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星來客——蟬
昆蟲以其獨特而多樣的形象吸引著我們。如果統(tǒng)計關于外星人的影片,會發(fā)現以其他動物為外星人創(chuàng)作原型的很少,而以昆蟲作為靈感來源的卻很多。而且大多數此類科幻電影也只是將昆蟲放大而已,比如騎著蜜蜂去旅行,比如與螞蟻成為合作伙伴等,僅此而已。不必花太多的心思去設計“外星氣質”,也不必刻意去追求視覺上的反差和驚奇。
在近千萬種的昆蟲中,最具外星氣質的當然是形象多變的蟬類昆蟲。千萬別告訴我,那只是知了。不是的,它們的形象千變萬化,知了只是它們中很小的一部分。蟬類昆蟲是真舍得在翅膀上下功夫的,如果說翅膀是昆蟲的彩衣,它們就是昆蟲界真正標新立異的時裝師,至少它們有很多時尚的款式。而我們所熟知的蝴蝶,它們的彩衣卻也只有一種樣式而已。

粉翅蠟蟬

紅翅蠟蟬,身形較大,生活在亞洲熱帶雨林中。
拍攝貼士:西雙版納熱帶雨林里,我在一棵樹干上發(fā)現這只紅翅蠟蟬,因這家伙正在吸食樹汁,我得以悄悄靠近樹干,機身貼在樹干上,仰視拍攝到它的正面肖像。

龍眼雞長著標志性的紅色長鼻子。它們有許多種類,都以其獨特的形象吸引人。
蟬類的時裝造型展示臺上,最先閃亮登場的也許是斑衣蠟蟬。它們的彩衣很特別,見慣了蝴蝶、蛾子的彩衣,再看它們就會感受到不一樣的氣質:它們將觸角退化為小球形,紅色,就綴在大大的復眼下面;它們的額向前挺著,看上去帶點可愛的傻勁;它們的翅膀不僅有網狀脈,而且還有彩色的斑點,而它們也是因此而得名。我在熱帶雨林里見到過加強版的斑衣蠟蟬,哦,居然有近四五厘米長,而且它們是紅色的,全身都是紅色的。發(fā)現的當時心中有些狂喜,但提醒自己先別高興得太早,先留下它們的影像再說。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天再去一看,竟然又發(fā)現了一只藍色的,真不可思議。拍幾張,它們都飛走了,只留下一個模糊的背影。
龍眼雞一上場就引起一片驚呼。它們的魅力在于擁有獨一無二的紅色長鼻子,上面還有黃色的斑點,向前高高地挺著,驕傲而自得。它們藍綠色的衣服上繡著漂亮的花紋,設計師想設計也沒門,這是大自然設計出來的。它們安靜地待在樹干上,有人走近,其中一些警覺而好動,在樹干上轉來轉去,就是不讓你看到它;另一些則無所謂,就像在說,不就是想看我的彩衣嗎,來吧,隨便看,本來就是要給你們看的。
蛾蠟蟬像可愛的精靈。仔細觀察,它們還帶著一點笨笨的氣息,算是笨精靈。它們種類不少,碧蛾蠟蟬是最常見的,它們獨特的扇形身影隱匿在綠色的葉片世界里,有的淺色,有的碧綠,在陽光下都有半透明的質感,網狀脈隱現,真有碧玉之感。白蛾蠟蟬自然是白色的,也沒有碧蛾蠟蟬的玉質感,細看還有一些小小的黃色斑紋。它們的翅尾是尖尖的,這一點也與碧蛾蠟蟬不同。彩蛾蠟蟬在潔白的翅膀上很寫意地畫著幾筆墨線,很有中國水墨畫的意境。

碧蛾蠟蟬有的淺白色,有的碧綠色。

白蛾蠟蟬尾部尖,翅上有黃色斑紋。
拍攝貼士:為了表現白蛾蠟蟬的美麗,采用逆光拍攝。
豆尖頭瓢蠟蟬看上去與蛾蠟蟬差不多,但它們不是蛾蠟蟬,而是瓢蠟蟬。它們通體碧綠色,泛著生命光澤,頭部和尾部都呈尖狀,確實像豆尖。好不容易在林下的枯枝上見到一次,招呼沒打好,它快速彈跳,不知去向了。
菱蠟蟬天生具有休閑氣質,它們披著淡藍底色且?guī)е唿c的衣服,看上去總是一副不修邊幅很隨意的樣子,圖的是自在。人類休閑裝的款式,下一步就可以照著它們的來設計。

彩蛾蠟蟬的翅膀上裝飾有中國式的“寫意”墨線。

菱蠟蟬淡藍色的翅膀很“蓬松”,一副隨意的樣子。
顏蠟蟬的造型要樸素一些。它們的彩衣披在身上,有一些紅色的花紋,像一個舊時戰(zhàn)斗用的盾牌。不管怎么說,它們在形象上還是體現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
象蠟蟬也有長長的鼻子,但它們不與龍眼雞爭寵,自成一格。我見識過它們紅色的若蟲,尖尖的頭部,很驕傲地立在枝條上,稍微一靠近,“叭”地彈走了。而綠色的成蟲則常見,它們的頭部也是尖尖的,還有幾條藍色帶,有卡通樣的大眼睛。還有它們的翅膀,透明,有細細的脈紋,也具時尚氣息。
長袖蠟蟬喜歡玩酷。它們身形小,但愛擺酷,對誰都看不慣的樣子,小青年的做派。它們沒有漂亮的衣服,就將翅膀支起來,永遠像即將起飛的戰(zhàn)斗機,或者說像雄鷹。它們雖然做足了派頭,還是少有人注意到,蟬類對它們也愛理不理。紅袖蠟蟬要好一些,它們也扮酷,但它們喜歡紅色,標新立異,透明的翅膀也高高地支著,也算吸引了不少關注的眼球。

長袖蠟蟬的翅膀似乎就是為了裝飾。它們有不少種類,在熱帶、亞熱帶的草葉背面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豆尖頭瓢蠟蟬,身形確像豆尖。

顏蠟蟬的翅呈方形,花紋漂亮,是亞洲熱帶雨林中常見的小家伙。

象蠟蟬翠綠色,有藍色斑紋,翅透明,頭部尖形。
拍攝貼士:亞洲熱帶雨林中較易見到象蠟蟬,只是它們的身形較小,獨特的美麗并不為人們注意到。拍攝到的這一只,正隱在綠色的樹葉里。
廣翅蠟蟬在翅膀上畫眼斑。它們的繪畫技能確實高超,那眼斑確實也像一對眼睛盯著你看,你一錯愕,它們就彈走了。它們的翅膀很寬,是披著的。它們有多少種?不知道。還有眼紋疏廣蠟蟬,它們在翅膀的周邊鑲上花紋,中間部分則是透明的,當然也忘不了要裝飾一對“眼睛”。

紅袖蠟蟬身體紅色,翅透明,氣質獨特,熱帶、亞熱帶的大型草叢里常見。

廣翅蠟蟬在翅膀上裝飾眼斑。在蟬的家族中,它們是最常見的一類,大部分地方都能見到它們,也算是低調的一類,暗淡的衣裝是為了隱身。

眼紋疏廣蠟蟬的翅透明,眼斑呈黑色。
拍攝貼士:此圖拍攝時,從蠟蟬停落的樹葉背面打光,較好地表現了其透明的翅膀及漂亮的紋線。
沫蟬以安靜壯實的形象出場。它們的種類很多,體型各異:有的小,五六毫米的樣子,但在熱帶,它們有加強版,有的達兩厘米多長。它們趴在植物的葉片或者莖干上,悄無聲息地吸著汁液。它們得名沫蟬,是因為在若蟲時期會分泌泡沫保護自己,也用來保持濕潤——它們泡沫里的身軀是半透明的,很嬌嫩啊。與若蟲的形象不同,它們的成蟲衣著樸素,以黑色為底色,并點上些白色或者紅色的斑點區(qū)別不同的種類。別看它們呆乎乎的樣子,它們的后足可有著強健的肌肉組織,能在一毫秒內釋放出儲存在里面的能量,跳躍到七十多厘米高,類比一下,相當于人類一蹦就能上五十多層樓房那么高。科幻片是不是應該以它們?yōu)樵驮O計一個像蜘蛛俠那樣的新人物?先取個名字吧—笨笨沫蟬俠。
角蟬頂著長角,像原始部落的頭人。它們種類不少,世界已知約3000種,中國有近300種,而且它們每一種的形狀都不相同,它們可是很有看頭的角色。我們常見的是曲錨角蟬,它們喜歡黑色和褐色,它們的角其實是前胸背板變異發(fā)達形成的,向背后延伸,兩邊各有一尖角,從背部看,就像一個“錨”,它們的得名也許就與這有關。
小巧而害羞的葉蟬也來了。目前已知它們的種類約有20000種,我國記載約1000種,這可不是小數目。它們身形小,體態(tài)修長,喜歡用紅色、白色、黑色、綠色等色彩裝飾翅膀。它們的后足脛節(jié)有棱脊,棱脊上有三四列刺狀毛,這是它們的顯著標志。

沫蟬身上的斑點是區(qū)別它們的標志。
還有片葉蟬,它們的若蟲綠色,半透明,片狀,善于隱身在綠色的葉片里,很難發(fā)現,很特別的小家伙。我多次見到它們,都是它們跑到紅色的地方,對比鮮明,它們才顯現出來。
現在,笨笨的蟬上場了。它們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知了,目前已知約2000種,中國有近200種。它們在身形上占有優(yōu)勢,是個體最大的一類,有些種類體長超過5厘米。但它們看上去總是笨笨的,不精致,有人稱其為“村漢”。它們觸角短,復眼也不見特別,倒是頭頂上的三個單眼換個角度看還不錯,像鑲嵌上的寶石。夏天它們成群出現,隱在樹葉里吸樹汁,有時也笨拙地飛來飛去,我很多次被它們撞到,拿它們沒辦法。好在它們羽化時有著驚人的表現,好在它們還會“唱歌”,與人類的關系也算密切,要不然誰記得住它們?

曲錨角蟬有很強的隱身能力,喜歡偽裝成植物莖干上的刺。

片葉蟬若蟲身體薄而透明,像碧玉。

葉蟬身形小,有漂亮的色彩。
比賽繼續(xù)進行,蟬的其他親戚們正在趕來,它們有木虱、粉虱、蚧殼蟲、蚜蟲等。
蟬類的成員是真多。實際上它們歸在半翅目昆蟲里,這類昆蟲都有刺吸式口器、翅呈屋脊狀安置背上等一些共同的特點。蟬類曾經被稱為“同翅目”,現在,人們認為這個歸類并不是一個自然的單系類群,而是一個人為的并系類群,于是將同翅目與蝽類昆蟲一起并為半翅目。

蟬,也稱知了,身形各異,翅上的斑紋各異。

蟬的頭部,可看到寶石般的三只單眼和長長的刺吸式口器。

蟬一邊吸食樹汁,一邊排水,能形成“蟬雨”。
拍攝貼士:吸食樹汁的蟬較易拍攝,因為它們也像人類一樣“貪吃”。

薄如蟬翼,常用來形容飄逸而具中國趣味的絲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