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交通習俗
一、原始交通
20世紀50年代以前,交通運輸落后成了基諾族發展商品經濟的一大障礙,秋收季節,只有靠人背牛馱,才能把糧食裝入倉庫,而且大量的瓜果豆類不過來,只好爛在山野的地里?;Z族住地的四周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山路蜿蜒盤旋、崎嶇不平,只有幾十厘米寬的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走在路上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偶爾會遇到彎曲的平路,交通運輸主要是靠人背和抬,或用牛和馬馱。世代居住在深山叢林里的阿細、阿哈兩個氏族的基諾族,在水上、陸地、空中沒有見過什么現代交通工具,所以,對公路行駛、水面航運和空中航行交通工具沒有民族語言稱謂,都是用漢族相同的稱呼替代。成年人一旦在山上負傷、地里病倒都需要他人從山上背回家,實在不能背就吆喝附近的人幫忙或者回家請力壯的幾位男士用“夨笆”(用竹子制作的臨時擔架?!皦鳌辟F人的意思,“笆”是抬的意思)抬回家,再請巫師或者民間醫生就診治病。如果孕婦在山上或者地里要生育,沒有人助產也是吆喝附近的力壯男士用“夨笆”抬回家。到了每年收稻谷、棉花、包谷和豆類季節,也是農民最發愁的時候,無論是天下大雨或是烈日酷暑,只能從深山老林的崎嶇凹凸路上背著盛滿沉甸甸稻谷的竹籮一腳一步地往家里趕。主人建屋造房時,無需主人去請工,全村有勞動能力的人都主動幫忙,男抬女背的分工制,木料在山里劈好后再從山上一棵一棵地靠人力抬到村寨家里。如果樹樁很大很粗就把樹翻滾到路邊用水牛拖拉,一人趕牛,幾個人在樹樁兩側邊撬邊前行。婦女們有的把干木柴扎成捆后沿著山路背到主人家里,有的把割好的茅草扎成豎捆從山野里背到主人家里。

山寨居房一角
烏優氏族,即說漢話的基諾族(巴別、么羊、阿烏饒、毛娥)除了人背馬馱之外,還有用水上“竹舥”(倚苤勒)作為勞動生產工具,同時也作為交通工具。由于多數烏優氏族定居在與阿細、阿哈氏族隔江相望的小黑江以北的山林里,咪科、饒科、尤婆、尤卡、饒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美麗和精彩,通知開會都無法正常參加,學生在外面讀書也無法正常出行??破趴奇迫⒓藁樗變H在本寨通行,物質得不到外流交換,思想得不到借鑒,引進外界的先進文化和物質到村寨里來極為困難,馱運物品靠人力背和牛馬馱,滿足不了烏優氏族生活和物質與人交流的需求,但他們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制作出“竹舥”。特別是毛娥、阿烏饒兩個村寨的村民,為了能用農副產品換取其他物資,他們從江邊砍伐黃竹數十根,用野藤繩索一根連一根地在前、中、后端捆扎成4米或5米長的竹排,無畏江水湍急,征服大自然的惡劣環境,帶著物資從此岸劃向希望的彼岸,拉近了阿細、阿哈氏族之間的人際交往、情感交流,使得精神得到愉悅,農業生產得到相互促進和長足的發展。
到了20世紀60年代,國家修筑了小勐養至勐臘的公路,在基諾山境內有57千米,正是這條公路的修建,改變了基諾山的交通狀況。70年代后,在政府的組織下,基諾族群眾投工投勞,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興修鄉村公路。

阿烏饒吊橋 攝影者:朱敏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基諾族山鄉大力興修農村簡易公路,基諾族獲得了國家和各級政府多種形式的幫助和扶持,改變了落后的面貌,僅1980~1985年間,國家對基諾族地區修筑道路、架設高壓電線和安裝自來水管等項基本建設的投資就達100多萬元。2002年基諾山被國家列為西部大開發戰略“兩山”(景洪市基諾山和勐海縣布朗山)綜合開發建設之一,共計投入3600萬元資金(包括交通建設新型項目)。2004年也完成了投資34萬元,全長84米,1.5米寬的小黑江鐵索吊橋建設工程,雖然不能行駛車輛和拖拉機,但摩托車依然可以快速通行,學生上學不再擔心被水沖走,老年人開闊了視野,結束了阿烏饒、毛娥兩個村的村民用“竹舥”渡過江河的原始交通習慣。
二、交通運輸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基諾族群眾的修路熱情更加高漲,1980~1981年,基諾洛克公社興修了7條公路,總長27千米,通車生產隊達到了17個,占全公社42個生產隊的40.48%。1989年基諾族全鄉46個自然村中有40個村通了簡易公路,占全鄉自然村總數的88.89%。1990年有41個村通了簡易公路。到1995年年底全鄉46個自然村中有44個通了簡易公路。1998年全鄉46個自然村全部通了簡易公路。1999年年底全鄉有403輛手扶拖拉機,汽車、拖拉機、摩托車、自行車等也紛紛進入家庭,基諾山已改變了過去封閉隔絕的落后狀態。公路建設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目前的基諾山46個自然村實現了從鄉到村路路通的目標,其中巴亞、巴卡兩個村委會有全長6千米的柏油路。國家自2001年實施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程以來,基諾族被列為全國22個少小民族之一,國家民委對少小民族扶持建設項目加大力度,其中包括農村道路建設,把它列為從村到戶的水泥路建設資金規劃項目。目前,全鄉46個自然村小組全實現了從村到戶通水泥路的 目標。
國務院確認基諾族30年來,有10000多名基諾族群眾聚居的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社會經濟各項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工具也由傳統的馬拉牛馱換成了機動車。據悉,基諾山基諾族鄉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一輛摩托車,部分家庭還擁有拖拉機、汽車等。
三、通訊與郵電的發展
20世紀中葉以前,由于基諾族沒有文字,只能用刻木記事和口碑傳誦的方式來傳承文化。新中國成立前,基諾族靠一種稱為“羋巴”的木棍來傳遞信息,靠樹葉信來交流感情。50年代以后,基諾族的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化的通訊和郵電事業初步形成并得到發展。

2004年前交通狀況

基諾山交通專車
1989年,基諾族鄉中有29個村通了電,占全鄉總數的64%。1995年年底全鄉46個自然村中已經有44個通電,約2/3的村寨用上了自來水。2000年2月,46個自然村均已通電?;Z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交通四通八達 攝影者:張云
1957年,基諾山接通了第一部電話。1994年,西雙版納州郵電局和基諾族鄉政府投資22萬元,將原有設備改換為裝機容量200門的全自動程控交換機,基諾族鄉的電話可以直撥全國甚至全世界,為發展現代市場經濟提供了良好的通訊條件。至1999年,7個村公所中4個村公所已開通程控電話。
1997年年底,基諾族鄉機關和6個村實施了地面衛星差轉接收省有線電視節目,6個村實施了地面衛星差轉接收省“211”工程。
1950年后,基諾山隸屬西雙版納勐養區政府管轄,所有信件都由勐養郵電所取送。1960年5月,正式成立基諾山郵電所,開展了信函、報紙雜志的訂送業務。由于交通不便,郵件的發送全靠人挑肩背,步行送往各村寨。
改革開放以來,基諾山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基諾山與外界的聯系更加頻繁,從而也促進了郵電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以鄉政府為中心的郵電網。郵電所工作人員也由過去的4人增加到7人,業務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郵政的業務種類除原來的信件、報刊外,還增加了長話、電報、包裹、匯兌等,郵件投遞也改用汽車、摩托車。由于設備更新、業務種類增多,營業額不斷增加,郵政線路也擴展至各村寨。
現在,基諾族中許多群眾有了手機、電腦與互聯網等更加迅速、快捷的現代化通訊工具,縮短了基諾山人民與外部世界的距離,加強了基諾族人民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為基諾族在21世紀的大發展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