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恨著恨著就愛上了:杜子建謬論集
- 杜子建
- 2653字
- 2019-01-09 15:50:59
誰的年輕不腦殘
懷揣夢想的人正趕往北京
現在整個中國是一個大遷徙的社會,而這個遷徙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了,從中國第一批大學生高考開始,到中國的第一批下海,再到中國的農民工的第一次外流。
整個中國是大遷徙的環境,由這個大遷徙的環境再去回看的時候,會發現我們在不斷地提到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我們有沒有換一個詞去想一想“留守父母”?當我們在大學念書的時候,他們在家里也是留守狀態的,我們有時候要進行一些回思和互動,尤其要在夜里的時候想一下。
完成夢想的人離開北京了,在夢想中掙扎的人還留守在北京,而懷揣夢想的人,正在趕往北京的路上。
#誰的年輕不曾腦殘?# 不要輕易把某些“粉絲黨”定義為“腦殘”。他們只是暫時的心智不全,是年輕時必有的人格之一。誰的年輕都曾腦殘過,就如我20來歲以最腦殘的方式把四個男人揍倒在地并為此坐牢一樣。我相信這群“被腦殘”的年輕人在十年之后都會優秀起來,他們一定如我那樣,對年輕的愚蠢報以憨笑懊悔。年輕人每成長一步,都會發現一個傻X的自己脫竅而去。每走一步,都會感慨:原來昨天的我,竟是那樣的腦殘啊!——這就叫成長。
“昨天你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你是誰,以及明天你將成為誰。”這句爛話流行好多年了,都是成功學那一套搞出來的,很多人把他奉為圭臬、當作簽名天天吆喝自己。問題是,你把這個經典背誦了很多年,你真的果然“成為誰”了么?你呢?你的自己呢?
當你心里能裝下一些事、裝下一些氣、裝下一些“不說”時,你就長大了。
蠢貨總比智者的意外多
#我# 人生一條線:求知(18歲前)、明理(22歲)、懂事(25歲)、選夢(28歲)、擇業(30歲)、識人(32歲)、成家(35歲)、入世(40歲)、混世(45歲)、玩世(55歲)、出世(60)、終老。人生好忙啊!
少年總比老年的意外多,蠢貨總比智者的意外多。其實沒有意外,只有不意之外。“意外”越多的人,智商越低。
#長大# 20歲,我喜歡說“絕對沒問題”;30歲,我喜歡說“保證沒問題”;35歲,我喜歡說“應該沒問題”;40歲,我改說“不完全保證”;45歲,我改說“試試看”;現在,我說的更多的是“盡力吧”。
年紀越小,說話越大;年紀越大,說話越小。經歷越多,道理越少;經歷越少,道理越多。這是正確的廢話,但未必人人知道。
年輕時候很多的理想其實是夢想,甚至于很多的理想是超越夢想變成幻想的,因為它更多的時候是在不切實際的期待中定義未來。所以,與其去規劃理想、規劃幻想、規劃夢想,還不如規劃自己的興趣,當你的興趣在某一個關鍵點上的時候,你要建立這個興趣的知識模塊并找它周邊的支撐點。
#致青春# 但凡遇到糾結的問題,先在自己能力極限之內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就找朋友解決,朋友也解決不了的那就放棄——只要不是死人的問題都不是大問題。該吃吃該睡睡,太陽照常升起。當你老了你終將明白,年輕時所謂的“問題”,都不過是青春期的自尋煩惱。
年輕人,學會判斷力,是成熟的第一個標志。
#說成熟# 成熟,不是你懂得了多少大道理,而是理解了更多小矛盾;成熟,不是你結交了多少相投的人,而是接納了更多不合的人;成熟,不是你可以從事偉大的事,而是可以專心卑微的事;成熟,不是你可以改變世界,而是可以改變自己;成熟,不是你發現自己多聰明,而是知道了自己多愚蠢;成熟,也不是你執著地抓取了多少,而是你輕松地放開了多少。
年輕人,不要太完美
年輕人,從24歲開始,你拿出10年來輸,輸10年,輸到34歲,你能輸掉什么?你能得到什么?有什么好怕的?
我最值得年輕人學習的地方,不是所謂的成功、不是知名度、不是忽悠、不是賺錢,而是我人生轉折后18年來的激情,我一直充滿激情地生活著,年年月月、日日夜夜,我樂觀、積極、豁達、開朗、鉆研、爽朗大笑、痛快罵人、灑脫而來、隨性而去。我最大的優點:生動著,每一天。
建議年輕人要活出一個主題,活出一個關鍵詞,人生,只要找到一個關鍵詞,就足夠了。
#分享給年輕人# 如果你不握緊拳頭,你就不知道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如果你不咬緊牙關,你就不知道自己的堅持到底有多狠;如果你不跺腳而起,你就不知道自已的果決到底有多正確;如果你不瞪眼,你就不知道自己的內心到底有多強大。年輕,最強悍的競爭力只有兩個字——行動!
還未畢業的學生總是問我看什么銷售類的和營銷類的書最好。我說句不客氣的,就你們的知識結構而言,市場上任何一本爛書都對你有效(出版社會幫你過篩子的)。再不客氣一點,你得學會不花錢,到圖書館和新華書店去蹭書讀。一待一天,學到幾句是幾句。然后,你就牛X了。不花錢,別挑食。
#這一貼至少救出了25個人# 迷茫,就是不想做小事,只想做大事;不想做手邊的事,只想做天邊的事;不想做煩瑣的事,只想做繁榮的事。其實人生沒有迷茫,有的只是對自己的高估。把自己看高了,是一件很傻X的事情!迷茫,其實就是“裝迷茫”。別再裝了,且把自己看低,腳踏實地,這病就好了。
你做不得小事,只想做大事、做舒服事、做光鮮事、做虛榮事、做賺大錢事;我最看不上你這樣的人,真要給你一個大事、光鮮事、舒服事你真做得了么?安心做好小事,才能做成大事。
沒有所謂的狗屁的迷茫,只有心不定。
把自己看低,腳踏實地
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臨淵羨魚、愁腸滿懷的習慣真是要不得。偌大的社會,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茅坑。我老娘說“十八歲的漢子周歲的馬”,也就是說但凡你過了十八歲,就該當家了吃苦了,別光顧自己,你有一家子責任。每天好高騖遠,從不看看自己的斤兩貨色,抱著理想在深夜痛哭的無一不是傻X。
#距離# 不要學習比你成功10000倍的人;不要羨慕比你富1000倍的人;不要追隨比你聰明100倍的人;不要嫉妒比你優秀10倍的人;不要忽視跟你一樣艱難的人;不要鄙視比你窮苦10倍的人;不要冷落比你孤單100倍的人;不要嫌棄比你弱勢1000倍的人。珍惜眼前人,愛護身邊人,感恩罵你的人,敬畏年老的人。
#建議年輕人# 每天思考一個詞,用一年時間,把這幾個詞搞懂一點點;三觀正,人生明——苦樂、悲喜、榮辱、生死、正邪、是非、善惡、好壞、對錯、輸贏、成敗、得失、主次、大小、高低。
對年輕人多說一句:在你們的心智、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熟之前,在他人爭議的話題之下多看、少說、更別張口就罵,先看看那些年紀偏大、心智成熟的老家伙們都什么態度,多看看爭議雙方的各種言辭、品格、論據,然后多學。不輕易下口才是學會成長的正道(學我吧,只觀察爭議,不介入爭議)。
當你翻過一座山,你才會知道你原來的視野是多么狹窄。
正視自己的能力,更要審視自己的能量,有時候不是能力在決定成敗,而是能量。你的能量有時候比能力更讓你氣短。
個人進步,是從發現和閱讀自己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