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元文化與海原
- 中共海原縣委 海原縣人民政府 西北民族大學編著
- 1061字
- 2018-12-26 14:49:12
序
海原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六盤山西北麓,也處在長城和黃河之間的狹長地帶,是中國農耕與游牧兩種文明的分界線,也是入住中原的門戶。
地理單元中兩種不同的文化互相撞擊、交流、對抗、滲透、承轉、流變,形成了獨特的、具有海原特點的多元文化,如“菜園文化”、“絲綢文化”、“移民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蒙元文化”等,這些文化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存。被海原人喻為“母親山”的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南華山,甘泉流淌、植被茂盛、氣候宜人,是避暑的佳境。西夏時期,李元昊在此建立了天都山、南牟會、東牟會等避暑行宮,呈現出歌舞升平的景象。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擄取中原,也涉足于此,并使其成為“海喇都行宮”。因此,海原縣不僅有豐富的回族文化,還有神秘而獨特的蒙元時期的文化,與海原的西砂瓜、香水梨、馬鈴薯、小茴香、蔥韭蒜等特色產業,一道構成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
海原擁有世界級壟斷性的文化和旅游資源,但因成吉思汗征西夏時期在此駐蹕和去世,其秘葬的習俗,將此地封閉了幾百年,使絲綢之路、交通要道改道,更讓外界無法來了解。由此,一些專家在研究成吉思汗去世地時,在西夏故地找不到“哈老徒”這個地方,迷霧重重。
海原縣有很多蒙元時期留下的地名、文化遺存等。其中海原縣城元代“海喇都”之名,與《元史》上記載的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宮”,不論音還是意,都完全吻合,而且出土的建筑構件也是蒙元早期宮廷的建筑遺物。為弘揚海原民族歷史文化,發展旅游業,我們指定縣志辦的工作人員對海原蒙元時期的歷史、地理、文化,進行系統的、全面的考察和發掘、整理與研究。期間得到了陳育寧、喬丹德爾、卻拉布吉等有關教授的幫助和指點。經過多年的努力,蒙元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我們選派學者到內蒙古自治區參加全國蒙元文化學術研討會和論壇,引起了蒙古文史專家的極大興趣,并成為學術論壇討論的熱門話題,形成了新的學術觀點。會后有很多蒙古專家慕名到海原進行了實地考察。考察后認為:對于成吉思汗去世于六盤山地區的海原縣,非常符合邏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特別是對成吉思汗既去世于西夏境內,又“崩于(漠北)薩里川哈老徒行宮”的解釋,尤具新意并合理。
為了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海原在蒙元時期的歷史地位、了解海原在蒙元時期的文化,我們將以往專家研究的論文以及近些年來海原縣的新發現、新見解、新觀點的論文匯總起來,定名為《蒙元文化與海原》,并編印成冊,讓更多專家來了解海原神秘的蒙元文化,甄別、探索成吉思汗晚年活動駐蹕地、去世地。
中共中衛市委常委、海原縣縣委書記 王文宇
海原縣縣長 馬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