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壯族
- 梁庭望
- 3306字
- 2019-10-10 10:39:41
第二節(jié) 飲食習(xí)俗
壯族飲食習(xí)俗是以稻作文化為主干孕育而成的,主食為大米,肉類為豬、雞、鴨等稻米轉(zhuǎn)化物。以大米為原料的食品有:米飯、豆飯、竹筒飯、米粥、肉末粥、五色飯、油炒米飯(包生飯)、煨南瓜飯、艾草粥、大年駝背粽、牛角粽、羊角粽、狀元粽、馬腳桿、沙糕、糍粑、蕉葉糍、素火糕、五色糕、魚生米粉、湯粉、炒粉、香煸米等,多達幾十種。其他還有玉米粥、玉米白薯粥、玉米飯、玉米粽、南瓜、紅薯、木薯、木薯粉、芋頭、蕎麥、小米黑飯豆、白飯豆、綠豆等。平峒及富裕人家,日常以大米飯及米粥為主;山區(qū)則吃豆飯,可省大米。豆飯顏色紫紅,味馨香,很受歡迎。田少的山區(qū),則以玉米為主糧,或磨為細粉熬粥,或壓為碎粒燜飯,也可熬粥。困難人家,過去將紅薯刮皮后投入鍋中煮熟,加幾把玉米粉熬紅薯粥。
肉末粥食療,可補身。如在其中加入茴香和桂皮,可治感冒、風(fēng)寒以及胃寒。
節(jié)日食品首推駝背粽,按制作方法又可分為“包米粽”和“包糕粽”。包米粽是將糯米適當(dāng)摻些粳米后浸泡一宵。如果是黑肉粽,則需以稻草灰過濾的黑灰水浸泡。事先將粽葉洗凈待用,這是一種專用于包粽的草本闊葉,壯話叫“Rongdaij”,長約50厘米,寬約18厘米,柔軟而有韌性,煮熟后在粽子上留下淡綠的顏色,并有誘人的清香。將泡好的米放在粽葉上,鋪平,中間放上以作料泡好的生肉條,裹以綠豆沙,再蓋上米,包成側(cè)面呈鈍角的等腰三角形的駝背粽,以稻穗稈綁好,煮熟即成。最大的狀元粽要包一斗米以上。包糕粽做法與包米粽相同,但米需磨漿過濾,稍干即可包粽。一個粽子可供一到幾桌人食用,表示團圓和美,又易于存放,為親朋好友間饋贈禮品之首選。

壯族節(jié)日食品:粽子、五色飯、紅蛋

壯族竹筒飯

駝背粽 攝影:李桐
五色飯是壯人三月三歌節(jié)必備的佳肴。相傳古時有五個仙女來到壯鄉(xiāng),壯人用五種竹子搭成五色干欄讓她們居住,又給她們披上五彩的壯錦,但米飯僅有白色,于是壯族姑娘們用紅藍草、黃花、楓葉、紫蕃藤葉汁分別將糯米泡出紅、黃、黑、紫四種顏色,與白色米飯放在一起蒸出五色飯。仙女們吃到這香氣四溢的五色飯,贊嘆不已,遂流傳至今。也有的說是為了紀念一條孝順飼養(yǎng)它的孤寡老人的五花蛇特掘(Daeggud),這可能與敬蛇圖騰有關(guān)。
糍粑也是壯族節(jié)日必備的食品,形如北方燒餅。做法是先將糯米浸泡,蒸熟,趁熱倒入木槽或石臼中搗碎,捏成餅狀即可。趁熱吃,軟韌可口,滿口米香,也可蘸些紅糖或芝麻。待冷后可油煎、油炸、水煮或火烤,使之脹軟,清香誘人。亦為壯人饋贈親友的佳品。
云南文山壯人的馬腳桿為禾稈灰泡的糯米,包成腳桿狀,摻入八角粉、草果粉和臘肉絲,味道鮮咸可口。
壯族地區(qū)多優(yōu)質(zhì)米,南寧橫塘細米,柳州地區(qū)油黏米,環(huán)江香粳,靖西香糯,東蘭黑糯,都是做節(jié)日主食的佳品。用它們做食品,油花閃閃,柔軟潤滑,香氣撲鼻,最是滋補養(yǎng)身。

舂糯米糍粑 攝影:李桐
壯族的肉食以豬、雞、鴨為主,農(nóng)家干欄一層或一側(cè)有豬欄雞窩,幾乎家家飼養(yǎng),賴以供給蛋白質(zhì)和脂肪,輔以魚、蝦、狗肉、羊肉及山野珍禽百獸。但吃魚需靠海邊、河岸,至少得挖水塘,山野禽獸也非易得,所以豬、雞、鵝、鴨等家禽家畜是壯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來源。壯鄉(xiāng)終年蒼翠,菜地一片綠色,青菜主要有芥菜、白菜、圓白菜、韭菜、玻璃生菜、黃花菜、瓢羹菜、菠菜、空心菜、南瓜秧、白薯秧、蘿卜等幾十種;豆類有黃豆、扁豆、飯豆、黑豆、豌豆、花生、綠豆、荷蘭豆等;瓜類主要有南瓜、絲瓜、木瓜、黃瓜、苦瓜等十幾種;油類有大豆油、花生油、菜子油、茶油等。壯族用這些原料烹飪的名菜,主要有白斬雞、煨雞、燉藥雞、醬鴨、魚生、烤香豬、烤鴨、酢肉、龍棒、骨丸、燜田螺、豆腐丸、釀苦瓜、豬湯浸、食拉撒、不乃羹、拌生血、酸肉、公雞甜酒、打邊爐、扣肉、粉蒸肉等等。

大化巖灘壯族的三月三家宴 攝影:李桐
白斬雞是壯人最喜歡的節(jié)日食品和待客佳肴,做法是將家養(yǎng)未下蛋的雌雞宰殺凈毛,去內(nèi)臟后腔內(nèi)抹鹽,放姜煮八成熟,切成一指寬的長條,整齊碼在盤中,蘸以蔥、姜、蒜、醬、香菜、鹽、醬油、醋等調(diào)成的作料吃,雞肉略帶血絲,稍有甜味,鮮美脆嫩,爽口不膩。
魚生是壯人的傳統(tǒng)佳肴,做法是將新鮮的鯉魚或草魚去鱗去骨,切成薄片,蘸鹽、醋、蔥、姜、蒜、香油、醬油調(diào)成的作料吃。有的地方則把魚片與作料拌勻,密封一會兒即可食用。另一做法是將炒熱的大米粉倒入魚片中拌勻,立即加入作料便可食用。魚生脆嫩鮮美,爽滑利口,作料去腥,別有滋味。此道菜肴選料嚴格,因魚身上易長寄生蟲,人食后容易得病,故而應(yīng)選干凈河流里的新鮮魚。魚生一詞為壯語直譯,已成為粵方言詞,嶺南漢族人也十分喜食。
烤整豬是民間一絕,一般是選用肥嫩的小豬,以巴馬香豬為上品,通常為10~35千克,肉質(zhì)細嫩,不長膘。小乳豬宰殺洗凈,去內(nèi)臟,用鐵條整個穿起,外皮涂上作料,架在火炭上慢慢地轉(zhuǎn)動烘烤,直至外皮脆黃、里邊熟透,香氣四溢,將整豬上席,主客用刀具取食。烤肉肥而不膩,鮮香滿口,為待客上品。與此齊名的還有壯家烤整雞、烤整鴨、紙包雞,遠觀其色,近聞其香,無不各有其特色,莫不使人食欲大增。
古代有不乃羹和烏滸人骨丸。不乃羹,用豬、羊、鹿、雞肉等連骨熬制的濃湯,加入作料,賓主圍堂而坐,去骨肉,以特制銀勺鼻飲,今已失傳。骨丸以帶肉的豬、羊骨在石板上砸碎如泥,加作料捏丸,或炸或煮,脆香耐嚼,今馬山縣仍存此菜。
壯鄉(xiāng)山珍有竹筍、銀耳、木耳、菌類等,都可做名貴的菜肴。果子貍、黃猄、山瑞、野豬等野味聞名遠近,近年因保護野生動物,不再捕殺。飲料之中,以米酒、白薯酒、木薯酒、桂花酒為日常飲料,甜酒很普遍,蛤蚧酒、三蛇酒、虎骨酒則為名貴藥酒,不可多得。蛤蚧酒潤肺、補腎、壯陽;三蛇酒以過山龍、扁頭風(fēng)、金環(huán)蛇或銀環(huán)蛇浸泡,對治療風(fēng)濕、跌打損傷、腰肌勞損有特效。
壯人飲食風(fēng)俗饒有風(fēng)趣,素菜葷腥,炒七成熟,不喜燜爛。喜吃帶葉鮮菜,不愛吃(或禁吃)馬牛羊等食草動物的肉。一日三餐或四餐,食有定時。過節(jié)全家共席,坐有定位。靠近神案一側(cè)為主位,右為上,爺爺或家主專座;左次之,奶奶或家婆專座;對面為女兒及兒媳、孫子座;兩側(cè)為兒子或女兒座;有客人,男女分席;兒媳平日也不能上桌。有些地方稍有變化,如下圖為龍脊壯人飲食時坐位排次,以火塘為中心,左側(cè)空位。這種排列,明顯突出輩分及男子的中心地位。

龍脊壯人飲食時坐位排列圖
壯家宴客極其注重禮節(jié),依主客輩分年齡地位入座,年輕人要等客人入座,站在其身旁斟酒,然后入座。盛飯勺子不得碰鍋發(fā)出響聲,怕客人誤會飯鍋見底而不敢吃飽。遞飯碗得從客人后側(cè)雙手遞上,不得從別人前面隔位伸過去。但斟酒可以從席上探過身子,不算違禮。酒裝大碗,以匙羹舀吃,不上杯,喜吃交杯酒(以匙代之)。壯人不喜歡狂飲爛醉,醉視為失禮。不少地方席上客人不夾菜,而由一家之主布菜,每次都由主人先把最好的葷菜夾到客人碟里,然后依次夾給其他人,或夾給客人后其他人才動筷。素菜自便。客人如自己夾肉,或一個勁兒地夾好菜,則算失禮,會被傳為笑柄。按規(guī)矩,客人碟子不得見底,否則主人失禮。有的人初到壯鄉(xiāng),怕剩下飯菜難為情,總把碟子里的菜吃光,結(jié)果吃得越快夾到碟里的菜就越多,到宴席結(jié)束時便已經(jīng)撐得站不起來了。過去到壯家做客,一家客人也就是全村的客人,要輪流宴請,一餐吃五六家是常事。有的家只要客人去坐一坐、吃一口菜、飲一口酒,主人就會認為是客人瞧得起他,分外高興。有經(jīng)驗的人每家只吃一些,留有余地,這樣就可以應(yīng)酬多家的邀請而不至于吃撐喝醉。

馬山古零鎮(zhèn)95歲女壽星端坐廳堂主位等候兒女拜壽
婚嫁宴席,有8、10、12道菜不等,嬰兒也占一位,每夾一菜,都要夾到嬰兒位子上的空碗里,飯后由媽媽用蕉葉包好帶走,人們認為理當(dāng)如此,十分自然。這大約來源于氏族時代產(chǎn)品均分的習(xí)俗,所以有些地方打得野味,見者都有份;一家殺豬,各家派一人入席,并分得半斤幾兩回家,剩下的才是主人的。有的地方請客對歌,客人贏了才得開席動筷,常常引來滿堂笑聲,趣味無窮。壯人于飲食方面也有禁忌,忌諱清晨上路前吃夾生飯,認為有生命之虞,寧可改期,決不出門。
壯族歷史上有不食隔宿米之俗,每日所食之米必當(dāng)天舂,故而“每日夜半雞鳴時,農(nóng)婦即起床舂米,不明而止,比戶皆然。碓聲隆隆,擾人清夢,而所舂者只足本日之食。次日復(fù)然,甚少間斷”。至今壯人依舊不食隔夜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