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晉悼公的平衡術(shù)

公元前573年,欒書和荀偃等人殺死晉厲公后,迎立晉悼公。

晉悼公這一年只有十四歲,他是晉襄公的曾孫,早年一直寓居在周的都城洛邑。

當(dāng)初欒書為了打擊排擠郤至,誣告的理由就是郤至勾結(jié)孫周(即晉悼公),企圖謀反。歷史的玩笑是欒書用這個莫須有的罪名來誣陷郤至,而最后使之成為現(xiàn)實的人,不是郤至,正是欒書本人。這個事實也說明,當(dāng)時的孫周,在晉國君位繼承人的候選名單中是比較被眾位士卿看好的,這也是他得以順利繼任君位的原因。

那么年輕的晉悼公,能否擺脫傀儡君主的命運呢?

十四歲還只是個少年,然而晉悼公顯得格外老成。這大概與他長期寓居國外見多識廣有很大關(guān)系。他從來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晉國的君主,可是當(dāng)這種意外之喜從天而降時,他卻有一種深深的擔(dān)憂。

面對著晉國政壇內(nèi)部的權(quán)力傾軋與混亂,大夫?qū)?quán),國君被弒,晉悼公究竟會不會只是大夫們手中的一個傀儡而已?甚至成為下一個被弒的國君?他又將如何與卿家大夫們相處,既要約束重臣,又不能過分激怒重臣;既要有國君的威勢,又不能得罪大臣的利益呢?

對于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少年,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自古英雄出少年。

從一開始,晉悼公便表現(xiàn)出他那與年齡極不相稱的沉穩(wěn)與睿智。

當(dāng)他從周都城洛邑返回到了晉國時,文武大臣前往清原隆重迎接。對于長期居住國外的晉悼公來說,他在晉國沒有任何根基。面對這些虎狼之臣,他決定以退為進。如果沒有得到相應(yīng)的權(quán)力,他寧愿放棄君位。

面對眾位卿家大夫,晉悼公發(fā)表聲明:“眾卿家決定立我為國君,這是我所未曾料到的事。一個國家的人民之所以要有國君,是為了讓他來領(lǐng)導(dǎo)這個國家,服從他的命令。如果推舉了國君,卻又不聽他的命令,那么還要國君干什么呢?所以眾卿家要想仔細了,要用我也是在今天,不用我也是在今天?!?

眾大臣紛紛表態(tài)了:“我們怎么敢不唯命是聽呢,這正是我們臣下的愿望啊?!?

不過晉悼公心里明白,這種表態(tài)不過是走走過場。這些虎狼之臣,其實內(nèi)心深處,只想把他當(dāng)做一個傀儡罷了。但是沒有關(guān)系,只要表態(tài)了,日后總是有用的。

這樣晉悼公入了絳都,正式就位。

晉悼公很快便展露了他的才華與魄力。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清算晉厲公時的奸逆之徒,曾經(jīng)協(xié)助晉厲公發(fā)動內(nèi)亂的七名內(nèi)臣被驅(qū)逐出境。這樣做是要讓欒書與荀偃放下心,新朝廷是不會追究欒和荀二氏的弒君之責(zé),那場政變錯在晉厲公。這個表態(tài)是很重要的,因為參與謀反的絕不僅是欒和荀二家,包括韓厥和士匄都有份,他們知道卻沒有阻攔。

在穩(wěn)住眾卿家后,最關(guān)鍵的是如何防止欒書擅權(quán)。

在這里,史書的記載出現(xiàn)了一個盲點。在迎立晉悼公之后,欒書突然從史書中消失了。權(quán)傾一時、弒殺晉厲公的欒書哪去了呢?誰也不知道。我們猜測可能有三個原因,第一,欒書剛好去世;第二,欒書自動引退了;第三,欒書被晉悼公逼下臺了。

這三種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欒書的去向成為晉國歷史的一大謎團。如果說欒書是去世或自動引退,那對晉悼公來說,真是非常幸運的事;如果是被晉悼公逼下臺,那就不僅是幸運了,而且是這位少年君主太厲害了。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有的。

我們要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接任欒書中軍元帥一職的是韓厥。

這個細節(jié)說明什么了呢?自三郤被誅后,韓厥在軍中的地位僅次于欒書與荀偃。不管什么原因,欒書沒有擔(dān)任元帥了,那接下來的第一人選應(yīng)該是荀偃。荀偃與欒書一樣是策劃弒君的元兇,晉悼公一下子把韓厥置于荀偃之上,就是要壓制荀偃的勢力。韓厥是一個正直的人,我們從趙氏孤兒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來。如果不是韓厥的鼎力相助,趙氏獨苗趙武是沒有出頭之日的。在欒書發(fā)動政變時,韓厥拒絕參與,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歷史的真實情況會不會是晉悼公利用韓厥打擊欒書與荀偃,并迫使欒書退出歷史舞臺呢?應(yīng)該有這種可能性。韓厥與欒書的矛盾非常深的原因首先是韓厥與趙氏淵源極深,趙氏卻慘遭滅族之運,欒書是參與其中的;其次,韓厥力保趙氏孤兒時,曾經(jīng)派出軍隊,以武力手段威懾欒書等人;最后,在弒殺晉厲公一事上,韓厥斷然拒絕與欒書合作。

無論欒書是如何退出政治舞臺的,對晉悼公而言,絕對是少了一個絆腳石。

在明智起用韓厥為元帥的同時,晉悼公又提拔四人為卿,這四人是魏相、魏頡、士魴和趙武。魏相去世后,以欒書之子欒黡為卿。

此時晉國八卿排名分別是韓厥、荀偃、荀罃、士匄、欒黡、士魴、魏頡和趙武,荀氏的力量仍然極為強大,占據(jù)二三席的地位;欒氏的地位則由于欒書的消失,有所下降。晉悼公新安排的幾位人選,對荀氏和欒氏的勢力起到牽制作用。

顯然,晉悼公吸取了晉厲公敗亡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即不可以直接與豪門強族來爭奪權(quán)力,而只能讓諸豪強之間相互制約。卿家勢力是無法消滅的,這一點,晉悼公心知肚明。如果他想以身相試,晉厲公就是他的下場。

從軍隊高層的大換血中,可以看出晉悼公的心機、魄力與智慧。

他在晉國毫無根基,游走于各卿家勢力之間。如履薄冰,可是他又能游刃有余。不要忘了,他只是個十四歲的年輕人,可他的政治才華太令人驚嘆了。

在用人方面,晉悼公煞費苦心。既要照顧到卿族大夫的利益,同時又要任用賢良之才,再而在度的把握上要十分謹慎。年輕的晉悼公還是體現(xiàn)出他知人善任的方面,比如祁奚便是一則故事。

晉悼公初即位時,任用了祁奚為中軍尉。祁奚任職四年,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但他年邁了,告老還鄉(xiāng)。晉悼公就問他:“什么人可以頂替你的職位???”

祁奚說:“解狐這個人可以。”

晉悼公一聽,就問:“解狐不是跟你有仇嗎?”

祁奚回答道:“主公是問我誰可以勝任這個職務(wù),沒有問誰與我有仇啊?!?

晉悼公很高興,認為祁奚這個人顧大局,識大體,便任用解狐擔(dān)任中軍尉。但是不久后,解狐病逝了。晉悼公又找來了祁奚,要他再推薦一個合適的人選。

祁奚說:“祁午可以勝任此職?!?

晉悼公很吃驚,說:“祁午不是您的兒子嗎?”

祁奚不慌不忙地說:“主公是問我誰可以勝任這個職務(wù),沒有說我的兒子就不行。”

結(jié)果祁午當(dāng)上了中軍尉,并且在這個職位上盡職盡力,得到上下一致的贊譽。晉悼公從諫如流,知人善任,這使得晉國的國內(nèi)政治呈現(xiàn)出一片生機。

然而后來發(fā)生了一件事,讓晉悼公本能地感覺到了一種威脅。

公元前570年,晉國與東方諸侯國在雞澤(今河北邯鄲東北)召開了國際峰會。會議期間,晉悼公的弟弟楊干跑來哭訴說新上任的中軍司馬(主管軍法的官員)魏絳殺了他的馬車夫。這是對國君弟弟的侮辱,也是對國君的侮辱。

晉悼公的心頭上籠罩著一層烏云,難道晉厲公一代的大夫威逼君權(quán)的現(xiàn)象又要重演了?御弟被侮,就是對公族的輕蔑。晉悼公心憤難平,怒氣沖沖地對左右說:“魏絳欺人太甚了,我們在這兒舉行國際峰會,這本來是晉國一件榮耀的事。但是卻發(fā)生了楊干的馬車夫被殺的事件,真是奇恥大辱,寡人一定要殺了魏絳?!?

晉悼公的話傳到魏絳的耳中。

魏絳是一個武士觀念很強的人,他自認為沒有做錯什么事。事情的起因是晉悼公的弟弟楊干,駕著馬車在兵營中橫沖直撞,把軍隊的隊列都給打亂了。作為執(zhí)行軍法的長官,魏絳將駕馭馬車的車夫抓起來殺頭了。其實這件事的肇事主謀是楊干,魏絳看在他是晉悼公弟弟的份上,沒有處置他。

這件事,魏絳處理得有理有節(jié)。聽說晉悼公揚言要殺掉自己,魏絳覺得這是對個人的羞辱。與其被處死,不如自殺以全武士之人格。

魏絳拔出佩劍,想自裁了斷,被士魴等人阻止了。

于是他寫了一封信,親自交給晉悼公,這封信是這樣寫的:“以前主公認為臣下可以勝任,讓我擔(dān)任軍中司馬,主管軍中的法紀。臣下兢兢業(yè)業(yè),絲毫不敢馬虎。軍人以服從為天職,這叫做‘威武’;遵守軍中的各項法紀,這叫做‘恭敬’。如今有人公然在軍中破壞軍紀,不恭不敬,有損軍隊威武的形象。臣下職責(zé)所在,將其軍法處置。這事連累到楊干,也激怒了君上。君上若認為臣下罪責(zé)深重,請交予司寇,臣下情愿受死。”

晉悼公看完這封信后,“跣而出”。什么叫做“跣而出”?就是光著腳就跑了出來,急急忙忙的樣子。為什么要光著腳呢?這是做出一種姿態(tài),表明寡人一時心急,錯怪了良臣。

這是晉悼公的高明之處,要知道,他此時只有十幾歲。年輕人再沉穩(wěn),也有氣盛之時,所以一怒之下說出了要誅殺魏絳的話。現(xiàn)在必須要挽回這個一時沖動的氣話,還得讓魏絳不至于記恨,所以“跣而出”了。

晉悼公以愧疚的語氣,對魏絳說:“寡人一時性急,言之過重了,這是出于愛護兄弟的本能;而您執(zhí)行了軍令,是出于對法不擇情,又何過之有呢?寡人不能好好地教導(dǎo)兄弟,使之觸犯軍法,是寡人之錯?!?

少年君主的做法十分理智,如果他一意孤行要處罰魏絳,只怕最后也要落個晉厲公的下場,這是晉悼公的過人之處。魏絳也因禍得福,在雞澤國際會議后晉悼公特地設(shè)宴款待了魏絳,并且將他提拔為新軍的副司令。

有付出,就有回報。

晉悼公重用魏絳,這是他慧眼識人的一個體現(xiàn)。魏絳是晉悼公時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上任新軍副司令后很快就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這就是所謂的“魏絳和戎”,這是晉悼公時代最重要的外交政策之一。

公元前569年,晉國北部的無終部落(山戎的一個部落)派人照會晉國政府,表示愿與晉國政府建立和平外交。對于華夏諸侯來說,山戎是屬于“攘夷”的對象。在晉國的猛烈打擊下,晉國最重要的敵人赤狄已經(jīng)基本被消滅,但北部的山戎仍然具有一定的實力。

晉悼公想拒絕無終部落的和平外交請求,因為山戎屬于蠻族,被當(dāng)時的中國人看做是不講信用的(其實晉國政府也經(jīng)常不講信用)。

這時下軍副司令魏絳站出來了,力挺和戎政策。

魏絳文武雙全,不僅能治軍,也很有政治眼光。他對晉悼公說:“山戎部落前來求和,為什么不答應(yīng)呢?和戎有五個好處?!?

晉悼公說:“你且說來聽聽?!?

魏絳侃侃而談:“第一,戎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土地觀念很是淡薄,我們正好可以用財貨來收買他們的土地;第二,北部邊境和平后,百姓就可以安心耕作,發(fā)展農(nóng)業(yè),可以提供更多的糧食及物品;第三,山戎部落自愿來降,對周圍其他的蠻族來說會有震動的效果,對諸侯國來說,也會有威懾作用;第四,正好可以用中國文化來教化戎人,不必動用軍隊和武器,不是很劃算的事嗎?第五,正好可以充分展示晉國道德與法度的優(yōu)勢,不戰(zhàn)屈人,這樣就會遠近咸服。有這五點的好處,為什么不和戎呢?”

魏絳的見識非同一般,概括起來是:一從經(jīng)濟上看,和戎既可以使邊境安定,從而提高邊境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增加國家的財富,又可以利用戎人的弱點來收購他們的土地,不打仗仍然可以擴張國土,這個主張有點像19世紀的美國,到處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購買大量的土地;二是從政治上看,可以提高晉國的國際影響力,對其他未歸服的國家或部落有一個示范效應(yīng);三是從文化上看,以中原先進文化對蠻族部落實施和平演變,實施同化戰(zhàn)略。

如此精辟的見解,晉悼公不可能不采納,晉國終于與山戎部落建立了友好外交。

魏絳和戎,只是晉悼公時代大外交的一個側(cè)面。

在稱霸中原數(shù)十年后,晉國人越發(fā)精明。晉國的外交政策趨于老成持重,概括起來說主要是強調(diào)武力威懾。以威懾為主,避免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在對外戰(zhàn)爭上,更多的是借助同盟國的軍事力量,以發(fā)揮盟主的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減輕戰(zhàn)爭對晉國內(nèi)政與經(jīng)濟的影響。

晉悼公時代,晉國并沒有進行規(guī)模特別大的戰(zhàn)爭,但是其國際影響力卻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霸主的國際地位無人可撼動,這也是晉國最鼎盛的時代。

不僅是外交上有重大成就,在內(nèi)政上,史書對晉悼公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

《左傳》里是這樣寫的:“始命百官,施舍、己責(zé),逮鰥寡,振廢滯,匡乏困,救災(zāi)患,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節(jié)器用,時用民,欲無犯時。”“凡六官之長,皆民譽也。舉不失職,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師不陵正,旅不逼師,民無謗言,所以復(fù)霸也?!?

這里用“復(fù)霸”二字,表明晉悼公是重振晉國雄風(fēng)之關(guān)鍵人物。

晉國自晉文公成就霸業(yè)以來,一直是一個軍國主義的國家。推行區(qū)域霸權(quán)主義,唯有南面的楚國可以之相抗衡。士燮就非常清楚地看出,晉國的興衰主要看國內(nèi)的政局穩(wěn)定與否。晉悼公統(tǒng)治的十六年,是晉國史上一段黃金時期。內(nèi)訌較少,卿家士族大夫精誠團結(jié),得以擺脫晉厲公末年的血腥政變的混亂局面。

當(dāng)然對于晉國的霸業(yè)而言,最大的對手仍然是楚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苑县| 含山县| 岑巩县| 富锦市| 襄樊市| 化德县| 饶阳县| 黄浦区| 甘孜| 东乌珠穆沁旗| 昭苏县| 那坡县| 涿州市| 历史| 沙田区| 塔河县| 凌海市| 水城县| 赤水市| 丰县| 兴义市| 滁州市| 丘北县| 固原市| 大余县| 凤翔县| 土默特右旗| 陇西县| 阳信县| 河津市| 遂溪县| 武山县| 招远市| 措美县| 精河县| 民乐县| 固原市| 军事| 德惠市| 武汉市| 福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