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職工福利的財稅處理
職工福利是企業員工享受的工資之外的待遇,也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一項“溫暖費用”,其中涉及的財稅問題處理得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企業和員工兩個方面的利益,更涉及國家利益。鑒于近幾年國家財政和稅收政策不斷調整,職工福利的相關規定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我們想就其中的特殊問題,集中探討一下。
一、職工福利的基本規定及其財稅處理
1.基本規定
對于職工福利,在基本政策的基礎上,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近兩年均出臺了相關規定,對其進一步規范。
財政部《關于企業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通知》(財企[2009]242號),明確:要將職工福利費納入工資總額管理,目的是堵塞因濫發職工福利而導致的個人所得稅的流失。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工資薪金及職工福利費扣除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3號)第三條“關于職工福利費扣除問題”進一步明確職工福利費的內容,第四條則強調了單獨核算的問題。
(1)尚未實行分離辦社會職能的企業,其內設福利部門所發生的設備、設施和人員費用,包括職工食堂、職工浴室、理發室、醫務所、托兒所及療養院等集體福利部門的設備、設施及維修保養費用和福利部門工作人員的工資薪金、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勞務費等。
(2)為職工衛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發放的各項補貼和非貨幣性福利,包括企業向職工發放的因公外地就醫費用、未實行醫療統籌企業職工醫療費用、職工供養直系親屬醫療補貼、供暖費補貼、職工防暑降溫費及職工困難補貼、救濟費、職工食堂經費補貼及職工交通補貼等。
(3)按照其他規定發生的其他職工福利費,包括喪葬補助費、撫恤費、安家費及探親假路費等。
(4)關于職工福利費核算問題
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應該單獨設置賬冊,進行準確核算。沒有單獨設置賬冊準確核算的,稅務機關應責令企業在規定的期限內進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稅務機關可對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進行合理的核定。
財政部與國家稅總的這兩個文件是相輔相成的。在具體實務操作中,企業的會計處理要執行財企[2009]242號文件的規定;企業的納稅處理要依據國稅函2009]3號文件的規定。盡管文件的規定很具體,但相對于復雜的企業實務來說,還有一些具體財務實務處理需要探討、明確。
2.一些具體福利業務的財稅處理
員工在企業享受的福利,概括起來無非是兩種形式:貨幣性福利和非貨幣性福利。其中非貨幣性福利又可以細分為實物福利和非實物福利。
(1)貨幣性福利的財稅處理。
對于發給員工的合理(不是統一發放)的貨幣性福利,依據目前的稅收政策,在工資總額14%以內的,可以據實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超過部分則不得在稅前扣除。
對于取得貨幣福利的員工來說,依據現行的稅收政策,除了喪葬補助費、撫恤費以及安家費、探親假路費外,一些貨幣福利要并入工資總額納稅。例如,在午餐費補貼方面,國稅函[2009]3號文件規定,職工食堂經費補貼屬于福利費范圍,包括自辦食堂或未辦食堂統一供應午餐,可在福利費列支;但是,對未統一供餐而按月以現金發放發給職工的人人有份的午餐補貼,則應并入職工的工資薪金總額,計征個人所得稅。在住房、醫療補貼方面,財稅字[1997]144號文件規定:企業以現金形式發給個人的住房補貼、醫療補助應全額計入領取人當月工資、薪金收入計征個人所得稅。
職工福利是否要并入領取人的工資總額納稅,取決于兩點:一是判定該福利是否屬于公共福利,屬于公共福利(如食堂補貼)就不涉及個稅;二是個人領取貨幣的名義稅法是否認同,如果稅法認同,也不涉及個稅;如果稅法不認同,就要并入工資總額納稅。
(2)非貨幣福利的財稅處理。
依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非貨幣性福利是指企業把自產產品發給職工作福利;企業擁有資產無償提供給職工使用(如上下班班車、集體宿舍);企業為職工無償提供醫療服務等。
非貨幣性福利包括實物福利和非實物福利。對于實物福利,視同貨幣福利,稅法認同的,可以在稅前扣除,并減免個人所得稅;稅法不認同的,一般都屬于超標發放,則要進行納稅調整,計繳個人所得稅(國稅函[2009]3號文對此規定得比較詳細,大家可以參照執行)。
對于非實物福利,如獎勵員工免費旅游等,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也出臺過相關規定。《關于企業以免費旅游方式提供對營銷人員個人獎勵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4]11號)規定:按照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律法規有關規定,對商品營銷活動中,企業和單位對營銷業績突出人員以培訓班、研討會、工作考察等名義組織旅游活動,通過免收差旅費、旅游費對個人實行的營銷業績獎勵(包括實物、有價證券等),應根據所發生費用全額計入營銷人員應稅所得,依法征收個人所得稅,并由提供上述費用的企業和單位代扣代繳,其中,對企業雇員享受的此類獎勵,應與當期的工資薪金合并,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對其他人員享受的此類獎勵,應作為當期的勞務收入,按照“勞務報酬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
非實物福利一般都是變相的福利,對變相的福利,稅法是明文限制的,企業發生這樣的費用,應并入個人的工資總額,并履行代扣代繳義務;超過標準的,還要進行納稅調整。
二、職工福利財稅處理應注意的問題
在職工福利的財稅處理中,還有一些特殊問題需要正確處理。
(1)企業將自產產品作為福利發放給職工。比如食品生產企業給員工發放自己生產的食品,這要當做“視同銷售”來進行財稅處理。
(2)企業將租來的房子作為福利給員工居住。對于這種情況,盡管國稅函2009]3號文件第三條第二款規定職工福利費包括:為職工衛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發放的各項補貼和非貨幣性福利。但企業租來的房子,員工居住可以,如果給那些沒有居住的員工發放住房補貼,則要并入工資總額計稅。
(3)企業變相福利發放現金。這種行為要計征個稅。如企業組織旅游,不去的員工可發兩個月的工資。那這工資就應并入員工當月的工資總額計稅。
(4)企業給職工購買保險。這要區別對待。自2008年1月1日起,企業為職工支付補充養老保險費、補充醫療保險費,分別不超過職工工資總額5%標準內準予扣除,超過標準的不得扣除。
(5)企業給離退休人員發放福利。國稅函[2008]723號文件規定,離退休人員從任職單位領取的各類補貼、獎金、實物,不屬于《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免稅退休工資、離休工資、離休生活補助,應在減除費用扣除標準后,按工資薪金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職工福利財稅處理方法如表1-6-1所示。
表1-6-1 職工福利財稅處理方法
三、職工福利的稽查重點和節稅建議
1.職工福利的稽查重點
財稅稽查的重點一般都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企業職工福利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企業職工福利與工資及其他成本費用邊界不清。有些企業隨意調整職工福利開支范圍和開支標準,這其中既存在侵蝕國家稅基和侵害企業投資者權益的問題,也存在任意壓縮開支而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的問題。
二是部分企業職工福利發放或支付隨意,擴大了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比如富裕的企業希望發放盡可能多的福利費用,而拮據的企業則福利少得可憐。這就拉大了社會收入的差距。從2008年中央企業財務決算數據可以看出,中央企業人均福利支出為3387元,占工資總額的7%,其中最高的企業人均福利支出為4.46萬元,占工資總額的26%;最低的企業人均福利費支出為149元,僅占工資總額的0.6%。
鑒于職工福利目前存在的問題,其稽查的重點就應該放在企業福利制度是否完善、福利支出在稅前扣除是否超標、福利發放是否合理,以及企業是否履行了代扣代繳個稅的義務等方面。
2.職工福利的節稅建議
職工福利支出的政策性較強,我們給出以下三個節稅建議。
(1)要熟悉相關政策尤其是稅收法規,把福利費用的列支控制在法規規定的標準之內。規避了超標行為,就防范了稅收風險。
(2)調整行為,減輕稅負。比如依據現行稅法,職工在食堂吃飯,補貼是免稅的,而發放現金則要納稅。那么,就可以選擇在食堂吃飯的方式享受職工福利,同時也減輕了職工的個人稅負。
(3)注意費用的界限。福利費用屬于限制性費用,如果超標要進行納稅調整或計繳個稅。但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中,有些項目則屬于非限制性費用。在一些臨界問題上,如銷售人員去郊區的伙食補助,可以用制度或合同,把其定性為市場費用(非限制費用)。這樣即使多花了也不涉及納稅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