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稅務有什么用
——解讀一些稅務事件
稅收其實就是收稅。通俗地說,就是收錢——國家向納稅人收錢。從征收對象的角度講,稅務是納稅人涉及納稅的事務,也就是我們納稅人在納稅方面的所有事務;從另一個角度講,稅務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納稅人的納稅義務。
國家收稅的依據是納稅人的收入,所以我們就從收入講起。
我們每個家庭都有收入。收入多,生活就過得舒服一些;收入少,日子就過得緊張一些。所以每個家庭為了過上幸福生活,都在想方設法地增加收入,或通過勞動——比如上班和種田,或通過智慧——比如搞個小發明,來取得或增加收入。當然也有一些人的收入來路不明,也有一些人的收入不擇手段,但這些人肯定會每天提心吊膽,其實日子過得并不幸福。
我們的單位類似家庭,單位為了發展,也會竭盡全力增加收入。但無論是家庭還是單位,我們都主張取得合法收入。因為不合法,就會與國家的利益發生沖撞,就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國家其實是一個大家庭。國家為了讓這個大家庭過上好日子,在世界上不受氣——稍微了解歷史的人都應知道我們在過去因為落后受了“洋人”多少氣,也要增加收入。目前我們國家的收入主要是通過稅收取得,也就是通過向單位和個人收稅取得。這里就產生了一個矛盾:國家的收入與單位和個人的收入是一塊蛋糕,一方多吃一點,就會影響另一方的利益。納稅的主動權又在單位和個人那一方,而單位和個人的納稅意識又有待提高,因此偷稅、逃稅現象屢禁不止。所以,國家為了防止稅款的流失,就制定了如網的稅收征管制度,來保證國家收入的取得和增加。
我們的觀點是:我國的稅收要走均衡之路。國家不多收——當然也不能少收,納稅人不少交——當然也不能多交,雙方互為依托,均衡發展。要達到這個境界,一是要靠國家降低稅率——如果都不逃稅,國家的稅率自然降低;二是要靠納稅人熟悉稅收法規,合法納稅,合法減輕稅負。這也正是本書想努力解決的問題。
好!現在我們開始講“學稅務有什么用”,這些也是學習稅務知識的理由。
愛心提示
我國的稅收要走均衡之路,國家不多收,納稅人不少繳。
第一節 學稅務能幫助我們看到無形的生活環境
一、我們生活在稅務里
我們生活在哪里?在城鎮里,在鄉村里,在溫暖的家里,在社會主義大家庭里。這些答案都是有形的,其實我們的生活環境還有一些是無形的,稅務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可以用多如牛毛的例子來論證。
領工資的人都應知道,每月領工資時,超過現行的扣除標準3500元,就要繳納個人所得稅;承包承租一些項目獲得收入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外出打工獲得勞務報酬要納稅;出租房屋要按收入的12%繳納房產稅;拿到稿費要納稅;就是買東西偶然中獎,也要按20%的稅率按“偶然所得”項目繳納個人所得稅。
個人的收入要納稅,個人的支出其實也包含著稅款。我們去消費,到飯店吃飯,飯費之中有5%是營業稅;我們去購物,到商場買衣服,那價格之中包含17%的增值稅;我們買汽車、挖掘機的價款中包含稅款;我們買房子的價款中也包含稅款……即使我們把一些應納稅的收入捐贈出去,超過國家稅法規定標準的部分,也要納稅。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國家的稅負,大都是由最終消費者承擔的。也就是說,誰消費了這項服務或最終消費了這件產品,誰就承擔這個產品的全部稅款。所以我們都是消費者,都是納稅人,因而我們都生活在稅務里。
二、單位“生活”在稅務里
對于一個納稅單位就更不用說,賣產品要繳納增值稅,提供服務要繳納營業稅,進出口要繳納關稅,開發資源要繳納資源稅,蓋房子出售要繳納土地增值稅,生產煙、酒、化妝品、煙花、爆竹的單位還要另外繳納消費稅……,最終收入減去支出有了利潤,還要繳納企業所得稅。所以,一個納稅單位繳納的稅種,相比個人要多得多,因而單位更“生活”在稅務里。
在我們生活中涉及稅務的現象不勝枚舉。可以這么說,除了減免稅項目,我們的行為大都與稅務有關。
我國唐代詩人杜荀鶴就感嘆“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詩人是民族的靈魂,他站在人民群眾利益一方的一聲感嘆,足以說明唐朝時的稅收已經征到了大山深處,可見那時的征稅范圍之廣。
在西方國家流行著本杰明·富蘭克林的一句話:“人的一生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和納稅?!币簿褪钦f,在發達國家人們的意識里,人生有兩件事是逃不掉的:死亡與納稅。應該說這是一種先進的意識,正如西方國家先進的高科技一樣。
由此可見,稅務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無論古今,無論東西,納稅都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所以,稅務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部分,它就像我們收入的“影子”一樣,時刻伴隨著我們。
而稅務是由稅收法規形成的(稅收法規簡稱稅法),對于稅法這種無形的環境,我們平時可能不太注意,但當你碰到時,就有可能像碰到一條電線,把你電一下;要是碰到一條高壓線,你的人生軌跡就有可能由此改變。
沒有誰想觸電,特別是高壓線。要避免觸電,就要通過學習稅法和稅務來了解我們的稅收環境,看清那一根根電線桿——特別是高壓電線桿,豎在哪里。
所以,學稅務的第一個用途,就是讓你了解我們無形的生活環境,看清那一根根電線桿豎在哪里,預防撞上去,甚至觸電。
第二節 學稅務可以防范人生風險
一、稅務是一種安全系數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對稅收法規的盲目,觸電的人有很多。其中就有這樣一位朋友,他畢業于某知名大學,由于對稅法的嚴肅性認識不足,總覺得沒事,也總覺得遇到事花些錢就能擺平。正是由于這個認識誤區,導致他的行為從違規上升到違法,竟敢代開、虛開增值稅發票,最終深陷進去,在那個他絲毫都沒有意識到“危險”的某一個尋常工作日,被當地公安機關抓獲,估計沒有十幾年出不來。
這就是我們人生的風險,如果不加以防范,一旦這些風險來臨,輕則“傷筋動骨”,重則傾家蕩產,并殃及父母妻兒。
先師老子曰: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句話可以這么翻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和日常工作中,有的事情是必須要做的,而有一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但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要靠一個人的判斷力,而一個人的判斷力源于他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就拿稅收來說,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如何判斷,就取決于我們對稅收法規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不熟悉,就可能做了不該做的事;不掌握,就可能做了違法的事;處于“半瓶子醋”的模糊狀態,憑著對稅法的一知半解,還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做出“掩耳盜鈴”之類的事情,觸犯了法律。所以,稅務是一種安全系數,誰熟悉并掌握稅法,誰的人生就會增加一定的安全系數。
愛心提示
稅務是一種安全系數。
二、以案例說稅務
從稅務的角度來看,哪些事情不能做呢?我們還是用一些具體的案例來現身說法吧。
例1-1
王廠長開了一家制衣廠,屬于鄉鎮企業。隨著王廠長的細心經營,服裝加工訂單越接越多,產品運輸量大增。但他只有兩輛貨車,即使日夜兼程也滿足不了運輸的需要。為此,王廠長又雇了兩輛貨車,專門幫忙跑運輸。但令他頭疼的是,那兩輛貨車的車主都不能提供運輸發票。沒有運輸發票,制衣廠的運輸業務就沒辦法抵扣增值稅進項稅款,沒辦法抵扣就得多納稅。
自作聰明處于“半瓶子醋”狀態的財務人員給他出了個“絕妙”的主意:讓那兩輛貨車的司機加油時,以制衣廠的名義,向加油站索取增值稅專用發票,然后把發票交給王廠長,這樣,制衣廠就可以憑借加油站開具的專用發票,抵扣增值稅進項稅款了。幾個月下來,金額為14.4萬元的專用發票經王廠長簽字入賬后,總共抵扣了進項稅款24480(14.4萬×17%)元。
當地稅務機關對制衣廠進行稅務檢查時,制衣廠進項稅額中油料抵扣過多的現象,引起了稽查人員的懷疑。在檢查發票時,王廠長在發票上的簽字記錄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原來王廠長為了區別雇車運輸和自備車運輸,特別在雇車運輸貨物的所有油料專用發票上都簽上“雇車運輸到某地,同意報銷”。這一畫蛇添足的舉動,暴露了這些專用發票都是由雇車車主提供的;而按照規定,運輸戶只能提供運輸發票,不能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
根據相關稅法規定,稅務機關對該廠處以“補繳稅款24480元和滯納金,并處以所偷稅款1倍的罰款”的處理。懊悔不已的王廠長說:“5萬元吶,早知如此,無論如何我也不會這樣做啊!”
例1-2
李廠長在當地縣城邊開了一家汽車修理廠,找了一個自認為很能干的會計,財務上的事,也就交給會計大包大攬地去做。這位會計也確實“能干”,經常給李廠長匯報“又少繳納了多少稅款”等,李廠長很是高興,也更加重用會計。
可好境不長,一年后,當地稅務稽查部門就對汽車修理廠進行了稅務檢查。在對財務狀況及納稅情況進行初查時,稽查人員就發現他們有賬外經營、隱瞞銷售收入,以及增值稅專用發票使用混亂等稅務違章行為,于是對其立案深查。一個多月后,案情終于水落石出,李廠長的汽車修理廠問題非常大。
(1)偷逃稅款。
①327387.11元的銷售收入未申報納稅,偷逃增值稅55655.81元;
②應納增值稅95451.29元,已納稅69711.80元,應補繳增值稅25739.49元;
③營業收入15388.39元未入賬,偷逃增值稅2616.03元;
④擅自使用紅字專用發票,沖減銷售收入49077.53元,偷逃增值稅8343.18元;
⑤取得不符合規定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聯,稅款合計20428.84元,已擅自抵扣稅金。
(2)增值稅專用發票使用混亂。
①借給其他汽車配件公司專用發票6本;
②虛開3份增值稅專用發票;
③在銷售貨物時,替客戶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14份。
最后,李廠長的汽車修理廠得到如下處罰:
①對其采用賬外經營、銷售收入不入賬、紅字沖減銷售收入等手段,偷逃的增值稅112783.35元,應全額補繳,并處以罰款6000.00元;
②對借用、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違章行為,處以罰款22000.00元;
③根據《征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應補繳教育附加費3603.06元;
該廠需要繳納的相關稅費及罰款共計144386.41元。拿著處罰通知書,李廠長后悔莫及,恨不得一腳把那個“能干”的會計踹到樓下去。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例1-3
地處邊境某地的賈老板開了一家加工廠,在境外購買生產所需的材料,在海關繳納相關稅費。生產過程中產生一些廢棄的材料,賈老板就把廢料賣給了廢品收購站。賈老板覺得,這些廢料在進口時,海關已經征了稅,因此,此舉屬于合法的商業行為。
當稅務稽查人員找上門來時,賈老板還以為稅務機關是故意“找茬”,是在濫用職權,因此理直氣壯地拿出了相關票據。
稅務稽查人員依據稅法認定:該廠把廢料賣給廢品收購站,屬于境內銷售貨物的行為,須依法繳納這個環節的增值稅。也就是說,廢料作為一種“貨物”,從進口到銷售給收購站,是經過“進口”及“境內銷售”兩個增值稅的應稅環節,所以加工廠應該在這兩個環節繳納增值稅。
聽了稅法宣傳,賈老板明白了自己對稅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得不服,并同意依法補稅。稅務稽查人員根據其銷售454萬元廢料的事實,計算出應該補繳27.2萬元稅款,同時根據相關稅法的規定,還要繳納17.2萬余元的罰款及滯納金。
追悔莫及的賈老板感嘆道:“要是當初多學點法,不至于花17.2萬元學一次稅法,代價真是太大了!”
例1-4
某農業生產資料公司是國有商業企業,當地稅務稽查人員審核其賬簿時,發現該公司當年9月、10月、12月三個月的工資發放情況異常,有變更所得項目偷逃個人所得稅的嫌疑,就把這個公司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情況列為稽查重點,進行深入調查。
稽查人員把這三個月的工資單與其他月份進行了比較對照,從中發現了三處疑點。
一是人數及工資總額不一致。其他月份該公司實發工資人數為16人,57730.34元;而9月份則為27人,161380.50元;10月份為22人,101540.50元;12月份為36人,173100.50元。
二是同一人月工資相差懸殊。例如該公司會計李某,其他月份工資額為3905.50元,而9月份則為5902元,10月份為5709元,12月份為6523元。
三是工資項目空白。其他月份的工資單中技能工資、崗位工資、物價補貼等項目齊全,而9月、10月、12月只列出了工資總額,沒有工資項目。
圍繞這三處疑點,稽查人員走訪調查了個別職工,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突擊詢問公司經理和財會人員,通過政策攻心,曉以利害,會計李某最終承認了9月、10月、12月發放的262830.48元的工資,實際上是該公司職工的集資利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條有關稅率的規定,集資利息按“股息、紅利所得”征稅,稅率為20%;而工資薪金所得稅適用超額累進稅率,這個公司便采取偷梁換柱的手段,編制假工資單,把集資利息以工資名義發放,使職工人均都達不到工資薪金所得稅的起征點,從而逃避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義務,造成了偷逃利息所得稅52566.10元的違法事實。
根據相關稅法規定,稅務部門對該農業生產資料公司作出了補繳稅款52566.10元并處以一倍罰款的處理決定。
愛心提示
對偷逃的稅款,要處以1~5倍的罰款,還要按天計算繳納滯納金。
以上這些案例中涉案公司或個人都受到了應有的處罰,還有一些單位負責人就因為偷稅幾萬元錢而進了大牢,實在是不值得,現舉兩例。
例1-5
劉某在擔任某旅游貿易公司經理期間,為少繳應納稅款,授意會計少列銷售收入和隱匿部分銷售憑證,進行虛假納稅申報,少繳應納稅款40725.76元。這個數已占應納稅款的30.77%,屬于嚴重偷逃稅款行為,構成了偷稅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
例1-6
黃某,某酒店老板,被舉報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惡意長期拖欠稅款。為了逃避稅務機關追繳所欠稅款,他一直沒有往稅務機關指定的酒店賬戶里存款,而是將酒店的營業款轉存到另一個私人賬戶,并挪作他用。稅務先后8次向他送達限期納稅通知書,但黃某仍不悔改,拒不交稅。其實黃某是不懂得稅法的嚴厲性,不知道他的行為已構成逃避追繳欠稅罪。
稅務部門立即成立專案小組,查清了黃某拖欠稅款、抗稅的事實,并對其酒店實施了稅收保全措施;公安局隨后依法對黃某傳訊、留置;緊接著檢察院以逃避追繳欠稅罪,正式對他提起公訴,指控黃某兩年內共計欠稅77600元。最后法院以逃避追繳欠稅罪,判處黃某有期徒刑一年,并處罰金8萬元,補繳77600元稅款。
偷逃稅款被查到后,除了補繳偷逃的稅款外,還要罰款,還要蹲大獄,明智的人都明白實在是不值得。
以上案例雖不能反映納稅違規、違法的全貌,但能讓我們“一葉知秋”,對目前的偷稅、漏稅現象以及動因、手法,有了大致的了解??v觀以上案例,渾然不知違反稅法的有之,比如王廠長和李廠長;對稅法一知半解的有之,比如賈老板;自作聰明偷逃稅款的有之,比如那個農業生產資料公司,采取“技巧”來偷漏國家的稅款,但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偷雞不成蝕把米”;膽大妄為公然抗稅的有之,比如劉某和黃某,尤其是黃某,公然造假偷逃稅款、抵制稅法。這些案例的違法動機、作案手段五花八門,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對稅法的“強制性”的無知,不知道稅收內在的風險。
要想防范稅務風險,最好的途徑就是學習稅法。稅法學通了,知道“電線桿”在哪里了,就不會一頭撞上去;也就能從“無知者無畏”到“有知有畏”,再到“知己知彼”和合法節稅籌劃。
愛心提示
防范稅務風險的最好途徑就是學習稅法,從“無知者無畏”到“有知有畏”,再到“知己知彼”和合法節稅籌劃。
第三節 學稅務可以合法獲得經濟利益
一、納稅人也有節約稅金的權利
稅務其實是可以籌劃的,也就是說,可以依據稅法導向合法地獲得節稅效益,但前提條件是熟悉稅法,掌握稅法,利用稅法。
稅法賦予稅務機關征稅的權力,同時也賦予納稅人不多納稅的權力。其實,依據稅法精神,納稅人在稅款繳納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依法納稅是納稅人應盡的義務,而通過合法途徑進行節稅籌劃,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也是納稅人應當享有的權利。
但因為稅收政策的復雜性和變化性,一般情況下,納稅人很難全面地、透徹地理解稅收政策,由此就產生了納稅人不能享受或不能充分享受某些稅收優惠政策的現象。所以,學習稅法要學得透徹。只有透徹地掌握稅法,納稅人才能在完成納稅義務的同時,利用合理合法的手段來保護自己應該享有的權益。
相反地,如果對稅法了解得不透徹,那就需要咨詢稅務專家了。
二、用具體案例說節稅籌劃
我們還是用具體的案例來看看一些單位是如何進行節稅籌劃、合法地獲得節稅效益的吧。
先介紹一個分開簽訂合同節約稅金的案例。
例1-7
某國有企業甲公司由于生產經營困難,打算連同廠房、設備一起出租給一個民營企業公司,雙方談定廠房連同設備一年的租金是1000萬元,然后雙方簽訂了租賃合同。
一般的租賃合同內容大致都是這樣的:甲方是國有企業,乙方是民營企業,甲方同意將廠房連同設備租給乙方,乙方支付廠房和設備租金一年1000萬元,簽訂合同后,乙方先付一半的租金,年底再付另一半租金。
如果甲公司按照這個合同,將廠房連同設備一起出租,意味著甲公司要繳納房產稅為1000萬元乘以12%,即120萬元;繳納營業稅為1000萬元乘以5%,即50萬元,房產稅與營業稅合計為170萬元。
但甲公司在簽訂合同之前咨詢了節稅籌劃專家,專家的意見是將合同改為兩個合同:廠房出租合同和設備出租合同。就這么一個簡單意見,就為甲公司節約了96萬元的稅款。
如何節約的呢?我們仔細分析一下。
先將一個合同變成兩個合同:廠房出租合同,每年租金為200萬元;設備出租合同,每年租金為800萬元。雖然兩項租金合計仍為1000萬元,但最終納稅總額卻發生很大的變化。廠房作為不動產出租,甲公司繳納的房產稅為200萬元乘以12%,即24萬元,營業稅為200萬元乘以5%,即10萬元;800萬元的設備租金不涉及房產稅,只繳納營業稅為800萬元乘以5%,即40萬元,所以設備出租直接節約的房產稅為800萬元乘以12%,即96萬元。
看看,如此簡單地將一個合同改為兩個合同,就直接節省稅款96萬元。
因此,在簽訂類似合同時,只要我們充分了解稅務規定,采用最佳的節稅籌劃方法,就能最大限度達到節稅效益。
例1-8
某縣一家科技開發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既銷售科技含量高的系統設備,同時又為客戶提供常年技術指導和咨詢業務。年實現不含稅銷售額1000萬元,取得技術咨詢收入300萬元,全年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是136萬元。
由于這個公司一方面向客戶收取銷售款,另一方面又向客戶收取技術咨詢費用,因此該公司發生的銷售屬于混合銷售。
按照混合銷售的有關規定,公司需要繳納的稅金計算如下:
銷售系統設備應該繳納的稅金=不含稅銷售額×稅率-進項稅額=1000×17%-136=170-136=34(萬元)
技術咨詢收入應該繳納的稅金=不含稅銷售額×稅率-進項稅額=300÷(1+17%)×17%-0=43.59(萬元)
公司當期應繳納增值稅為:34+43.59=77.59(萬元)。
該公司老板覺得稅負過重,就咨詢了節稅籌劃專家,專家建議他們把混合銷售業務分開,也就是另外再設立一家技術咨詢服務公司,專門負責常年技術指導和咨詢業務,辦理地方稅務登記,向客戶開具服務業發票,向地稅局申報繳納營業稅,其營業稅稅率為5%。
這樣,一家公司就變成了兩家公司,銷售公司專門銷售貨物,技術咨詢公司則專門提供技術服務,最后每年能節省28.59萬元稅款。計算如下:
銷售公司繳納的增值稅為:1000×17%-136=34(萬元)
新成立的技術咨詢公司繳納營業稅為:300×5%=15(萬元)
兩稅合計49萬元,比單一公司經營納稅77.59萬元節約了28.59萬元,稅負降低了36.85%。這個效益有時是經營活動難以達到的。
所以,我們要進行節稅籌劃。
例1-9
某農業企業在2009年先后進貨兩批,兩批進貨數量相等,進貨價分別為400萬元和600萬元,2010年和2011年各出售一半,2010年售價為800萬元,2011年售價為950萬元。
新《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取消了后進先出法。此外,出于存貨成本計算中的移動平均法不具有普遍性的考慮,新《企業會計準則》還取消了原規定的移動平均法。但不同的出貨方法,直接影響企業所得稅大小。計算如下:
采用“先進先出法”的納稅情況:
2010年應納稅金=(收入-成本)×稅率=(800-400)×25%=100(萬元)
2011年應納稅金=(收入-成本)×稅率=(950-600)×25%=87.5(萬元)
采用“加權平均法”的納稅情況:
2010年應納稅金=(收入-成本)×稅率=(800-500)×25%=75(萬元)
2011年應納稅金=(收入-成本)×稅率=(950-500)×25%=112.5(萬元)
通過計算可以發現,企業對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會影響當期所得稅的多少。
如果采用先進先出法核算存貨,兩年要繳納企業所得稅187.5萬元;如果采用加權平均法核算存貨,兩年也要繳納187.5萬元企業所得稅。
但這個企業通過計算比較,選擇了先進先出法出貨。因為雖然納稅總額沒有變化,但是從延緩納稅的角度來講,這種方法也起到節約稅金的作用。
愛心提示
稍微調整一下經營行為就能節約稅金。
從以上三個節稅籌劃案例可以看出,如果企業能依據相關政策——至少不違反政策,對日常經營行為略加調整,就能產生可觀的效應。這個效應純粹是現金收入——減少現金支出就視同現金收入,有些籌劃項目取得的效應甚至高于經營利潤。這也是節稅籌劃的魅力所在。
只是由于節稅籌劃專業技能的缺失,一些企業忽略了對日常經營行為的調整,這是很可惜的。所以要學習稅法,進行節稅籌劃,不然就可能損失一些合法的利益。
為什么要大力提倡節稅籌劃呢?這也是由我們的國情決定的。①經濟在快速增長;②國民的納稅意識有待加強;③稅收征管的手段有待提高,偷逃稅款的現象屢禁不止。因此,與其讓有些企業或個人任意偷逃稅款,還不如通過推廣稅法、普及稅收知識把他們引到合法節稅的正道上來。
如果把偷逃稅款比喻為我國經濟建設的“洪水”,這場洪水可謂“久治不愈”,以上的案例可以說是一葉知秋?!熬弥尾挥钡囊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治理方法有待改善,過分強調了“堵”,而忽略了“疏”。所以,我們強調要像“大禹治水一樣治稅”,要重視疏導;像讓水源按修好的渠道流入大海一樣,讓稅款按照規定的程序流入國庫。
“像大禹治水一樣治稅”的具體方式,就是節稅籌劃。
在政府政策導向下進行節稅籌劃是完全合法的行為。成功的節稅籌劃往往既能使經營者承擔最輕的稅收負擔,又使稅收法規的政策意圖得以實現,對政府、對企業都有利。國家能夠利用稅收杠桿達到了優化產業結構和投資方向、調節國民收入分配的目的,企業也能強化依法納稅的意識,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在“像大禹治水一樣治稅”的“疏導”和“引流”模式中,國家和企業之間就會逐漸地走出一條均衡的納稅道路,而我國的稅收文化也必將通過這條“均衡之路”逐步建立。
從本質上講,文化是推動人類進步的主要力量。我們認為美國人自覺的納稅行為屬于文化行為,而絕不是一種簡單的經濟活動。所以國家稅收征管機關和企業應共同努力,在對等的前提條件下,在逐步完善的制度上來建設我國的稅收文化。我國的稅收文化應該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應該是誠信,行為理念是守法。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中,促使納稅人的納稅行為由被動變為主動。
愛心提示
節稅籌劃能變“要我交稅”為“我要交稅”。
第四節 稅收政策向哪里傾斜,哪里就能受益
一、把稅款“引流”到農業領域
稅收的杠桿向哪里傾斜,哪里就會受益。所以,在學習稅收知識和稅法的同時,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個重要的意義。下面用一個具體的案例來講解這個意義。
一段時間以來,全國都在熱火朝天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缺什么?當然是大量的資金!但資金從哪里來?能不能引導社會上的資金過來?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要給政策,給稅收優惠政策。于是我們就設計了一個“引流”方案。
主題:利用稅收政策把流失的個人所得稅稅款“引流”到農業高科技領域。
背景:“高收入者納低稅”是困擾目前個人所得稅征管工作的一個難題。盡管國家稅務總局“始終把高收入者作為個人所得稅征管的重點”,但依然呈現“管得住工薪階層,管不住新生貴族”的異常現象,高收入者偷逃稅行為仍然普遍,稅收流失比較嚴重。據專家估計,我國每年偷逃個人所得稅稅款達到1000億元,這就說明我們的稅收政策局部失效,失效的原因是制度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造成目前稅收困局的原因是我們的稅收政策沒有很好地發揮“疏導”功能。如果把我國目前偷逃稅款的現象比做洪水,我們現在的治理方法有點像傳說的鯀治理黃河,更多地強調嚴防死堵,缺少疏導意識和功能;如果我們轉換思路,用大禹治水的方式治稅,將會使目前的狀態得到改善。
借鑒:好萊塢的發展模式。我們都知道美國的好萊塢,但很少有人知道好萊塢的“發家”也得益于德國的稅收政策,得益于一位好萊塢影迷——當時的德國總理。針對當時中產階級肆意偷逃稅的現狀,這位影迷總理出臺了一則稅法,規定“對電影的投資不作為納稅的收入”。德國當時的所得稅稅率為51%,那些當醫生、律師的高收入者,如果收入1萬元,就要繳納5100元的稅款。但若是把這1萬元收入投給電影,實際上就只投了4900元(余額5100元是應該上繳的稅款)。如果該片產生一倍的回報,即收入2萬元,那么就可得到稅后的凈利9800元,僅僅比一萬元少了200元,即基本上逃避了稅收。這些德國的中產階級之所以把錢集中投到好萊塢而非德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國有完善的保險制度,如果電影拍砸了,有保險公司賠付,投資人仍可獲得4900元的原始投資。好萊塢的電影事業無意中得到了德國稅收政策的巨大好處。
好萊塢發展模式對我國個稅調整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國也可以通過制定稅收政策,通過稅收優惠條件把偷逃的個人所得稅稅款引流到國家需要扶持的農業領域,支持我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進而可帶動整個農業的發展,解決“三農”問題,推動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進程。
方案:
(1)個人收入直接投資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可以享受個人所得稅退還。但要有年限規定,比如在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投資5年,當年就退還個人所得稅,5年投資結束后,企業一次性支付納稅人投資額25%的利息。
(2)建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投資基金,個人收入投入基金到一定年限,可以享受個人所得稅退還的優惠政策。
具體操作流程如圖1-1所示。

圖1-1 收入投資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退稅操作流程
保障:出臺嚴厲的懲處措施,一是針對冒名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二是針對投資騙退稅行為。有了一條“高壓電線”,就沒人敢碰了。
效果:一是可以解決高收入者稅收征管失效的問題,逃稅有風險,且征管越來越嚴格,如果多給納稅人一個選擇,他們肯定不會再冒風險;二是可以減輕稅收征管成本和財政管理成本,“直接輸入農田”也可以防止財政資金流轉過程中的“跑冒滴漏”;三是可以解決我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融資問題,體現國家對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扶持政策,進而促進我國根本性的問題——“三農”問題的解決;四是由于投資比較謹慎,能屏蔽為“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在融資市場“興風作浪”的問題。
愛心提示
利用稅收政策把流失的稅款“引流”到新農村建設中去。
二、個人收入投資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各方受益計算
選取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投入產出比為150%、利潤率為30%兩個數值,以個人收入120萬元,實際年利率為4%為例。
(1)用稅后資金投資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計算:
當時納稅=120×45%-13505=52.6495(萬元)
稅后資金=120-52.6495=67.3505(萬元)
(2)將這67.3505萬元投入到農業高新技術企業3年,企業受益和獲利為:
3年產出=67.3505×150%×3=303.0773(萬元)
3年獲利=67.3505×30%×3=60.6155(萬元)
國家理論上可以獲取的稅收=60.6155×25%=15.1539萬元。
(3)將這67.3505萬元投入到農業高新技術企業5年,企業受益和獲利為:
5年產出=67.3505×150%×5=505.1288(萬元)
5年獲利=67.3505×30%×5=101.0258(萬元)
國家理論上可以獲取的稅收=101.0258×25%=25.2564萬元。
納稅人用個人收入投資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退回52.6495萬元的個人所得稅,相當于國家用這些稅款換來了個人的投資,支援了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5年后可以獲得25.2564萬元稅收,國家實際付出27.3931萬元,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卻獲得505.1288萬元產值和75.7694萬元稅后利潤,分別是國家投入的18.44倍和2.77倍。
如果把這個投入數據放大1000倍、10000倍,那對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扶持力度將是很大的,對大農業的帶動,將是不可估量的。
在納稅人收益的計算方面,納稅人除了可以退回52.6495萬元的個人所得稅,賺取了這筆本應上交的稅款之外,根據投資3年或5年,分別有以下損益。
投資3年:收回67.3505萬元本金,折成現值為59.8743,損失7.4762萬元,損失部分可以視為納稅。
投資5年:收回67.3505萬元本金,加上16.8376萬元的利息,共計84.1881萬元,折成現值為69.1965萬元,收益1.8460萬元,接近保值。
如果這個方案能實施,每年有上千億的資金進入農業領域,就能推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給我們的新農村建設輸入一股強勁的動力。而這就是稅收政策的作用,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
本章小結
本章介紹了學習稅收的四個用途,即了解無形的稅收環境、防范涉稅風險、合法地取得節稅效益、理解稅收政策的作用。如果讀者明白了,理解了,開始動手了,這一講的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