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尋找失去的快樂
  • 游涵
  • 7069字
  • 2018-12-28 20:04:12

第一章 生命中的制約

我家曾住在北京一所公園的隔壁,因此常能在放學的路上看到公園門口貼出的海報,說某某馬戲團又要來此表演。每當那個時候,特別是放寒暑假的時候,院里的所有小朋友就特別興奮。我們都會糾纏著爸爸、媽媽,讓他們給我們買票,以便能看到那些動物們精彩的表演。

當馬戲團成員浩浩蕩蕩地走進公園時,我們這些剛放學,或是正在放假的小朋友都會駐足觀看,那時候,整條街就像過節一樣熱鬧。

在游行的行列中,總有一個碩大的動物會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它有一對長長的牙齒,一雙撲扇一樣的大耳朵,龐大的身體,以及粗壯無比的腿。它披紅掛彩地走在隊伍當中,上面騎著一個人,這個人不時地用一根細細的木棍點擊著它的身體,這頭大象便順從地往前移動,還不時向圍觀的人群點頭,輕輕搖擺著長長的鼻子。

在表演的過程中,所有的小朋友都會注意到,這頭大象的腿上沒有繩索,卻老老實實地按馴象員的指令完成著各種高難動作,因此會不時地博得一陣陣喝彩。組織我們前來觀看馬戲表演的老師為了豐富假期生活,也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特意請馴象員為我們這些小學生講解這頭大象的故事。

馴象員叔叔說:“這頭大象捕獲于我國云南的西雙版納,因此取名為版納,版納今年剛好9歲?!?/p>

有小朋友問:“叔叔,它這么大,是怎么捕獲的?”

馴象員笑了笑,“小朋友,你們不要著急,現在叔叔就給你們講一講捕獲小版納的故事?!闭f完,他看了看不遠處的版納,“你們看,它現在長得那么大,可在幾年前,它還是個象寶寶,有一天,當它獨自脫離象群玩耍時,我們用麻醉槍射中了它,幾分鐘后它就倒下了,一動都不能動,趁這個機會,幾個人上去把它鎖起來,你們不知道,”他用手比劃著說,“別看它當年那么小,只有一歲多,可人們卻要用像手指那么粗的鐵鏈鎖住它的全身,就像捆粽子一樣,因為麻藥勁兒一過,它的力氣是很大的,十幾個人都按不住?!?/p>

他再一次得意地看了看踱步休息的版納,然后接著說:“果然,它醒了以后,突然意識到發生的一切,氣得拼命掙扎、號叫,但任憑它怎么用力,也無法掙脫鎖鏈,而且越掙扎,就捆得越緊,它甚至一動都不能動。那時,它的眼神里流露出絕望和乞求,可為了完成任務,所有人都堅守崗位,既不能喂它食物,也不能走近它一步,就這樣,人們和它搏斗了半個月左右,不給水喝,不給東西吃,因為它不老實,有的人還會用棍棒打它。就這樣,小象越來越瘦,眼睛里全是血絲,因為掙扎過度,腳上和身體上的一些皮膚被勒出了鮮血。在場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知道,早晚有一天,小象會累垮,而人們就等著那一天?!?/p>

馴象員喝了口水,抹了一下嘴說:“果然,又過了幾天,它終于不再掙扎了,從眼神里就看得出來,它完全放棄了,只是呻吟,一點兒勁都沒有了。但人們仍然不敢放開鎖鏈,把它抬上卡車,先運到動物園,在那里讓它學會服從管理員的指令,然后再慢慢地松開身上的鐵鏈,只是捆住它的腳,讓它適應在有限的范圍內活動。如果它稍稍不聽話,還會打它,也不喂它食物,就這樣,它學會了完全服從人類,直到能在叔叔的指揮棒下訓練,做出一個個高難動作……”

有位小朋友看著版納說:“它真可憐!你們看,現在它的腳上只栓了一根細細的麻繩,還是那么老實?!?/p>

馴象員說:“是呀,要想讓它為小朋友們表演,就得經常訓練它,它和其他馬戲團所有的動物一樣,都是被調教過來的,叔叔、阿姨們訓練它們時非常辛苦?!?/p>

老師感慨地說:“是呀,沒有叔叔、阿姨們的辛苦,我們就看不到這些動物們的表演,現在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感謝叔叔……”

然而,我卻對他們感激不起來。看著不遠處的版納,我的頭腦里閃現著一頭小象掙扎時的景象,這個念頭一直無法從我的記憶中抹去,連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對這則故事如此記憶猶新。

年事近長,特別是學習心理學后走入個人成長領域這幾年來,再從記憶中提取這個故事,才為自己當年的好奇心找到答案。

是?。⌒∠笠粴q的時候被捕獲,可生命里向往自由的本性,讓它一次次拼命掙扎,直到用盡全身的氣力,它再也無法忍受身心痛苦時,才終于放棄了反抗。然而今天,只用一根細細的麻繩就可以拴住它,而它的身體已經是過去的幾十倍,力氣也是過去的幾百倍,從理論上講,不要說那根繩子,即使是更粗的鐵鏈也無法約束它,那么,究竟是什么捆住了它呢?

從心理學的另外一個試驗中,我再次體會到這種心境:試驗者讓一個小白鼠餓了好幾天,然后將它放在一個通道的入口,通道的出口放著一塊它最愛吃的食物。由于饑餓的驅使,小白鼠不顧一切地順著通道跑向食物??墒牵囼炚咴谕ǖ赖闹虚g通上電,當小白鼠走到中間時,一下子觸到電擊,它頓時痛得嘰嘰直叫。于是它停下來左右環顧,可電是無形的,它始終找不到讓它難受的東西,后來它再一次沖向食物,可再一次被電倒……就這樣,它努力了好幾次,都沒能闖關成功,最后累得筋疲力盡,被電擊得痛不欲生。

過了幾天,再將這只饑餓的小白鼠置于通道入口,對面仍然放著食物,不同的是,這一次試驗者沒有通電,這只小白鼠仍然沖向對面,可是,隨著距離的接近,道路越來越熟悉,它的腳步逐漸慢了下來,當走到那個曾經使它痛的地方,它停了下來,呆呆地望著那塊食物,一動都不動。

是的,它的經驗里對那個痛的記憶非常深刻、準確,試驗者甚至不用尺子測量,小白鼠停住的地方,一定是原先通上電極之處。可這一次沒有電,那么究竟是什么讓它停滯不前呢?

那頭大象和小白鼠,它們的遭遇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由于這種遭遇,以及對它們形成的刺激,導致它們在后天無法突破這一層舊有的經驗,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就叫做“制約”。

今天,也許身邊的同事在聊天兒,或是在討論工作,或是在為一個共同的利益而探討、交流,可是有些人就是無法介入其中,莫名的焦慮使他們插不上嘴,提不起勇氣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總認為自己是多余的,自己的意見不會被尊重,說了也白說。

也許,他的成長經驗中有過類似事件:童年的時候,當他特別需要被爸爸、媽媽呵護,特別希望大人分享和評價他的作品或故事時,爸爸突然對著他大吼:“小孩子不要插嘴,去,滾一邊兒去!”

也許媽媽會說:“你怎么這么不懂事呢?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大人說話的時候,小孩子要懂禮貌,不要亂插嘴……”

長大了一點兒,也許爸爸還會教訓他:“你打架了,撒謊了,這還有什么好解釋的?我怎么養了你這么個敗家子?”

也許還有一位暴躁的老師會說:“你真沒用,一點兒不長記性,剛講完的題就出錯,你說你這輩子還有什么出息,我不聽你解釋,全是借口!”

是的,這些反復的“電擊”,也會讓此人長大后無法在人前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他有一萬個理由和想法,但成長過程中的那個經驗如此疼痛,以致于讓他再也不敢觸摸——即使現在已經沒有人再教訓他、羞辱他,而且還有人愿意傾聽他的訴說,然而,當年那屢屢來自大人的制約,已經讓他忘了,他原本是自由的,是有權表達的,有權得到父母支持與協助的,有權向老師做出解釋的。

可是,為了生存下來,他只能選擇放棄自己的權利,壓抑那向往自由的本性,因為他的一切生活來源均要依賴大人,如果他有絲毫的反抗,就很可能會遭到那頭大象的命運。

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今天在工作及一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與煩惱,幾乎全部來自于童年經驗(童年經驗對人類性格的形成占到95%以上的比例)。由于當年的環境制約了我們,所以為了滿足安全感,我們被迫適應了病態環境,長大后,我們仍然以這種病態的心理去接觸社會和家庭,雖然后天的環境已經有所不同,然而,我們仍然將現在投射為當年的環境,并由此病態經驗加以處理,這,就是煩惱的根源。

心理學研究中曾經有這樣一個試驗,把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抱到床上,它的面前有一只小白兔,當嬰兒看到小白兔時,第一反應就是下意識地伸手去觸摸。可就在這時,試驗者在嬰兒的耳邊敲了一聲鑼——“哐”的一聲,嬰兒被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哇”地一聲哭了,于是試驗者趕緊把嬰兒抱開。

次日,再把嬰兒抱過來,面前仍然放著這只小白兔,嬰兒見到它時,仍然想去觸摸,可這一次不像第一次那樣從容、自然,他遲疑了一下,然后再去伸手,可那個鑼聲再次響起,“哐”的一聲,嬰兒又嚇得哭了起來……

如此又做了一次,過了幾天,再把嬰兒抱近這只小白兔,當嬰兒一看到它時,就嚇得哭了,可這次并沒有人敲鑼。

當這件事發生許多年之后,這個嬰兒已經上了小學,有人問他:“小朋友,你最討厭什么人呢?”

這個小孩子回答:“我最討厭我爺爺,因為他有白胡子;最討厭醫生,因為他們穿著白大褂……”

他早已經忘了那個試驗,然而我們要問,他真的忘了嗎?我們當中有多少人,表面上是對某人和某事反感,也許那件事與今天所發生的沒有必然聯系,可潛意識卻記錄下它們二者之間相關聯的某些屬性,正如白兔與白胡子和白大褂的關系。

也許你對上司的發言特別反感,特別是當上司發號施令的時候,也許因此你的情緒不佳,或被別人稱為不服從領導,或心生反骨,甚至發展成為反社會人格和叛逆心理??扇绻锌赡?,請你靜下心來,仔細地想一想,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總得不到權威人士的認可,每當你希望大人,特別是父親或老師表揚、分享或鼓勵你時,得到的卻是羞辱、否定、禁止,甚至是打罵和拋棄……,或者,你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卻總遭到大人的無端阻止和破壞。這些經驗都如同那一聲鑼響,有可能讓你反復得到同一種刺激,即“長輩(權威人士)注定是要否定、羞辱我的”、“我無權得到認可”、“我只能背著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等等。

這些制約早在我們的童年,具體來說,大部分在6歲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它們好比我們人類的原始程序,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時時會伴隨著我們的一切行為不停地發生作用,這也就導致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特別對于現代的獨生子女,由于沒有手足關系的培訓,他們只能在進入學校以后接觸到實質性的團隊關系,因為在幼兒園,他們還沒有使命感和責任感,而進入小學后,作業和考卷、班集體榮譽、行政等級和學年等級、知識等級和成績等級,包括老師的偏愛等,都會讓一個孩子初步進入單純的社會關系中。因此,現代的80后或90后,他們中的大部分獨生子女,都將6歲前應該培訓完成的手足關系延續到小學之后,然而這又不等同于實質的兄弟姐妹,他們都深知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并不需要為他人的行為和思想負責,不需要為他人的情緒和營養負責,他們毋須為他人做出如兄弟姐妹之間的那種犧牲(付出),因此也不會無條件地索取,在他們之間,關系是明確的,他們不需要誰一定要讓著誰,誰一定要遷就誰。于是,當他們許多人長大后,自然不會像過去的大人們一樣主動地團結同事,如手足般相互關心與負責。

這就是獨生子女心理年齡偏小的主要原因,他們的制約來自不可抗因素,因此奉勸領導和老板們,不要一味地抱怨年輕的80后或90后,說他們沒有團隊意識或責任感,他們的經歷與你們不同,他們失去了與兄弟姐妹之間的互動機會,他們在親情當中的資源相對匱乏,他們的世界就是他們獨自在家玩玩具和畫畫的經驗,那時,沒有同齡人與他們分享,他們從沒機會讓著弟弟或妹妹,或去告哥哥、姐姐的狀。于是當他們進入企業和社會后,也自然不會有這種手足意識,可他們承擔的卻是整個社會“避免人口過度增長”的責任!對待他們唯一的方法就是愛,他們缺什么,就給他們補什么。他們特別需要分享,但不會主動展示,那么我們這些大人就要主動去關心、體貼,教他們“別事事分得那么清楚”,否則,他們會在將來的道路上總習慣“吃獨食”,成為一個個孤家寡人。

是的,解決一切困惑的方法就是愛,表面上看,愛是制約的天敵,從潛意識看,它也是制約的轉化形式。因為愛的本質是接納,不是否定。比如當你得知自己是因為小時候說了實話而挨打,于是才形成了愛說謊話的習慣時,你不要把說謊當成自己的敵人,要知道,正因為說謊你才得以安全,說謊成為你成長過程中與家庭共存的智慧選擇。因此,你要接納這個說謊的自己,他陪伴著你度過了成長中的漫長歲月,保護你少挨打,你要感謝他,從心里了解,這一項制約正是你為了與大人共存而不得不采取的病態方式,對于你的成長而言,它沒有所謂的對錯。

只要你如此接納自己,那個說謊的自己便開始復蘇,這股能量便開始轉化。因為你知道,現在的你,體重已經是過去的十幾倍,力量也已經是過去的幾百倍,那根麻繩再也捆不住你,沒有人再敢侵犯你,你毋須再為避免挨打而被迫言不由衷。今天的你,完全有能力誠實,你可以為當年的自己做出不同的選擇,因為今天的你是自由的,于是,協助當年的自己完成自由選擇,將卡在生命中的那股能量疏通,這就是愛自己,就是心理健康的標志。

煩惱即菩提,佛陀早在 2500 年前就以他無上的智慧道出了苦集滅道的真理。就連心理學家們也認為,人類的制約就是煩惱的根源,而這些制約,就如同一層層塵埃,遮蔽了我們的天性和智慧。在佛教里,有一個“阿賴耶識”,其中的“阿賴”與喜馬拉雅山的那個“拉雅”同為梵語,翻譯成漢語,就是“積”的意思,引申為“積存”之意,也就是說,喜馬拉雅山是積雪之山。

人類的意識也是一層層累積起來的,但它們不是雪,是經驗,對人類社會而言,這一層層經驗主要來源于家庭、學校和社會,但第一層“積雪”,一定來自于家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父母關系、親子關系和手足關系等。這些關系給我們留下無數的經驗,這些生存經驗構成了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等一切感性和理性認識,即所謂的原則、觀念、下意識及行為模式等。而這些頭腦中的信息與環境互動時會自動處理、再加工,從而重新得出決斷性信息,就是我們的性格。這些性格特質,決定了我們的命運,在命運的引領下,我們從事著各自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完成著我們的人際關系,以及同自己的關系。

智慧的“慧”字由兩部分組成,上邊是個“彗”,意思是掃帚,引申為清掃,下面是個“心”,組合起來的“慧”就是“清掃心靈”,其實就是讓我們把覆蓋在本性上面的一層層“積雪”清掃干凈,進而現出我們的本性,而本性是清純的、自然的,也是無所不能的。這個過程,就是修心。因此,真正的學習是反省,是找自己的問題,從而認識自我。但它一定不是自責,尋找的目的是是接納,從而轉化,這就是轉識成智。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是開心且自在的,他不會因外界的干擾而起心動念,因此他少了許多煩惱,而又能夠最大度地接受環境。

在傳統文化中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就是老子曾經倒騎著驢進城。試想一下,當他背對著城門徐徐進城的時候,所有的景色都會倒灌著進入他的視野,那時,他必須全然地放下因無法主宰方向而產生的種種不安,無法主動選擇和分別,來什么就得接受什么,那種被動要求他全然地將自己融入自然環境,他只是在欣賞,沒有任何條件地接納進入眼簾的一切。這,就是自然,一切讓它如其所是地發生,不假分別,不評論是非,甚至連不分別的心態都沒有,它,只是一種完全的接納,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自在。

在我們的人際關系里,所有的發生只不過是一種現象,如果你也能像老子一樣,無論發生什么事,都可以將自己置身于事外,不做任何評判,不卷入,那么你就真正成為了一個觀眾或導演,生活和工作本身只是在欣賞人生這出戲。

這種功夫叫覺察,覺察不是觀察,觀察是帶著好壞對錯去看待周遭的一種經驗,而覺察更深一層,它是用心去體會發生的緣起。有一次,我問一位受試者:“請問你現在的左腳冷還是右腳冷?”對方想了一下,“好象左腳冷一些?!?/p>

我繼續問他:“當你想的時候,你的眼睛看到了嗎?”

“沒有。”他笑道,“眼睛怎么能看到冷熱?”

“你的舌頭嘗到了嗎?鼻子聞到了嗎?耳朵聽到了嗎?手摸到了嗎?”我繼續問。

他搖搖頭,“我只是在感受?!?/p>

“是呀,”我說,“這時,你的眼睛是作廢的,六根全都是作廢的,你只是在感受和體會,而這就是對自己身體的覺察,它不需要你去刻意找原因,不需要考慮外界環境的影響,它只是感受本身,根本不存在什么對錯好壞,因此,覺察沒有價值觀及原則和經驗,它只是當下的發生?!?/p>

其實我們的存在本身,無時無刻不處于這種發生之內,只不過我們不習慣去做這種覺察,特別是當我們處于某種情緒狀態下的時候,我們都不自覺地任憑這股情緒發作下去,而很少有人會如剛才那種體會一樣去審視自己的這種發作。但這并不怪我們控制力不強,而是幾乎沒有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有過這種形而上式的教育,畢竟,父母接受什么觀念,我們就必然會受到那種觀念的影響;社會推廣怎樣的理念,那就必然成為我們頭腦中的慣性思維。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生活在兩千年前的漢武帝時代,可能所有人的頭腦中都是儒家思想;如果我們生活在之前的文景之治時期,可能所有人都會比較崇尚皇老思想。那時的我們,對于上述說法并不感到奇怪,因為老莊哲學就比較強調“天地人三位一體”的說法,而感受只是一種自然現象,接納它并調整它,成為相當自然的事。其實,這與心理學中的覺察不謀而合。

比如我們在生氣的時候,一般都會指責對方或氣喘吁吁,如果你會覺察,當下就去體會這個生氣,去“看”這個生氣本身,去感覺你身體各處的變化,去體會你的呼吸以及身心內外一切的感受,你只要和生氣在一起,如果你能夠做到,就不可能再抱怨對方或任意發作,因為你在接納自我,六根清凈,一切歸于存在,根本沒有什么觀念和原則再會影響你。

這就是止或戒,戒并非指忍受,更不是壓抑,它只是體會自己當下發生的一切,并和那個發生在一起。此時的你,不會怨天尤人,不會遷怒對方和環境,于是事情自然會平息下來。而戒是定的前提,定就是自我控制,這種控制不是被迫控制或承受壓力,它只是自然而然地沒有了發作的動機,一切處于空無的狀態,此時若做出判斷,就是心中有數,這個有數,就是智慧。所以佛教中有“戒、定、慧”之說。

所以,一切事物的結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可以做出自由選擇,可以做出最高明和最智慧的選擇,這些選擇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我們全新的命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松县| 浦东新区| 安徽省| 昔阳县| 汾西县| 北川| 库尔勒市| 渝北区| 盐城市| 马公市| 吉安县| 视频| 秭归县| 清水河县| 永寿县| 德化县| 兰州市| 成武县| 泗水县| 广西| 张家港市| 林州市| 若羌县| 大名县| 新巴尔虎右旗| 灵丘县| 密山市| 鹰潭市| 博罗县| 石屏县| 申扎县| 聂拉木县| 太谷县| 商丘市| 道孚县| 邛崃市| 桃源县| 漳州市| 娱乐| 洛浦县| 安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