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解剖學·生理學
  • 河南省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研究室
  • 4407字
  • 2018-12-28 13:23:08

第二章 運動系統

復習要求

1.掌握骨的構造

關節的基本結構及輔助結構;軀干骨的組成、各骨的位置及主要結構;椎間盤的結構特點;胸廓的構成、形態和運動;顱骨的組成,顱頂的主要結構;翼點、鼻旁竇及新生兒顱的特點;四肢骨的組成、各骨的位置及主要結構;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顳下頜關節的組成、結構特點和運動;骨盆的構成、分部和女性骨盆的特點;足弓的構成及意義;臨床常用的骨性標志;膈的結構,腹股溝管和股三角的位置、形態、內容物及臨床意義。

2.熟悉骨的分類

椎骨的連結形式,橈腕關節、踝關節的組成;肌的分類、構造和輔助結構。全身主要肌的名稱、位置和作用;腹股溝韌帶和腹直肌鞘的結構;腹股溝三角的位置、結構和臨床意義;臨床常用的肌性標志。

3.了解關節的運動形式

脊柱的整體觀和運動;顱底內面觀及顱前面觀的主要結構;腋窩、腘窩的位置及結構。

復習內容

一、概述

1.組成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組成。全身的骨借骨連結構成人體的支架,稱為骨骼。

2.體表標志

在人體表面能看到或摸到的骨或肌的隆起或凹陷,稱為體表標志。臨床上常利用這些標志作為確定深部器官的位置,判定血管和神經走向、穿刺定位以及針灸取穴的依據。

二、骨和骨連結總論

1.骨的分類

成人有206塊骨,按部位可分為軀干骨51塊、顱骨29塊(含6塊聽小骨)及四肢骨126塊。骨按形態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4類。

2.骨的構造

4.不同年齡骨質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

表1-2-1 不同年齡骨質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

5.骨連結的分類

骨與骨之間的連結裝置稱骨連結。根據連結方式的不同,分為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直接連結指骨與骨之間借致密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直接相連,骨與骨之間沒有腔隙,運動性能小或不能運動。間接連結指骨與骨之間借內襯滑膜的結締組織囊相連,又稱為關節,骨與骨之間具有腔隙,活動性較大。

6.關節的結構

7.關節的運動形式

屈和伸:是骨繞冠狀軸的運動,兩骨之間角度變小為屈;反之為伸。

內收和外展:是骨繞矢狀軸的運動,骨向正中矢狀面靠攏稱為內收;反之為外展。

旋轉:是骨繞垂直軸的運動,骨的前面轉向內側稱旋內;反之稱為旋外。在前臂,旋內又稱為旋前,旋外又稱為旋后。

環轉:骨的近側端原位轉動,遠側端做圓周運動,實為屈、展、伸、收的復合運動。

三、軀干骨及其連接

軀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借骨連結構成脊柱和胸廓。、

1.椎骨的一般形態

2.各部椎骨的特點

頸椎椎體較小,橫突根部有橫突孔,第2~6頸椎棘突末端有分叉。胸椎棘突細長并斜向后下方,椎體兩側和橫突末端有與肋相連結的關節面(肋凹)。腰椎椎體大,棘突寬而短,呈矢狀位水平后伸,棘突間隙較寬。

3.特殊的頸椎

第1頸椎:又稱為寰椎,呈環形,無椎體,無棘突。

第2頸椎:又稱為樞椎,椎體上有齒突。

第7頸椎:又稱為隆椎,棘突長,末端無分叉,是計數椎骨序數和針灸取穴的標志。

4.骶骨的形態

骶骨呈三角形,底與第5腰椎椎間盤相接,上端前緣中部向前突出稱岬,尖接尾骨。骶骨的前面有4對骶前孔,后面有4對骶后孔,側面有耳狀面與髂骨相關節。骶骨內有縱貫的骶管,上端與椎管相連,兩側與骶前、后孔相通,下端呈三角形,稱為骶管裂孔。骶角是骶管裂孔(骶管麻醉)的定位標志。

5.椎骨的連接

椎管內穿刺經過的韌帶層次依次是: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

6.脊柱的構成、生理彎曲和運動

脊柱由24塊椎骨、骶骨和尾骨借椎間盤、韌帶和關節連結而成,有4個生理性彎曲,頸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這些彎曲增強了脊柱的彈性,在行走和跳躍時可減輕對腦和臟器的沖擊與震蕩,并有利于維持身體的平衡。脊柱可做前屈、后伸、側屈、旋轉和環轉運動,運動幅度最大的部位在下腰段和下頸段。

7.胸廓的構成和功能

胸廓由12塊胸椎、12對肋和1塊胸骨連結而成,有參與呼吸運動,保護胸、腹腔器官的功能。

(1)胸骨:自上而下由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構成,胸骨柄和胸骨體連接處形成向前微凸的角,稱為胸骨角,兩側與第2肋軟骨相連,是計數肋骨序數的標志。

(2)肋:由肋骨和肋軟骨構成,第8~10對肋軟骨的前端依次連于上位肋軟骨下緣,形成肋弓。

(3)胸廓:胸廓呈前后略扁的圓錐形,上口由第1胸椎、第1肋和胸骨的頸靜脈切跡圍成;下口由第12胸椎、第12肋、第11肋前端、肋弓和劍突圍成。兩肋弓之間的夾角稱胸骨下角,相鄰兩肋之間的間隙稱為肋間隙。

胸廓主要參與呼吸運動。

8.軀干骨的骨性標志

第7頸椎棘突、所有胸椎和腰椎棘突、胸骨角、頸靜脈切跡、肋弓、肋間隙、劍突、骶角。

四、顱骨

1.顱的組成:顱由23塊顱骨組成(不計6塊聽小骨)。

2.顱整體觀的主要結構

(3)顱底外面:前部為骨腭,后部有枕骨大孔。

(4)顱的側面:顴弓、外耳門、乳突、顳窩、翼點。

3.翼點的位置及意義

翼點在顱側面的顳窩內,是額骨、頂骨、顳骨和蝶骨相交的區域,此處骨質較薄弱,內有腦膜中動脈的前支經過,骨折時易損傷該動脈,引起顱內血腫。

4.顳下頜關節的組成及運動

顳下頜關節由下頜骨的髁突與顳骨的下頜窩及關節結節構成。關節囊松弛,囊內有關節盤。兩側顳下頜關節必須同時運動,可做上下、前后、左右運動。

5.顱骨的骨性標志

乳突、顴弓、下頜角。

五、四肢骨及其連結

(一)上肢骨及其連結

1.上肢骨的組成及主要結構

上肢骨每側32塊。

(1)鎖骨:呈“~”形,內側端鈍圓,與胸骨相連,外側端扁平,與肩峰相關節,全長可在體表捫及。

(2)肩胛骨:分2面、3緣、3角。背側有肩胛岡,其外上端稱為肩峰。上角與第2肋對應,下角與第7肋對應,是計數肋骨序數的標志。

(3)肱骨:肱骨頭、外科頸、三角肌粗隆、橈神經溝、肱骨小頭、肱骨滑車、尺神經溝、內上髁、外上髁。

(4)橈骨:橈骨頭、橈骨莖突。

(5)尺骨:鷹嘴、滑車切跡、尺骨頭莖突。

(6)腕骨:由外側向內側,近側列有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遠側列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舟、月、三角、豆,大、小、頭狀、鉤)。

(7)掌骨:由外側向內側依次是第1~5掌骨。

(8)指骨:由近側向遠側依次是近節指骨、中節指骨、遠節指骨。

2.肩關節的構成及特點

(1)構成: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

(2)特點:①肱骨頭大,關節盂小而淺。②關節囊薄弱,韌帶松弛。③運動靈活,穩定性差。④關節囊下部最薄弱,故易向前下方脫位。

(3)運動:肩關節是人體運動最靈活的關節,可做屈、伸、外展、內收、旋內、旋外及環轉運動。

3.肘關節的構成及特點

(1)構成:肘關節由肱骨下端和橈骨、尺骨的上端構成。

(2)組成:肘關節包括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

(3)特點:3個關節被包在1個關節囊內;關節囊前后壁薄弱松弛,兩側有韌帶加強。

(4)運動:肘關節可做屈、伸運動。

肘后三角:肱骨內、外上髁和尺骨鷹嘴在伸肘關節時呈一直線,當肘關節前屈90°時呈一等腰三角形(屈肘三角伸直線),這種位置關系發生改變,提示有肘關節脫位。

4.橈腕關節的構成及運動

(1)構成:橈骨下端、尺骨頭下方的關節盤和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共同構成。

(2)運動:可做屈、伸、內收、外展及環轉運動。

(二)下肢骨及其連結

1.下肢骨的組成及主要結構

下肢骨每側31塊。

(1)髖骨:由髂骨、坐骨和恥骨融合而成,有閉孔、髖臼。

兩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平對第4腰椎棘突,是計數椎骨序數的標志,是腰穿的定位標志。

(2)股骨:股骨頭、股骨頸、大轉子、小轉子、臀肌粗隆、內側髁、外側髁、髁間窩。

(3)髕骨:最大的籽骨。

(4)脛骨:內側髁、外側髁、髁間隆起、脛骨粗隆、內踝。

(5)腓骨:腓骨頭、外踝。

(6)跗骨: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第1、2、3楔骨。

(7)跖骨:由內向外依次是第1~5跖骨。

(8)趾骨:命名同指骨。

2.骨盆的構成和分部

(1)構成: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髖骨連結而成。

(2)分部:骨盆被界線分為大骨盆和小骨盆兩部分。

① 界線:由骶骨岬、弓狀線、恥骨梳和恥骨聯合上緣圍成(即小骨盆上口)。

② 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支、恥骨下支和恥骨聯合下緣共同圍成。兩側恥骨下支、坐骨支(合稱恥骨弓)和恥骨聯合下緣所成的夾角稱為恥骨下角。

③骨盆腔:小骨盆上、下口之間的腔。

3.男、女性骨盆的形態差別

表1-2-2 男、女性骨盆的形態差別

4.髖關節的構成、特點和運動

(1)構成:髖關節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

(2)特點:股骨頭大,髖臼深;關節囊厚而堅韌,周圍有韌帶加強,關節囊后下方薄弱,股骨頭易向后下方脫位。

(3)運動:運動幅度較肩關節小,穩固性強,可做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和環轉運動。

5.膝關節的構成和特點

(1)構成: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

(2)特點:關節囊寬闊而松弛;前壁有髕韌帶加強,兩側有脛、腓側副韌帶加強;關節囊內有前、后交叉韌帶和內、外側半月板,增強了關節的穩固性和運動的靈活性。

(3)運動:主要做屈、伸運動。膝關節半屈位時,可做輕度的旋轉運動。

6.距小腿關節(踝關節)

由脛骨、腓骨下端和距骨組成??勺霰城ㄉ欤┖王徘ㄇ┻\動。

7.足弓

跗骨和跖骨借其連結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形結構稱為足弓,分縱弓和橫弓。具有緩沖震蕩、保護腦和內臟器官,避免足底血管、神經受壓等作用。

8.四肢骨重要的骨性標志 肩胛岡、肩峰、肩胛骨下角、肱骨內上髁、肱骨外上髁、鷹嘴、橈骨莖突、尺骨莖突、髂嵴、髂前上棘、髂結節、恥骨結節、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髕骨、脛骨粗隆、內踝、外踝。

六、骨骼肌

1.肌的形態構造

(1)肌的形態:肌按形態可分為長肌、短肌、扁肌和輪匝肌。

(2)肌的構造:主要由肌腹和肌腱組成,扁肌的肌腱叫做腱膜。

(3)肌的輔助結構:筋膜(包括淺筋膜和深筋膜)、滑膜囊、滑膜鞘等。

2.頭頸肌

3.軀干肌

4.參與呼吸運動的主要呼吸肌及作用

(1)肋間外?。菏湛s時可提肋,胸腔容積擴大,壓力降低,助吸氣。

(2)肋間內肌:收縮時可降肋,胸腔容積縮小,壓力升高,助呼氣。

(3)膈:收縮時膈頂下降,胸腔容積擴大,壓力降低,助吸氣;舒張時膈頂上升,胸腔容積縮小,壓力升高,助呼氣。

5.膈的3個裂孔及通過的結構

(1)主動脈裂孔: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

(2)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經通過

(3)腔靜脈孔:位于中心腱內,有下腔靜脈通過

6.腹肌形成的結構

(1)白線:3塊扁肌腱膜在中線交織而成。位于腹前壁正中線上,自劍突至恥骨聯合。結構堅韌,血管少,中部有臍環。

(2)腹直肌鞘:是包裹腹直肌的纖維性鞘,由腹壁3層扁肌的腱膜構成。

(3)腹股溝韌帶:腹外斜肌腱膜下緣增厚,張于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之間形成。

(4)腹股溝管:

(5)海氏三角(腹股溝三角):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是腹股溝直疝的好發部位。

7.上肢肌

(1)肩肌:三角肌,可使肩關節外展,是肌內注射的常選肌肉

8.下肢肌

(1)髖肌:前群有髂腰肌,可使髖關節前屈和旋外;后群有臀大肌和梨狀肌,臀大肌可使髖關節后伸,同時又是臨床上肌內注射常選的部位(外上1/4),梨狀肌可使髖關節外展,旋外。

9.全身重要的肌性標志

胸鎖乳突肌、胸大肌、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腹股溝韌帶、股四頭肌、臀大肌、小腿三頭肌、跟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峰市| 永丰县| 滨州市| 保靖县| 新野县| 合肥市| 平潭县| 阿荣旗| 荣成市| 威信县| 大足县| 乐安县| 布拖县| 普安县| 句容市| 左云县| 二手房| 剑阁县| 大兴区| 武城县| 前郭尔| 横峰县| 朝阳区| 莱阳市| 南宫市| 伊宁市| 英德市| 重庆市| 宿迁市| 伊金霍洛旗| 石嘴山市| 元谋县| 西昌市| 余姚市| 射洪县| 崇左市| 贡山| 城固县| 蒙城县| 天全县| 陆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