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盜墓派別之分:北派南派,難分高低

分派別南北相當

中國古代盜墓賊,從地區上分,有南、北兩派,以長江為界。北派中又分出洛陽(河南)幫、關中(陜西)幫等很多派別,每幫各有“活動范圍”,外幫很難進來。一般情況下,各幫互不侵擾,各做各的。

“北派”以“巧力”見長,如盜洞打在何處(棺前、棺尾)、掘成何形(方洞、圓洞)都有講究,十分詭異。方口形的盜洞就是北派所創,因在陜西關中地區的黃土地上多見,圈內俗稱“關中式盜洞”。北派盜墓賊在工具的使用上特別講究,如洛陽鏟就是北派盜墓賊發明的,既是他們盜墓利用,也是他們盜墓絕技。

南派則以“巧技”見長,手段超強,通過自己或是祖傳的經驗,結合所掌握的堪輿理論來探穴盜寶,他們對中國古代的風水知識有獨到研究。北派發明洛陽鏟,南派則善于使用“望”、“聞”、“問”、“切”四法,此法便是南派中的“長沙幫”盜墓賊所總結,是他們慣用手段,當然也是絕技。

焦四屬于清代盜墓南派中的“廣東幫”,他能將古代“白事”中使用的風水術、望氣法等手段,運用得淋漓盡致,是位神奇的摸金高手,現代的盜墓者當望塵莫及,甘拜下風。

每一個盜墓團伙內總有一名“掌眼”的,掌眼起到現在工程項目中總工程師的作用,焦四就是這樣的一個“掌眼”。

他掌眼的本事了得,“觀風”、“望氣”、“聽聲”、“看土”樣樣在行。焦四不只有一雙“入地眼”,還有一雙“聽風耳”。通過“三聽一看”,焦四就能知道地下是否有墓,墓中是否有金銀玉石這些隨葬寶物,多還是少。

南北方地理環境和歷史傳承的差異,造成了北方和南方墓葬的不同。千百年來,南北方保持著各自的特點,傳承著兩種不同的文化。

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多為土坑墓。北方的中原地區以黃土為主,土質較黏,因此墓葬形制除土坑墓之外,還有洞穴一樣的土洞墓。南方地區由于土地沙質,土質比較松散,難以挖鑿洞穴,所以墓葬多為土坑墓。

先秦時期,禮制逐漸形成,等級規范化的同時,南北方墓葬文化特征的差異日漸明顯。兩周時期,北方除周王朝統轄區域外,主要諸侯國有三晉、秦國等,南方的諸侯國主要有楚國、吳越。三晉墓葬多為土坑豎穴墓,秦墓的最大特點是在地面向下挖一個豎穴,再在豎穴底部橫向挖墓洞來放置木棺。總的說來,北方的墓葬多是土坑、土洞墓,墓壙(kuàng)的周圍常常會開鑿小的墓室放置隨葬品,這是因為北方黃土質地黏稠,容易凝固,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此外,北方大型墓葬內經常有大量的礫石存放在木槨和墓壙之間,這是一種對墓葬的保護措施。南方地區的楚國墓葬對周邊文化影響深遠,長江中下游流域地區的墓葬都或多或少吸收了楚國的文化因素。楚墓最大的特點是木槨分做好幾個槨室,如君主墓葬的槨室為九個,大夫墓葬的槨室為七個,這些槨室根據位置的不同,存放不同的隨葬品。南方地區墓葬也有相對應的保護措施。由于南方地區水系發達,土壤中水分較多,木槨和墓主人尸體容易腐爛,所以大型墓葬中一般都會放置木炭,墓壙壁上也會一層青泥,其目的無外乎防腐。

兩漢時期,南北方墓葬仍持續著前代的差異,北方地區出現多墓室的墓葬,墓室之多有時可達十余個。南方地區則繼續流行多個槨室的土坑墓,著名的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便是多槨室土坑墓的典型代表。

進入南北朝,直至隋唐時代,墓葬形制變化的速度逐漸減慢。北方墓葬以土坑墓或土洞墓為主,形制多樣,但總的來說都是長方形墓室前有一條墓道。南方墓葬則多為磚室墓。北方土墓、南方磚室墓的格局便是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并傳承千年的。

宋代之后,南方繼續流行磚室墓,北方則由于長期為少數民族統治,在墓葬形制方面顯現了文化借鑒與交流,如契丹族、女真族的圓形磚室墓,蒙古族的秘葬等。南北方墓葬文化的差異致使南北方盜墓者盜墓方法各有不同,經年累月,經驗和技術不斷成熟、固定、傳承,最終形成南北方兩大盜墓派別——“南派”與“北派”。

北派粗放器精良

“北派”盜墓者最顯著的特點是他們所使用的工具。盜墓首先要做的是確定墓葬所在的具體位置。北方地區土質較黏,所以墓葬多為土墓,只有等級較高的大型墓葬為磚室墓或鑿山為陵。針對北方土墓的特點,一種方便而又能快速、準確定位墓葬具體位置的工具應運而生,這就是洛陽鏟。

洛陽鏟是洛陽地區盜墓者慣用的一種尋找墓葬的工具。洛陽鏟的端部用金屬鍛鑄而成,截面呈月牙形狀。使用時利用慣性將洛陽鏟插入土中,再向上提起,鏟頭就能帶出土來,根據洛陽鏟帶出的土,有經驗的盜墓者就能判斷此處是否有墓葬。一般說來,有墓葬的地方,洛陽鏟帶出的土為五花土,沒有墓葬之處的土為生土。盜墓者提著洛陽鏟在墓地中四處勘探,最終確定墓地的精準位置。由于洛陽鏟攜帶方便、用法簡單,又能準確探測出墓葬所在,因此在中原、北方地區十分流行。可以說,洛陽鏟是“北派”盜墓的象征。

利斧也是“北派”常用的工具之一,作開鑿墓葬時用。尤其是對于漢代有“黃腸題湊”的大墓,利斧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除此之外,考古者在發掘墓葬時,經常能在先前被盜過的墓葬中發現鑿、耜(sì)、鎬、鍬、鐮刀等,這些都是“北派”盜墓者偷墳掘墓得心應手的工具。北方墓葬的盜洞一般開在墓頂正中,盜墓洞直徑大概在0.4米至0.7米,因此鋒利的工具對于“北派”盜墓者來說必不可少。

無論是尋找墓葬還是發掘墓葬,“北派”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只是單純依靠工具鋒銳,所以我們將“北派”盜墓稱為“粗放型”。

與北派盜墓者相比,南派的絕活是尋找墓葬。在尋找古墓的過程中,南派盜墓者用各種技術與先人傳承下來的經驗,可謂是精耕細作的“集約型”。

南派集約技為先

“南派”以今天的長沙地區為中心。由于南方地形復雜,墓葬埋藏的地理環境多樣化,致使墓葬所處環境各有不同,尋找起來相對困難,而南方墓葬多以堅硬的青磚作為建造材料,也使得北派中的洛陽鏟沒有用武之地。因此南派盜墓者的重點和難點便在于如何尋找深藏地下的磚室古墓。有人形象地用中醫診療的步驟形容南派盜墓技術過程,即望、聞、問、切。

望就是看風水。墓葬選址都是依風水而定,一般所謂的風水寶地、蔭庇子孫之所,如依山面水之處,必然也是墓葬聚集之地,而且根據風水,還可以判斷墓地的大小。除了風水,墓葬周圍的草木,甚至泥土,對于南派盜墓者來說,也可傳達重要信息。老一點的盜墓賊經驗豐富,又多擅長風水之術,每到一處,必先查看地勢,看封土已平毀的古墓坐落何處。按照士夫子的解釋,只要是真正的風水寶地,一般都會有大墓存在,且墓的規格高,陪葬寶物既多且精,許多是國之重器。以風水之術預測地面有無標志墓址,幾乎百發百中。民國年間長沙一蔡姓盜墓高手極擅風水之術,他若出門選點,從者必云集左右。一次他到寧鄉縣走親戚,行至一風景甚佳處,指著一塊水田對同行人說,此田下必有大墓,若發之,墓中寶物可使你我驟富。同行者半信半疑,蔡夫子可能是想在眾小子面前故意露一手,于是打賭:若發之,無古墓和珍寶,自己輸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寶物自己獨占七成。眾人賭興大發,遂暗約鄉民數十人于夜間發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磚室大墓,墓壁彩繪死者生前生活圖景,墓內有寶劍、寶鼎、玉璧、漆器、金餅、硯、竹筒等物幾百件。后來這批寶物被賣給美國一傳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后蔡氏在長沙子彈庫盜掘出著名的戰國繒書,同樣被美國傳教士弄到了國外。

聞,為聞氣味,依氣味的不同來分辨墓葬的有無。有此奇術的盜墓者專練鼻子的嗅覺功能。在踩點時,若發現墓葬所在位置,便翻開墓表土層,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從泥土氣味中辨別墓葬是否被盜過,并根據土色判斷大體時代。據說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漢代墓土與唐代墓土的微妙氣味差別,準確程度令人驚嘆。

這聽起來似乎玄之又玄的方法,卻有一定的事實依據。歷代墓葬的填土、墓葬填充物不同,因此墓葬可以散發不同的味道,如秦漢時期墓葬中常常灌注水銀、隨葬朱砂防腐,而唐宋之后墓葬外側習慣涂抹青膏泥。這些特殊物質所散發出來的氣味也許一般人難以察覺,可那些世代以盜墓為生的盜墓者卻能敏銳地辨別這些氣味,從而進一步精確定位墓葬所在地。

問,就是踩點。善于此道者,往往扮成風水先生或相士,游走四方,尤注意風景優美之地和出過將相高官之處。這些人一般能說會道,善于察言觀色和與長者老人交談講古,歷史、傳說、地名、古跡等無一不透露著遺跡的信息,從交談中獲取古墓信息與方位。(即使在今天的考古調查發掘之中,古地名、古傳說仍然是有價值的。比如說,有的村莊以“窯”命名,那么就要注意方圓百里是否有過燒窯遺址的存留。而地名中有“王墳”二字的,其地多半有大型墓葬。)因多年練就的功夫,加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得對方信任。一旦探聽到古墓的確切地點,便立即召集群賊在夜間盜掘。長沙的士夫子的盜墓方法,主要是根據古墓的封土和墓坑的回填土的成色、夯層、含水濕度來判斷其位置和年代,隨后在古墓適當的部位開挖豎井式盜洞,為了節省工時,盜洞長寬大小以容納兩個畚箕為限。盜洞筆直向下,當挖到一人高的深度,就在盜洞的兩壁挖成兩個馬蹄形的足穴來踏足,雙手將洞內裝土的畚箕舉上來。再向下挖時,就采用搭人梯的方式。當接近棺槨部位時,就由有經驗的“師傅”親自探索,如果棺槨保存尚完好,就用斧頭砍,鑿子鑿,爬進棺室去摸文物。如果棺槨已經腐壞,師傅就用竹簽子在泥土中去仔細探查,就是很小的印章也能找到。

切,為根據土層來判斷墓葬的年代和大小,一般的做法是用工具在地表打幾個洞,通過洞來判斷墓葬具體方向、大小,然后順著洞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斷物品的價值大小。

第一是發現古墓之后,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離進入棺槨,這種功夫不僅需要豐富的盜墓經驗,而且要有體察事物的敏銳感覺。擅長此道者往往根據地勢地脈的走向,如給人把脈一樣很快找到病源,也就是古槨室的位置,然后從斜坡處打洞,直達墓室棺頭槨尾,盜取葬品。位于長沙的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之墓曾先后五次被盜,陪葬的頂戴花翎等珍物被盜得片甲無存。據考古人員清理發現,幾次被盜幾乎每次都是從墓頂直接打洞進入墓室的。

第二是鑿棺啟蓋后,摸取死者身上寶物。從頭上摸起,經口至肛門,最后到腳。摸寶物如同給病人切脈,要細致冷靜,講究沉靜準確,沒有遺漏。古人死后,據說在尸體的各竅放入玉器等物填塞,可避免腐爛。于是,許多貪得無厭的盜墓者便連這一個細節都不肯放過。1994年荊門市郭家崗1號戰國墓被盜掘出的楚國貴夫人尸體,之所以遭到劈棺拋尸,衣服被扒光,頭發被撕掉,嘴被敲開,牙齒被敲碎之禍,主要是盜墓者想從這些地方找到藏匿的珍寶所致第三是以手摸觸出土文物。凡行內高手所過手的文物不計其數,往往不需用眼審視,只要把物品慢慢撫摸一番,即知何代之物,價值幾何。這個妙法主要是靠經驗取得,若無長年與出土文物打交道的經驗,再偉大的天才也望之不及。業內高手常以此技與人賭輸贏,勝算很高。

“聽”即盜墓中的綜合功能,由聽而觀察世界萬千事物的異同,從中對心中所期望的目標做出正確的判斷。

清人徐珂在其匯編的清代各種掌故、筆記、傳聞的《清稗類鈔》中記載了一個名叫焦四的廣州盜墓賊神乎其神的判斷墓地的技巧。焦四盜墓的方式,可作為這個“聽”的精彩操練,其技術之精,詭計之神奇,令人拍案叫絕。焦四聚集了數十個同伙,四處盜掘古墓,他們盜墓之所以百發百中,是因為焦四有一手絕活,他能靠聽雨、聽風、聽雷、觀草色、觀泥痕等方式判斷墓葬所在。一天,焦四和其他盜墓賊到郊外尋找墓葬。當時是正午,天空卻電閃雷鳴。焦四趕緊讓手下人分散開來,到不同的方位觀察雷雨閃電,并記住特征,回來向他匯報。焦四則站在高處觀望,過了一會,雨停了,有一個人回來報告說,打雷的時候,他覺得腳下有浮動,而且地下還有回聲。焦四興奮地說:“那里就有古墓。”盜墓賊們趕過去挖掘,果然下邊有一座大墓。

南派盜墓者們多是依靠技術尋找墓葬所在,這些技術往往都有科學依據,并非無稽之談。

環境的差異、歷史的發展、朝代的更迭,促使南北方文化發展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面貌,而千百年來屢禁不止的盜墓行為也在這漫長的發展道路上走向分化。無論“北派”還是“南派”,都因地制宜地將盜墓技術推向各自的高峰,同時也為文明傳承帶來一波波厄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来县| 邛崃市| 舟曲县| 普兰县| 吴旗县| 福贡县| 育儿| 同江市| 读书| 安龙县| 吉安市| 乐陵市| 石城县| 洪泽县| 永济市| 大兴区| 什邡市| 宝应县| 洛扎县| 万年县| 乐都县| 泗水县| 昌黎县| 桂平市| 辉南县| 禄劝| 蒲江县| 屏东县| 临清市| 玛多县| 苍山县| 黑水县| 昌江| 垦利县| 红原县| 尼木县| 北川| 临漳县| 海伦市| 苏州市|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