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學
- 賈冀南 趙莉主編
- 3048字
- 2018-12-28 13:30:30
案例簡介
案例[1-1] 天南海北話貨幣
許多東西都充當過貨幣的材料,從貝殼等實物到金銀等貴金屬,到紙幣,以至目前出現的電子貨幣都被當做普遍接受的交換媒介。“在古代,據說曾以牲畜作為商業上的通用媒介。牲畜無疑是極不便的媒介,但我們卻發現了,古代往往以牲畜頭數作為交換的評價標準,亦即用牲畜交換各種物品。荷馬曾說:迪奧米德的鎧甲,僅值牛九頭,而格羅卡斯的鎧甲,卻值100頭牛。據說,阿比西尼亞以鹽為商業變換的媒介;印度沿海某些地方,以某種貝殼為媒介;弗吉尼亞用煙草;紐芬蘭用干魚丁;我國西印度殖民地用砂糖;其他若干國家則用獸皮或鞣皮。據我所聞,直到今日,蘇格蘭還有個鄉村,用鐵釘作媒介,購買麥酒和面包。”(亞當·斯密,《國富論》第一篇 第四章 論貨幣的起源及其效用)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牲畜、貝殼、煙草和鐵釘等實物都曾充當過貨幣。
17世紀,在印度的許多地方,貝殼與“巴達姆”(badam,一種不能吃的波斯硬果)被民眾廣泛使用,與銅幣爭奪地盤。在印度和中國的許多地方,由于開采銅和鑄造銅幣的成本比開采白銀和鑄造銀幣,甚至比開采黃金和鑄造金幣的成本還要昂貴,因此當銅短缺時或鑄幣成本太高時,在最偏遠的市場上,貝殼就取代了銅幣。直到18世紀,貝殼作為貨幣在非洲的奴隸貿易中仍有很大的需求。同時,槍支、巴西煙草、亞麻布、法國白蘭地和火藥也被用于黑人奴隸交易。當時,購買一個奴隸的價格分別是100磅貝殼、12支槍、5包巴西煙草、25匹亞麻布、1桶(約40升)法國白蘭地或15磅火藥。與貝幣同時使用的還有鹽幣。在中國明代,楚雄府就曾用人工加工好的鹽塊作為貨幣,一個鹽塊重2兩。1936年,云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方國瑜在倮黑山還見到以鹽幣交易的情況,這些鹽幣每塊長寬1.5寸,厚4分,30塊重1市斤。
現在,在南太平洋的雅普島上人們仍然把石頭作為貨幣,“二戰”中的集中營和戰后的德國及20世紀80年代的俄羅斯都曾把萬寶路香煙作為貨幣。
(資料來源:豆丁網)
問題
有人說,黃金不是貨幣,而是貨幣的材料。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么?那么貨幣又是什么?
簡要提示
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貨幣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充當貨幣的材料應具有價值的穩定性、數量上的有限性、普遍接受性、供給富有彈性、分割性、易于保存與攜帶等特性。黃金是幣材的一種,但并不是唯一的,所以不能說黃金就是貨幣,它只是貨幣形態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形式。
貨幣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反映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當一般等價物固定到金銀上時就產生了貨幣,因而“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關于貨幣定義的觀點很多,如列寧認為貨幣是社會計算的工具,西方經濟學中斯密認為貨幣是“選票”,馬克思從貨幣職能角度給貨幣定義為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的統一,有人從法律角度把貨幣定義為法律規定的具有無限制償付能力的事物,IMF把貨幣定義為M0、M1、M2等。讀者也可有自己的觀點。
案例[1-2] 中國香港貨幣制度的變遷
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政府當局就提出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口號,并不遺余力地推進香港金融業的發展。港英當局調整了金融制度以利于有效、有序的市場競爭。一方面充分發揮自由市場經濟的種種優勢,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政府著意轉換消極不干預經濟的角色,加強對金融業發展的宏觀調控,達到積極不干預經濟政策的目的。貨幣制度的變化就是金融制度調整的一個重要內容。
香港的貨幣制度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1842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次年英國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給英國作為殖民地。由于英國的殖民統治和中國歷史傳統的共同影響,香港的貨幣制度具有獨特之處。在香港沒有壟斷貨幣發行權的中央銀行,港幣的發行與貨幣供應量的控制是由兩家商業銀行和香港政府共同承擔。自19世紀中葉至今,香港的貨幣制度經歷了銀本位制、英鎊匯兌本位制、外匯匯兌本位制和聯系匯率制度四個時期。其中,貨幣制度變化中的兩個時期,即由英鎊匯兌本位制到外匯匯兌本位制、由外匯匯兌本位制到聯系匯率制度主要是在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完成的。
英鎊匯兌本位制在香港延續的時間最長。從1935年12月6日—1972年7月6日,除1941年12月25日—1945年9月23日之外,香港一直實行這種貨幣制度。一段時間內,英鎊作為主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存貨幣相當堅挺,這一貨幣本位制在香港實施較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世界貨幣制度進入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時期。英鎊和港幣的固定聯系遭受沖擊。1949年和1967年英鎊先后出現兩次大幅度的貶值,英鎊匯率波動影響港幣的穩定,香港經濟也因此受到嚴重的損失。1972年6月,英國又一次爆發國際支付危機,英國政府在6月23日宣布任由英鎊浮動,英鎊區成員只限于英國和愛爾蘭,海外英鎊區成員成為歷史名詞。隨后,1972年7月6日,香港政府宣布港幣與英鎊脫鉤與美元掛鉤,當時港幣的匯率是1美元=5.65港元,允許外匯市場匯率在這一匯率上下2.25%的幅度內波動。由于美元的不斷貶值,港英當局于1974年11月取消港元與美元的固定聯系,同時取消外匯管制,首次宣布港元自由浮動。在這一貨幣制度之下,作為紙幣發行準備金的外匯基金不再只是由單一的英鎊金融資產構成,還包括美元等多種外匯資產。這一時期的香港貨幣制度也可稱為外匯本位制。這一貨幣制度直到1983年才被聯系匯率制度所取代。
隨著香港三家發鈔銀行地位的確立與新會計制度的運行,1983年10月17日,香港政府宣布港元與美元直接掛鉤,聯系匯率制正式生成。但直到1987年,聯匯制的內容才逐步完善。聯匯制最重要的特點是:聯系匯率與市場匯率、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并存。一方面,外匯基金通過對發鈔銀行的匯率控制,維持官方預定的17.8的匯率水平。在聯匯制下,港元發行須由發鈔行按照規定的7.8港元兌1美元的匯價,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外匯基金換取發鈔負債證明書,掛牌銀行向發鈔行取得現鈔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美元進行兌換;回籠貨幣時,同樣要分別以負債證明書和港元換回美元,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固定匯率的銀行同業港元買賣市場。另一方面,在外匯公開市場上,港元卻是自由浮動的,無論是銀行同業之間還是銀行與公眾之間的交易,匯率都是由市場供求來決定的,沒有任何人為的干預。
(資料來源:根據中央財經大學網絡教育學院網站資料整理)
問題
如何從香港貨幣制度的變遷過程理解貨幣制度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簡要提示
所謂貨幣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法律規定的貨幣流通的結構和組織形式,簡稱幣制。貨幣制度的選擇對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都是至關重要的,不恰當的貨幣體制會帶來潛在的貨幣危機。
本案例中,香港的貨幣制度也經歷了從銀本位制到紙幣本位制的變遷歷程。香港目前實行的聯系匯率制度是由其特殊的歷史地位所形成的特有的貨幣制度。從本質上說,聯系匯率是一種固定匯率制度,它的運作方式是利用銀行同業現鈔市場和公開外匯市場之間的競爭,促使市場匯率向官方匯率靠攏。一般情況下,聯系匯率制可以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使市場匯率趨近官方匯率,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港府仍需運用多種政策工具直接或間接維持該制度正常運作。
20多年來聯系匯率的實施進程顯示出其對香港經濟發展具有不容抹煞的積極作用。一方面,迅速扭轉港元貶值局面。20世紀80年代初,港府宣布實施聯系匯率后,港元兌美元市場匯率迅速回升,不到一周便恢復至接近官方匯率的水平;另一方面,保持港元兌美元匯率的長期穩定,有利于宏觀政策與對外經貿關系的協調。
這一案例也說明,事實上任何一種貨幣制度都是適應特定時期的經濟環境的產物,一旦不再適應國際環境和經濟的發展便會被新的貨幣制度所取代,香港的貨幣制度正是這樣不斷地建立和完善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