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俄羅斯族
  • 蘇聞宇 馬璐璐 羅意
  • 14035字
  • 2019-10-10 10:43:35

第二節 正式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本節主要參照楊雯女士《民國時期的新疆俄羅斯人》一文的部分內容編寫,該文為其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

雖然俄羅斯人經歷漫漫遷徙路,早在13世紀就來到了中華大地,但他們并非一開始便入籍中國,俄羅斯人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而且當我們希望再現這段塵封往事時,我們的目光自然會聚焦在新疆,因為民國時期的新疆見證了俄羅斯人以“歸化”之名加入中國國籍的歷史,因為解放后的新疆見證了恢復族稱的俄羅斯人與其他55個兄弟民族一起當家作主、一起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歷程。

一、俄羅斯移民的入籍經過

俄國十月革命以前,由于俄羅斯與清朝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新疆享有免稅貿易權、領事裁判權、建立貿易圈等特權。許多俄羅斯商人攜帶家眷長期居住在新疆,他們處于領事館的統一管理之下,由于能享受一系列特權,大多數人都保留其俄國國籍。十月革命之后,蘇聯照會中國政府,在華舊俄僑民“未經蘇聯政府授予公民職權,不準濫稱俄民”。因此,當時新疆省主席楊增新下令各地對俄羅斯人按照無約國人民對待,這些僑民就成了無國籍僑民。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蘇聯并沒有召回這些僑居新疆的俄羅斯人的意圖,而楊增新對于這些俄羅斯人也無收歸之意。當蘇維埃政權建立后,居住在沿邊一帶的舊俄僑民失去了國籍,也沒有了昔日的特權,于是紛紛申請加入中國國籍。1926年,新疆省政府已開始給俄羅斯僑民頒發歸化證照。當時1戶人家共同持有1張歸化證,而且每戶少則3人,多則七八人不等,估計當時在1年內少則有1500戶,多則有4000戶領取了歸化證。而除了省政府外,外交部也發放歸化證。可見,當時俄羅斯人加入中國籍的人數還是很多的。

楊增新統治時期,新疆的俄羅斯人國籍大體處于三種狀態:第一種是歸化中國籍的俄羅斯人。他們當中大多數為舊俄時期的軍官、士兵或是對蘇維埃政權充滿敵視態度之人。雖然蘇聯已經允許他們可獲得蘇聯國籍,但他們因懼怕回國后遭到迫害或根本對這個新生的政權無好感,更愿意生活在中國。他們通常被稱為“歸化人”。第二種是響應蘇聯政策加入蘇聯國籍的俄羅斯人,中國政府以“蘇聯僑民”對待。第三種則是既不愿意加入中國國籍,也不愿意加入蘇聯國籍的人,他們被稱為“無國籍人”。但這三種狀態是暫時的,后來隨著蘇聯及中國新疆政府政策的改變,一些歸入中國籍的俄羅斯人又轉入蘇聯籍,無國籍人一些選擇加入中國籍,一些選擇加入蘇聯籍,還有一些人先后加入中蘇兩國國籍,形成了一大批“雙重國籍人”。當然也不乏不加入任何國籍的俄羅斯人。如此一來,在中國的俄羅斯人的國籍問題就相當的混亂。

1924年,中國與蘇聯恢復了外交關系。到了1926年,蘇聯開始改變政策,同意接受在華舊俄僑民為蘇聯籍僑民。蘇聯駐各地的領事館都張貼了告示,開始在領事館注冊蘇聯國籍。雖然此時蘇聯改變了其對僑民的政策,但從檔案史料中發現,一些蘇聯僑民更愿意加入中國籍。蘇聯僑民的這種做法,一方面與懼怕成為蘇聯籍后會受到迫害有關,另一方面應該說與楊增新當時對僑民實行的政策也不無關系。中國歷代的統治者對于新疆的民族政策最得意之處不外乎羈縻與牽制,特別是清代更是將羈縻政策發揮到了極致。清朝舊官僚出身的楊增新對羈縻與牽制更是有著切身的感受。楊增新統治新疆17年,一直把羈縻和牽制作為他的政策的核心。楊增新不僅將這個政策運用到處理新疆各民族的關系之中,而且也將它運用到處理入境的移民之中。當時與俄羅斯人共同入境的還有塔塔爾、烏孜別克等族。鑒于中蘇關系對于新疆的穩定關系重大,楊增新對于俄羅斯人實行所謂的“無為而治”。這樣做,不僅不會引起蘇聯的不滿,也保持了在新疆的俄羅斯人的穩定。

楊增新死后,金樹仁繼之主政新疆,金樹仁基本繼承了楊的方法對新疆進行管理。但為了顯示其與前任的不同,在外事政策等方面作了一些調整。在外國僑民管理方面便是如此。金樹仁主政時要求留在新疆的俄羅斯人若不愿歸化中國,需向政府申請居留證。同時,在辦理歸化手續方面制定了較以前更為嚴格的規定。歸化手續是按照《中華民國國籍法》,由申請人出具自愿證書及申請書4份,上報到當地縣政府,再由縣政府派人對申請歸化的人進行調查,證明其品行端正,職業、資質及家眷情況及與其原國已脫離關系,各項條件符合國籍法的要求再上報省政府。申請歸化的需出具自愿證書及申請書,交照片兩張,同時繳納辦理證照的手續費及往來郵資。據1930年《新疆省政府公報》載:在塔城一次辦理“歸化”手續者90戶,288人;在迪化辦理“歸化”者50戶,207人;在伊犁辦理“歸化”者130戶,500人。當然,在此時,辦理“歸化中籍”的人不僅僅是俄羅斯人,其中混雜有一些操俄語的中亞各族人、波蘭人、德國人、匈牙利人等。在各地,人們逐漸開始稱他們為“歸化人”或“歸化族”。總的來說,在金樹仁任期內,更多的俄羅斯人申請加入中國籍,這為后來盛世才時期將其列為新疆少數民族之一創造了條件。與楊增新時期相比,俄羅斯人更多地參與到新疆的政治、經濟等生活中,加快了其成為新疆少數民族之一的步伐。

盛世才自1933年“四一二”政變起,統治新疆長達11年之久。在其統治期間,新疆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盛世才根據其統治的需要,政治取向不斷改變。由最初的“親蘇”到之后的“反蘇反共”,投靠國民黨,后來又欲棄國民黨于不顧。因此,對當時生活在新疆的俄羅斯人的管理政策也不斷變化。盛世才主政新疆之初,為了鞏固其統治的根基,提出以“反帝、親蘇、民平、清廉、和平、建設”六個方面為主要內容的“六大政策”。在1934年4月18日至25日召開的第一次新疆民眾代表大會中就宣稱召開大會的目的是“實施民族平等政策……”。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中,俄羅斯族的代表第一次以“歸化族”的身份出席了會議。到了1935年第二次民眾代表大會上,對新疆少數民族的劃分和稱謂作了具體規定,并通過了相應的決議案。這樣,俄羅斯人就以“歸化族”的名義被列入新疆13個民族之中。這次會議對于中國的俄羅斯族意義重大。在這次會議上,他們正式被政府承認為少數民族的一支,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這個政策促使更多留在新疆的俄羅斯人加入中國國籍,成為“歸化族”。

盛世才政府所實施的歸化入籍手續與金樹仁時期的并無大的差別。想申請入籍的俄羅斯人仍需填寫自愿證、申請書,并與照片、手續費及郵寄費一起由所在地縣政府呈交省政府。地方政府也需要對申請人的情況進行調查,一同上報,再由省政府審查其各項表格等后予以批復。隨著辦理證照人數的增多,各種問題也日益呈現出來。起初,一家人一起申請歸化中國,省政府便發給其同持一張國籍證明書。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由于婚姻、成年后相貌改變或一家人需分開時,一張證明書便不夠用了。于是省政府又要求歸化人及一些恢復國籍人之妻、子女及因婚姻、收養等關系取得國籍者,在中國領取國籍證明書時,由其本人(未成年者可由其父母代理申請)備具手續費、照片等,并填寫相關表格后,由所在地政府呈轉省府審批頒發。對于外僑之女嫁于中國人的,若外僑子女愿隨其夫轉移國籍的,則不發給居留執照;若不愿轉移其國籍的,則發給居留執照。當時省政府對于愿入中國籍的俄羅斯人發給國籍證明書;不愿入中國籍但仍居住在新疆的,發給居留執照。而愿入蘇聯籍的,則尊重他們的選擇。但是,對于加入蘇聯籍的,省政府則派人予以監視。新疆警務處就曾在1943年密令注意偵查加入蘇聯籍的伊犁歸化族及塔塔爾人。

盛世才統治前期對于加入中國籍的申請審查得較為嚴格。1936年,伊犁歸化總鄉約呈請由蘇聯逃來的居民欲申請歸化中國國籍一案被省政府拒絕。原因是盛世才政府認為其系逃民,且未參加“四一二”政變,政治取向不明確,同時,也害怕其入籍后憑借其身份做有損于其統治的事。但盛世才后來逐漸放寬了入籍政策,到了1939年,只要是愿意加入中國籍的,大都批準發給歸化證照。雖然入籍政策放寬了,但若加入了中國籍又要退出的,會受到懲罰。一批又一批的俄羅斯人陸續進入新疆,國籍情況很混亂。盛世才政府及后來的國民黨政府雖然多次訓令各區縣對歸化人、外僑、無國籍人、雙重國籍等情況進行統計,省政府也多次發文要求進行統計,但各縣遲遲沒有將統計數據上報。省政府就此事多次催促各區縣上報統計數據,結果只有少數的幾個縣呈報來統計數據。而保留到現在的為數不多的數據也因地區、年代各異,不能從橫向和縱向全面反映當時全新疆的俄羅斯人國籍及人口情況。

二、俄羅斯人的早期參政與“自管”

當時,俄羅斯人還以民族代表的方式參與了新疆其他的一些政治活動。盛世才統治時期召開的全疆各族人民代表大會中,就已有俄羅斯人以“歸化人”代表的身份列會。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對于俄羅斯人的管理沒有太大的改變,國籍問題仍然遵照《中華民國國籍法》辦理。新疆的多次政府參議會中,俄羅斯族人以“歸化族”的名義參加會議,提出議案參加討論。在省參議員的名額分配中歸化族有1個名額,占省議員總數的0.76%;縣議員的名額有5名,占縣議員總數的0.49%。迪化市參議會第二屆第三次大會中,歸化族參議員基米特熱夫等代表俄羅斯族民眾提出了“請收復興合作社仍改稱‘歸化族文化促進會’”“收歸化族人民戶籍劃歸警察局戶政科辦理”“發還歸化族文化會會產并清算繳原會址租金”“發還第二中學校產”等議案。

但作為外來民族,由于俄羅斯人在民國時期所處的國內外環境特殊,新疆省政府沒有對其在政治、經濟等方面橫加干涉,嚴密控制。日常事務由其自行推選的鄉約、商總,組建的鄉約辦事處負責處理。歸化族合作社負責經濟事務。盛世才上臺后,大力推行“六大政策”,在“以民族為形式,以六大政策為內容”的文化方針指導下,自1935年6月起,全疆各地開始建立各個民族的文化促進會。俄羅斯人也順應歷史潮流,建立了“歸化族文化促進會”,開展各種活動促進了本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自1935年6月起,全疆各地開始建立各個民族的文化促進會。俄羅斯人也順應歷史潮流,建立了“歸化族文化促進會”,簡稱“歸文會”,開展各種活動促進了本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各文化促進總會都設立在迪化(今烏魯木齊)。歸文會建立后,俄羅斯經濟協會將財產移交給其接管。在迪化的歸文總會會址設在南梁的俄羅斯人聚居區。總會職員構成包括會長(又稱委員)、副會長(又稱副委員長)、文牘、俱樂部管理員、技術員、會計、出納員、圖書管理員和營業部經理等。在機構設置上,歸文會無論是總會還是分會大都設有組織部、宣傳部、教育部、文化部及財政部。各部部長由會長,副會長指派。各區縣則根據當地居住人口的民族成分逐步建立相應的民族文化促進分會。分會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這些地區管轄下的縣設有縣歸文會,一些鄉村還設有鄉分會。總會與分會之間只存在業務指導關系,不存在隸屬關系。各區、縣、鄉文化會成立時必須呈報總會,并由總會呈轉其領導機構最終轉呈省政府核準備案。同時,分會成立之時還需向所在地行政長公署及教育局呈報備案。各級分會需將工作計劃、工作報告及經費收支定期分別上報上級組織,同樣再由上級組織最終匯總呈報文化會主管機關備案。到1940年,新疆設立的各族文化促進會已達到295個。

1935年召開第二次民眾代表大會后,新疆各地開始召開“歸化族代表大會”。大會的召開時間隨各地情況不同而異,但大都集中在年初或年末,會議每年召開一次。大會召集若干所屬轄區內各縣、村的代表參加。會議的整個過程十分規范。以塔城為例:塔城第六次民族代表大會于1940年12月16日召開。會議規定每日會議時間自上午8時至中午12時止,下午自2時起至7時結束。整個會議為期4天。會議議程安排得很緊湊。會議的議程各地雖不盡相同,但大致包括:商總或總鄉約作上年工作報告,商總或鄉約辦事處會計、秘書、書記員等作工作報告,檢察委員會作報告,文化會作工作報告,歸化合作社經理作報告,規定各組織職員名額,規定下一年經費預算,確定下一年全區自由捐助比例分配,推選下一屆各組織首領人選,報告商議一些當時的重要事宜及其他事宜。可以說各地區關于歸化族的一切事宜都在會議上進行商討并作出決策。來自各個縣鄉村的代表帶來了各種議案,最終與會代表會達成若干個決議案。但并不是會議中做出的決議就一定能得以實施。每次會議都配備有書記員,他們將整個會議記錄下來。商總或鄉約通過當地行政長官將會議記錄轉呈省政府備案并審核批準。只有省政府批準的各項決議,這些決議才能付諸實施。

大大小小的歸文會最初都受反帝會領導。1938年5月改由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領導。1939年4月以矛盾為首的新疆省文化協會成立。5月,督署76號通令將各族文化會改由省文化協會管理。省文化協會僅存在一年就被撤銷。撤銷后,各文化會又歸于反帝會領導之下。隨著歸文會各項工作如火如荼地展開,其在俄羅斯民眾中的影響及作用漸漸超過鄉約辦事處。到了1940年,歸文會呈請將歸化鄉約辦事處及歸化合作社歸并于其領導。歸文會認為若將三者由歸文會統一管理,“歸化社會所有團體比照其他民族社會,所有組織成為一致,此其一;使其更完善更順利的進行工作,此其二……”。省政府照準歸化合作社附設于文化會。鄉約辦事處則因其性質與歸文會系統不同而未照準。

歸文會成立之初與其他文化會一樣,主要致力于發展本民族的文化事業。具體表現在為各地建立俄羅斯族中小學校。在解放以前,新疆的教育非常落后。各地僅建有為數不多的漢語學校和經文學校。一些公立的學校招收少量的俄羅斯族學生,但還是不能滿足需要。俄羅斯人一向比較重視子女的教育,各地歸文會建立后,就著手建立俄羅斯學校,當時稱為歸化族學校。學校的辦學資金起初都由歸文會負責籌措,后來盛世才政府將大部分會立學校轉為公立。歸化族文化促進會還創辦了自己的會刊——《人民之聲報》。除了興辦學校外,歸文會還設有電影院、圖書館、閱覽室、小賣部和冷飲部等,開展多種活動以推進本民族文化進步。歸文會撥款購買放映機和膠片,建立電影院放映各種電影。電影多為蘇聯故事片,如《列寧在1918》等。在后期為配合宣傳抗日,放映過諸如《壯志凌云》《孤城烈士》等影片。電影院為營利性組織,看電影需購票。但票價的制定及漲幅要由省政府核準后方能執行。歸文會還擁有自己的演出隊及劇場。劇場內經常舉辦話劇、文藝演出和舞會,豐富了俄羅斯人及其他民族的文化生活,在當時的新疆社會很有影響。劇團、演出隊由文化會撥款購置音樂器材、演出道具及服裝。他們還時常深入到各鄉村公演、巡演,為民眾們帶去了傳統的俄羅斯話劇、舞劇、舞蹈及他們自編的各種文藝節目,受到各族人民的歡迎和喜愛。

歸文會的經費政府不予撥發,全部自己籌措。歸文會所在地民眾的自由捐助是經費的來源之一。但這種自由捐助也同鄉約辦事處的募捐一樣,因政府以“減輕人民負擔”為由而一度禁止收取。申請加入歸文會并被批準成為會員的,要交一定的會員費,這些會員費也被用做歸文會的經費。收取會員費并非歸文會成立之初就施行了。1940年9月,歸文總會由省文化協會呈轉省政府“請征收會員費以資維持。……”除此之外,電影院、劇院及演出隊的門票收入也成為其經費的重要來源。因俄羅斯舞蹈、戲劇等在新疆很受群眾歡迎,門票收入也很可觀。后來,歸文會申請歸并歸化合作社及歸化鄉約辦事處時就以政府禁止收捐使得鄉約辦事處無法維持,而歸文會還能依靠門票費等收入維持。歸文會經費的支出涉及的門類也較多,包括:職員薪金;各辦公室的辦公雜費;電影院購買放映機、電影膠片費用;演出隊采購樂器、演出道具、演出服裝,巡回演出膳食住宿費;劇場的硬件設施、裝修費等;圖書館購買書籍,訂閱報紙的書報費;遞送公文者的膳食費;到各地做宣傳工作的宣傳隊費用;救濟孤貧;等等。這些支出基本上都按照經費預算執行。由于經費收入來源較廣,因而除去以上各項開支,往往還有盈余,能維持歸文會的運轉。

歸化族文化促進會的成立極大地推動了新疆歸化族的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也為新疆的文化事業作出了貢獻。張治中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歸文會’是歸化族文化促進會的簡稱。……蘇聯方面對這個命名和‘歸文會’的存在感到非常不滿,我也認為不好。所以他們一提出撤銷這個組織的要求,我就同意了。”1945年11月,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先后兩次發布命令,授權蘇聯駐華使領館恢復中國境內的俄羅斯人的蘇聯國籍。自布告發布后,原被稱為“歸化族”的俄羅斯人擁有了蘇聯國籍,新疆出現了大量的蘇聯僑民,“歸文會”的存在顯得不合適。1946年,新疆省政府同意撤銷“歸文會”。“歸文會”撤銷后,次年5月建立了蘇聯僑民協會,簡稱“蘇僑會”。蘇僑會吸收各族人民為會員,旨在加強中蘇兩國文化交流。

俄羅斯人陸續遷居到新疆以后,大部分人都以一定數量聚居在一起。由于俄羅斯人操俄語,其與政府等一些機構交涉時常因語言隔閡,多有不便,于是推選有一定地位及威望的人來代表他們與領事館及居住地政府打交道,稱其為阿克薩卡爾,在漢語中多譯作“商頭”“商總”或“商約”“鄉約”。隨著遷入人數越來越多,俄羅斯人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對他們的管理也顯得越來越有必要。商約、鄉總的工作范圍逐漸擴大,工作量也日益增多,涉及到俄羅斯人的事務多由其全權負責辦理。商約、鄉總也由最初的兼職變為全職,并開始設立辦事處進行辦公。他們成了連接俄羅斯人與政府間的橋梁。

俄羅斯族的商總、鄉約是隨著其遷居新疆而產生的機構。在早期,這些商總、鄉約多由各地區的俄羅斯民眾選舉一些在本地有較高社會地位及威望的人擔任。這些所謂的“有較高社會地位及威望”的人多為擁有少將、中將等軍銜的舊俄軍官,或較富有、較有影響的商人或擁有較高知識水平的人。整個民國期間,擔任大小商總、鄉約的人社會背景大都如此。迪化區1937年10月11日電呈的該區“各歸化族組織首領姓名表”中,總鄉約為中將軍銜,代理總鄉約也為中將軍銜,歸化族文化會俱樂部部長系博士。商總、鄉約的日常工作主要起上通政府,下達民意的作用。歸化族的人口統計,招募新兵,發放歸化軍眷屬給養,解決本民族間口角紛爭,取締及制止酗酒鬧事等違法行為,登記婚姻,調停家庭糾紛,證明各種合同文件,發給身份證明書,出行證明書,為公安部門填發通行證之依據及外區俄羅斯人來之登記等等事項都由他們處理。從他們的日常工作性質來看,是相當于行使政府管理權力的行政機關,但實際上政府卻從來未承認其為行政機關。對于他們,1942年新疆省政府為其定性為“社會法團”。“社會”表明其為自發組織機構的性質,“法團”則說明其擁有一定權力。

最初推舉的這些商總、鄉約多系兼職人員。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當需要時,他們負責商總、鄉約的工作。隨著遷移人數越來越多,商總、鄉約每天需花費更多的時間處理工作,其原有工作逐漸無暇兼顧,商總、鄉約的工作性質由兼職向全職轉變。并開始選擇固定地點,成立商總、鄉約辦事處辦公。在迪化設有歸化族總商約或總鄉約。1937年迪化歸化族總鄉約由中校索洛肯擔任,1942年由雷查諾夫擔任。在各區縣設有鄉約。主要的區縣鄉約有伊犁區歸化族鄉約、塔城區歸化族商總、阿山歸化族商約等。各縣又下設村鄉約。各商總、鄉約辦事處受當地縣府之監督,歸所屬地方政府管轄。下級商總、鄉約對上級商總、鄉約負責。縣區商總、鄉約由各區行政長代為向省政府傳達民意,省政府同樣將政令通過各區行政長轉達商總、鄉約,起到對上傳遞信息,對下宣傳政策的作用。

三、歸化軍的歷史

20世紀30至40年代,新疆社會陷入了詭譎變幻的政治風暴和腥風血雨的戰亂危機。遷居新疆的俄羅斯人在這種情況下,以被征召組成歸化軍關于“歸化軍”的歷史經過,主要參照袁澍先生《民國新疆歸化軍探析》一文撰寫,該文載于2004年第1期《西域研究》。的形式卷入了戰亂,在新疆的政治、軍事舞臺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加入甚至影響了后來新疆民國史的發展走向。

20世紀30年代,新疆各族人民籠罩在金樹仁腐敗統治及殘酷剝削的陰云之下。1931年,金樹仁政權開始在哈密“改土歸流”,由于實施過程中的政策不得當,民眾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暴動。不想此次暴動居然引來了甘肅地方軍閥馬仲英的第一次進疆。金樹仁的省軍在與馬仲英軍隊的交戰中節節潰敗,將士離心,戰斗力越發低下。為了應付這一棘手局面,金樹仁采納了一些官員的建議,征召歸化族組成軍隊平息暴亂。金樹仁遂下令先在伊犁、塔城招收居住在那里的舊俄軍人組成“歸化軍”。從此“歸化軍”開始書寫其在民國的新疆歷史。

歸化軍實行義務應征制,由白俄商總負責,凡年齡30歲以下者,皆有應征義務。這期間有些原俄羅斯軍官也應募參軍。省政府原本要求招募軍以中國籍者為妥,但金樹仁此時急于求兵已不顧有無國籍,未入籍者可發給臨時護照。按照“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古訓,金樹仁給歸化軍薪餉較省軍高一二倍。精于槍炮射擊技術的任總教練,月薪省票300兩,教練120兩,技師100兩。當時,伊犁招募了“歸化軍第一團”,下設三個騎兵連,另有炮兵、機槍各一連,下級軍官都是白俄軍官出身,全團共有官兵500余人,無論是裝備,還是軍事素質,都堪稱一支勁旅。后擴編為兩個團。

1931年夏,新疆戰事吃緊,省軍一部分被困在哈密,一部分被馬仲英擊潰,殘軍退守奇臺,難以自保。金樹仁急調伊犁屯墾使張培元為東路軍前敵總司令率新建的歸化軍騎兵和部分省軍東進救援,雙方先是對峙于奇臺前沿,經過激戰,歸化軍騎兵最終擊退馬仲英勁旅,遂又收復巴里坤,解了哈密之圍。歸化軍名聲因此大振。

不久,吐魯番、鄯善兩縣又相繼陷落,省軍再次被殲。金樹仁又急令省軍和歸化軍征剿。雙方在魯克沁鎮激戰一日,歸化軍騎兵再克對手,使之損失慘重。歸化軍取此勝利后又被金樹仁急調守衛省城。此后,馬仲英留在哈密的部將馬世明率部西行連克鄯善、吐魯番、焉耆。金樹仁遂以盛世才為前敵總指揮,率領歸化軍騎兵和東北義勇軍進擊馬世明。經激戰,馬世明部節節敗退。春節前夕,馬世明部又乘機奇襲達坂城,圍攻烏魯木齊。當時省城兵力空虛,無以應戰。金樹仁急忙招募組建“歸化軍騎兵第二團”,下設三個騎兵連,又有炮兵和機槍各一連,共有官兵600余人。歸化軍騎兵很快擊敗馬世明的偏師,解了烏魯木齊之圍,后歸化軍組建旅的建制。

烏魯木齊局勢暫時轉危為安,金樹仁并未提拔獎勵城防有功將士,反而對其排斥疑忌,對拼死奮戰的歸化軍不僅歧視和侮辱,甚至連之前約定應付的軍餉也都扣留不發,這引起歸化軍將士極大不滿。歸化軍對金樹仁的不滿不斷加深。

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當時正在新疆考察,根據親身見聞記述:


歸化軍由于組織良好、士氣高昂、英勇善戰而贏得勝利,固然使金樹仁感到驚訝,但卻沒有喚起他的感謝的心意,猜疑和妒忌使金樹仁喪失了辨明是非的能力。俄羅斯人的首領要求發起一次導致快速決戰并且可能進行有效反擊的猛攻,這位省長卻置若罔聞,不予理睬……他有意不給俄羅斯人配備馬匹,而俄羅斯人拒絕徒步作戰后,只給他們一些瘦弱的馬匹,那些最好的馬匹都配備給留在后方的中國士兵。當他們終于得到像樣的馬匹后,卻又得不到馬鞍子……金樹仁就是這樣對待一支如果裝備得好就能夠在他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刻挽救他的力量的。他似乎不愿讓那些可憐的來自沙俄的僑民獲得可能使他們過分強大的力量,然而俄羅斯人卻被派到最危險的崗位,他們的不滿情緒在增長。


絕望憤懣最終釀成兵變。

1933年,馬世明部經南山卷土重來,再次嚴重威脅烏魯木齊的安全,省城危機四伏,民眾怨聲載道。金樹仁只得起用盛世才率歸化軍、東北義勇軍和省軍出城清剿。這時歸化軍已欠餉兩月,團長巴品古特向主管后勤軍餉的金樹信索餉,遭金樹信無禮拒絕。此時迪化縣長陶明樾、督署參謀廳長陳中、航空隊長李笑天等正籌劃反金政變,見狀立即派自幼在蘇聯讀書精通俄語又善于辭令,早年在伊犁時就已結識巴品古特的李鳳翔利用歸化軍的不滿和厭戰心理,煽動其發動政變。李鳳翔代表政變集團承諾:一旦政變成功,歸化軍愿解甲歸田者可復員,政治上與漢族享受同等待遇;在城市居住的不但可以自由謀生,還可以在政府機關任職;歸化軍軍官則在新政權中授予重職。同時,趙德壽也說服了歸化軍另一團長安東諾夫。

1933年4月12日下午,按照陳中的部署,巴品古特和安東諾夫帶領歸化軍400人,以軍事演習為名,進入東門,強占城防司令部,活捉司令白綏之。繼之分兵兩路,安東諾夫率部控制各城門;巴品古特率部直奔督署,歸化軍80多人強行攻入并收繳了印信關防。金樹仁驚恐潛逃。歸化軍召集各廳道官員和社會團體代表開會。

會上巴品古特解釋政變的原因和目的:


歸化軍舉事是為了挽救新疆各族人民。新疆發生變亂已經兩年多了,農村破產,今年的春耕也已經沒有希望,這樣下去,新疆人民將全部餓死。金樹仁沒有什么能力,把新疆弄成這個樣子,我們叫他讓任給眾望所歸的人,借以扭轉新疆的局面。歸化軍進行武裝政變目的就在于此,絲毫沒有為自己爭權奪利的打算。至于對金主席本人,只要他交出政權,一定保護他身家的安全。


會上成立臨時維持委員會和臨時軍事委員會,推舉教育廳廳長劉文龍和東北義勇軍旅長鄭潤成分任兩委員會主席。陳中、陶明樾、李笑天、格米林肯、巴品古特等22人為委員,并派人聯絡盛世才。當晚金樹仁調兵反撲,歸化軍和東北義勇軍全力奮戰,金樹仁兵敗逃亡塔城,經蘇聯返回中國內地。至此由歸化軍參與的政變推翻了金樹仁腐敗無能的專制統治,在反擊金樹仁軍隊瘋狂反撲的激戰中有歸化軍70余名官兵犧牲。

盛世才曾多次指揮歸化軍,與歸化軍關系甚深。4月12日政變時,盛世才雖未親臨現場,但政變卻完全符合他的心意。13日,陳中和巴品古特赴盛軍駐地與其密談,雙方達成協議。次日臨時維持委員會再次召開聯席會議,共商建立臨時政府事宜,盛世才到會。巴品古特首先提議:“新疆大局未定,盛指揮舉兵多年,所向成功,應被選為臨時督辦,事變當晚組成的臨時軍事委員會可即撤銷。”與會者一致贊成。當天向南京中央政府發電報,說明新疆政變原因和經過,請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劉文龍為省主席,盛世才為督辦。盛世才登上統治新疆的寶座,歸化軍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此后,歸化軍陸續擴充為兩個團。隨著戰火蔓延又升編成兩個旅。他們大多有作戰經驗,是省軍中戰斗力最強的一支隊伍。

馬仲英聞省政府政變,立即揮師西進哈密,企圖武力奪取新疆。為配合攻取烏魯木齊,又派悍將馬赫英北上阿爾泰。布爾津的庫木、沖呼爾等地的俄羅斯族農民,組成了武裝自衛隊,同時,省臨時政府的阿山宣慰使包爾汗也抵達當地,共同組成俄羅斯族自衛隊和哈薩克族武裝的聯軍與馬赫英激戰,但因寡不敵眾而失利。馬赫英繼之竄擾塔城。塔城告急,盛世才命令歸化軍、東北義勇軍乘卡車趕赴救援。雙方鏖戰兩天,終于擊潰馬赫英部,馬部退逃沙灣。

6月12日,盛世才與馬仲英在阜康紫泥泉爆發最激烈的一次決戰。歸化軍騎兵負責掩護正面進攻的東北義勇軍沖擊敵左翼,雙方鏖戰至傍晚,馬部傷亡慘重。當夜氣候突變,雨雪交加,馬部被凍僵擊斃頗多,馬仲英只得奪路越天山逃往吐魯番,從此馬部一蹶不振,步步走向衰亡。紫泥泉戰役前后,南京政府代表在省城積極聯絡拉攏新疆一些實力派官員,分化牽制各派軍政勢力,從中漁利。盛世才于是先發制人,急返省城,制造“誘亂信件案”,捕殺陳中、陶明樾、李笑天三人,軟禁了省主席劉文龍。繼之又以“勾結馬軍、陰謀暴動”的罪名逮捕歸化軍將領巴品古特、安東諾夫、格米林肯及東北義勇軍將領鄭潤成等,不久將其殺害。被殺的直接原因是盛世才恐其日后擁兵自重,難以駕馭。

包爾汗認為:“盛世才清除白俄實力人物也是向蘇聯表明他的政治態度的一種手段。”臺灣張大軍引用大衛·達林著《蘇聯與遠東》一書所述:“蘇聯方面同意白俄不必解散,僅加以清除,并由蘇聯代表所同意的軍官擔任指揮。白俄將領巴本固(指巴品古特)以及所屬軍官數人被槍決,白俄軍等于受蘇聯指揮。”這表明歸化軍頭目被槍決是蘇聯與盛世才協議的結果。

1933年12月中旬,張培元策動塔城軍政官員姚華亭、陳繼善投入反盛聯合戰線。盛世才派姚雄、包爾汗前往宣慰安撫。他們通過伊凡諾夫募集組建塔城歸化軍,遂逮捕關押反盛首領。新建的塔城歸化軍迅速遏制了暴亂企圖。之后盛世才在整編新疆軍隊時,將塔城歸化軍調到省城,正式組編為“歸化軍騎兵第三團”,下設三個騎兵營和一個炮兵連,共有官兵400余人,團長伊凡諾夫。此后歸化軍發展為官兵1800余人,配備有英、俄、蘇制的新式槍炮,武器精良,富于實戰經驗,在歷次戰斗中屢立戰功,深為省府所倚重。為統一指揮調遣,盛世才設立“歸化軍總指揮部”,任命親蘇擁盛的別克迭耶夫為總指揮。

1934年1月伊犁張培元和哈密馬仲英聯合東西夾擊省城。盛世才為擺脫困境向蘇聯當局提出緊急救援,蘇聯決定直接干涉新疆事務。此時,蘇聯戰略家“鑒于新疆局勢變化,草擬了一份對新基本政策,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必須以軍事干涉來結束新疆的內戰,關閉日本滲透的門戶;其次,幫助省政府穩定經濟,消除不滿的直接原因;最后,改善政治以應付各民族間的緊張狀態”。這一戰略政策的基本方面為以后的歷史所證實。按作戰計劃,蘇聯紅軍偽稱“阿爾泰歸化軍”,以趙德壽為名義指揮官,實際上是庫米齊將軍和沃爾根團長率領越境進入新疆,葉夫西艾夫作幕后軍事策劃工作。

偽稱“阿爾泰歸化軍”的蘇聯紅軍入新疆后發起凌厲攻勢,張培元兵敗自殺。馬仲英難敵兩國四方(蘇聯紅軍、歸化軍、東北義勇軍、省軍)的強大軍事壓力而節節敗退。歸化軍轉戰達坂城、吐魯番、焉耆、庫車、阿克蘇。5月上旬在巴楚展開決戰,馬部又被擊潰。馬仲英經喀什匆匆逃奔蘇聯。

此次南征歸化軍別克迭耶夫為名義總指揮,一舉消滅了馬仲英部隊的有生力量,徹底粉碎了其獨占新疆和甘肅,建立回教國的夢想。歸化軍轉戰天山南北、塔河兩岸,在全新疆產生了重要的軍事和社會影響。

1934年夏末,新疆戰亂基本結束,盛世才深慮歸化軍的威名和強勁的戰斗力將釀成尾大不掉之勢,于是著手撤銷歸化軍總指揮部,整編三個騎兵團,從1800名官兵中減員縮編,組成“騎兵第六團”,官佐4至5名,士兵502人,步槍512支,留駐烏魯木齊,其余皆被遣散。總指揮別克迭耶夫調任省公路局總辦,一些團長分別擔任督辦公署參謀處和公路局的官員。連長、排長每人發給遣散費500元,士兵每人發放300元。他們或留在烏魯木齊等城鎮從事工商業,或返回伊塔經營農牧業,當地政府為其提供土地、耕畜和子種,伐木修建居民點,并免田賦三年。大部分歸化軍復員成為和平居民。

1934年冬,騎兵第六團開赴南疆,駐守在交通要道巴楚,防范馬仲英余部。次年又調駐阿克蘇,之后改編為騎兵混成團。1936年底至1937年初,南疆發生麻木提和馬虎山暴亂,騎兵混成團又改編為保安騎兵大隊,下設9個分隊,各級官佐25名,士兵206人,軍馬241匹。由隊長莫洛葉尼科夫率領與馬虎山暴亂部隊展開血戰,配合蘇聯紅軍徹底消滅了馬仲英殘余部隊。此后,新疆社會進入安寧時期,騎兵大隊也終被裁撤,全部官兵被遣散。歸化軍遂退出歷史舞臺。

四、民國時期俄羅斯人大量遷至新疆的歷史原因

自吉爾加克人遷居阿勒泰的布爾津地方定居后,一批又一批的俄羅斯人陸續遷入新疆。他們大都被安置在邊境附近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方。由于迪化是省城,也居留有不少俄羅斯人。楊增新政府對其進行妥善的安置,發給居留執照,后又允許愿意加入中國國籍的俄羅斯人歸化中國籍。俄羅斯人自己推舉商總、鄉約建立管理機構——商總、鄉約辦事處。辦事處負責處理關于俄羅斯人的一切日常事務,代表他們向政府提出各種意見和要求;政府則凡遇與俄羅斯人有關事宜則多委以商總、鄉約處理。金樹仁統治后期,暴亂四起,政府招募俄羅斯人組成“歸化軍”,是金樹仁政府當時最有戰斗力的軍隊。但后來也正是歸化軍首先發難推翻了金樹仁的統治。盛世才上臺后,在歸化軍的協助下,最后打敗了馬仲英等對手,鞏固了其政權。1935年的新疆各民族代表大會上,俄羅斯人以“歸化族”的名義被列入新疆的少數民族之一。有了正式身份的俄羅斯人從此在各方面的事務逐漸得到政府的重視,逐漸發展起來。無論是他們創辦的工業、手工業,還是俄羅斯族的學校教育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他們對新疆的影響日益增大。應該說俄羅斯人能從一個外來民族最終發展成為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是有多種原因的。

首先,俄國十月革命后的內戰是促成俄羅斯人大量遷移新疆,并最終形成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的最基本原因。十月革命是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這種將沙俄專制政權顛覆的革命,無論是俄國的上層階級人物,還是普通的工人、農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一些人懼怕新生的政權,一些人不了解新生的政權。在這種社會發生劇變、需要每個人很快做出抉擇的時刻,許多人選擇了接受,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逃避。當然,這些選擇逃避的人心中的打算也各不相同。對于原為沙俄爪牙及擁護封建專制制度的難民,他們下定決心一逃離再不回頭。而對于那些只是對新生的政權恐懼或不了解的人,則先逃離,保持中立并觀望其發展態勢再作出決定。總之,在這種社會變革的時刻,人們都在很匆忙間作出各種選擇。十月革命發生后,大量的俄羅斯人以俄國為中心成輻射狀逃向周邊各個國家。作為與沙俄接壤的中國新疆,自然成為了難民們的選擇地之一。大量俄羅斯人涌入新疆后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為最終融入這個社會成為其大家庭中的一員奠定了基礎。

其次,中國新疆的特殊地理位置與民族構成也是促成大量俄羅斯人遷居新疆后不再遷往他處的原因。中國新疆與蘇聯接壤,為難民進入新疆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新疆同時又與內地相隔遙遠、交通不暢。當時從舊俄遷出時,有一股俄羅斯人經過西伯利亞進入到東北地區,后又輾轉到了上海等地。這些地方都是中國的沿海地區,自古交通便捷,也是中國去往英、美、澳等國家的必經之地。正因為上海等地有如此便利之交通,在那里的俄羅斯人陸續遷移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地。雖然新疆的一些俄羅斯人也遷往了澳大利亞等國,但只是少數有經濟條件的。大多數俄羅斯人流落新疆后已沒有經濟能力再繼續遷移。同時,當時的新疆人口構成中,有塔塔爾、烏孜別克、哈薩克等跨國而居的民族。這與俄羅斯人在國內生活中的民族成分構成較相似,比較容易融入到新疆的社會生活中。

再次,當時新疆的統治者所實行的寬容政策直接促進了中國俄羅斯族的形成。由于楊增新在遣返難民回蘇聯時,并沒有采用強迫政策,許多不愿回國的俄羅斯人得以留在新疆。而楊增新政府允許俄羅斯人按國籍法歸化中國國籍,則直接推動俄羅斯人最終成為中國的俄羅斯族。此外,自楊增新起,以鄉約、商總為自我管理機構,對俄羅斯人不橫加約束,這種自由寬松的政策也使俄羅斯人愿意生活在新疆。金樹仁時期,由于歸化軍在戰斗中的英勇表現,政府對其極為優待,俄羅斯人在新疆社會中聲名大振,成為左右新疆政局的關鍵因素之一。1935年,盛世才推行“六大政策”,這一政策最終使俄羅斯人以“歸化族”的名義成為新疆少數民族的正式成員之一。盛世才的這一政策對于俄羅斯族意義重大。這代表中國政府首次正式承認居留在新疆的俄羅斯人成為新疆的少數民族之一。這種正式確認具有劃時代意義,也是俄羅斯人在新疆政治地位的重大轉折點。

最后,俄羅斯人遷居到新疆后,能以積極的態度參與新疆的社會生活。這種積極態度加速了其與新疆各民族的融合,擴大了其在新疆社會的影響。早期的吉爾加克人過著消極避世的生活,以致很少有人知道他們。受到過良好教育,掌握各種手工業技能的俄羅斯人或在農村使用新的耕作方式,改造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或在城市從事手工業,成為城市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助手。人們以講俄語為受到良好教育的象征。俄羅斯人的音樂、舞蹈、手工技能、食品,都深入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他們與各民族融為一體,共同建設新疆社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东县| 十堰市| 大冶市| 昭苏县| 昌宁县| 京山县| 汝州市| 广汉市| 永泰县| 阿拉尔市| 福贡县| 巨野县| 绥阳县| 崇州市| 棋牌| 伊金霍洛旗| 江孜县| 平远县| 昭觉县| 博野县| 高唐县| 邓州市| 泊头市| 闽侯县| 大同市| 万盛区| 澄城县| 遂宁市| 尚义县| 电白县| 达州市| 荆门市| 宝山区| 宝鸡市| 涿州市| 临安市| 娄底市| 泗阳县| 广丰县| 汶上县|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