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器件易學通:常用器件分冊
- 龔華生等編著
- 6399字
- 2018-12-28 21:50:51
1.1 半導體和PN結
自然界中,硅(Si)、鍺(Ge)、砷(As)、碲(Te)等都是半導體物質,制造二極管主要是用硅和鍺。這里以硅為例,先討論物質結構及特性,然后深入研究PN結及其特性。
1.1.1 半導體的物質結構
物質由分子或原子構成,分子也由原子構成。下面簡介半導體物質的原子結構。
1.半導體的原子結構
(1)原子結構圖
根據原子結構理論,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即

圖1-1(a)、(b)所示分別為硅、鍺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圖中,實線圓表示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虛線圓上的黑點表示核外按層次排布的電子;虛線圓表示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軌跡。原子核與電子都帶電,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

圖1-1 硅、鍺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原子結構圖中通常只畫出電子和原子核,并在原子核內標出核電荷數,用“+”表示原子核帶正電。圖1-1(a)中,單個硅原子中有14 個帶負電荷的電子,原子核正電荷數也為14。原子結構圖表明,整個原子保持電中性。
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一個質子帶一個基本電荷的正電,呈現正電性;中子不帶電荷,不顯電性。原子核的核電荷數由質子數決定,正常情況下,質子正電荷數跟核外電子數相等。若按核電荷數由小到大的順序對元素進行編號,這個編號就是原子序數。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有如下關系:
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核外電子的運動
電子是帶負電的微小粒子,位于原子核外,不停地運動。電子運動與普通物體運動狀態不同,同時具有多種運動形式,一是電子本身做自轉運動,二是電子在一定范圍內不停地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
電子不停地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的同時,還在直徑約10?10m的空間內做高速運動,如圖1-2所示。在這很小的空間內,電子運動沒有確定的軌道,但這個小空間卻與原子核保持一定距離,并繞核運動。小空間繞核運動的區域,稱為電子運動層,簡稱電子層。硅原子有三層電子層。

圖1-2 硅原子的核外電子層
(3)核外電子的排布層
研究表明,原子中電子的排布遵循如圖1-2所示的規律。
研究還表明,每一電子層上電子個數是確定的,為2n2個。其中,n=1、2、3、4、5、6,表示電子層數。據此,就可算出每一電子層中的電子個數,也可描畫出單個原子結構圖。當最后一層電子數不足2n2 個時,就為所剩數。例如,硅原子最后一層的電子數是14?(2+8)=4。
硅、鍺原子的電子排布情況如圖1-1與表1-1所示。
表1-1 硅和鍺原子的電子排布

(4)核外電子的能量
原子核帶正電,它將帶負電的電子吸引在其周圍,有的電子距原子核近,有的距原子核遠。電子不停地繞核做圓周運動時,如果電子動能增加,離心力會增大,電子將克服原子核的吸引力,向遠離原子核的電子層移動。相反地,動能小的電子,受原子核吸引力大,將被吸到離原子核較近的電子層上。因此,常將電子層叫做電子能級層。
在同一電子層中,電子能量有差別。據此,可把每一電子層再分成一個或幾個亞電子層,這里不做深入討論。從圖1-2中可以看出,在同一電子層上,有的電子處在電子層內邊緣,有的處在電子層中部,有的則處在電子層外邊緣。
電子在核外正常排布時,總是盡量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能級層(K層)。最低能級層占滿后,便依次占有能量較高的能級層(L……層),這樣的原子結構最穩定。
還應指出,特殊情況下,如果電子從外界獲得額外能量(如溫度升高時電子能獲得額外能量)會從低能級層移動到高能級層。原子上述特點,是分析PN結特性的基礎。
2.半導體的原子結合
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構成物質,它是相鄰原子之間通過化學鍵連接而成的穩固結構,要破壞這種連接就要消耗比較大的能量,這就是原子之間相互結合的主要因素。
化學鍵的類型主要有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等,不同物質的原子之間是依靠不同的化學鍵來結合的。例如,氯化鈉的原子之間通過離子鍵連接;金屬原子之間通過金屬鍵連接;硅物質的原子之間通過共價鍵連接。由于只討論半導體,所以下面只介紹共價鍵。
共價鍵是原子間通過“公用電子對”形成的,這種化學鍵能將相鄰原子牢固地連接在一起。要了解共價鍵,應先明確“價電子”和“公用電子對”的概念。
原子最外層電子叫做價電子。硅原子最外層有四個價電子,所以稱為四價元素。
原子外層有8 個電子時狀態比較穩定,而單個硅原子最外層只有4 個電子,屬非穩定狀態。硅原子構成硅物質后,每個原子都吸引相鄰原子最外層電子,以使自己趨于穩定狀態。如圖1-3所示,中間那個原子,一方面要吸引四個相鄰原子的最外層電子到它的最外電子層,使自己趨于穩定狀態。另一方面,它的最外層4個電子,也時常被吸引到相鄰原子最外電子層,使其他原子趨于穩定狀態。這樣中間原子就與4個相鄰原子形成了4個公用電子對。圖中用橢圓圈起來的兩個電子,就是公用電子對。

圖1-3 硅的共價晶體結構圖
雖然電子對中兩個電子可以出現在相鄰原子最外電子層上,但兩個電子并不會隨意松散分開。這種公用電子對會使相鄰原子牢固地聯系在一起??梢?,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連接,是通過公用價電子實現的,因此將原子間這種連接叫做共價鍵連接。由上述可知,硅原子間是以共價鍵結合的。
3.半導體的晶體結構
根據物質中原子(分子)的排列形式,可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類。原子規則排列的物質稱為晶體,原子無規則排列的物質稱為非晶體。
圖1-4是金剛石內原子排列的示意圖,是有規則的晶體結構。

圖1-4 金剛石內原子排列的示意圖
根據晶體中原子(分子)的種類及之間的不同作用,可把晶體分成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原子晶體和金屬晶體等若干類型。氯化鈉以離子晶體形態存在,干冰以分子晶體形態存在,金屬以金屬晶體形態存在,半導體則以原子晶體形態存在。
用來制造二極管的硅或鍺都是晶體,都是以共價鍵結合的,所以也稱為共價晶體。
(1)原子晶體
在金剛石晶體里,每個碳原子都被4 個相鄰碳原子包圍著,并以共價鍵跟相鄰4 個碳原子結合,成為正四面體結構,其共價鍵長為1.55×10?10m,鍵角為109°28′。正四面體結構向空間發展,便構成一種堅實、彼此聯結的空間網格晶體,如圖1-4所示。這種相鄰原子之間以共價鍵相結合,形成空間網格結構的晶體,叫做原子晶體。硅、鍺晶體都是原子晶體。
(2)單晶體與多晶體
按照整塊晶體內部結構排列方向是否完全一致,晶體分為單晶體和多晶體。單晶體中的結構趨向完全一致,如圖1-5(a)所示。多晶體中各部分晶體結構的趨向不完全一致,如圖1-5(b)所示。多晶體不能直接用來制造晶體管元件,必須在單晶爐內煉成純凈、沒有結構缺陷與差異的單晶體,才能用來制造二極管、三極管等半導體器件,因此也稱二極管為晶體二極管。

圖1-5 半導體的晶體結構示意圖
1.1.2 半導體材料的特性
1.半導體的導電性能
物質按導電能力的差別分為導體、半導體和絕緣體三類。銀、銅、鋁、鐵等容易導電,稱為導體;橡皮、塑料、陶瓷、玻璃等很難導電,稱為絕緣體。
自然界中還有一類物質,如硅(Si)、鍺(Ge)等,它們的導電性能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常把這類物質稱為半導體。半導體材料有很多種,除硅、鍺外,還有砷、硒等單質以及砷化鎵(GaAs)、磷砷化鎵(PGaAs)等化合物。
2.半導體的電阻率
導體的電阻率很小,一般為10?3~10?6??cm,因此導體容易導電。絕緣體的電阻率很大,一般為108~1020??cm,因此絕緣體很難導電,或者說不能導電。
半導體的電阻率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一般為10?3~108??cm。這表明半導體導電能力有一個較寬的范圍,這是因為半導體外部條件改變(溫度變化)時,其內部載流子(導電粒子)密度會隨之改變,導致電阻率發生變化。電阻率變小時,導電能力增強;電阻率變大時,導電能力減弱。在外界條件變化時,導體與絕緣體的電阻率雖然也有所改變,但不如半導體變化顯著。
3.半導體中的電子載流子
不同物質電阻率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質內部原子結合的方式、原子本身的結構及其內部運載電荷的粒子多少和運動速度不相同。運載電荷的粒子叫載流子。
比較來說,金屬外層電子受原子核束縛力最小,因此有大量電子能掙脫原子核的束縛成為自由電子。自由電子就成為運載負電荷的載流子,稱為“電子載流子”。它們在外電場作用下做定向運動形成電流,所以金屬導電性能良好。
絕緣材料中,原子最外層電子受原子核束縛力很大,不容易掙脫出來,形成自由電子的機會非常小,不能形成電子載流子。這一特點決定了絕緣材料的電阻率很高。
半導體原子結構較特殊,其外層電子不像導體那樣容易掙脫,也不像絕緣體那樣束縛很緊,這就決定了半導體的載流子和導電特性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這是區別導體、半導體、絕緣體導電能力的本質。
硅、鍺是制造半導體器件用得最多的兩種材料,在載流子密度方面,當室溫和外界條件相同時,鍺材料中載流子密度比硅材料中載流子密度大一千多倍。也就是說,硅比鍺的電阻率大一千多倍。現在多以硅材料來制造二極管、三極管、晶閘管和場效應管等半導體器件。
4.半導體中的空穴載流子
半導體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它不僅有電子載流子,還有“空穴載流子”。
由圖1-3 可知,兩個相鄰硅原子間,都以共價鍵結合,其中兩個公用電子稱為“電子對”,也叫價電子。電子對中任何一個電子,一方面繞自身原子核運動,另一方面也時常跑到相鄰原子最外電子層上,這是共價鍵中電子對的特點。
半導體硅在熱力學溫度為0K和沒有外界影響的條件下,通常不產生自由電子。但在溫度升高或受到光線照射時,其共價鍵中價電子便能從外界獲得足夠大的能量,掙脫原子核束縛成為自由電子。自由電子離開原來位置后,就留下一個空位,稱為“空穴”,如圖1-6 所示。在共有化運動中,因為存在著空穴,附近的公用電子很容易跑過來填補空穴,從而形成電子載流子。另外,電子移動相當于空穴在向相反方向移動,為了區別這一點,就把空穴的移動叫做空穴運動。無論是從效果上看,還是從現象上看,空穴運動都是存在的。空穴運動同樣形成電流,通常叫做空穴電流。

圖1-6 熱運動的電子-空穴對
需要指出,在沒有外加電場作用下,半導體中自由電子運動和空穴運動都是無規則的,平均位移為零,并不產生電流。外加電場后,自由電子將沿逆電場方向運動,同時空穴也等效地沿電場方向運動。這表明,空穴也是一種載流子,稱為空穴載流子,它能運載正電荷形成空穴電流。空穴形成電流的方向與電子形成電流的方向相反。
半導體外加電壓時,形成的電流可以看做兩部分。一部分是電子定向運動形成電子電流,另一部分是空穴等效運動形成空穴電流。這是半導體導電的一個重要特性。
5.電子–空穴對及其特性
(1)電子–空穴對的產生與復合
物質總是不停地運動,在室溫為27℃(300K)條件下,硅和鍺中電子能量將增大,一部分價電子能掙脫原子核束縛,使半導體里不斷產生自由電子和空穴。因此,電子和空穴總是相伴而生、成對出現,通常稱之為“電子–空穴對”。
在純凈半導體中,外界條件改變時,將不斷地產生電子–空穴對,這一過程稱為產生。另一方面,自由電子與空穴在運動過程中又會相遇,電子釋放能量填補到空穴中,恢復原子結合的共價鍵,這樣電子–空穴對又消失了,這一過程稱為復合。
電子–空穴對的產生與復合,是半導體中電子熱運動產生的必然結果。
(2)電子–空穴對產生和復合的動態平衡
在一定溫度下,如果沒有其他外界條件影響,電子–空穴對的產生、復合會達到相對的動態平衡,使載流子濃度保持為一定的熱平衡值。這時,產生和復合雖然仍在進行,但產生的載流子數與復合的載流子數相等,兩者相互抵消,使得載流子濃度的熱平衡值不變,電子–空穴對始終維持一定數目。
溫度升高時,產生的載流子數增多,隨著載流子數量增多,復合的載流子數也跟著增多,最后載流子在較大濃度值下達到新的動態平衡。
另外,半導體在溫度保持不變但受到光線照射時,產生載流子數量將比無光照時多,復合的數量也隨著增多,最后載流子將在大于該熱平衡的濃度值下,達到新的動態平衡。
1.1.3 PN結及其特性
隨著科技發展和對半導體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半導體摻入雜質,能使其導電性能大大增強。二極管的制作正是利用了這個突出特點。
摻入雜質就是在純半導體中摻入其他物質,摻入的物質就叫雜質。例如,在4 價硅(Si)中摻入3價硼(B),能使半導體中空穴載流子數目劇增,導電特性大為加強。在4價硅中摻入5價磷(P),能使半導體中電子載流子數目劇增,同樣使半導體導電特性大為加強。
如果在純凈半導體中摻入雜質使空穴數目增多,就稱為空穴型半導體,記為P型半導體。若在純凈半導體中摻入雜質使電子數目增多,就稱為電子型半導體,記為N型半導體。
通常,摻入雜質是在提煉單晶的工藝中一起完成的,單晶硅和單晶鍺就是指摻雜后的半導體材料,二極管就是用摻雜后的半導體材料制成的。
1.P型半導體
在4價硅中摻入3價的硼(或鋁、鎵、銦)后,由于硼原子最外層只有3個價電子,它在與4個硅原子組成共價鍵時,就缺少一個價電子,因而形成一個空穴,如圖1-7所示。這時,相鄰4價硅的價電子會來填補這個空位置,又產生新的空穴。摻入的硼越多,產生的空穴就越多,硅晶體里幾乎沒有自由電子,主要是靠空穴來導電,這樣的硅稱為P型硅,或稱為P型半導體。

圖1-7 P型半導體形成結構
2.N型半導體
在純凈硅中摻入5 價的磷(或砷、銻)后,由于磷原子最外層有5 個價電子,它在與周圍4個硅原子組成共價鍵時就多出一個價電子,成為自由電子,如圖1-8所示。摻入的磷越多,產生的自由電子就越多。這時硅晶體內幾乎沒有空穴,主要靠電子導電,這樣的硅就稱為N型硅,或稱為N型半導體。

圖1-8 N型半導體形成結構
3.PN結的形成及特性
(1)PN結的形成
在P型半導體上采用一定工藝方法,再生成N型半導體,于是在P型半導體與N型半導體的結合面就產生一個交結區,這個交結區就稱為PN結。PN結兩邊的半導體則稱為P區和N區,如圖1-9 所示。深入討論PN結的特性,就是載流子的擴散運動與漂移運動形成單向導電的阻擋層。

圖1-9 PN結
(2)載流子的擴散運動
上面講過,在P型半導體中,由于硅原子的電子會填補硼原子的空位,便使硼成為負離子,也使P型半導體中的載流子主要是空穴,如圖1-10(a)所示。而在N型半導體中,磷原子與硅原子以共價鍵連接后,磷原子就多出一個電子成為自由電子,使磷成為正離子,也使N型半導體中的載流子主要是電子,如圖1-10(b)所示。

圖1-10 阻擋層的形成
在P型半導體與N型半導體結合后,由于P型半導體里空穴濃度大(幾乎沒有電子),N型半導體里電子濃度大(幾乎沒有空穴),所以空穴就經交界面向N區擴散,電子則經交界面向P區擴散,如圖1-10(c)所示。
擴散是濃度(密度)差別形成的,它是否要進行到整個P區和N區里兩種載流子全部均勻(濃度相等)后才停止呢?事實并非如此。隨著載流子的擴散,在交界面附近,空穴與電子相遇會復合。于是在P區留下負離子,用“”表示。負離子被束縛在晶體結構中,不能自由移動。同樣,在N區就留下正離子被束縛在晶體結構中,也不能自由移動,用“
”表示。結果在PN結交界面附近就產生一層很薄的空間電荷區,如圖1-10(d)所示
在空間電荷區內,負離子使左邊帶負電,正離子
使右邊帶正電,于是形成PN結內部的電場。該電場的方向恰好與載流子(空穴和電子)擴散方向相反,將阻止空穴繼續向N區擴散,也阻止電子繼續向P區擴散,因此又稱空間電荷區為阻擋層。
(3)載流子的漂移運動
PN結產生阻擋層后,載流子仍會運動,載流子在電場阻礙力下的運動稱為漂移運動。
在擴散開始的時候,擴散運動占優勢,接連不斷地進行。隨著擴散進行,PN結空間電荷區逐漸加寬,內電場增大,擴散運動就轉變為漂移運動,同時內電場也對載流子漂移的作用加劇,最后使擴散與漂移達到動態平衡。
PN結中載流子達到動態平衡后,P區和N區交界面附近就形成厚為幾微米至幾十微米的空間電荷區,空間電荷區的電場具有一定電位差(簡稱電壓)。電場的電壓建立在PN結內,叫PN結的內建電壓。由于內建電壓的存在,P、N區之間的載流子就不再相互移動,這就是擴散運動與漂移運動形成PN結的結果。
(4)PN結的單向導電特性
PN結的特性主要體現在阻擋層上,即阻擋層在外加電壓作用下,只能使通過它的電流朝單一方向運動,因此常說PN結具有單向導電特性,這也是二極管工作原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