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貨幣的起源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與貨幣打交道。那么,究竟什么是貨幣?貨幣的存在形式有哪些?貨幣的職能是什么?貨幣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演變過程?貨幣和經濟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關系?這是本門學科必須首要解決的問題。
貨幣是普通而又神秘的。貨幣的歷史悠遠而復雜,其存在的形式也因時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貨幣是與財富、收入不同的概念,貨幣是一般等價物,貨幣對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
1.1.1 貨幣的起源理論
研究貨幣的起源是正確理解貨幣本質的關鍵。人類社會在地球上已有百萬余年的歷史,貨幣卻只不過是幾千年以前才開始出現的事情。對于貨幣的起源,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經濟學家都看到了其與交換發展的聯系。關于貨幣起源的理論有以下幾種。
1.中國古代貨幣起源說
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先王制幣說,認為貨幣是圣王先賢為解決民間交換困難而創造出來的,即先王選定某些難得的、貴重的物品作為貨幣。如中國的傳說中,伏羲收集天下的銅鑄成貨幣,黃帝把金鑄成貨幣等。與這種觀點相對的是司馬遷的貨幣起源觀點,司馬遷認為貨幣是用來溝通產品交換的手段,即“為幣之行,以通農商”,貨幣是為適應商品交換需要而自然產生的。隨著農工商三業的交換和流通渠道的暢通,貨幣和貨幣流通應運而生,隨之興盛。
2.西方貨幣起源說
亞里士多德在描寫了物物交換之后說:“一地的居民有所依賴于別處居民的貨物,人們于是從別處輸入本地所缺的貨物,而抵償這些收入,他們也得輸出自己多余的產品,于是(作為中間媒介的)‘錢幣’就應運而生了。”這種錢幣是“中介貨物”,是“某種本身既有用而又便于攜帶的貨物”。
西方的貨幣起源說大體有三種,一種是創造發明說,認為貨幣是由國家或先哲創造出來;另一種是便于交換說,認為貨幣是為了解決直接的物物交換的困難而產生的;第三種是保存財富說,認為貨幣是為保存財富產生的。
3.馬克思的貨幣起源理論
上述學說的提出者們對于物物交換的困難及向媒介交換的轉化,引述過很多生動的事例并作了多方面的剖析,得到的結論是:貨幣只能是進入交換的多種商品中的一種。馬克思對貨幣起源的論證,基本上也是沿著這條思路進行的,但卻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即用最完整的勞動價值論揭示出推動這一進程的本質矛盾:那就是從社會分工和私有制揭示出勞動是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的矛盾統一體,進而揭示價值的實質及其表現的必然途徑,然后通過價值形式的發展導出貨幣這一范疇出現在經濟生活中的客觀必然性。
貨幣的出現是與交換聯系在一起的。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商品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它的表現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通過與其他商品的交換才能證明其存在,并在其他商品上相對地表現出來。在商品交換中,用一種商品的使用價值表現另一種商品的價值,這種商品就成為另一種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在交換不斷發展的進程中,逐漸出現了作為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或者說作為其他一切商品等價物的商品,這種商品就是貨幣。
4.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產生
貨幣的產生與發展和商品交換是分不開的。商品交換的基礎是價值的等價交換,但價值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商品的價值只能通過交換才能表現出來,通過交換價值找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外衣,這就是價值形式問題。價值形式的發展過程就是貨幣產生的過程。
在商品交換發展的過程中,價值形式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即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價值形式。
(1)簡單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這是商品交換處于萌芽階段的價值表現形式。商品交換最初是在原始公社之間發生的。原始部落都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由于自然環境不同,生產條件不同,偶爾會發生互相交換余缺產品的行為。例如,內陸的原始人集團拿糧食同沿海的原始人集團交換食鹽,平原地區的原始人集團拿牲畜同山區的原始人集團交換石刀、石斧。由于原始公社多余的產品不多,生產力低下,不會經常有剩余的東西用來交換,同時也還沒有出現社會分工,所以,原始部落之間的這種商品交換只是偶然現象,一種商品的價值通過交換從另一種商品上表現出來,也只是偶然發生。這時的交換可以寫成“A=B”,表示商品A很偶然的和商品B發生了一次交換。如:1只綿羊=2把石斧。
(2)擴大的價值形式
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共同生產逐漸被個人生產所代替;隨著私有制的出現,公社與公社之間的交換,一步一步地被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換所替代。同時,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自給以后可以用來交換的產品已較前增多。所以,交換日益發展成為經常的現象,交換的范圍也擴大了。一種商品已經不是只能偶然地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而是可以同多種商品相交換了。因此,商品的價值表現擴大了它的范圍。一種物品的價值可以由許多種其他物品表現出來。這時的交換可以寫成:
(3)一般價值形式
物物交換有極大的局限性,必須是雙方同時需要對方的商品,且要有足夠的可用于交換的數量才可以,這使交換的發生非常困難。人們在交換中發現有一種商品在交換中出現的次數會非常多,因為它的使用價值是被廣泛需要的,如果有了這種商品再去交換自己需要的商品會很容易,這種商品就成為了一般等價物。這時,商品交換就分解成了兩個步驟,即先用自己的產品換成一般等價物,再用一般等價物交換自己需要的產品,此為一般價值形式。可以寫成“商品A=一般等價物=商品B”。如:
(4)貨幣價值形式
一般價值形式的出現,說明商品生產關系的日益確立,但那時的一般等價物是不固定的,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都不一樣,一般等價物的不唯一性阻礙了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大,商品交換的發展需要一般等價物的統一,當一般等價物最后固定在貴金屬金銀上時,就出現了貨幣商品。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稱為商品流通。此階段可寫成“商品A=貨幣=商品B”。如:
1.1.2 貨幣的發展
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和價值形式長期演變的產物,當所有商品的價值都由貨幣來表現時,貨幣就獨占了價值形態的位置成為商品社會價值的天然代表。同時貨幣具有了流通性、普遍接受性、社會壟斷性和排他性,這些為一般商品所不具有的基本特性,就是馬克思的貨幣起源理論讓我們看到的,商品的價值表現是“怎樣從最簡單的最不顯眼的樣子一直發展到炫目的貨幣形式”。
1.幣材的性質
幣材是指充當貨幣的材料和物品,幣材應具備以下一些必要條件。
(1)價值的穩定性
價值的穩定性是貨幣的先決條件。歷史上的普遍情況是,貨幣的實物形態本身也應具有內在的價值,如金銀。然而,內在價值的要求也可能會發生變化。現代貨幣的實物形態(紙幣和硬幣)只是純粹的價值象征,它們不再由貴金屬鑄造,但這種情形也只是近期才出現的。
(2)數量上的有限性
與它的需求量相比較,貨幣的供給應處于短缺狀態。這似乎與有效的交易媒介的基本條件相矛盾,但為了在支付中被接受,貨幣本身須具有價值或較為稀缺。正是由于其數量上的有限,貨幣才成為被人們持續性地追求的對象。
(3)普遍接受性
普遍接受性是貨幣的基本特征,即貨幣必須為公眾所普遍接受。原則上,可接受性是通過法律來強制執行和加以保證的,沒有哪個社會成員會堅持使用其他支付形式。但如果人們對官方貨幣的價值失去信心,禁止他們拒收官方貨幣的行為也就沒有足夠的合法性。他們可能需要其他商品或幣值更為穩定和更方便交易的貨幣作為支付手段。
(4)供給富有彈性
貨幣必須能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需要而有彈性的伸縮。貨幣能否滿足此條件,關系到幣值的穩定與否,這是貨幣能否發揮一般等價物作用的重要條件之一。若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了需求量,其價值就會下跌。這表明盡管貨幣作為交易媒介是價值的單位標準,但它本身仍是一種商品,其價值也會波動。
(5)分割性
分割性是為適應交易所需。交易數額有大有小,貨幣應有分割的特性,如貨幣除有各種不同面值外,還有各種小額輔幣。
(6)易于保存與攜帶
易于保存與攜帶是保證貨幣被普遍接受的前提條件。易于保存即在保存過程中不會損失價值,無須支付費用;同時也要容易被攜帶和運輸,即易于從一個地方攜帶到另一個地方,或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手中,才能保證公眾愿意接受它。
2.貨幣形態的演變和發展
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貨幣形式。從古至今,充當過貨幣的物品很多,貨幣的形態經歷著由低級向高級的不斷演變過程。在人類歷史的早期,任何交易者認為重要的商品,如牛、羊、銅、鐵、貝殼、羽毛、石頭、谷物等都可以并確實被用做貨幣。但大多數社會都很快確定用貴金屬,特別是黃金和白銀作為貨幣。隨著貨幣體系的演進,出現了以國家權力為支持的價值符號,如紙幣、鑄幣、信用貨幣等。
(1)實物貨幣
實物貨幣是貨幣最原始、最樸素的形式。它本身既作為商品,同時又作為貨幣在充當交換媒介。
曾經充當過交換媒介的那些特殊商品,如貝殼、獸皮、獵器、農具等都曾在不同時期充當過貨幣。最早的貨幣是用做裝飾品的珠、玉、貝等,象征著祥瑞和驅惡避邪,人們樂于接受。在世界上許多地區,各種類型的貝殼都被用做貨幣。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子安貝,它是一種生長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邊的蝸牛貝殼,大約有1英寸長。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中國就有記載子安貝作為禮物使用。最早的中國硬幣就是子安貝的青銅仿制品(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3世紀)。直至19世紀,子安貝都被正式作為印度交易單位中小額找零的形式來使用。由于用貝作為貨幣,具有堅固耐磨,便于攜帶和天然單位等特點,所以它的使用范圍較廣、流通時間較長。
在不同的社會里,有時牛也被作為貨幣。因為它具有貨幣的一些特征——便攜性、耐用性及相對稀缺性。古羅馬人相信,在采用硬幣之前,他們的祖先曾經把牛作為貨幣。他們還認識到,單詞“貨幣”(pecunia)就來源于單詞“牛”(pecus)。在中世紀的愛爾蘭及許多非洲民族,牛也是一種有限的貨幣形式。但對于那些零星的購買活動來說,一頭牛的價值太高,很難分割成更小的單位,所以它不適合作為全能型貨幣。
此外,從中國到古羅馬和埃塞俄比亞,另一種經常被用做貨幣的物質是鹽。在世界許多國家,鹽也很難獲得,因此價值較高,自然就可把鹽作為價值標準。
馬可波羅是威尼斯的探險家,他記載了在中國13世紀后期的四川,鹽作為低價值的貨幣,而黃金作為高價值的貨幣:80桶鹽等價于1根金條。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這些實實在在的商品充當貨幣存在著體積笨重、不便分割、易腐爛變質等缺點,而金屬在交換中具有同質性、可分性和易于保存等優點,于是出現了以金屬充當幣材的貨幣。
(2)金屬貨幣
① 金屬貨幣的初級階段。充當貨幣的金屬主要是金、銀、銅,而鐵作為貨幣的情況較少。這是因為鐵的價值較低,用于交易過于笨重,而且易銹蝕,不便保存。古希臘斯巴達,公元前6世紀有使用鐵錢的記載,中國五代十國之際出現鐵錢,宋代四川專用鐵錢,有些地方鐵錢、銅錢并用,但流通范圍有限。至于金、銀、銅作為貨幣的先后順序并非簡單地、嚴格地從踐金屬向貴金屬過渡。中國最早的貨幣金屬是銅和金兩種。商代的墓葬中曾出土有銅鑄的貝。進入周代以后,中國一直是銅幣流通的天下,直至20世紀30年代還有銅幣的流通。黃金在商代的遺址中即有所發現。到戰國時期,在古籍中已有很多用黃金論價、估價財富、饋贈、賞賜之類的記載,而其單位或“斤”或“鎰”,已很確定。白銀,在西漢的著述中已經出現,但直到宋代才逐漸成為主幣,與銅幣并行流通。在中國,白銀的流通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終止。西亞、中東、地中海沿岸等地,銅作為幣材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00年左右。但在一些古文明較發達的國家,主要幣材是白銀,其出現也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金的出現或許更早,但與白銀比,未占主要地位。中國境內出土的有波斯、拜占廷等地的金幣、銀幣,銀幣的數量大大多于金幣。公元13世紀以來,在西歐,金幣逐漸增多,到18—19世紀已占據主要地位。到20世紀初,在世界主要的工業化國家中,幣種已均由黃金壟斷。
以黃金、白銀作為貨幣,幾乎是所有國家共同的歷史。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金屬有以下幾個特點:幣值穩定,便于攜帶;價值大,易于分割;不受場景、季節的影響、易于儲藏;具有統一的價值衡量標準。但是,黃金等貴金屬作為貨幣也有其局限:貴金屬的產量有限,難以滿足不斷增加的商品流通對貨幣的需求,且生產貴金屬耗費的勞動量大;在流通中鑒別成色和稱量麻煩;攜帶運輸成本高等。所以,貴金屬貨幣并非是最理想的貨幣。
② 鑄幣。雖然貨幣最終固定在金銀上,但金屬貨幣最初仍是以條塊形式流通的,這種做法給日益擴大的商品交換帶來了諸多不便。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有些富裕的、有名望的商人在貨幣金屬塊上打上印記,標明重量和成色,以便于流通。當商品交換進一步發展并突破地方市場的范圍后,對于金屬塊的重量、成色要求具有權威的證明。最具有權威的自然就是國家,所以,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對貨幣的新的要求,國家便把金屬塊鑄成一定的形狀并打上面值,這樣就出現了鑄幣。
所謂鑄幣,就是指由國家統一鑄造,具有一定重量和成色,鑄成一定形狀并標明面值的金屬貨幣。政府根據鑄幣所包含的實際價值標明鑄幣的面值,并以其信譽作擔保。
中國最古老的金屬鑄幣是銅鑄幣。有三種形制:一是“布”,是鏟形農具的縮影。最早的布出現在西周、春秋;二是“刀”,是刀的縮影;三是銅貝,通常稱之為“蟻鼻錢”。到戰國中期,在秦國,圜錢大量流通。圜錢是銅鑄的圓形鑄幣,有兩類:一類是中有圓孔;另一類是中有方孔。有孔是為了可以串在一起以利于攜帶。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中國鑄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秦統一中國前后,正是這種形態的銅鑄幣,統一了中國的鑄幣流通。漢武帝時建立了“五銖”錢制度,錢面鑄有“五銖”字樣,說明重量。一銖等于1/24兩。唐朝建國后,鑄“開元通寶”錢,代替了五銖錢,這種形制一直延續到清代。
在中國,由于銅幣流通了2000多年,長期以來人們是把銅與貨幣等同起來。所以,如果一個人斤斤計較錢財,往往被譏諷為此人有銅臭氣。
銀元是西方貴金屬鑄幣的典型形制。西方金銀鑄幣出現很早。圓形、無孔、鑄有統治者的頭像是其一貫特點。但在中國,流通銀元之前,從無金銀鑄幣流通的記錄,廣泛流通銀元是從鴉片戰爭之際開始的,其中流通最多的是墨西哥的鷹洋。由于流通方便,晚清之際也開始鑄造自己的銀元。最初是鑄有龍的圖案的“龍洋”,并在1910年將銀元規定為國幣。民間俗稱的“袁大頭”,是袁世凱在位時的北洋政府所鑄的袁世凱頭像銀元;1927年國民黨政府也曾將“國父”孫中山的頭像鑄在銀元上。
最初的鑄幣都是足值貨幣,我們現在把它叫做代用足值貨幣。但是鑄造重量輕、成色低的鑄幣,即劣質鑄幣,是古代貨幣流通中反復發生的事情。原因是鑄幣常出現重量和成色不斷降低的現象:有些人常從鑄幣的邊上削刮下一點金屬,然后再使其進入流通;正常的磨損(隨著鑄幣連續地使用,它必然會不斷地磨損);政府蓄意制造不足值的鑄幣,以此來搜刮財富。但這并不影響鑄幣的流通,因為它是建立在政府的信譽和強制力基礎上的。
目前,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作為貨幣的屬性主要表現在價值儲藏方面。它們更多的是一般商品,發揮著一般商品的職能。但是,在那些經濟、政治局勢動蕩,爆發戰爭的國家,這些貴金屬仍然發揮著貨幣的一些功能。
(3)代用貨幣
代用貨幣的出現是商品交換日益擴大的結果。在貴金屬貨幣流通時期,有專門經營貨幣的行業出現。它們替客戶保管金銀、鑒別成色、兌換鑄幣等。在替客戶保管金銀時,需向客戶出示相應的保管憑條。這些保管憑條,最初只是作為客戶取回其保管金銀的一種書面證明。隨著商品交易活動的日益頻繁,交易規模的日益擴大,在現實商品交易中,為避免兌換程序上的煩瑣,保存金銀的客戶不再先用保管憑條去取金銀,而是直接用保管憑條進行商品勞務的購買與支付。于是保管憑條開始在市場上流通,取代金銀發揮貨幣的各種職能。保管憑條就是典型的代用貨幣。
代用貨幣作為金屬貨幣的替代物,其一般形態是紙制憑證,故亦稱為紙幣。代用貨幣解決了資金數量上的不足。如一些國家借助于國家權力,以黃金為準備金發行紙幣,規定流通中的紙幣按一定的比例兌換成黃金,比如,36美元=1盎司黃金等。這些以貴金屬為基礎發行的紙幣都是代用貨幣。
所以,代用貨幣就是黃金等貴金屬貨幣的替代品,代表黃金等貴金屬發揮貨幣的職能。通常是由政府和銀行發行,其本身價值低于貨幣價值,是一種不足值貨幣,但都有十足金銀為保證。代用貨幣可分為兌現紙幣和不兌現紙幣:兌現紙幣是可隨時向發行的銀行兌換鑄幣或金銀條塊的紙幣,其效力與金屬貨幣完全相同,且有攜帶便利,避免磨損和節省金屬等優點;不兌現紙幣是不能兌換金屬鑄幣或金銀條塊的紙幣,是流通中的貨幣符號。
(4)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是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普遍采用的貨幣形態。當政府或當局開始發行沒有黃金或任何商品支持的票據時,這些票據被稱為“信用貨幣”。所以,信用貨幣只是政府通過銀行向社會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其本身價值遠遠低于其貨幣價值,而且不再代表任何貴金屬,不能與金屬貨幣兌換,實際上它只是一種貨幣價值符號。
貨幣形式發展到信用貨幣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商品貨幣尤其是貴金屬貨幣的生產成本高昂,相對而言,紙幣或銅幣、鎳幣幾乎無生產成本。第二,貴金屬的數量不能被輕易地改變,而紙幣的數量幾乎可在一瞬間發生增減。
信用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媒介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貨幣發行的立法保障;二是人們對此貨幣抱有信心。
信用貨幣的主要形態有以下幾種。
① 輔幣。輔幣多以賤金屬鑄造,本身所含的金屬價值低于其貨幣價值,一般由政府獨占發行,其功能主要承擔小額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② 現鈔。現鈔一般由一國中央銀行發行,其功能主要承擔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手段。
③ 銀行存款。存款是存款人對銀行的債權,對銀行來說,這種貨幣又是債務貨幣。銀行存款種類很多,主要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此外隨著信用的發展,一些小額交易,如顧客對零售商的支付,職工的工資等,也廣泛使用這類的貨幣。
④ 支票。現代銀行的一項重要業務是給工商業者開立支票存款賬戶。銀行給存款人一本有一定格式的紙片,稱為支票,存款人正確地填寫后,命令銀行向持有人支付其指定金額,可用于支付貨款、各種收費,履行對國家的財政義務,等等。在交易中用支票比用通貨更為方便與安全。此外,用支票支付可提供交易記錄,而用通貨則不能。通常情況下,人們接受支票方式付款,但法律并不強制人們接受支票作為付款的工具。
(5)電子貨幣
隨著電子計算機和電信技術的發展,支付系統目前已部分地實現了向電子貨幣系統的轉換。由于電子貨幣根本看不到貨幣的影子,而只是存儲于銀行電子計算機中的數據,所以也稱做超物貨幣。準確地說,電子貨幣是指電子計算機系統存儲和處理的存款,是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以電子信息傳遞形式實現支付功能的非現金貨幣。顧客在購物,享受服務或通過網絡進行交易時,計算機自動將交易金額分別記入雙方的銀行賬戶。它具有轉移迅速、安全和節約費用的優點,是貨幣形式發展的新趨勢。
人們大量地利用計算機網絡來進行金融交易和貨幣支付活動,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信用卡、儲值卡、電子錢包等,與此同時,還可借助于上網的計算機、自助柜員機或用電話操作來對貨幣存儲額進行補充。信用卡不是貨幣,但是它代表的延期貨幣支付行為緊隨交易之后。儲值卡或“智能卡”代表了新一代的塑制卡,且現在越來越普及。它們都是內置芯片的塑制卡,并按電子貨幣單位收費。利用電子支付系統,持卡人可直接在商店中進行支付,而無須考慮開立賬戶的銀行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