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色彩的形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色彩,不管走到哪里,我們所看到的、接觸到的東西都存在著色彩。其實這些顏色都來自于光的存在,沒有光就沒了色彩,這是人類依據視覺經驗得出的一個最基本的理論,所以說光是人類感知色彩存在的必要條件。
這里所謂的光,就其物理屬性而言是電磁波的一部分。在電磁波中包含了無線電、廣播、電視以及雷達所使用的電波和紫外線、X光,以及來自宇宙光線的短波,但這些電磁波通常無法被眼睛所見,只有可見光這一部分可以通過光的形式被人眼辨認出來,這樣就形成了色彩。
1666年英國的科學家牛頓進行了著名的色散實驗,發現太陽光經過三棱鏡折射,透射到白色屏幕上,會顯出一條美麗的彩帶,依次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我們稱之為光譜,其中,波長380mm~780nm的區域為可見光譜。日光中包含有不同波長的可見光,當它們混合在一起時,我們看到的就是白光;在分別刺激人類的視覺時,由于可見光譜的波長不同,就會引起不同的色彩感知,這樣通過人的眼睛,就可以看到不同的色彩。
光又分為單色光和復色光,一般光譜中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單色光;由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復色光,自然界中的太陽、白熾燈和日光燈發出的光都稱之為復色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