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心靈搖曳如風
- 高麗君著 康玉璽主編
- 1349字
- 2019-01-09 13:34:49
靜能生慧 勤能補拙
1
夜里,讀魏書生的書籍,感悟最深的是他給青年教師的一句話:“靜能生慧”。
是啊!世界確實不太安靜,有嘈雜,也有誘惑。有時候在喧鬧中,心,也難以平靜。
有長者告誡:年輕人要過一段潛水艇似的生活,先暫時隱形,找尋目標,耐住寂寞,積蓄能量,日后方能成功地浮出水面。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一個人只有排除雜念、專心致志,將智慧、靈感全部集中調動起來,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莊子說:“圣人之靜,善于固守養靜,萬物不足于撓其心志,所以能靜”;蘇洵中年思學,靜心苦讀,終能大器晚成;齊白石晚年謀求畫風變革,閉門十載,“破壁”騰飛,終成中國畫之巨擘;國畫大師劉海粟再三告誡學生,“要甘于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會寂寞;從巴金聲明“閉門謝客”、錢鐘書堅持“謝絕采訪”到費孝通告示“關門盤點”,許多名家學者都努力為自己營造一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天地。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只有寧靜,才會有非凡的創造。安靜的日子,是為自己精神拾荒。
當然,安靜不是靜止,不是封閉。它是默默汲取,蓄養生命的能量;它是淡定超脫,不讓虛名浮利裹足;它是一種境界,堅守之后,咀嚼得出,享受得到。
所以,給自己安靜吧。心有多靜,世界就有多靜。一杯香茗,一懷憧憬,天地合一,心境純明。如此,“靜”便如小橋流水,清清潺潺,隨之,蓮花盛開,朵朵圣潔,霎時,化做云中仙子向你招手。
《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靜心閱讀,靜心點評,靜心贊賞,靜心創作,靜心學習,靜心結交,靜心提高……就是給自己的最好的禮物。
2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一篇文章重復了不知道多少遍,還在朗讀。一個賊潛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后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么書?”然后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連毛澤東都欽佩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梅蘭芳曾說過:“我是個笨拙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其實他說的一點不假。梅蘭芳年輕的時候去拜師學戲,師傅說他長著一雙死魚眼睛,灰暗、呆滯,根本不是學戲的料,不肯收留他。然而,天資欠缺不但沒有使梅蘭芳灰心、氣餒,反而促使他變得更加勤奮了。他喂鴿子,每天仰望著天空,雙眼緊跟著飛翔的鴿子,窮追不舍;他養金魚,每天俯視水底,雙眼緊跟著遨游的金魚,尋蹤覓影。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眼睛終于變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閃閃生輝,脈脈含情。
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可見,以勤補拙是成功的捷徑。
3
藝事需要時間和青春的精力。身無禪功不可學久,身無定力不必學之。定力從小處而就,非一日之功,定力可比高山之積雪、可比山川之悠長、可比蒼穹之繁星、可比日月之光輝,絕無戲言。
若能明透此文之言,無視名利之存在、無視權威之荒謬、無視黑夜之漫長、無視誘惑之癲狂,相信做任何事情都會渡過難關。
簡單就如堅持。
靜能生慧,勤能補拙,我想這樣的生活,應該是坦然而自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