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
第一節 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
一、概況
(一)海原農業生產發展階段劃分
20世紀60年代以來海原農業生產發展經歷,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單一發展糧食生產階段,時間大致為1976年以前。
以“農業學大寨”為時代政治特征。這一階段特點是農業“以糧為綱”,只抓糧食生產。生產水平低,抵御災害能力差,計劃性農村經濟薄弱。全縣糧食平均單產35.5千克,1973年大旱之年,糧食平均單產只有8千克。基本沒有農業技術支持農業生產,靠開荒山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總產,植被破壞嚴重,加劇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基本農田改造工作,修建了相當面積的梯田、溝壩地。這些農田以后成為具有一定穩產能力的良田,為保障當地群眾基本生活起到了關鍵作用。
第二階段:農業生產恢復階段,時間大致為1976~1985年。
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時代政治特征。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具有歷史意義,以這次大會為標向,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發生質的改變。開始個體承包經營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村經濟開始出現活力。這一時期的農業生產特征是開始注意農業技術的應用,以作物新品種采用和化肥使用為先導,相繼推廣了地膜覆蓋、水平溝種植等典型農業新技術。開展了海原農業區劃和土壤普查工作。揚黃灌溉工程竣工,建成興高李揚黃灌區。同時,庫井灌區面積進一步擴大。這一時期灌區小麥平均單產達到312千克,全縣糧食平均單產達到126千克。
這一階段生態恢復開始為人們所關注,大農業觀點正式確立,但具體工作尚未全面有效啟動。
第三階段:大農業全面發展階段,時間大致為1985~2005年。
以“發展才是硬道理”為時代政治特征。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作物栽培管理技術普遍推廣,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進度加快。著手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和大農業結構優化。1987年在揚黃灌區試驗、示范玉米種植,隨后示范推廣小麥套種玉米技術。減少小麥播種面積,擴大油料作物播種面積。基礎性研究和新技術探索勢頭強勁,有膜側種植技術、甜瓜新品種引進、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推廣。糧食豐產方建設,國家旱作節水示范區建設等綜合項目落戶海原。調整糧、經、飼三元結構,建立5∶3∶2布局模型,為養殖業的發展奠定了比較厚實的基礎。著手生態恢復建設工作,大面積退耕還林還草,實行宜農則農,宜牧則牧。糧食平均單產達到157千克。逐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豐收。
第四階段:農業產業化發展階段,時間大致為2005年至今。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時代政治特征。這一階段農業生產的特點是產量穩定,產值提升最快。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經過精心培育,確立了馬鈴薯、硒砂瓜、小茴香、蔥韭蒜、葵花為海原地區特色優勢產業。農業技術由單純栽培管理技術向綜合技術運用轉型。設施農業、測土配方施肥、馬鈴薯優質種薯繁育、旱作節水項目、農業推廣體系改革示范縣項目、中央資金支持項目、世界農業發展銀行支持項目、陽光工程培訓、溫暖工程培訓、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退耕還林續建項目、旱作節水二期建設等綜合性大項目落實實施。項目帶動發展戰略實施,成為海原農業經濟發展的新生長點,成為生產力水平增長的源動力。打造了小茴香、馬鈴薯、硒砂瓜綠色產業生產基地,并取得了產地認證,成功注冊了“馬萬山”牌馬鈴薯和“天都山”牌小茴香。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經濟林與生態林齊步邁進。生態養殖長足前行,環境保護意識加強。農村技能型勞動力實現成功轉移。受以上諸多利好因素共同作用的合動力促進,特色產業貢獻率顯著增大,2009年,僅特色農業產值達到4.9億元。
(二)近年海原農業生產特征
表2-1為海原最近三年的農作物種植計劃表,以此表說明近年海原農業生產的思路和特征。
表2-1反映出,馬鈴薯、硒砂瓜、小茴香、油料(油葵)和蔥韭蒜五項特色優勢產業面積穩定,保持在合理比例范圍之內。硒砂瓜面積有所減小,原因是受行政區劃影響。受2009年秋季降水多,秋墑好影響,再加多年干旱,群眾多年沒有收到小麥,心情可諒,因而,2010年小麥面積增加,算是一個特例。秋糧面積穩中有增,反映出壓夏擴秋避災抗旱指導意圖。
表2-1 海原縣農作物種植計劃表(萬畝)

二、耕地與地力
(一)耕地
海原現有耕地2230185畝,林地978800畝,牧草地2806000畝,耕地中有水澆地186246畝,旱地2043138畝。水澆地分揚黃灌區和庫井灌區兩部分。
揚黃灌區水地主要分布在高崖、李旺、七營、三河四個鄉鎮。土壤以灰鈣土為主,耕地質地以中壤或重壤為大多數。光熱資源豐富,可滿足作物一年兩熟或在設施條件下一年三熟。肥力水平較高,生產潛力大,有機質在2%以上,全氮在0.1‰上。作物以小麥、玉米、設施蔬菜、瓜果為主,小麥單產400千克以上,玉米在800千克以上,甜瓜在2000千克以上。
庫井灌區水地分布在關橋、西安、樹臺、李俊、史店、鄭旗、賈塘、海城等鄉鎮和老城區管委會。土壤以黑壚土為主,耕地質地以中壤、沙壤、輕壤為大多數。灌溉方便但水質較差,灌溉量小。光熱資源作物一年一熟或一年兩熟。肥力水平中等,有機質0.8%~2%,全氮低于1‰。作物有玉米、小麥、小茴香、硒砂瓜、蔬菜、油料等。小麥單產在300千克以上,玉米單產在600千克以上,甜瓜單產在1500千克以上,小茴香單產在150千克。
旱地為海原縣農業生產主要耕地類型。分布各鄉鎮、管委會。土壤類型以黑壚土、灰鈣土為主,共有9種土壤類型。光、熱、降水等資源分布不均,受海拔、地勢、山脈走向、迎同背風坡等因素影響明顯。肥力水平低,用養矛盾突出,有機質0.5%以下,全氮在0.6‰以下。海原種植的各種作物在旱地都有分布,產量較低,受氣象因素影響所控制,正常條件下,小麥單產在60~100千克,馬鈴薯在1000~1500千克,豌豆在80~100千克。
(二)地力
以下對海原最多的兩種土壤類型肥力變化作分析。
1.黑壚土是海原分布最多的土壤類型,占56.72%。除高崖鄉沒有分布,李旺鎮有少量分布外,其余各鄉鎮都有大面積分布。其中又以緗黃土和淺黑壚土亞種最多。土地類型大多為塬、臺溝、坡地。主要為旱作農業區。以1982年土壤普查數據和2007~2009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取樣分析數據比較,分析黑壚土肥力變化。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兩項工作時間跨度已達27年之久,測土配方取樣不可能與土壤普查取樣樣點的點位一致。為了減少誤差,就以兩次取樣總體平均數作比較。那么,相應這一比較結果只是反映出大面積肥力總體變化情況,不能說明某一地區或某一主要農業耕作區局部肥力變化。
表2-2 黑壚土養分變化分析采樣地點:各分布鄉 亞種:緗黃土土地類型:耕地 取土深度:0~20厘米

表2-3 黑壚土養分變化分析采樣地點:各分布鄉 亞種:淺黑壚土土地類型:耕地 取土深度:0~20厘米

表2-2和表2-3列出了緗黃土和淺黑壚土兩種主要黑壚土1982年與2007年養分變化分析。五個養分主要構成要素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有機質分別下降54.98%和51.01%;全氮分別下降77.24%和47.68%;堿解氮分別下降40.06%和42.21%。有效磷分別上升了65.38%和10.63%;速效鉀分別上升了27.58%和1.51%。由此可以得出一種觀點:海原旱作農業區生產,經過了20多年的沿革,耕地基礎肥力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下降,農業生產仍然處于一種掠奪式狀態,沒有做到用地養地結合。這其中,氮素仍然是養分因子中限制性因素。那么,正常年份下旱地作物總體表現出單產增加趨勢就是多種技術因素的作用,這其中有化肥使用的表現,而有效磷增加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2.灰鈣土是海原第二大土壤類型,占總地面積的33.41%。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崖、李旺、關橋、七營和原屬海原所轄興仁、徐套等鄉鎮。現為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相對優越的生產地區,有揚黃灌溉和庫井灌溉之優勢,有交通通暢之便捷。同樣以1982年土壤普查數據和2007~2009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取樣分析數據比較。
表2-4 灰鈣土養分變化分析采樣地點:各分布鄉 亞種:耕種灰鈣土耕地類型:川水地 取樣深度:0~20厘米

表2-5 灰鈣土養分變化分析采樣地點:各分布鄉 亞種:侵蝕灰鈣土耕地類型:川水地 取樣深度:0~20厘米

表2-4和表2-5反映出,兩種耕性灰鈣土,1982年到2007年,經過25年耕種,堿性略有增強,全鹽量也略有上升;有機質、全氮、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均有增加,總體耕地肥力狀況有所改善。由此得出:灌區生產,注意做到了用養結合,農田生態狀況良性化運轉,今后如果繼續能夠保持這種耕地生產狀態,有利于作物產量持續穩定增長。
通過以上分析,說明海原縣主要耕地經過多年耕作,旱作區耕地肥力不僅沒有得到培育,反而呈下降態勢,雖然此間作物單產在正常天氣狀況下總體是一種增長趨勢,但這主要是良種推廣應用、抗旱技術示范推廣等技術甚至是單質化學肥料大面積施用的結果。盡管這種增長趨勢折射出海原農業生產技術貢獻率提高,同時也要求今后應當不斷培肥地力,建立良性運轉的旱用農田生態系統。這將是我們長期堅持的工作,需要我們不斷的努力。
三、農業生產條件及利用
(一)農村從業人口
如表2-6所示。2008年鄉村從業人員比2007年增加11.8%,受總人口增長因素決定,2008年和2007年之前年份相比,農村從業人員肯定也是增加的。從事農林牧漁業人員數2008年比2007年減少14.4%。
表2-6反映出農村從業人員流動變化的一個時代特征。近年,農村受教育面擴大,受教育程度提高。因而,農村群眾文化知識層面整體上抬,農村勞動力知識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知識的農村勞動力占農村總勞動力的67%。但是,分析從事一線農林牧漁業生產的勞動力知識構成比例,結果發現,青年勞動力大量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和向城市流動,即知識承載者發生了大范圍轉移。從事工業勞動力增長2.1%,從事建筑業增長120.4%,從事交通運輸業下降10%,從事批發零售業增長11.8%,從事計算機信息增長30.4%,從事服務業增長11.8%。那么,留在農村從事農業一線生產的青年勞動力就很少,大多數是老年人和婦女。老人和婦女不僅勞動效率低,而且在接受農業技術培訓,新技術運用多方面會有明顯阻滯。
表2-6 海原縣農村從業人員分析

(二)農業機械化
農用機械總動力2008年比2007年增長17.8%。主要機械裝備中,除聯合收割機動力數減少外,其余機械裝備量都有增加,增幅在3.7%~153.7%。由此證明,海原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整體提高,基本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手段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表2-7 農業機械變化分析

(三)畜力
海原近年畜力下降明顯,且額度較大。僅以2008年與2007年相比較,役用黃牛數下降4%,驢下降25%,騾子下降29%。結合機械動力上漲情況,可以認為,海原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手段確實在進步,但所使用的機械比較老舊,其更新換代步伐還要加快。
表2-8 畜力變化分析

(四)農田水利
海原有效灌溉面積2008年比2007年增加58.9%。原因主要是,一批水利工程建成竣工,蓄水量增大,增加了灌溉面積;農用機井量增多,增加了灌溉面積;基本農田改造整理,節約用水,增加了灌溉面積;行政區劃調整,增加了灌溉面積。灌溉區農業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生產手段相對較先進。它是保障海原縣糧食生產安全,為市場有效提供農產品的重要基地。具體數值列成表2-9。
表2-9 農用水利建設分析

四、品種采用與農業技術應用
(一)品種采用
以下列出海原主要作物和區域優勢作物所采用過的品種。
1.主要作物
水地小麥:勁麥1號、晉0129等,這些品種栽培面積累計不超過10萬畝;寧春4號,累計栽培面積已過200萬畝,現仍為主栽品種;現有寧春12號等品種栽培,面積較小。
旱地小麥:當地紅芒麥、白芒麥、寧春10號等;現當家品種有定西24號、定西33號等。
玉米:中單2號、中原單32號、登海、沈玉、掖單、長城706、迪卡、金穗9號、先玉335、強豐等。
胡麻:紅胡麻、雁雜10號、寧亞10號、寧亞11號;寧亞10號仍為當家品種。
豌豆:當地麻豌豆,分布各鄉鎮。北京白豌豆、定豌系列品種,近年面積逐步擴大。
扁豆:當地紅扁豆和白扁豆。
糜子:有短生育期俗稱小日月糜子和長生育期糜子之分。有紫稈紅、紅糜子、大紅糜子、黃糜子、大黃糜子、小黃糜子、寧糜9號等。
谷子:品種較多,有繩頭子、小金黃、狼尾巴、小黃谷等。現從山西引進了一些谷子品種正在做引種觀察試驗,表現不一,總體上生育期長,積溫要求高,不易成熟。
2.區域優勢特色作物
馬鈴薯:青薯168、克新1號、克新4號、新大平、早大白;寧薯4號、寧薯8號、寧薯10號、隴薯3號、虎頭、青薯2號、晉薯7號、晉薯2號、冀張薯5號、冀張薯8號;大西洋、荷蘭7號、荷蘭15號、中薯3號、中薯5號、中薯8號等。曾以青薯4號、寧薯8號為當家品種。現在南部各鄉以青薯168為當家品種,中北部以虎頭、隴薯3號為當家品種。目前冀張薯8號發展勢頭良好,表現出高產抗病性。
小茴香:民勤小茴香,是當家栽培品種。
葵花:迪卡等。
西瓜:高抗冠農、金城5號、蘭州P2、金橋8號、西農8號、金星、冰淇淋等。以金城5號和高抗冠龍為當家品種。
甜瓜:華萊斯、黃河蜜、香蜜黃、早香蜜、天蜜脆梨、蜜橙、香蜜紅、金玉、銀玉、玉金香、銀帝等。曾以華萊斯為當家品種,現以早香蜜為當家品種。
紅蔥:品種單一,主要是當地紅蔥。
韭菜:臺灣獨根紅、中根紅、平韭2號、平韭4號、棚寶、當地韭菜等。曾以當地韭菜為當家品種,現以中根紅面積最大。
(二)農業技術應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的發展當然離不開技術的推動。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海原縣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逐漸走向正規,各項栽培技術開始推向生產。隨著中央西部大開發戰略思想落實,各項重大農業綜合項目實施為海原農業注入了巨大能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強勢發展局面。下面列出了海原組織實施的重大農業綜合項目。
設施農業建設。其中有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蔬菜標準園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栽培作物有西甜瓜、辣椒、西紅柿、黃瓜、茄子、葉菜類蔬菜等。分布在高崖、李旺、七營、三河、鄭旗、李俊、曹洼、史店、關橋、西安、樹臺、紅羊、賈塘、老城區管委會、甘鹽池管委會。
旱作節水。有國家旱作節水示范區建設,地膜覆蓋栽培,旱作節水二期項目,旱作節水工程,退耕還林后續發展,農業部重大農業技術旱作示范,中央資金支持發展項目。年實施面積超過50萬畝。新增產值超過5千萬元。實施地區遍及各鄉鎮、管委會。
測土配方施肥。2007~2009年為實施年,2010年以后為鞏固建設年。每年按要求完成11項核心工作,累計推廣配方肥800余噸,推廣配方肥面積累計60萬畝,取樣4287份,發放配方施肥建議卡8萬多張,培訓農民3萬多人,完成各類試驗80多項,初步摸清了海原耕地地力狀況和主要作物豐缺指標,建立了施肥指標體系,正在建耕地地力評價系統。累計節本增效4800萬元。
馬鈴薯優質種薯繁育建設。建設脫毒繁育中心一處,建成固定建筑面積700平方米,日光溫室7000平方米,網室10000平方米,年生產脫毒原原種1000萬粒。2009年建設原種繁殖田1200畝,生產原種1280噸;一級種繁殖田2萬畝,生產一級種2萬噸。2009年主要品種有青薯168、隴薯3號、冀張薯8號。
有害生物防控。發現并消滅瓜類果斑病;規模化防控甜瓜霜霉病、白粉病、西紅柿晚疫病、辣椒疫病、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等,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過億元。
農民培訓。有新型農民培訓、陽光工程培訓、溫暖工程培訓。培訓農民2萬人,其中取得技能資格證書者有1000余人,通過技能鑒定有2000余人。
農業部糧食高產創建。創建作物為馬鈴薯和玉米,其中馬鈴薯共創建萬畝點3個,千畝點18個,百畝攻關區20個,2009年萬畝點平均單產1510千克。玉米共創建萬畝點2個,千畝點18個,百畝攻關區20個,2009年萬畝點平均單產800千克。
近年,作物輪作倒茬、輪歇倒茬、以豆代歇(旱作)技術被忽略,作物連作極為嚴重,尤其以灌區最具代表性。作物中又以馬鈴薯、玉米、小茴香、葵花最為典型。因為連作,導致作物病害加重。一些過去在海原只有零星發病,并不能造成損失的病害上升為主要病害,產量損失大。例如葵花銹病、菌核病,小茴香生理缺素癥(生理性病害),玉米大小斑病。連作原因較復雜,但主要是受農產品市場導向作用,這些農產品市場價連年上漲,激發了群眾種植積極性。
五、發展變化特點
(一)培育出了區域優勢特色作物,產業化特征明顯,支柱性作用突出
馬鈴薯、葵花、小茴香、硒砂瓜、蔥韭蒜是海原區域優勢特色作物。這些作物分布在海原多個地區,其中以馬鈴薯、葵花遍及海原各地,而小茴香、硒砂瓜和蔥韭蒜則在分布上就有地域性,局限在生態環境適宜的地區。它們大分散小集中,規模化種植,市場化運作,經營化發展,技術化推動,政策性扶持,點面結合相益相輔,成為群眾受益面最為廣泛、農業收入最多的生產項目。舉例來說,2009年9月海原成功舉辦了寧夏海原小茴香產業發展大會,受此作用,小茴香批發價由2008年每千克5元上漲到2009年每千克9元;馮灣拱棚三膜覆蓋甜瓜2009年每千克平均價10元,平均畝產值過萬元大關。馮灣村僅大拱棚種植甜瓜一項,戶均收入在3萬元以上。
(二)新型設施農業擴規快,效益突出
在自治區和海原縣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海原設施農業建設速度快,效益好。2007年秋開始規劃落實設施農業建設工作,到2010年年底,用3年多時間,共建設日光溫室5千余畝,大拱棚8萬余畝,除關莊、九彩2鄉外,其余各鄉鎮都有分布。日光溫室用于育苗,果菜類蔬菜、西甜瓜周年生產;大拱棚用于春提前早熟馬鈴薯、果菜、西甜瓜生產接秋延遲葉菜生產。設施農業效益顯著。高崖鄉套子村,大拱棚春提前厚皮甜瓜接葉菜,每畝產值7500多元;七營鎮張堡村大拱棚薄皮甜瓜接葉菜(有少數棚接辣椒)平均每畝產值6200多元;海城鎮三叉河村大拱棚辣椒平均畝產值8000~8500元。西安鎮付套村一戶村民,4畝大拱棚種植辣椒、西紅柿、黃瓜和蓮花菜,棚前路邊擺攤就地銷售,共收入3萬多元。
(三)馬鈴薯優質種薯采用率逐年提高
群眾已經普遍認識到優質種薯的增產作用,種薯采用率逐年大幅提高。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異地串換和外地購買種薯。同時,群眾對脫毒種薯的認識也非常深,但受種源影響,種薯量遠遠不能滿足生產所需,生產中使用面積還比較小。
(四)農業技術推廣面積大,技術到田率高,生產田承載技術內容多,層次豐富
現在,海原農民群眾接受農業技術的意識普遍增強。其結果具體體現在諸多方面:病蟲防治積極性高,如關莊、紅羊等生產條件差的鄉,過去對馬鈴薯病害從不用藥劑防治,現在群眾主動購藥,上門求教,相互探討防治技術;配方肥使用或單質肥配合使用;注重作物群體密度;肥水合理調控;加強田間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