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認識軍艦
軍艦全稱海軍艦艇,是一種用于在海上執行戰斗任務或執行與戰斗相關的任務的艦艇,是各國海軍的主要作戰裝備。
1.1.1 軍艦的發展歷程
軍艦,是在大規模海上貿易和征戰中產生的,已存在了數千年。
早期的戰船主要是人力劃槳木船,在船首帶有撞角,作戰方式是接觸戰。先使用撞角將敵船撞傷,然后手持利刃的士兵迅速跳到敵人的戰船上展開白刃格斗,直到將敵人趕盡殺絕、奪取對方的戰船為止。
到了公元16世紀,火炮開始在掛滿風帆的戰船上使用。船與船之間的戰斗也由于使用火炮而拉開了距離。作戰雙方使用以風為動力的帆船,遠遠地擺開陣式,舷側對舷側地用炮打得你死我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戰船得到了飛速發展,出現了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艇等各種戰艦?,F代海戰已經從水面變成了水下、水面、空間的三維立體戰爭。
1.1.2 軍艦與民用艦只的區別
●軍艦裝備有武器:在戰斗艦艇上,通常會裝備有艦載機、艦炮、導彈、魚雷和水雷等武器裝備,輔助戰斗艦艇則通常裝備有重機槍和小口徑速射炮等自衛武器。
●軍艦的桅桿上裝有大量電子設備天線:在軍艦的桅桿上安裝有各種用于作戰的雷達、無線電和敵我識別器等多種電子裝備的天線,這些天線看起來會比較顯眼。
●軍艦艦體上的油漆與民用船舶不同:在海軍軍艦艦殼上通常漆有藍灰色油漆,而陸軍的軍艦則一般漆上草綠色油漆。海軍戰斗艦艇的艦尾一般會懸掛海軍旗,輔助戰斗艦艇則掛國旗。
所以,艦體甲板上裝備有武器,艦船外表漆有藍灰色油漆或草綠色油漆,艦尾懸掛海軍旗或國旗,且桅桿上裝有無線電、雷達、敵我識別器等多種電子裝備天線的艦船通常為軍艦。
1.1.3 軍艦動力系統
軍艦上的動力裝置由主機和輔機所組成,其中主機是軍艦的心臟。動力裝置依主機類型可分為柴油機動力裝置、燃汽輪機動力裝置、蒸汽動力裝置、核動力裝置及由不同類型主機組成的聯合動力裝置。
目前軍艦動力系統主要分為常規動力和核動力兩類?,F代艦艇采用的常規動力主要有燃氣輪機、蒸汽輪機和柴油機等類型。
常規動力的艦艇相對于核動力艦艇在經濟性和技術要求上有一定的優勢,而且軍艦在被擊毀后不會像核動力軍艦那樣有污染大片水域的危險。
不過,核動力軍艦也有功率大、續航力強和航速快等優點,特別是對于遠洋作戰的艦艇而言,續航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戰術技術性能,而核動力正好可以滿足這一需求。目前世界上現役中使用核動力的軍艦主要為航空母艦和潛艇。
核動力軍艦都使用綜合電力系統,由核反應堆提供熱量加熱蒸汽,驅動輪機,而蒸汽輪機使發電機發電,然后再根據需要將電能合理分配到全艦使用。
小知識:
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為美國1954年建造的“鸚鵡螺”號,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美國于1961年建造的“長灘”號,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是美國于1961年建造的“企業”號,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是蘇聯于1959年首航的“列寧”號。
1.1.4 現代軍艦的武器系統
現代軍艦的攻擊、防御手段眾多,其武器裝備包括導彈、魚雷、水雷、艦炮、艦載機和近程防御武器系統等。
1.導彈
●反艦導彈:反艦導彈是一種專門用于攻擊水面艦艇的導彈,反艦導彈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時德國于1943年利用轟炸機投擲了Fritz X與Hs 293這兩種導彈攻擊盟軍的艦艇。
現代成功運用導彈擊沉敵方艦船的著名案例有:1967年埃及發射蘇聯制造的冥河導彈擊沉以色列驅逐艦;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中阿根廷戰機發射飛魚反艦導彈擊沉英國“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
反艦導彈作為軍艦攻擊敵方水面艦艇的主要手段之一,備受世界各國海軍重視。在過去的10年中,西方國家在反艦導彈的發展上主要是對現有的亞音速導彈進行改進,其改進的重點放在軟件和新型導引頭的研制方面,以此提高導彈的生存能力。西方國家著名的反艦導彈有美國魚叉反艦導彈和法國飛魚反艦導彈等。
而俄羅斯在反艦導彈的發展上則與西方國家恰好相反,俄羅斯側重于研制大型的超音速反艦導彈。俄羅斯著名的反艦導彈有寶石反艦導彈、白蛉-E反艦導彈和俱樂部反艦導彈等。
●艦空導彈:艦空導彈是指從軍艦上發射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它是軍艦主要的防空武器,與軍艦上的水平穩定系統、探測跟蹤系統、指揮控制系統、發射系統等一同構成了艦空導彈武器系統。
艦空導彈按射程可以分為遠程艦空導彈、中程艦空導彈和近程艦空導彈;按射高可分為高空艦空導彈、中空艦空導彈、低空艦空導彈;按作戰使用可分為艦艇編隊防空導彈和單艦艇防空導彈。
艦空導彈的最大射程可超過100千米,最大射高達20千米以上,飛行速度達數倍音速。艦空導彈的動力裝置大多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也有一些艦空導彈使用沖壓噴氣發動機。制導方式有遙控制導、尋的制導和復合制導等多種。
小知識:
導彈的熱發射,就是導彈發動機在發射艙內點火把導彈推出艙;導彈冷發射,就是把導彈彈射到空中后導彈發動機點火,開始工作。
目前,垂直發射的艦空導彈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海軍裝備的主流。相較傳統發射方式,垂直發射有反應時間快、發射率高、可全方位發射、結構簡單可靠、儲運箱標準化、重量輕、體積小和易于改進等優點。
在近程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的發射方式上,目前有熱發射和冷發射兩種,美國多采用熱發射方式,而俄羅斯則偏向冷發射。美國采用熱發射方式的初衷是采用最簡潔的方法將現有近程導彈改成垂直發射,不過,由于使用導彈發動機直接熱發射會造成射程上的損失,所以一些采用熱發射方式的垂直發射系統會給導彈加裝一級起飛發動機艙段,此艙段還具備增程的作用。而俄羅斯由于是全新的系統,所以不需要考慮對現有的導彈進行折衷。
小知識:
馬赫數以奧地利物理學家馬赫命名,定義為物體速度與音速的比值,即音速的倍數。如2馬赫,就是指2倍音速。音速為340米/秒,合1224千米/小時。
●反潛導彈:反潛導彈是指從水面艦艇或潛艇發射的攻擊潛艇的導彈。反潛導彈由制導系統、戰斗部、運載殼體和動力裝置等部位組成。
反潛導彈的戰斗部主要有兩個種類,一類是以自導魚雷作為戰斗部,也叫“火箭助飛魚雷”;另一類則是采用核深水炸彈作為戰斗部。以魚雷作為戰斗部的反潛導彈在導彈發射飛抵預定地點后,火箭脫離,魚雷利用降落傘減速后入水,入水后解脫降落傘并按預定程序搜索、跟蹤和攻擊目標。采用核深水炸彈的導彈在火箭脫離后,戰斗部入水下沉至預定深度爆炸。
2.魚雷
魚雷是一種在接近水面的位置或水面下航行的具備自我行走能力的用以攻擊水面或水下目標的武器。它既可以從潛艇、軍艦上發射,也可以由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等載具發射。
魚雷有“水中導彈”之稱,現代魚雷具備航程遠、航速快、隱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壞性強的特點。它既可以用于攻擊水面戰艦和水下潛艇,也可以用于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等。
3.水雷
水雷是一種放置在水中的針對艦艇或潛艇的爆炸裝置。它與深水炸彈的不同之處在于,水雷是預先施放于水中的,由艦艇靠近或接觸而引發,深水炸彈則是使用時臨時發射。水雷的作用很大,既可以在進攻中封鎖敵方的港口和航道,限制敵方艦艇的行動;也可以在防御中保護本方的航道和艦艇,為其開辟安全區域。水雷的鋪設也非常方便,既可以由專門的布雷艦艇施放,也可以由飛機、潛艇等載具施放,甚至還能夠在己方控制的港口內手工施放。
小知識:
國際法規定,當戰斗的一方鋪設水雷時,必須明確宣告其范圍,以便民用船只避開。
水雷的造價相對來說比較便宜,不過現在也研制出了造價高達上百萬美元的水雷,這種水雷通常裝備有復雜的傳感器,而且戰斗部往往采用小型導彈或魚雷,其智能化程度較高。
由于水雷有造價低和易于鋪設的特點,使其成為非對稱戰爭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武器。而且水雷的清掃成本是鋪設成本的10~200倍,所以,直到今天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鋪設的水雷仍未被清除。
清除水雷小知識:
水雷中的錨雷(一種早期觸發水雷,固定在一定深度,要與敵方艦船相撞才會引爆)和漂浮水雷容易處理,但是沉底魚雷就很難處理了。
蛙人小知識:
蛙人是海軍陸戰隊的精華,無論是軍事素質還是意志品質,樣樣都是一流的。
4.艦炮
艦炮是指安裝在艦艇上的火炮,可用于攻擊海上、岸上和空中目標。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艦炮是軍艦最重要的武器裝備。直到現在,艦炮依然是軍艦武器裝備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艦炮一般為加農炮,其配置方式分為有炮塔和無炮塔兩種,每一座炮塔既可以配屬一門火炮,也可以配屬兩門、三門或更多的火炮。
現代常見的艦炮口徑主要為20毫米、30毫米、37毫米、40毫米、76毫米、100毫米、127毫米和130毫米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戰列艦裝備的艦炮口徑超過400毫米,例如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的主炮口徑為406毫米,日本大和級戰列艦的主炮口徑更是達到了460毫米。
5.艦載機
艦載機是指由水面艦艇攜帶,可從艦艇上起飛執行任務的軍用飛機。它主要有兩種形態,一種類似水上飛機,另一種是陸基操作飛機形態。
早期的艦載機主要配備在大型軍艦上,例如戰列艦和巡洋艦等,主要擔任搜索和射擊觀測任務。這種艦載機的外形和水上飛機非常相似,平常搭載于軍艦的發射滑軌上或是機庫中。起飛時利用油壓、火藥、蒸汽或者是其他力量彈射出去,在任務執行完畢后,利用機身上的浮筒降落在軍艦附近的海面,然后利用軍艦甲板上的起重機回收。隨著火炮在軍艦中的地位降低,這類艦載機也隨之消失。
陸基操作飛機形態的艦載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只有固定翼機種,這類飛機可以在航空母艦的甲板上滑跑或是彈射起飛,并通過阻攔索或阻攔網降落。后來隨著直升機技術的成熟和“垂直升降戰機”的加入,使得該類艦載機不但可在航空母艦上起降,也可以在其他軍艦上使用。
小知識:
在現代的大中型軍艦上,反潛直升機幾乎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6.近程防御武器系統
近程防御武器系統(Close-In Weapon System,縮寫CIWS),簡稱近防系統,是一種安裝于艦船上的系統,用于偵測并摧毀來襲的反艦導彈或相關的威脅飛行物。
近程防御武器系統是戰艦防御反艦導彈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來襲導彈突破這個屏障,艦上官兵就只能祈禱來襲導彈落空或是忘記安裝戰斗部了。
一套近程防御武器系統通常由多個構件組成,包括電腦、雷達、多管速射炮和可進行方位性角度旋轉的炮座等。目前世界上知名的近程防御武器系統有美國的密集陣(Phalanx)系統、荷蘭的守門員(Goalkeeper)系統、以色列的臺風(Typhoon)系統、意大利的標槍(Dardo)系統與米利亞德(Myriad)系統、俄羅斯的AK-630系統與卡什坦(Kashtan)系統、西班牙的梅洛卡(Meroka)系統和土耳其的海天頂(Sea Zenith)系統等。
1.2 軍艦分類
1.2.1 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英文名為Aircraft Carrier,常簡稱為“航母”,是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并作為其海上活動基地的大型水面戰斗艦艇,其艦體通常擁有巨大的甲板和坐落于左右其中一側的艦島。航母是航空母艦戰斗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他船只為其提供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掩護和遠程打擊。如今,航母已是現代海軍的標志,也是大型海戰最重要的艦艇之一。
由于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印度、巴西、意大利、泰國和西班牙等國擁有或計劃建造航空母艦,其中美國海軍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母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超過80%,其相關科技也走在前列。
1.2.2 戰列艦
戰列艦英文名為Battleship,也被稱為戰斗艦或主力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作為主要攻擊手段,并擁有厚重裝甲,具備強大防護力的大噸位海軍作戰艦艇。
戰列艦自19世紀60年代出現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末期逐漸衰落為止,期間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不過,隨著導彈的出現,火炮在軍艦上的作用大幅降低,而主要依靠大口徑火炮作戰的戰列艦自然被淘汰。
戰列艦曾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復雜、最龐大的武器系統之一,它從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極盛時期,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極度重視。
20世紀90年代,隨著美國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的退役,除一些戰列艦當做紀念艦保存下來以外,戰列艦的影子全部消失,完全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航空母艦。
1.2.3 巡洋艦
巡洋艦英文名為Cruiser,是一種在火力、排水量和裝甲防護等方面僅次于戰列艦的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它擁有同時對付多個作戰目標的能力,并能勝任多種任務。歷史上,巡洋艦一開始是指可以獨立行動的戰艦,而與此相對的驅逐艦則需要其他船只的協助才行,不過,隨著戰列艦的消失,巡洋艦的凋零,現在這個區分已經消失了。
巡洋艦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30000噸,在導彈普及之前以火炮作為主要攻擊手段?,F代的巡洋艦則裝備有導彈、火炮、魚雷等多種武器,有些巡洋艦還可攜帶一架或多架反潛直升機,部分巡洋艦還采用了核動力裝置。
隨著海軍航空兵的崛起和導彈的普及與小型化,造價高昂、噸位龐大的巡洋艦的地位日漸衰落,其作用完全被驅逐艦代替。目前僅有美俄兩國擁有為數不多的巡洋艦。
1.2.4 驅逐艦
驅逐艦英文名為Destroyer,是一種多用途型軍艦,也是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海軍重要的艦種之一。其排水量通常在2000~10000噸之間,是一種可以裝備對空、對海、對潛等武器,具備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有“海上多面手”稱號。
現代的驅逐艦以導彈、魚雷和艦炮等武器為攻防手段,具有多種作戰能力。通常用于攻擊水面艦船、潛艇和岸上目標,并能執行艦隊防空、偵察、巡邏、警戒、護航和布雷等任務,是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建造數量最多的主戰艦艇之一。
1.2.5 護衛艦
護衛艦英文名為Corvette,是一種噸位比驅逐艦小的搭載輕武裝的水面艦艇,現代海軍護衛艦的排水量為2500~4000噸。
護衛艦曾被稱為護航艦或護航驅逐艦,武器裝備以中小口徑艦炮、導彈、魚雷、水雷和深水炸彈為主,是當前世界各國建造數量最多、分布最廣,且參戰機會最多的一種中型水面艦艇。
在現代世界各國的海軍編隊中,護衛艦是最重要的水面作戰艦艇之一,不過由于其噸位較小,自持力較驅逐艦弱,所以遠洋作戰能力要比驅逐艦差。護衛艦功能多,用途廣,可執行反潛、防空、護航、偵察、布雷、警戒巡邏、支援登陸和保障陸軍瀕海翼側等作戰任務。
1.2.6 潛艇
潛艇也叫潛水艇,英文名為Submarine,是一種能在水下運行的艦艇?,F代潛艇按動力可分為常規動力潛艇與核潛艇;按作戰使命分為攻擊潛艇與戰略導彈潛艇;按排水量分,常規動力潛艇可分為大型潛艇(2000噸以上)、中型潛艇(600~2000噸)、小型潛艇(100~600噸)和袖珍潛艇(100噸以下)四類,而核潛艇的排水量通常在3000噸以上,世界上最大的核潛艇——俄羅斯臺風級核潛艇水下排水量高達26500噸。此外,潛艇還可以按艇體結構分為雙殼潛艇、一殼半潛艇和單殼潛艇三種。
大型潛艇多為圓柱形外形,艇體中部通常設計有一個垂直結構的艦橋,早期被稱為“指揮塔”,在這個艦橋內安裝有感應器、潛望鏡、通信設備和控制設備等。不過,現代的一些專業潛艇和深海潛艇已經省去這個結構。
潛艇在軍事上的用途非常廣闊,可執行攻擊敵方軍艦或潛艇、突破封鎖、近岸保護、偵察和掩護特種部隊等任務。其在非軍事用途上也有著龐大的利用空間,例如勘探開采、科學偵測、維護設備、海洋科學研究、搶救財物、搜索援救、沉船打撈、水下旅游觀光等。
小知識:
核潛艇是指依靠核反應堆作為動力來源的潛艇,有攻擊型核潛艇、巡航導彈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三類。
1.2.7 補給艦
補給艦是用于向航母戰斗編隊或艦船供應正常執勤所需的燃油、彈藥、食品、備件等各種補給品的軍艦,包括艦隊油船、綜合補給艦和快速戰斗支援艦等類型。
補給艦通常僅配備自衛武器,沒有強大的火力。一般會配備重機槍(12.7毫米)、小口徑火炮/高炮、點防御短程艦空導彈以及魚雷誘餌等武器。
小知識:
海軍艦船速度是以節為單位的,如25節、30節等,1節=1海里/小時,1海里=1852米,30節=30海里/小時≈56千米/小時。
1.2.8 導彈艇
導彈艇又稱導彈快艇,英文名為Missile Boat,是以反艦導彈為主要武器,用于近海作戰的小型戰斗艦艇。除了執行攻擊任務以外,也可擔負巡邏、警戒、反潛、布雷等其他任務,它已經取代過去魚雷艇在水面作戰中的角色。
自20世紀50年代末問世以來,導彈艇在第三次中東戰爭及其后的局部戰爭中得到了廣泛運用,戰果顯赫,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
導彈艇上通常裝有反艦導彈2~8枚,有的還加裝20~76毫米口徑艦炮,噸位較大的快艇還可能配備魚雷、水雷、深水炸彈和艦空導彈等。搭配的傳感系統有搜索、探測、武器控制、通信導航、電子作戰等系統。
1.2.9 登陸艦與登陸艇
登陸艦是能運送登陸部隊、坦克、車輛和火炮等武器裝備進行遠洋航行的船只,一般滿載排水量在1萬噸左右。
登陸艇是一種小型兩棲艦艇,它是為輸送登陸部隊及其武器裝備、補給品登陸而專門制造的艦艇。登陸艇吃水淺,機動靈活,可深入到登陸艦不能到達的淺水區和岸灘登陸。
登陸艇的艇首設有與艇同寬的首門兼跳板,裝載艙為敞開式,裝備有機槍或小口徑艦炮。
20世紀70年代,出現氣墊登陸艇,具有較高的航速和獨特的兩棲性,是理想的登陸工具。
1.2.10 掃雷艦
掃雷艦英文名為Minesweeper,是專用于搜索和排除水雷的艦艇。主要擔負開辟航道、登陸作戰前掃雷以及巡邏、警戒、護航等任務。
小知識:
大型掃雷艦,排水量600~1000噸,航速14~20節,可掃除布設在50~100米水深的水雷。中型掃雷艦排水量500~600噸,航速10~15節,可掃除30~50米水深的水雷。小型掃雷艇,排水量在400噸以下,航速10~20節,用于掃除淺水區的水雷。
1.2.11 魚雷艇
魚雷艇英文名為Motor Torpedo Boat,是以魚雷為主要武器,用于近海作戰的小型戰斗艦艇。除了執行攻擊任務以外,也可擔負巡邏、警戒、反潛、布雷等其他任務。
小知識:
魚雷于1866年研制成功。1887年俄國艦艇向土耳其2000噸的艦船發射魚雷,將其擊沉。這是魚雷第一次用于海戰。魚雷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顯身手,在1950年后很多作用被導彈所取代?,F代魚雷有速度快、航程遠、命中率高、隱蔽性好等特點,可以說是水中“導彈”。
魚雷艇噸位小,航速高,機動靈活,排水量通常為數十噸至數百噸,航行速度30~40節,有的可達50節,續航能力500~3000海里。艇上裝有魚雷2~4枚,有些艇還加裝20~76毫米口徑艦炮,噸位較大的艇還可能配備水雷、深水炸彈等。搭配的傳感系統有搜索、探測、武器控制、通信導航、電子作戰等系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射程、航速均遠超魚雷的反艦導彈日漸活躍于戰場,魚雷艇逐漸被新式導彈艇所取代,在各國海軍所列裝的艦艇中退役。不過,在一些國家,老舊的魚雷艇仍繼續服役。
1.2.12 布雷艦
布雷艦是一種用于在基地和港口附近、航道、近岸海區以及江河湖泊布設水雷的軍艦,一般分為遠程布雷艦和基地布雷艦兩種。
布雷艦設有水雷艙、雷軌和布雷操縱臺,裝備有自衛武器和較完善的導航設備,布雷定位精度較高,但防御力較弱。
1.2.13 巡邏艇
巡邏艇(Patrol Boat)是以重機槍為主要武器,用于近海作戰的小型戰斗艦艇??蓳撗策?、警戒、布雷等任務。巡邏艇在許多國家的軍隊中已不配備,而是用在海關、邊防、警務等領域,用于查緝的日常勤務。
巡邏艇噸位小,航速高,機動靈活。有些艇還加裝20至76毫米口徑艦炮,噸位較大的艇還可能配有水雷、深水炸彈等。搭配的傳感系統有搜索、探測、武器控制、通信導航、電子作戰等系統。
1.2.14 訓練艦
訓練艦是供海軍院校學員或艦艇人員進行海上訓練實習的勤務艦船,也稱練習艦或教練艦。訓練艦出現于19世紀中期,有專門設計建造的,也有用其他艦船改裝的。
1.2.15 指揮艦
指揮艦是用于海上作戰指揮的艦艇,用以解決海上聯合作戰的指揮問題。主要作用是對作戰中的防空、反潛、反艦兵力及航渡中的登陸編隊實施指揮。
1.3 軍艦性能指標
小知識:
一般把排水量在1萬噸以上的艦只稱為大型艦艇,如航母、巡洋艦、登陸艦等。把4000~10000噸的艦只稱為中型艦艇,如驅逐艦等。把排水量4000噸以下的稱為小型艦艇,如近海驅逐艦與護衛艦等。
1.3.1 排水量
排水量(Displacement)是指船舶在一定狀態下的總重量,它通常以噸(t)為單位。排水量也可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即排開水的重量。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水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等于其所排開水的重力,而浮在水中的船舶在垂直方向上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相平衡,大小相等,也就是說船舶的重量等于其排開水的重量。
不同水域的水的密度是有差異的,海水的密度約為1025kg/m3,而淡水的密度約為1000kg/m3。
排水量可分為輕載排水量、標準排水量、正常排水量、滿載排水量和超載排水量等多種情況。
1.輕載排水量
輕載排水量也叫輕排水量或空載排水量,是船舶本身重量加上船員以及必要的給養物品之后的重量總和,它是船舶最小限度的重量。對于軍艦來說,它主要包含艦體、武器裝備和機器設備,不包括人員、給養、燃油、彈藥、滑油、淡水和備用鍋爐水等人員物資設備。
2.標準排水量
標準排水量是指包含了艦體、人員、機器設備、武器彈藥、給養和淡水,但不包含燃油、滑油、備用鍋爐水的船舶排水量。
3.正常排水量
正常排水量是在標準排水量的基礎上再加上半數的滑油、燃油和備用鍋爐水等,也就是船舶出廠航行試驗時的狀態。
4.滿載排水量
滿載排水量也叫重排水量,是船舶載客、載貨之后吃水達到最高載重線時的重量,也就是船舶最大限度的重量。
對于運輸船舶而言,滿載排水量是船舶裝足貨物、旅客、燃料、淡水和供應品之后,具有規定的安全干舷時的排水量。
5.超載排水量
超載排水量也叫最大排水量,是船舶在滿載排水量的基礎上再加上裝滿所有儲藏空間的備用燃油、備用滑油、備用鍋爐水后的總排水量。
1.3.2 航速
航速是指艦船在單位時間內所航行的里程,是以海里/小時來計算的,簡稱節。“節”對應的英文為“Knot”,是指地球子午線上緯度1分的長度。
小知識:
1海里等于1852米,也就是說1節=1海里/小時=1852米/小時,接近2千米/小時。
航速是軍艦最重要的戰術技術性能之一,航速有最大航速、全速、巡航航速、經濟航速和最小航速幾種。
最大航速是指艦船主動力裝置以最大功率運轉時所達到的速度;全速為主動力裝置以額定總功率運轉時所達到的速度;巡航航速是艦船巡航時常用的速度,通常同型艦船規定一種主機航速作為巡航航速;經濟航速是指燃料消耗最小時的速度;最小航速是指船舵能發揮操縱作用下的最低速度。
小知識:
航空母艦的航速普遍在30節以上,其他現代艦艇的航速普遍在35節左右,氣墊船的航速最快能達到50節。航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比較重要,因為那時主要靠戰艦上的火炮和魚雷在作戰。
此外,潛艇的航速還分為水上航速、水下航速和通氣管航速三種。
1.3.3 吃水
吃水是指船舶浸在水中的深度,它不是固定的。吃水深度根據船舶設計上的差異而深淺不一,吃水深度不僅取決于船舶和船載所有物品的重量,還取決于船舶所處水域的水的密度。
船舶的吃水分為設計吃水和結構吃水,結構吃水要比設計吃水大。吃水是船舶設計時通過穩性計算和結構計算而得出的,穩性計算保障船舶運營過程中的穩性安全,而結構計算則保障船舶運營過程中的結構安全。
1.3.4 續航距離
續航距離是指船舶中途不補充燃料可以運行的最大距離,這是軍艦的重要戰術技術性能之一。
艦艇在巡航速度下的最大續航距離為續航力。在該速度時,艦艇的油耗會降到較低狀態,可支持較遠的航程。不過,在作戰環境下,軍艦不可能一直以巡航速度行駛,所以續航力并不是絕對固定的,但是有經驗的艦長會根據實際油耗情況來掌握補給時機。
艦艇續航力以海里為單位計量。續航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機械、設備等的持續工作時間,可通過改進船體的線型,降低艦艇航行阻力和降低動力裝置的燃料消耗率來提高續航力。
相較常規動力而言,采用核能為動力的艦艇的續航力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幾乎是無限的,在更換一次核燃料后它們往往可使用數年至數十年。
1.3.5 自持力
小知識:
航空母艦、巡洋艦的自持力為30~80晝夜;驅逐艦為10~30晝夜;護衛艦為5~15晝夜;登陸艦為3~30晝夜;潛艇為60~90晝夜。
艦艇自持力也叫“艦艇自給力”,是艦艇重要的戰術技術性能之一,特別是對于遠海作戰的大中型艦艇和潛艇而言,自持力的優劣決定軍艦可連續作戰的能力,從而直接影響到軍艦的作戰效能。
自持力是艦艇一次裝足設定武器裝備、淡水、燃油、食品等物資后中途不進行補給,可連續在海上活動的最長時間。自持力的單位為晝夜,例如某型驅逐艦的自持力為30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