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自然旅游資源(1)
- 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
- 吳肖淮 李重
- 6318字
- 2016-01-14 15:38:41
2.1 地質地貌景觀旅游資源
引言
自然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有著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本章以中國自然旅游資源為例,主要介紹地質地貌景觀旅游資源、水域風光旅游資源、大氣與太空景觀旅游資源、生物景觀旅游資源四類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旅游資源,分析了各類旅游資源的成因、分類和特點。
本章學習目標
·掌握各類自然旅游資源的特點。
·熟悉各類自然旅游資源的成因。
·了解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旅游資源景觀。
地質地貌景觀旅游資源,是指由地質地貌因素所造成的對旅游者有吸引力的自然景觀,是由內、外地質應力長期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各種地質地貌景觀形態,在整個地理環境中具有原生性和基礎性等特點,并以其原始天然、姿態萬千而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
2.1.1 地質景觀旅游資源
地質構造景觀主要受地球內力作用所致,其典型獨特的構造形跡,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地質構造景觀,按照規模大小可分為三級:第一級為海陸構造(大陸與海洋景觀);第二級為大地構造(山地、平原、盆地和高原景觀);第三級為局部構造運動和變形形成的小規模山嶺、褶皺和斷裂等。第一級和第二級地質構造景觀規模較大,一般情況下旅游者難以觀賞全貌,旅游者尚較少。因此,本書主要介紹第三級地質構造旅游資源。
1.典型的地質構造旅游資源
(1)斷裂構造形跡旅游資源
組成地殼的巖石受力作用后發生變形,當所受之力超過巖石本身固有強度時,其連續完整性被破壞,形成斷裂構造。斷裂構造可分為節理和斷層等。
1)節理。巖石受力發生破壞后,破裂面兩側巖塊未發生顯著位移的構造稱為節理。節理的存在,可以加速各種外營力和侵蝕過程,是形成地貌旅游資源的關鍵。黃山、雁蕩山、云南石林等,都是由節理廣泛發育而形成的觀賞價值極高的山石景觀。
2)斷層。巖石受力被破壞后,破裂面兩側巖塊發生了顯著位移的斷裂構造稱為斷層。規模較大的斷層一般都具有陡峭、雄偉的斷崖,極具旅游美學特征,如臺灣地區東海岸的清水大斷崖,是中國最大、最險、也是唯一的海岸斷崖,是世界第二大斷崖,具有奇特、壯觀的美學特征。陜西華山、廬山龍首崖、峨眉山金頂舍身崖等也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2)褶皺構造形跡旅游資源
褶皺是巖層在受水平擠壓力作用過程中所產生的連續彎曲構造,有背斜和向斜兩種基本類型。在未經外力的作用下,一般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褶皺構造的規模一般很大,對風景地貌的形成往往起著控制作用。典型的褶皺構造遺跡具有各種美學形象圖式,是重要的觀賞內容,喜馬拉雅山就是巨型褶皺帶。
(3)構造體系景觀
構造體系景觀一般是由大的構造體系組成的地質景觀,如橫斷山的帚狀構造、大別山的弧形構造、太行山的多字形構造、大連白云山的蓮花狀構造等。
2.生物化石與典型地層剖面旅游資源
(1)生物化石旅游資源
生物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層中的地質時期的生物遺體、遺骸及其活動的遺跡、遺物的總稱。它們多出現在沉積巖中。由于化石是地質時期留下來的,年代久遠,反映了當時的生物及環境狀況,對現代人來說具有一定的神秘感,也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是一種重要的地質旅游資源。
中國的生物化石資源比較豐富,具有觀賞價值的化石很多,山東臨朐山旺村保存有距今1 200萬~2 500萬年前的大量動、植物化石標本,是中國乃至東南亞地區最大的中生代動、植物化石群,被人們稱為“天然化石博物館”、“世界遺產之最”,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現已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化石保護區。四川自貢的恐龍博物館、北京地質及自然博物館、廣西柳州白蓮洞洞穴博物館等都是很著名的生物化石博物館。
(2)典型地層剖面旅游資源
地質剖面旅游資源是地質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學研究和地學旅游方面均有較大的開發價值。沉積巖地層的形成順序和巖層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是確定地質年代的主要依據,是地學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紀、寒武紀沉積巖剖面,陜西東秦嶺巖相剖面、洛川黃土剖面等。
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從谷底向上整齊地排列著北美大陸從元古代到新生代不同地質時期的巖層,并含有豐富的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儼然是一部“地質史書”。
3.巖石與礦物旅游資源
(1)巖石旅游資源
按照成因,巖石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基本類型,但只有具有觀賞價值的巖石旅游資源才能真正吸引旅游者。
1)巖漿巖。它是巖漿在由地殼深處向地表侵入和噴出過程中,在不同的深度位置和地表冷卻凝固所形成的各種巖石。巖漿巖中分布最為廣泛的是花崗巖。花崗巖一般構成山地的核心,成為著名的隆起地形,多形成奇特的造型,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奇峰聳立的花崗巖地貌景觀,有黃山、華山、衡山、普陀山、嶗山、三清山等。流紋巖節理發育構成的景觀變幻無窮,以雁蕩山為代表,此山有“造型地貌博物館”之稱。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巖,有的形成環形山或火山口湖,有的形成火山熔巖石林、熔巖洞穴隧道,如中國的吉林長白山火山、云南騰沖火山、黑龍江五大連池等。玄武巖柱狀節理發育形成六邊形石柱,如廣東湛江的硇洲島有中國最大的玄武巖石柱林;還有南京桂子山、福建澄海牛首山等。
2)沉積巖。它是在地殼或接近地表的范圍內,由各類巖石經風化、剝蝕、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以及由某些火山噴發物堆積而形成的巖石。在各種沉積巖中最具有觀賞意義和旅游價值的是石灰巖和紅色砂巖。
石灰巖被波浪沖擊和溶蝕形成的太湖石具有玲瓏多姿、瘦骨突兀、渦洞透穴的特點。石灰巖經溶蝕、侵蝕作用,形成峰林、孤峰、石林、天生橋、地下暗河、溶洞等石灰巖景觀。
紅色沙礫巖等形成的赤壁丹崖的地貌稱為“丹霞地貌”,如廣東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等;還有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大足石刻、樂山大佛等均創作于這類紅色沙礫巖地區。
3)變質巖。巖漿巖、沉積巖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作用下導致巖石的成分、結構、構造產生一系列改變,形成了變質巖。大理巖是最富有觀賞性的變質巖。由變質巖構成的名山中,最著名的是山東泰山和江西廬山。
(2)礦物旅游資源
一些礦物巖石經過人為加工而成為重要的收藏品和觀賞物,如各類寶石。天然寶石中的鉆石、紅寶石、藍寶石、金綠寶石、祖母綠為國際公認的五大珍貴天然寶石,此外還有海藍寶石、瑪瑙、水晶等。天然玉石中,以翡翠、白玉最為珍貴。以瑪瑙為主要成分的優質南京雨花石是一種很好的工藝品。
4.地震、火山遺跡旅游資源
(1)地震遺跡旅游資源
地震遺跡旅游資源是一種獨特的地質旅游資源。它是由破壞性的地震作用,以突然爆發的形式造成的具有旅游吸引功能的自然遺跡景觀。由于地震原因的多樣性,使地震遺跡旅游資源的形成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的特點。地震遺跡旅游資源從其類型可分為陷落型(如瓊州海底村莊)、現代建筑遺址型(如唐山地震后留下的各種地震遺址)和古建筑遺址型等地震旅游資源。
(2)火山遺跡旅游資源
火山遺跡旅游資源,是由火山噴發留下的各種遺跡,如火山湖、堰塞湖、火山錐、熔巖洞穴等,它們是吸引旅游者重要的旅游資源。如意大利的龐貝古城及赫柯拉紐鎮,公元79年被威蘇維火山噴發的白灰色石塊埋藏后,今日又以完整的遺址展示在游人面前。中國黑龍江五大連池,素有“火山地貌博物館”之稱。
火山的主要類型如下:
1)活火山。為現在還處于周期性活動階段的火山。以正在噴發的火山口、熾熱的巖漿、噴氣孔、溫泉為景觀特色,如夏威夷的火山公園、意大利的埃特納火山等。
2)休眠火山。為有歷史記載以來曾經有過活動,但長期以來處于靜止狀態的火山。如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云南騰沖火山、日本富士山等。
3)死火山。史前曾有過噴發活動,但歷史時期以來不再活動的火山。如大同火山、海南火山、南京六合靈巖火山等。
世界火山主要分布于環太平洋火山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帶、大西洋海底隆起火山帶和東非火山帶以及太平洋廣大地區的一些星羅棋布的火山島。
2.1.2 地貌景觀旅游資源
1.山岳景觀旅游資源
(1)山岳景觀的旅游價值
1)觀賞價值。地貌旅游資源具有形態美,可以滿足和培養旅游者的多種美感。山岳富有藝術構圖,是領略美學藝術的集結點。
2)科研價值。各種地貌形態的形成、發生和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性,有其特定的形成機理。有的已被人們所認識,有的至今尚未被認識,有待于人們去探索。
3)康樂價值。由于地貌旅游資源具有空間性,便于開展一些專項旅游活動。如高山可以開展登山活動,陡崖可以開展攀巖活動等,這些活動都有助于健身、健心,康樂精神。山岳環境也利于調節情志、解除疲勞、抗病強身。
(2)山岳景觀旅游資源的主要類型
1)登山探險型山岳。主要是指為體育登山活動所開發的高大山峰,一般海拔較高,山體險峻陡峭,多有終年積雪,是專項體育探險登山和科學考察旅游的理想去處。如日本的富士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美洲的安第斯山。中國的珠穆朗瑪峰、喬戈里峰、天山、喀喇昆侖山。
2)觀賞型山岳。觀賞型山岳往往富有奇特的形態、優美的風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具有明顯的觀賞特征。觀賞型山岳大部分以中、低高度的風景名山為主,千姿百態的山岳,或雄奇浩蕩、或險峻巍峨,或清新秀麗,或幽古神秘,各有其動人心魄之處,如黃山、泰山、武夷山、普陀山、千山、華山等。
3)康樂休養型山岳。許多山地以優越的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優美的自然風光、茂密的森林而成為著名的療養度假勝地,如中國江西的廬山、浙江的莫干山等。
(3)中國的山岳景觀旅游資源
1)歷史文化名山。如中國的“三山五岳”,蓬萊、瀛州、方丈為“三山”,泰山、恒山、華山、衡山、嵩山稱“五岳”;近代歷史名山,如“革命搖籃”井岡山等。
2)宗教名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國四大道教名山為湖北武當山、山東嶗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
3)風景名山。以優美的自然景色,優越的山岳生態環境,奇特的地貌景觀,神奇的云霧變化,茂密的森林,特有的生物以及與之相協調的豐富的人文景觀所形成的山岳綜合體。如安徽黃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還有張家界、九寨溝、雁蕩山等。
4)療養名山。以自然環境優美,區位條件優越,成為避暑療養的山岳,如江西的廬山、浙江的莫干山、河南的雞公山等。
5)城郊名山。位于主要城市郊區的一些中小型山體,如常德的德山、永州的西山等。
2.峽谷景觀旅游資源
峽谷,是指谷地深狹、兩坡陡峭的河谷地貌景觀,最為常見的為“V”形峽谷。峽谷是由于地殼上升,流水或冰川強烈下切而形成的。峽谷景觀氣勢磅礴,以“險秀、雄偉、幽靜、隱蔽”為其主要美學特征。中國峽谷地貌突出,著名的峽谷很多,如云南麗江的金沙江虎跳峽;西藏的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峽谷為世界第一大峽谷;馳名中外的長江三峽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也非常壯觀。
3.巖溶地貌景觀旅游資源
巖溶地貌景觀,是指富有游覽觀賞價值的巖溶地貌,系碳酸鹽類、硫酸鹽類及鹵鹽類可溶性巖石,在一定地質、氣候和水文條件下,經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蝕及一系列化學反應而成。它不僅發生在地表,更主要是在地下,由此產生的地貌可分為地表地貌和地下地貌兩類。巖溶地貌,又稱喀斯特(Karst)地貌,在世界上分布十分廣泛,面積達5 100萬平方千米,約占地球總面積的10%。
(1)地表景觀
1)峰叢、峰林和孤峰。它們是石灰巖遭受強烈溶蝕后形成的山峰,峰林、峰叢為分離程度不同的山峰集合體。中國的桂林—陽朔是典型的峰林、峰叢、孤峰發育地區,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譽。
2)石芽、石林。石芽是地表水沿著巖石坡面的節理和裂隙經散流溶蝕和雨水淋溶而形成的,凹者為槽,凸者為芽,石芽的高度、大小、數量不一。石林是熱帶石芽的一種特殊地貌形態,又稱“石林式石芽”。中國的云南石林居世界各國石林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
3)溶斗(漏斗)。溶斗是地面上的封閉性小型洼地。重慶奉節的小寨“天坑”是世界罕見的特大型溶斗,其深度和直徑均在600米以上。
(2)地下景觀
1)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巖層層面、節理或裂隙進行溶蝕擴大而成的空洞。若地殼多次間歇性地抬升,就會出現多層溶洞。有些溶洞內還經常有水,形成地下河、地下湖和地下瀑布。在洞穴內有眾多洞穴堆積物。有些溶洞內部還存在許多文化景觀。溶洞頂部未完全崩塌,兩側與地面相連,中間懸空,形成“天生橋”景觀。
2)石鐘乳、石筍和石柱。石鐘乳是由洞頂下垂的碳酸鈣堆積而成,形如鐘乳狀、錐狀等;石筍是洞底碳酸鈣由下往上堆積而成,形如竹筍而得名;石柱是由向下延伸的石鐘乳與向上生長的石筍互相對接形成的。
3)石幔和石旗。石幔是含碳酸鈣的水溶液沿洞壁漫流時產生的碳酸鈣層狀堆積;如果水溶液沿一條凸棱向下流動,則產生突出在洞壁上薄片狀的碳酸鈣堆積,稱為石旗。
4)邊石壩和鈣華板。邊石壩產生在地勢起伏的斜面上,形成弧形彎曲的石埂。邊石壩內積水,形如梯田,又名石池或石田。如果坡度較大,碳酸鈣以平緩的層狀堆積,則稱鈣華板。四川黃龍的坡地上形成了3 000多個梯田狀石灰華五彩水池。
中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南地區的云南、廣西、貴州等省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區。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肇慶七星巖、貴州織金洞、黃果樹瀑布、興文洞鄉、宜興善卷洞、桐廬瑤林仙境等都是喀斯特旅游風景區的代表。
4.海岸地貌景觀旅游資源
1)山地海岸。構成海岸的地貌基礎為山地或丘陵,其海岸線曲折,海蝕地貌可發育成具有觀賞價值的海蝕崖、海蝕柱、海蝕平臺、海蝕洞穴和海蝕拱橋等景觀。
2)平原海岸。構成平原海岸的地貌基礎為平原,組成海岸的物質為松散細顆粒碎屑物,其海岸線比較平直,海水淺,海積作用較強。
3)生物海岸。主要在熱帶、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形成,以珊瑚、紅樹林等生物為主導因素發育而成的海岸最為典型。世界上最著名的是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大堡礁。
5.風沙地貌景觀旅游資源
風沙地貌是指分布于大陸內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主要由于風沙的磨蝕、侵蝕、堆積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1)風蝕地貌景觀。風的風蝕作用包括風的吹揚和磨蝕作用。風蝕地貌由以“雅丹”和風蝕城堡景觀為代表。“雅丹”地貌以新疆羅布泊洼地最為典型。“風蝕城堡”以準噶爾盆地的烏爾禾“風城”和將軍戈壁灘上的“魔鬼城”最為著名。
2)風積地貌景觀。風積地貌以沙丘為主要類型,中國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沙丘景觀規模宏大,蔚為壯觀。一些沙丘每當風吹流沙或游客從沙坡滑下時,就會發生沙鳴現象,以甘肅敦煌的鳴沙山最為著名。
此外,還有植被稀少,礫石遍布的戈壁景觀。
6.丹霞地貌景觀旅游資源
丹霞地貌是由紅色沙礫巖在風化剝蝕、流水切割、重力崩塌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赤壁丹崖地貌景觀。以廣東仁化縣的丹霞山最為典型。中國丹霞地貌分布很廣,著名的丹霞地貌風景有廣東的丹霞山、金雞嶺,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龍虎山、安徽的齊云山等。紅色沙礫巖地區還多石窟、石刻佛像。
7.其他地貌景觀旅游資源
1)造型地貌景觀。造型地貌是人為予以命名的,經過自然力的雕塑形成的酷似某些具體物象的山石景觀。能給人以直觀的、形象化的藝術感受,如黃山的仙人指路、猴子觀海等。云南還有特殊的土林地貌景觀。
2)冰川地貌景觀。在高緯及高山地區,在冰川流動過程中,冰川所攜帶的基巖碎塊對沿途床底和兩側進行磨銼,形成冰斗、角峰、刃脊、冰川槽谷、羊背石等一系列冰蝕地貌。如珠穆朗瑪峰就是一座典型的角峰。現代冰川著名的有天山一號冰川、四川貢嘎山海螺溝冰川等。
中國東部地區的中、高山地也有冰川發育的歷史,如江西的廬山、安徽的黃山、浙江的天目山等地,李四光認為廬山第四紀冰川遺跡最為典型。
3)黃土地貌景觀。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地貌景觀主要有地勢平緩的黃土塬、長條狀的黃土梁和支離破碎的黃土峁等地貌。它們與梯田、窯洞構成黃土高原特有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