別。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把醫療救治建立在遠程醫療的基礎之上,有效實現了醫療保險和醫療救護之間的科學配置。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2月宣布了新的醫療改革方案,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在未來五年內,為所有美國人建立起電子病歷——在總額達220億美元的醫療信息化發展計劃中,就有170億美元是用于電子病歷系統的建設。2009年以前,全美5000家醫院中只有25%擁有電子病歷系統,而擁有電子病歷的個人則更少。為了達到計劃目標,經濟刺激法案授權:專業人員和醫院可以參與到美國醫療保險制度和公共醫療補助制度中并獲得報酬,以鼓勵他們成為電子病歷的真正用戶。除了加快建立電子病歷建設,金融危機中美國的醫療信息化建設還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信息化建設,新的醫療設備技術的開發扶持等方面。日本也提出要完善醫療IT應用環境,通過在醫療機構間構筑光纖網絡,實現“日本健康信息高速公路”構想,共享電子化個人健康信息,并可瞬時交換診斷畫面等信息,以改善地方醫療和急救醫療環境,增進國民健康。

3.網絡化、數字化教育正在主導著教育理念的變革

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通開放式教育體系以來,全球范圍內基于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系統與日俱增,教育從“以教為主”走向“以學為主”。人人受益的學習環境,因材施教的教育環境,教學相長的互動環境,使人的素質和信息技能成為國家競爭的關鍵要素。從各國應對危機的部署情況看,教育信息化是各國深入推進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的重點領域之一,成為增強社會凝聚力和社會信心的必備。美國提出要“建設21世紀的教室”,利用新技術來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更多的教室配備計算機等設備,并加強對教師的技術培訓,確保所有公立學校的學生都具備必要的科學技術和技能,以贏得21世紀的競爭。歐盟強調終身教育和掌握新技能的重要性,提出要通過歐盟社會基金(European Social Fund,ESF)加大對勞動者的教育培訓,特別是計算機方面的技術培訓,并認為這是降低歐盟失業率的一個重要方法。歐盟委員會在其官方網站“經濟恢復計劃頻道”中列出了許多因培訓而改善生活的勞動者案例。日本將“推進數字教育,有效培養科技人才”作為“三年IT緊急計劃”重點推進的三大項目之一,提出在抓緊科技教育的同時,應有效培養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才,擴大科技人才視野,以解決日本全國潛在的科技人才不足問題。發展中國家也更加關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拉美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增長迅速,盡管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投入還較小,但改進教育質量的效果已經非常明顯;非洲國家包括其他許多不發達的國家,也都非常重視甚至已經投入力量進行教育信息化建設,希望能夠推進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教學,提高教育質量。

(六)網絡與信息安全形勢更趨復雜

繼陸、海、空、天之后,網絡空間成為各國激烈角逐的新領域,國際上圍繞信息獲取、利用、控制的斗爭日趨激烈。經濟社會發展對網絡與信息系統的依賴程度日趨加深,信息安全與經濟安全、社會穩定的關系更加密切。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使網絡與信息安全從網絡擴展到實體經濟的每個行業、擴展到社會的每個角落、擴展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與信息安全面臨全新的挑戰。

1.網絡和信息安全威脅日益突出

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網絡和信息安全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病毒、木馬、僵尸、網絡釣魚等網絡惡意行為日益泛濫,并形成了巨大的地下商業利益鏈。

隨著互聯網We b業務特別是Web2.0的發展,黑客攻擊目標逐漸從傳統網絡服務器轉向應用層,對互聯網應用的惡意攻擊成為主流,平均每 4.5s 就有一個新的網頁被感染Sophos,《2009年安全威脅報告》,2010。。Websense全球網絡安全監測網顯示,2009年中國、美國、俄羅斯、巴西、法國、德國等是遭受網絡攻擊最嚴重的國家(圖1-17)。

圖1-17 2009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遭受網絡攻擊情況

木馬蠕蟲等病毒泛濫。MessageLabs統計顯示,2009年全球平均286.4個郵件中含1個病毒,中國與盧森堡、英國、巴西等國每200個郵件至少含1個病毒。黑客利用互聯網竊取機密信息現象嚴重,2009年美國發生了歷史上最大一筆信用卡信息盜竊案,Heartland Payment Systems中的1.3億張信用卡和相關交易數據被泄露。互聯網淫穢色情信息持續泛濫,截至2009年底,全世界淫穢色情網站已達約400萬個;隨著3G發展,互聯網淫穢色情信息的傳播出現了新形式和新情況。釣魚網站日益猖獗,網絡欺詐行為大行其道。RSA反網絡欺詐指揮中心顯示,截至2009年9月,美國、意大利、英國、丹麥和中國是釣魚網站攻擊最頻繁的國家(圖1-18)。

圖1-18 截至2009年9月托管網絡釣魚攻擊最多的前十位國家

網絡安全事件頻發對經濟和社會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2009年6月伊朗大選事件中, 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網絡成為組織重大活動的信息即時溝通和信息發布的重要途徑,也是各種組織向伊朗國內傳遞國際社會反應和主流媒體評論等內容的重要手段。

2.網絡空間競爭和對抗日趨激烈

來自網絡空間的威脅已成為各國面臨的最嚴重的經濟和軍事威脅之一,發展中國家的“顏色革命”、軍事國防滲透和信息戰展現了國家利益和主權在網絡空間的不斷延伸、競爭和對抗,網絡空間成為國家間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和軍事較量的重要戰場。

3.發達國家調整國家戰略,強化網絡和信息安全優勢

面對網絡空間日益復雜的安全新形勢和日益激烈的國家間對抗,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和調整國家網絡安全戰略,從立法、組織機構、資金與人員投入等各個環節入手,綜合運用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科技等手段不斷強化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試圖擴大其在信息通信技術和國際網絡資源等方面的主導權,鞏固和強化其網絡和信息安全攻防優勢。

2008年美國信息安全國家戰略已從此前的“信息保障”(IA)戰略過渡為“綜合行動”(Comprehensive Action)戰略。2008年1月布什政府頒布預算額為170億美元的國家網絡空間安全綜合行動計劃;奧巴馬上臺后進一步強化網絡和信息安全組織保障能力,正制定新的網絡安全立法,并在白宮直接設置網絡安全辦公室,創建網絡戰司令部,對分散在美國各軍種中的網絡戰指揮機構進行整合;美國“攻防一體、軍民一體”、“先發制人”的網絡空間新戰略已昭然若揭。2009年6月25日英國出臺了國家網絡安全戰略,成立網絡安全辦公室(OCS)和網絡安全運營中心(CSOC),并計劃征召包括黑客在內的網絡精英保護國家網絡安全。在 2007年專門成立的網絡和信息安全署(ENISA)的基礎上,又提議設立“網絡安全總管”,專門負責歐盟的網絡安全事務。日本組建了一支由陸海空三自衛隊計算機專家組成的5000人網絡部隊。韓國籌建網絡戰指揮中心,計劃于2012年投入使用。印度軍方于2008年5月決定組建一支1.5萬人的網絡安全部隊,應對日益嚴重的網絡攻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巍山| 莱芜市| 通州区| 东辽县| 黑龙江省| 旺苍县| 武城县| 农安县| 洛扎县| 河南省| 沿河| 宁明县| 霍州市| 边坝县| 淮安市| 堆龙德庆县| 南靖县| 惠水县| 台州市| 定日县| 尼玛县| 襄垣县| 广水市| 手机| 高台县| 灵宝市| 永川市| 隆德县| 北宁市| 洪泽县| 连城县| 开平市| 虎林市| 新巴尔虎右旗| 沁阳市| 丽水市| 大化| 永年县| 元江| 蒲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