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政務
- 趙國俊主編
- 3569字
- 2018-12-27 16:24:54
1.1 “電子政務”的內涵
目前,電子政務已經成為許多國家追求的目標和關注的焦點。在我們走進電子政務的時候,首先需要了解電子政務。
電子政務的含義
隨著電子政務的不斷推進和相關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基于不同的視角,人們對電子政務形成了多元化認識。
1.對電子政務的不同視角
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電子政務產生了不同的認識。
1)側重從技術角度認識電子政務
電子政務是基于互聯網絡、符合互聯網經濟的特征且面向社會公眾的政府辦公自動化系統。
“電子政務”是指政府部門通過互聯網公開政務、發布信息,開展網上辦公和網上監管。
2)側重從改革政務活動工作方式的角度認識電子政務
電子政務就是應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管理理論,對傳統政務進行持續不斷的革新和改善,以實現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務。
3)側重從管理和服務集成的角度認識電子政務
電子政務就是政府機構應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將管理和服務通過網絡技術進行集成,在互聯網上實現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超越時間、空間及部門之間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向社會提供優質、規范、透明、符合國際水準的管理與服務。
2.電子政務及其相關概念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領域的人們都在使用著與電子政務相關度很高的概念或者提法,如“電子政府”、“數字政府”、“政府上網”,“政府辦公自動化”、“政府辦公信息系統”等,它們與電子政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電子政府”、“數字政府”
“電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簡稱 E-government 或 E-gov)、“數字政府”(Digital Government)與“電子政務”一詞最容易混淆,甚至被等同。實際上,這涉及外來語的“中國化”以及基于不同國情的定位問題。很多人將英文的E-Government譯為“電子政府”(將Government視為名詞),也有人認為E-Government就是指“電子政務”(將Government 視為動詞)。目前,在中國得到更多認可的是“電子政務”的提法,并且得到了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的首肯。國務院2002年提出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職責之一是“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國辦發[2002]16號文件)。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要“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我國認可“電子政務”提法的原因如下:
(1)在我國的體制中,黨、政府、人大和政協四套班子都是從事政務工作的,只是分工不同。如果稱為“電子政府”,勢必要另行定義或說明,此“政府”是廣義的意義上使用,應包括黨、政府、人大、政協等。稱為電子政務就沒有混淆的問題了。
(2)在英文中,名詞可以用做動詞,E-gov可以理解為政府工作的電子化、網絡化。但是在中文中,“政府”這個名詞不能做動詞用,對于非專業人士,特別是對大眾,很容易誤會是否成立了一個“電子政府”的新機構。
(3)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在許多方面有著共同點。E-Business、E-Commerce已經統一翻譯成電子商務并已被大眾廣泛接受,E-gov翻譯成電子政務具有對應性,好記好用。
(4)電子政務可理解為 E-gov 的翻譯,因此,從中文翻譯為英文時,仍可翻譯為E-gov,不會造成國際交流時的理解障礙。
此外,無論稱為“電子政府”還是稱為“數字政府”,包括國外有時使用的“政府在線”(Government on Line)一詞,通常被理解為利用網絡技術構建一個區別于傳統的實體政府機構的網上“虛擬政府”,通過網絡搭橋,政府得以為民眾提供打破時空界限、部門界限的高效服務。與我國電子政務的定位有所不同的是,由于國外的 E-gov 的基礎較好,已完成了內部事務電子化甚至網絡化的進程,所以提及E-gov時,更側重于政府與社會民眾之間的有效溝通與服務。在這種情況下,對公眾而言,好似打交道的是一個可以“觸摸”的“政府”(盡管存在于虛擬的計算機空間)。難怪翻譯、理解時,常將E-gov形象化地稱為“電子政府”。但對我國而言,完整的電子政務概念則包含了政府部門內部、政府部門之間以及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交互性溝通,范圍更廣,內容更豐富。
2)“政府辦公自動化”、“政府辦公信息系統”
“辦公自動化”(Office Automation,OA)。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季斯曼教授從提高數據處理效能的角度將OA界定為:“所謂辦公自動化就是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系統科學及行為科學應用于傳統的數據處理技術難以處理、數據量龐大且結構不明確的包括非數值型信息的辦公事務上的一項綜合技術”。之后,有人建議“為了充分反映信息社會和網絡環境下現代辦公自動化的時代特征。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對辦公自動化的需求,建議將‘辦公自動化’(Office Automation,OA)改為‘辦公信息系統’(Office Information System,OIS)”。“辦公信息系統是以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地理空間科學、管理科學、行為科學和網絡通信技術等現代化科學技術為支撐、以提高專項和綜合業務管理和輔助決策的水平效果為目的的綜合性人機信息系統”
。總體來說,“政府辦公自動化”、“政府辦公信息系統”更加注重的是政府部門內部的管理、服務以及輔助決策的功能。
3.電子政務的實質
考察各主要國家電子政務(E-governance,E-government,E-govern,E-gov)的發展,我們發現電子政務確實與 OA 有著密切的關聯。究其實質,電子政務并不是對 OA(包括OIS)的否定和替代。電子政務的實現必須依托于高效的OA平臺,但電子政務的出發點更多的是站在政府的角度,在應用側重點、用戶群體以及應用技術等方面與OA存在非常大的差異。辦公自動化是電子政務的基礎,電子政務是對辦公自動化的革命性發展。也可以說,電子政務是網絡時代更廣義上的政府辦公自動化,并拓展為“面向社會的政府全方位辦公自動化”。
談及網絡,有人認為政府機關建立了自己的網絡或在因特網上建立站點,便意味著實現了電子政務;也有人將“政府上網”等同于“電子政務”。實際上,這些認識是不全面的。1999 年我國啟動的“政府上網工程”,其主要目的是推動各級政府開通網站,架起政府與公眾的橋梁,在開展政府形象建設的同時,逐步開展網上申報、審批等項工作,推動政務公開的民主化進程和政府機關的信息化進程。雖然“政府上網”在一些機關流于形式,僅限于將機構名稱、職能“貼”在了網上,但畢竟邁開了政府機關借助于因特網門戶向公眾敞開大門的關鍵一步。“政府上網”是電子政務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非全部內涵。政府上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開通政府網站加強與民眾的溝通、強化政府的社會服務功能;而完整意義上的電子政務還包括政府機關內部以及各機關之間、機關與社會之間更廣闊的運作范疇,意味著政府在網絡環境中采用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新型的工作模式,實時互動,高效地行使職能、履行職責。
那么,應當如何認識“電子政務”呢?
首先,在日常社會生活中,“政務”一詞的含義有二:一是指“關于政治方面的事務”;二是指“國家的管理工作”。“電子政務”中的“政務”當然更加側重于后者的含義。
其次,對“電子政務”一詞而言,從字面上看,通常被“直觀”地理解為政府機構借助電子化手段、網絡技術開展國家的管理工作。確切地說,電子政務是指高效、開放的政府憑借計算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安全可靠的網絡平臺上全方位行使管理職能、開展政務活動。應該從以下3個方面全面理解電子政務的內涵。
(1)電子政務的主體是政府機關。在我國,政府機關從廣義上理解涵蓋了所有國家機構和部門,如黨的機關、國家立法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國家司法機關等,也就是說,廣義上的電子政務既包括國家各級政機關行使行政職能,也包括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國家各級立法、司法機關以及其他一些公共組織管理活動的開展和事務的處理;而從狹義上理解的政府機關通常專指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構,即國家各級行政機關。本書對電子政務主體的定位是前者。
(2)電子政務的范疇涵蓋政府機關內、外的管理與服務工作。電子政務不同于早期的“辦公自動化”概念,“辦公自動化”注重的是政府機關內部的管理;反之,真正的電子政務也不僅僅是指政府機關面向社會公眾的公共服務,也不宜將“電子政務”視為政府“公開信息”、“對外服務”的“專用”術語或同義詞。從實質上來看,電子政務是上述兩個領域的集成。電子政務要求在提高政府機關內部管理績效的基礎上,借助高新技術和網絡平臺,全方位、高效地開展政府機關自身以及面向社會的管理與服務工作。
(3)電子政務的重點是“政務”而非“電子”。電子政務的實現離不開網絡平臺,離不開電子化手段,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離不開信息基礎設施、信息系統及相關軟硬件技術發展提供的基本條件,但電子化的技術只是輔助手段而非“主角”。電子政務的重點是“政務”,是管理,是服務。從根本上說,電子政務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意味著政府要突破傳統的理念、職能及控制、運作模式,促進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并與國際接軌;意味著政府機關將打破“金字塔”式的機構設置和管理體制上的“條塊分割”,打破機構、部門之間以及與公眾之間的溝通障礙,改造傳統、落后的辦事方式。電子政務不僅是政府事務或政府內部的電子化,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實現政府可公開信息資源共享和動態更新,使得公眾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取政府提供的信息服務和其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