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電子商務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應用
1.3.1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基本狀況
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我國發展電子商務的基礎環境逐步完善。截至2008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53億,網民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寬帶接入比例為84.7%,寬帶網民數達到2.14億人;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數已經達到7305萬人,占全部網民數的28.9%。家庭上網計算機數量為8470萬臺;國際出口帶寬數達到493729Mbps,年增長率為58.1%。目前人均擁有水平為20Mbps/萬網民。 表1-3列舉了1997年以來的發展情況。
表1-3 中國因特網基礎資源發展狀況

截止到2008年6月底,我國網站總數(包括.CN、.COM、.NET、.ORG下的網站)達到191.9萬個,域名總數達到1485萬個,其中CN域名數量已達到1190萬個。擁有的IPv4地址數達到1.58億個,占全球IPv4地址數量的5.9%;IPv4地址擁有量已經躍升至世界第二位,超過日本,僅排在美國之后。IPv6地址的應用在積極推進,IPv6地址擁有量達到34塊/32, 排名世界第17名。
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部門的統計,2005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2992億元人民幣,比 2004 年增長了 39.8%,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 7.1%。其中,電子商務銷售額達9095億元;電子商務采購額達16889億元。重點調查的2萬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占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的 42.4%。
2007 年,國家統計局對中國19267個大中型企業進行了跟蹤調查。這些企業2006年全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6569.55億元,其中電子商務采購額達到5928.6億元,電子商務銷售額達到7210.5億元。
按2005年大中型工業企業電子商務交易額占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的 42.4%測算,2006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為15494.22億元,比2005年增長19.9%。其中,電子商務銷售額為10835億元,增長19.1%;電子商務采購額為20154億元,增長19.3%。
1.3.2 電子商務在出口通關中的應用
中國海關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的研究與推廣工作。1992年9月EDI通關系統工程正式立項。1994年先后在首都機場海關和上海浦東外高橋保稅區海關進行EDI通關系統的試點應用工作。到 1997 年年底,北京、上海、廣州等十余個海關開通了EDI通關業務。2005年,全國62個許可證發證機關已全部實現許可證計算機聯網管理和電子數據網上核查,企業通過網絡申領的出口許可證占出口許可證發證總數的比例由2002年的14.43%上升到2005年的81.73%。
“十五”期間海關充分發揮科技工作在海關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開發科技應用項目多達124個。“電子海關”、“電子口岸”、“電子總署”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在通關作業網絡化、監控手段智能化、職能管理數字化、行政決策科學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其中,“電子海關”建設實現了升級換代,完成了從H883到H2000的切換,開發應用了一大批通關應用項目,增強了海關執法的統一性、規范性,從整體上提高了海關監管效能;“電子口岸”建設在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增強了口岸執法能力;“電子總署”建設成效顯著,開發應用了風險管理、執法評估、稅收分析監控等分析決策系統,提高了海關風險分析、科學決策、政務辦公和辦事服務水平。
中國電子口岸依托國家電信公網建立了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公共數據中心和數據交換信息系統,自2002年下半年啟動以來,到2007年年底,各類上線項目累計達到48個,初步實現了與海關總署、國稅總局、商務部等15個部委以及香港工貿署、澳門經濟局,以及13家商業銀行的聯網,應用項目達32個,入網企業超過36萬家,每日處理電子單證數量多達90萬筆。此外,依托電信公網,中國電子口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建立起了中心結點,并在全國47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300多個地級市計劃設立接入節點330余個,通過專線、寬帶、撥號等多樣化的接入方式,基本實現了全國范圍的網絡覆蓋。至此,中國電子口岸在全國范圍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
2006年以來,中國電子口岸網上支付業務量達1100億元人民幣。電子口岸快件系統一期功能于2001年7月開發完成。電子口岸快件通關系統2.0版本2005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推廣。目前全國有197 家進口快件企業,141 家出口快件企業采用了該系統。電子口岸還對加工貿易企業實行電子賬冊式的管理,目前全國實現電子賬冊管理的企業數量為3186家,預計2007年將突破4000家。表1-4列舉了有關方面的應用數據。
表1-4 2006年中國電子口岸基本數據

2007年全國海關網上支付方式征收稅款2821.81億元,同比增長61.6%,占全國入庫稅款的37.2%,比2006年28.7%的占比增加了8.5個百分點。網上支付稅費規模在2004年的基礎上翻了三番。
2006年中國地方電子口岸建設也得到快速發展。已經有28個省(區、市)設立了37個地方電子口岸建設領導小組和聯席會議,14個省(區、市)制定了電子口岸建設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36個地方政府與海關總署簽署了合作建設地方電子口岸備忘錄,現在電子口岸的建設已經覆蓋了21個省(區、市)和15個地區。山東、上海、廣州、寧波、深圳、天津、滿洲里7個地區率先投資建成了地方電子口岸實體平臺一期工程,浙江、福建、粵東等地開始籌建實體平臺工作,另有23個地方電子口岸虛擬平臺已經上線運行。一批“大通關”服務項目上線運行,截至目前,上線運行的電子口岸跨部門聯網項目已經有42個,口岸效率明顯提高。
2006~2007年,各地海關積極開展電子通關區域改革,逐步形成了全國統一規范的電子化通關作業流程和普遍適用的全程無紙化通關作業模式。長三角地區海關從2005 年11月起啟動區域通關改革,加快建設物流電子信息平臺,對守法的外貿企業試行跨關區“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通關模式,將跨關區通關“兩次申報、兩次放行”改為“一次申報、一次放行”,明顯降低了物流運作成本。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滿洲里5個海關聯手開展東北地區陸運業務區域通關改革工作,旨在提高通關效率、簡化通關成本;廣東省與廣西、海南等省區、京津地區到環渤海地區,區域通關的業務改革也全面拉開帷幕。
2006 年,長三角區域海關網上稅費支付業務已推廣至 12 家銀行,其中上海口岸稅費電子化支付率已提高到 72%。上海口岸海關稅費征收的稅費電子化率已達 60%;大型加工貿易企業聯網監管系統入網用戶達 100 家,進出口額占到上海地區加工貿易業務量的80%;特殊監管區域聯網監管系統已在上海的 6 個出口加工區、外高橋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運行,日均產生物資調撥單2400份。
海關總署還與銀行系統開展了全面合作,建立了“銀關通”業務。銀關通將進出口業務的資金流、物流與信息流有機整合,具有全轄集中式系統對接、跨關區異地報關支付、網上支付銀行擔保、7×24小時全天候服務等多項特色,向進出口企業提供集支付結算、融資授信、財務控制等綜合化服務。截至2007年年底,全國已經有14家銀行正式參與網上支付項目,其中13家銀行正式上線,覆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全國40個直屬海關,普及至11000余家進出口企業。全國還有10家銀行正式參與網上支付銀行擔保項目,其中7家銀行正式上線,網上支付銀行擔保方式征收稅款258.5億元。
1.3.3 電子商務在企業外貿活動中的應用
我國開展國際貿易類的企業除直接從事進出口的貿易企業(含生產型出口企業)外,還有服務貿易類的企業,如物流貨代企業、銀行保險企業、船主承運企業等。一般的一單出口貿易業務的完成,其主要流程從獲取貿易機會信息起,經歷合同制定簽訂、確定付款方式、商品采購訂貨、外匯許可證審批、委托貨運代理、辦理貨物保險、商品報檢報驗、報關結關、裝貨運輸、銀行收款、收匯核銷、出口退稅等諸多環節,其中還涉及諸多政府主管部門審批管理的環節。每一個環節的業務電子化水平都對企業的電子商務作業產生影響。
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著快速發展的勢頭。作為一種新型的貿易方式,電子商務以其獨特的優勢推動著我國國際貿易躍上新臺階,在對外貿易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對全國317家從事外貿活動企業的調查反映了這方面的有關情況。
1.有關企業內部網絡建設情況
企業電子商務的應用首先是在企業自身網絡建設方面體現出來。特別是生產型企業,網絡建設的好壞直接反映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硬件基礎。在所調查的317家企業中,絕大多數的企業(240家,占總體樣本的75.7%)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內部局域網。還有一部分企業(39家,占總體樣本的12.3%)正在考慮籌建,而且已經有了建設的規劃。只有38家(占總體樣本12%)企業沒有建立自己局域網的打算(見圖1-2)。

圖1-2 317家樣本的企業內部網絡建設情況
2.有關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的情況
調查顯示,中國外貿企業的內部信息化建設已經初見成效。各種軟件解決方案都有應用,而且有些信息化應用已經得到了普及,例如企業的財務系統已經基本上實現了信息化(所占比例達到了71.9%)(見表1-5)。
表1-5 317家樣本的外貿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情況

3.有關企業因特網與電子商務應用水平
企業性質不同,規模差異,其對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應用程度也不同。通常可以將電子商務的應用水平分成四個層次:初級應用、信息共享、商務應用、信息與流程整合。這四個電子商務的應用層面又分別可以用不同程度的應用來反映出來。調查顯示,中國外貿企業的電子商務不同層面的應用都有體現。當然,企業的差異也會反映在企業的電子商務應用水平不同。高級復雜的電子商務應用基本上都是在大型生產型或綜合型企業(見表1-6)。
表1-6 317家樣本的外貿企業互聯網與電子商務應用水平

調查發現,中國外貿行業利用互聯網和開展電子商務的程度保持了明顯的多樣化趨勢。很多企業利用互聯網從事商務活動,比較明顯的是,許多企業利用互聯網開展營銷活動(占41.3%)。其他的商業功能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包括網上實現交易(占20.5%),在網上與客戶或商業伙伴進行數據交換(占27.4%)。另外,比較高級的電子商務應用,例如利用互聯網維系客戶關系(實施客戶關系管理,占18%),利用互聯網實現運作流程再造(如ERP占11.4%),說明了中國外貿企業總體互聯網的應用程度較高,而且各種商業功能都開始嘗試使用。這也反映了中國外貿企業互聯網的應用水平與國際上發達企業的差距在縮小。
4.電子商務應用為外貿企業帶來的效益
電子商務的應用為企業所帶來的效益通常反映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企業的財務狀況;二是企業的市場和銷售狀況;三是企業的運行效率狀況。從企業網絡與信息化戰略實施前后進行比較,利用5分制進行評判,外貿企業應用電子商務取得的效果排序如表1-7所示。
表1-7 317家樣本的外貿企業網絡與信息化效果評估

調查發現,企業對于網絡和信息技術應用為企業所帶來的利益,從運營角度反映得最明顯,例如企業形象、協調能力、客戶關系、流程簡化等都是排在前面的;而在財務方面的表現卻是認同度最低的。因此,初步的結論是:企業所實施的電子商務戰略,基本上是為了企業的運營需要。運營效率的提高恰恰是電子商務應用為企業所帶來的主要利益所在。
5.中國企業外貿活動電子商務應用的特點
中國企業外貿活動電子商務應用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貿易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辦公自動化和庫存管理相對于其他企業來說應用較好,業務流程管理、EDI(電子數據交換)、ERP(企業資源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也有較多的應用,涉及CRM(客戶資源管理)、BPM(業務流程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已全面展開。
(2)貿易企業的業務對外信息傳遞和交換方式大量使用因特網。雖然貿易企業目前仍然在使用電話、傳真、會議、函件等傳統方法交換信息,但電子郵件、QQ、MSN等互聯網通信工具已經廣泛使用。61.5%的貿易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的E-mail或EDI方式與客戶進行業務信息交換;56.4%的貿易企業已經可以通過亞太區進行產品宣傳和市場營銷;部分企業有限地實現了與政府電子簽證和內部產品管理的信息整合。大多數貨代企業利用電話/傳真方式進行租船訂艙,但是已經有30.9%的貨代企業可以利用EDI或其他的IT技術直接向承運人進行訂艙。
(3)企業利用因特網搜集“貿易機會”信息已成為一種普遍方式。80%的貿易類企業已經開始利用網絡方式采集“貿易機會”信息。在接受調查的已經開始利用網絡獲取貿易機會信息的外貿企業中,其中65%的企業從網絡獲取的貿易信息占全部貿易信息的5%以下;26%的企業從網絡獲取的貿易信息占全部貿易信息的5%~10%;只有9%的企業從網絡獲取的貿易信息占全部貿易信息的10%以上。已經有82.4%的企業已經開始選擇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獲取貿易機會信息,大部分選擇1~2家第三方平臺,但在線采購和在線支付的比例相對比較低。
(4)B2G(Business to Government)業務在貿易類企業中的推廣進展迅速。隨著我國金關工程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外貿主管部門的多項進出口貿易管理業務實現了網上審批。其業務主要涉及的部門是商務、外匯、質檢、海關、稅務等。貨代企業使用信息系統主要進行單證管理、運輸管理、貨物追蹤管理等業務處理,內外部的信息管理、單據處理等信息化程度較高。45.7%的貨代企業已經可以利用電子商務手段進行通關的電子化作業,但只有22.3%的企業與港務局、堆場等的系統進行互聯。
(5)電子商務發展仍然存在一些障礙和問題。一是環境障礙。對電子合約的保護不足,電子商務立法不成熟,整體社會對國際電子商務的認知不夠。二是組織障礙。上下游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協調,很多企業也缺乏對電子商務應用的有力組織。企業希望政府能夠提出前瞻性的實施指導意見和理念,制定各類相關標準,加強信息化與電子商務企業的試點示范工作。三是國際電子商務人才缺乏。企業對當前國際電子商務人才的質量、結構狀況不滿意。學校培養出來的電子商務人才很難完全掌握電子商務和外貿業務知識,對業務運營類人員的電子商務培訓已經顯得非常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