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成長的滋味(2)

老人,全身都疼痛。還好“皺紋”是不痛的,否則……

我怎么面對自己之將老,安德烈?

我已經開始了,親愛的。我坐在電腦前寫字,突然想給自己泡杯茶,走到一半,看見昨天的報紙攤開在地板上,彎身撿報紙,拿到垃圾箱丟掉,回到電腦邊,繼續寫作,隱隱覺得,好像剛剛有件事……可是總想不起來。

于是你想用“智慧”來處理“老”。

“老”,其實就是一個敗壞的過程,你如何用智慧去處理敗壞?安德烈,你問我的問題,是所有宗教家生死以赴的大問啊,我對這終極的問題不敢有任何答案。只是開始去思索個人的敗壞處理技術問題,譬如昏迷時要不要急救,要不要氣切插管,譬如自身遺體的處置方式。這些處理,你大概都會在現場吧──要麻煩你了,親愛的安德烈。

反問二:你是個經常在鎂光燈下的人。死了以后,你會希望人們怎么記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記得:一、你的讀者;二、你的國人;三、我。

怎么被讀者記得?不在乎。

怎么被國人記得?不在乎。

怎么被你和菲力普,記得?

安德烈,想象一場冰雪中的登高跋涉,你和菲力普到了一個小木屋里,屋里突然生起熊熊柴火,照亮了整個室內,溫暖了你們的胸膛。第二天,你們天亮時繼續上路,充滿了勇氣和力量。柴火其實已經滅了,你們帶著走、永不磨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嘗在乎你們怎么記得它呢?

可是我知道你們會記得,就如同我記得我逝去的父親。有一天,你也許走在倫敦或香港的大街上,人群熙來攘往地流動,也許是一陣孩子的笑聲飄來,也許是一株紫荊開滿了粉色的花朵在風里搖曳,你突然想起我來,腳步慢下來,然后又匆匆趕往你的會議。那時,我化入虛空已久。遺憾的是,不能像童話一樣,真的變成天上的星星,繼續俯瞰你們的后來。

可是,果真所有有愛的人都變成了天上的星星繼續俯瞰──哇,恐怖啊。不是正因為有最終的滅絕,生命和愛,才如此珍貴,你說呢?

再這樣寫下去,就要被你列入“Kitsch十大”排行榜了。

反問三:人生里最讓你懊惱、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哪一件事,或者決定,你但愿能重頭來起?

安德烈,你我常玩象棋。你知道嗎,象棋里頭我覺得最“奧秘”的游戲規則,就是“卒”。卒子一過河,或動或靜都沒有回頭的路。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我發現,人生中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不回頭的“卒”。

反問四: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頓的,是什么時候?什么事情?

對不起,你每一次抽煙,我都這么想。

反問五:你怎么應付人們對你的期許?人們總是期待你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獨特見解,有“智慧”、有“意義”的。可是,也許你心里覺得“老天爺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或者你其實很想淘氣胡鬧一通。基本上,我想知道:你怎么面對人家總是期待你有思想、有智慧這個現實?

安德烈,一半的人在贊美我的同時,總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判我。我有充分機會學習如何“寵辱不驚”。至于人們的“期待”,那是一種你自己必須學會去“抵御”的東西,因為那個東西是最容易把你綁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說話,傻就不假裝聰明。你現在明白為何我推掉幾乎所有的演講、座談、上電視的邀請吧?我本來就沒那么多知識和智能可以天天去講。

反問六:這世界你最尊敬誰?給一個沒名的,一個有名的。

沒名的,我尊敬那些扶貧濟弱的人,我尊敬那些在實驗室里默默工作的科學家,我尊敬那些抵抗強權堅持記載歷史的人,我尊敬那些貧病交迫仍堅定把孩子養成的人,我尊敬那些在群眾鼓噪中仍舊維持獨立思考的人,我尊敬那些愿意跟別人分享最后一根蠟燭的人,我尊敬那些在鼓勵謊言的時代里仍然選擇誠實過日子的人,我尊敬那些有了權力卻仍舊能跪下來親吻貧民的腳指頭的人……

有名的?無法作答。從司馬遷到斯賓諾莎,從蘇格拉底到甘地,從華盛頓到福澤諭吉,值得尊敬的人太多了。如果說還活著的,你知道我還是梁朝偉的粉絲呢。

反問七:如果你能搭“時間穿梭器”到另一個時間里去,你想去哪里?未來,還是過去?為什么?

好,我想去“過去”,去看孔子時期的中國,而那也正是蘇格拉底時期的歐洲。我想要知道,人在純粹的星空下是如何做出偉大的思想的。我想走遍孔子所走過的國家,去穿每一條巷子,聽每一戶人家從廚房傳出來的語音,看每一場國君和謀士的會談;我想在蘇格拉底監獄的現場,聽他和學生、友人的對話,觀察廣場上參政者和公民的辯論,出席每一場露天劇場的演出,看每一次犯人的行刑。我想知道,在沒有科技沒有燈光的土地上,在素樸原型的天和地之間,人,怎么做愛,怎么生產,怎么辯論,怎么思索,怎么超越自我,怎么創造文明。

但是,我也想到未來,到二0三0年,那時你四十五歲,弟弟四十一歲。我想偷看一下,看你們是否幸福。

但是,還是不要比較好。我將──不敢看。

反問八:你恐懼什么?

最平凡、最普通的恐懼吧。我恐懼失去所愛。你們小的時候,放學時若不準時到家,我就幻想你們是否被人綁走或者被車子撞倒。你們長大了,我害怕你們得憂郁癥或吸毒或者飛機掉下來。

我恐懼失去所能。能走路,能看花,能賞月,能飲酒,能作文,能會友,能思想,能感受,能記憶,能堅持,能分辨是非,能有所不為,能愛。每一樣都是能力,每一種能力,都是可以瞬間失去的。

顯然,我恐懼失去。

而生命敗壞的過程,其實就是走向失去。于是,所謂以智慧面對敗壞,就是你面對老和死的態度了。這,是不是又回到了你的問題一?二十一歲的人,能在餐桌上和他的父母談這些嗎?

閱讀小助手

在《人生詰問》中,作者龍應臺對兒子提出的問題認真而坦誠地作答。龍應臺說,她媽媽是她的“老人學”,而她是她兒子的“老人學”。她贏得了兒子安德烈的感謝,因為她給兒子提供了面對人生的勇氣與底氣——一個人不要懼怕自己老去,應該接受這個人人都要面對的現實,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作者一共回答了兒子幾個問題?就每個問題和你的爸爸媽媽交流、探討一下吧。

王囡囡

文/豐子愷

認識作者

豐子愷(1898—1975),漫畫家、散文家和翻譯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畫集《護生畫集》等。

每次讀到魯迅《故鄉》中的閏土,便想起我的王囡囡。王囡囡是我家貼鄰豆腐店里的小老板,是我童年時代的游釣伴侶。他名字叫復生,比我大一二歲,我叫他“復生哥哥”。那時他家里有一祖母,很能干,是當家人;一母親,終年在家燒飯,足不出戶;還有一“大伯”,是他們的豆腐店里的老司務,姓鐘,人們稱他為鐘司務或鐘老七。

祖母的丈夫名王殿英,行四,人們稱這祖母為“殿英四娘娘”,叫得口順,變成“定四娘娘”。母親名慶珍,大家叫她“慶珍姑娘”,她的丈夫叫王三三,早年病死了。慶珍姑娘在丈夫死后十四個月生一個遺腹子,便是王囡囡。請鄰近的紳士沈四相公取名字,取了“復生”。復生的相貌和鐘司務非常相象。人都說:“王囡囡口上加些小胡子,就是一個鐘司務。”

鐘司務在這豆腐店里的地位,和定四娘娘并駕齊驅,有時竟在其上。因為進貨、用人、經商等事,他最熟悉,全靠他支配。因此他握著經濟大權。他非常寵愛王囡囡,怕他死去,打一個銀項圈掛在他的項頸里。市上凡有新的玩具、新的服飾,王囡囡一定首先享用,都是他大伯買給他的。我家開染坊店,同這豆腐店貼鄰,生意清淡;我的父親中舉人后科舉就廢,在家坐私塾。我家經濟遠不及王囡囡家的富裕,因此王囡囡常把新的玩具送我,我感謝他。王囡囡項頸里戴一個銀項圈,手里拿一枝[1]長槍,年幼的孩子和貓狗看見他都逃避。這神情宛如童年的閏土。

我從王囡囡學得種種玩意。第一是釣魚,他給我做釣竿,彎釣鉤。拿飯粒裝在釣鉤上,在門前的小河里垂釣,可以釣得許多小魚。活活地挖出肚腸,放進油鍋里煎一下,拿來下飯,鮮美異常。其次是擺擂臺。約幾個小朋友到附近的姚家墳上去,王囡囡高踞在墳山上擺擂臺,許多小朋友上去打,總是打他不下。一朝打下了,王囡囡就請大家吃花生米,每人一包。又次是放紙鳶。做紙鳶,他不擅長,要請教我。他出錢買紙,買繩,我出力糊紙鳶,糊好后到姚家墳去放。其次是緣樹。姚家墳附近有一個墳,上有一株大樹,枝葉繁茂,形似一頂陽傘。王囡囡能爬到頂上,我只能爬在低枝上。總之,王囡囡很會玩耍,一天到晚精神勃勃,興高采烈。

有一天,我們到鄉下去玩,有一個挑糞的農民,把糞桶碰了王囡囡的衣服。王囡囡罵他,他還罵一聲“私生子!”王囡囡面孔漲得緋紅,從此興致大大地減低,常常皺眉頭。有一天,定四娘娘叫一個關魂婆來替她已死的兒子王三三關魂。我去旁觀。這關魂婆是一個中年婦人,肩上扛一把傘,傘上掛一塊招牌,上寫“捉牙蟲算命”。她從王囡囡家后門進來。凡是這種人,總是在小巷里走,從來不走鬧市大街。大約她們知道自己的把戲鬼鬼祟祟,見不得人,只能騙騙愚夫愚婦。牙痛是老年人常有的事,那時沒有牙醫生,她們就利用這情況,說會“捉牙蟲”。記得我有一個親戚,有一天請一個婆子來捉牙蟲。這婆子要小解了,走進廁所去。旁人偷偷地看看她的膏藥,原來里面早已藏著許多小蟲。婆子出來,把膏藥貼在病人的臉上,過了一會,揭起來給病人看,“喏!你看:捉出了這許多蟲,不會再痛了。”這證明她的捉牙蟲全然是騙人。算命、關魂,更是騙人的勾當了。閑話少講,且說定四娘娘叫關魂婆進來,坐在一只搖紗椅子上。她先問:“要叫啥人?”定四娘娘說:“要叫我的兒子三三。”關魂婆打了三個呵欠,說:“來了一個靈官,長面孔……”定四娘娘說“不是”。關魂婆又打呵欠,說:“來了一個靈官……”定四娘娘說:“是了,是我三三了。三三!你撇得我們好苦!”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后來對著慶珍姑娘說:“喏,你這不爭氣的婆娘,還不快快叩頭!”這時慶珍姑娘正抱著她的第二個孩子(男,名掌生)喂奶,連忙跪在地上,孩子哭起來,王囡囡哭起來,棚里的驢子也叫起來。關魂婆又代王三三的鬼魂說了好些話,我大都聽不懂。后來她又打一個呵欠,就醒了。定四娘娘給了她錢,她討口茶吃了,出去了。

王囡囡漸漸大起來,和我漸漸疏遠起來。后來我到杭州去上學了,就和他闊別。年假暑假回家時,聽說王囡囡常要打他的娘。打過之后,第二天去買一支參來,煎了湯,定要娘吃。我在杭州學校畢業后,就到上海教書,到日本游學。抗日戰爭前一兩年,我回到故鄉,王囡囡有一次到我家里來,叫我“子愷先生”,本來是叫“慈弟”的。情況真同閏土一樣。抗戰時我逃往大后方,八九年后回鄉,聽說王囡囡已經死了,他家里的人不知去向了。而他兒時的游釣伴侶的我,以七十多歲的高齡,還殘生在這娑婆世界上,為他寫這篇隨筆。

筆者曰:封建時代禮教殺人,不可勝數。王囡囡庶民之家,亦受其毒害。慶珍姑娘大可堂皇地再嫁與鐘老七。但因禮教壓迫,不得不隱忍忌諱,釀成家庭之不幸,冤哉枉也。

[1]即支。

閱讀小助手

閱讀豐子愷的文章,將幫助兒童認識自己,了解歷史,認識社會。通過慶珍姑娘和王囡囡的遭遇,可以讓同學們更具象地了解封建社會是如何“禮教殺人”的。

這是一篇散文,但讀來頗像一篇短篇小說。思考一下:小說有哪三要素?在閱讀中,盡量透過文字揣摩人物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人物身世的理解與同情,進而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深入的思考。

年輕時去遠方漂泊

文/肖復興

認識作者

肖復興(1947—),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父親手記》,報告文學集《海河邊的小屋》等。

寒假的時候,兒子從美國發來一封E-mail,告訴我利用這個假期,他要開車從他所在的北方出發到南方去,并畫出了一共要穿越11個州的路線圖。剛剛出發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薩斯州的首府奧斯汀打來電話,興奮地對我說這里有寫過《最后一片葉子》的作家歐·亨利博物館,而在昨天經過孟菲斯城時,他參謁了搖滾歌星貓王的故居。

我羨慕他,也支持他,年輕時就應該去遠方漂泊。漂泊,會讓他見識到他沒有見到過的東西,讓他的人生半徑像水一樣蔓延得更寬更遠。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獨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車站等候換乘的火車,寂靜的站臺上只有寥落的幾個候車的人,其中一個像是中國人,我走過去一問,果然是,他是來接人。我們閑談起來,知道了他是從天津大學畢業到這里學電子的留學生。他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記憶猶新:“我剛到柏林的時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懷揣著僅僅10美元,他也敢于出來闖蕩,我猜想得到他為此所付出的代價,異國他鄉,舉目無親,風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運,也成為他的性格。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祥市| 兰西县| 玉门市| 竹北市| 吴桥县| 河津市| 潮安县| 塔河县| 友谊县| 延长县| 富阳市| 东城区| 汝城县| 石泉县| 蒙山县| 砚山县| 斗六市| 阜新市| 大渡口区| 通榆县| 潞城市| 葫芦岛市| 夹江县| 梁平县| 克山县| 察雅县| 福安市| 潼关县| 利川市| 杨浦区| 图们市| 桃园县| 宜阳县| 驻马店市| 衡东县| 小金县| 紫阳县| 琼结县| 聂拉木县| 永川市|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