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數字版權保護簡介

1.1.1 版權的產生

版權肇始于文藝復興后期,發展于工業文明時代,是人類社會進入近代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既是人類文學藝術科學創作的保護器,也是人類文學藝術科學創作的促進器。版權體現的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精神財富。今天,離開版權,我們幾乎無法描述什么是文學作品,什么是藝術創作,什么是科學著作了。

比版權更為寬泛的概念是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的三大分支是版權、專利、商標,分別對應內容作品、實物發明、商業成果。

與版權相關的另一概念是著作權。版權的英文詞匯是copyright( copy + right),即復制(copy)的權力。著作權的英文詞匯是author’s right,即作者(author)的權利。單純從字面上看,前者強調的是作品,后者強調的是作品的創作者。從起源上看,版權在先,著作權在后,當科技進步使出版物從單一的印刷品向多種載體形態發展后,版權一詞就顯得過于狹窄,涵蓋性不足了,因此日本和中國都開始采用著作權一詞。但在我國的法律規定上,兩者沒有本質的區別。我國《著作權法》第五十六條明確指出:“本法所稱的著作權即版權”。

由于“數字版權”已成為數字時代版權或著作權的統一稱謂,本書除提到具體的法律著作外,一般都采用版權的說法。

版權發展于工業文明時代。歷史上,版權一詞是指復制的權利。印刷術出現之前,版權概念和版權機制并不存在。中世紀時,書籍都是抄寫而成的,所以幾乎不存在盜版動機,因為盜版的成本同生產原書相差無幾;同時,那個時代作者寫書也無稿費。文藝復興后期,有了授權的概念,但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版權。

十五世紀中期,發明了印刷術,使出版成為批量生產的行為。為了保護印刷商的利益,使得某些政府希望流通的書籍不至于沒人印刷,意大利的一些王國最早規定了印刷特許權制度。王室將某些書籍的印刷特許權授予某些出版商,在某個期限內(一般不超過14年),他人不得印刷該書。

十六世紀,印刷術傳到英國,于是英國也出現了類似由王室授予的“印刷壟斷”制度(monopolies)。1662年,英國通過了《授權法》(the Licensing Act),規定印刷書籍必須有許可證,同時必須將一部印刷好的副本存放在倫敦出版業公會(the Stationers Company)。1710年,英國通過《安娜法》(Statute of Anne,也譯為《安妮法》),將版權的保護范圍從印刷商擴展到了作者,禁止印刷商不經作者同意擅自印刷和出版書籍。同時,該法規定版權的有效保護期為28年,此后該書就進入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

一般認為,《安娜法》是歷史上第一部版權法,它規定版權源于作者,印刷商只有得到作者讓渡的權利才能獲得版權。而先前的“印刷特許權”制度只是將版權授予印刷商,版權成了印刷行會成員的私有權利,《安娜法》的規定使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版權,從此版權成了一種公有權利。

1.1.2 技術的進步對版權法律的影響

版權制度已延續了300多年的歷史,300多年中,它有效地保障了著作權人的各項權益,從而有效地保障了內容作品的創作與繁榮,從而也更為有效地保障了知識產品的持續不斷的創新。

300多年內,從歐洲人開始,漫延到全世界的版權觀念、版權機制與版權法律,在帶來內容作品繁榮創新的同時,也使這一觀念、這項制度深入人心,甚至深入人類血脈和骨髓!人們漸漸地認為,侵權盜版就像偷東西一樣可恥。盡管300多年中,盜版與反盜版的斗爭一直存在,甚至以“知識共享”為名蔑視版權法律的行為也一直存在,但版權本身已成為近代以來內容作品的代名詞。出版活動,本質上已經成為一種版權產品的生產與交易的活動。

當人們認為現有的版權法律已經可以準確地規范內容作品的生產與傳播時,隨著技術的進步,內容作品的形態卻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版權法律的適用范圍。

首先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介質的革命,使版權法不得不做出相應的調整、補充或修訂,以適用新的介質形態的流行。如留聲機、錄像機、錄音機的發明,催生了以機械光學電磁為技術特征的“機械復制權”;攝影機、放映機以及活動照相技術的出現,催生了攝制電影、電視、錄像的“制片權”等。

其次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傳播方式的革命,再次使版權法不得不做出相應的調整、補充或修訂,以適用新的傳播形態的普及。如無線電或有線電纜用于傳播載有節目的信號,產生了以傳送廣播與電視為內容的“播放權”等。[1]

隨著技術的進步,國際上不僅締結了《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還于1961年締結了《保護表演者、唱片錄制者和廣播組織公約》,于1971年締結了《保護唱片錄制者防止其唱片被擅自復制的公約》,于1974年締結了《人造衛星播送載有節目信號公約》等專門的條約。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美國于1998年制訂并頒布了《數字千年版權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它以著作權人為中心,在加強網絡作品權益保護的同時,又對網絡服務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的責任予以限制,以確保網絡的發展和運作。我國也于2006年制訂頒布、并于2013年修訂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它是為適應計算機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迫切需要而頒布的法規。這里所謂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是指“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制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制品的權利。”(《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1.1.3 技術措施在版權保護中的應用

正如前面所述,在版權制度誕生的300多年歷史里,由于技術的不斷進步,導致新的作品形態和新的傳播方式不斷涌現。最初,當新的作品形態或新的傳播方式出現時,人們發現只要對現有版權條款進行一定程度的修訂,其保護的范圍馬上就能涵蓋新的作品形態或新的傳播方式,同時這種修訂后的法律措施在版權保護方面一直是非常有效的。

但非常不幸的是,當數字技術出現后,數字內容作品的形態從本質上已經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作品形態的革新。它所具有的內容創作的開放性、作者與讀者的交互性、傳播與復制的合一性、傳播機制的轉播化、作品形式的碎片化等,使法律條款的修訂已完全不能有效地適用。

技術的問題還需技術本身來解決。于是各種形式的數字版權保護技術措施便應運而生。按保護形式來說,這些技術措施可歸結為兩大類,即軟件加密技術和硬件加密技術;按介質形式可歸結為軟盤保護技術、光盤保護技術等;按內容形態可歸結為文本保護技術、圖片保護技術、音視頻保護技術等;按傳播方式又可歸結為互聯網下載閱讀保護技術、在線閱讀保護技術等。有些保護技術,隨著介質形態和傳播方式的更新已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甚至已完全退出使用;有些保護技術雖然退出使用,但其原理仍是指導我們今天進行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的方向。我們這里分別介紹兩類非互聯網上使用的版權保護技術。

1.軟盤防復制技術

包括硬加密和軟加密兩種。

(1)硬加密包括激光孔加密技術、電磁加密技術、加密狗技術等。

激光孔加密技術是用激光在數據區或扇區標識符上燒若干個痕跡,使磁盤的某幾點失去磁性,在軟盤上產生永久不可恢復記憶。由于激光孔很小,不容易被發現,軟盤在激光處理過的區域讀寫時,當判斷有CRC校驗錯誤時就認為磁盤是原盤,反之,則認為磁盤是復制品,軟件無法運行。

電磁加密技術是借助于專用的電磁技術,在所需加密的磁盤上隨機產生一系列密鑰信息,以供被加密程序識別使用的一種加密技術。

加密狗技術是一個插在計算機打印口上火柴盒般大小的設備,其內部存有一定的數據(如指紋)和算法,軟件運行時必須通過訪問其中的數據來解密。加密狗經歷了從簡單的檢測設備是否存在,到從設備中讀取解碼所需資料,到當前的以USB接口設備為主的發展過程。

(2)軟加密包括利用異常扇區、磁道號加密法,及磁道接縫指紋法、雙機加密法、弱位加密法等。

2.光盤防復制技術

目前,在一些第三方的刻錄軟件中,提供的加密技術有:SecureBurn、光盤加密大師、加密金剛鎖、Roxio Media Creator等,通過它們制作的加密文件,在刻錄后的光盤中需要密碼才能打開,以此保護光盤數據不被盜用。下面介紹幾種主流的方式。

(1)“試后買”方式。這種方式是在CD-ROM上包含了經過編碼保護的程序或資料。經編碼保護過的程序通常即為展示版程序,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在CD-ROM上找到并執行該展示程序,如認為其確實符合需要,可付費后取得密碼。但由于經解碼后的程序己無保護,可以無限制地被復制。

(2)辨識記號方式。如SID(Source Identification Code)或IFPI碼。由于生產CD-ROM的設備均被賦予一個獨特的ID,這些設備所制造的CD產品,也都會有其ID用于標識光盤的唯一性和出處。

(3)導入區方式。導入區記載了有關于CD片的類型、TOC(Track On CD)等信息,其重要性相當于硬盤的分區表。由于CD-R是自行產生的,當無法制作非正常的導入區時,便能有效地制止非法的復制。

(4)修改ISO結構方式。由于CD-ROM的檔案都有其記載起始位、長度、屬性等的指標值,使用者只要修改這些指標值就可實現保護效果。舉例來說,只要修改檔案的起始位就可以造成此檔案只能閱讀不能復制。

(5)不連續軌(壞扇區,指紋)方式。這種方式保護的CD-ROM,不但在經過CD-R的程序做軌對軌的復制時會產生讀錯誤(Reading Error)信息,也可以避免大量翻制。但如果將CD-ROM上的檔案復制到硬盤再重新燒錄成CD-ROM,這種保護就不起作用了。

以上是對軟盤、光盤版權保護技術的簡要介紹。關于互聯網的版權保護技術,我們將在后面的DRM中予以詳細介紹。

1.1.4 版權管理的數字化與數字版權管理

版權管理的數字化與數字版權管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講的是兩件事情。版權管理的數字化講的是用數字化手段管理版權,它面對的是所有形態作品的版權,既包括數字作品的版權,也包括非數字作品的版權,如傳統紙質作品的版權。因此,它是一種管理軟件。數字版權管理是僅對數字作品的版權進行的管理,它特指DRM管理技術,通常人們把它翻譯為“數字版權保護”。

本書主要介紹的是后者,采用的譯法是“數字版權保護”。但為了明確概念,我們也在此將版權管理的數字化情況進行一下簡單的介紹。

版權管理的數字化,包括版權登記系統、版權交易系統、授權追蹤系統、版權轉讓系統、版權合同備案系統、版權合同質押系統等。這些系統多由各地版權登記機關、各地版權代理中心、著作權集體管理者組織等使用。

目前,我國除軟件版權采取全國統一機關登記外,其他各類作品在登記機關上存在著多元的局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版權局負責本轄區的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的作品登記工作。國家版權局負責國外以及中國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的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的作品登記工作。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受國家版權局委托,負責國外以及中國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的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的作品登記工作。

據了解,2012年全國作品登記涉及作品總量為687651件,較2011年的461363件增長了49.05%。為解決作品登記程序不統一、登記證書不統一、登記信息不統一等問題,規范并完善作品登記制度,國家版權局于2011年10月24日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作品登記程序等有關工作的通知》,從作品登記申請受理、審查、時限、證書內容、登記表證格式、信息統計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定,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作品登記程序、作品登記證書格式等內容。

除版權登記機關外,還有一些版權代理組織。在國家版權局批準的幾十家版權代理機構中,除少數影視代理、音像代理公司外,多數為圖書版權代理公司。據悉,英國有200多家版權代理公司,美國有600多家版權代理公司。目前我國的版權代理公司還不發達,規模小,代理范圍單一,甚至一些代理機構僅僅向作品使用者提供版權法律咨詢、代理收轉版權使用費和圖書代理等基礎性服務,能夠提供訴訟代理、協調處理版權糾紛的很少。

2005年3月1日起,我國正式頒布并施行《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該條例“所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指為權利人的利益依法設立,根據權利人授權、對權利人的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進行集體管理的社會團體。”其中“著作權法規定的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出租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復制權等權利人自己難以有效行使的權利,可以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進行集體管理。”[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城市| 漠河县| 浑源县| 凯里市| 姜堰市| 普格县| 云龙县| 雅安市| 郧西县| 连江县| 凉城县| 吴堡县| 兴国县| 武威市| 德庆县| 青海省| 长丰县| 定安县| 黑山县| 微山县| 吴旗县| 平罗县| 平遥县| 罗山县| 晋城| 怀宁县| 文昌市| 汾阳市| 沙洋县| 新河县| 贵州省| 双桥区| 万安县| 梅州市| 阳山县| 贵德县| 肥乡县| 郴州市| 漳平市| 阿坝县| 泗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