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農業自然資源及分析
第一節 自然資源概況
一、海原概況
海原縣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帶,為中衛市所轄。地理位置為北緯36°06′40″~37°04′32″,東經105°09′45″~106°10′10″之間。全縣總面積4989平方千米,折合748.42萬畝,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二大縣。屬隴東黃土高原丘陵區,境內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山勢錯落,地形支離破碎,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現轄5個鎮,12個鄉,3個管委會,1個涵養林管理處。有8個居委會,166個行政村,1151個自然村。2008年年底人口43.76萬人,總戶數11.32萬戶,其中鄉村人口35.35萬人,鄉村戶數7.32萬戶。有回、漢、東鄉、滿等14個民族,以回族為多,有22.66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51.7%,其他少數民族1000多人。全縣共有城鄉從業人員20.48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8.33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9.14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01萬人。
海原屬典型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光能豐富,干旱少雨,風多沙大,無霜期短,有“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的特點。受地形影響,雨季集中,南北干濕不均。干旱、風沙、冰雹、霜凍、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發,以干旱最為嚴重。年降水量平均值為389.0毫米,且較集中在9月份,約占總降水量的60%。降水量年際變化幅度較大,最多年份為706.6毫米,最少年份僅為194.5毫米。蒸發量多年平均值為2142.8毫米,一年中各月以6月蒸發量最大,以1月和12月為最小。
海原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地形復雜,土地類型繁多,土層深厚,但土壤肥力差,侵蝕嚴重。海原人均占有水量329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量的1/6,海原一半以上的水礦化度在2.5克/升,不能用來灌溉。
海原栽培作物有四大類。一是禾谷類作物,主要有小麥、莜麥、玉米、大麥、燕麥、糜子、谷子、蕎麥;二是豆類作物,主要有豌豆、扁豆等;三是薯類作物,主要是馬鈴薯;四是經濟類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葵、紅蔥、大蒜、韭菜、小茴香、西瓜、甜瓜、果菜、葉菜等。海原養殖的家畜主要是羊、牛、驢、騾、馬、豬等。
海原是礦產資源極為貧乏的地區之一,礦產資源種類雖多,但儲量小,品位低,基本都無開采價值。金屬類礦產有銅礦、金礦、鎂礦等。非金屬礦產有石膏、磚用黏土、芒硝等。
2008年行政區劃后,海原縣境內交通狀況得到很大改觀。中寶鐵路、福銀高速公路、銀平公路、中靜公路等穿縱過境;潘西路、海黑路、海靖路、海同路、海李路等縣道成網絡分布;興高路、鄭九路、小紅路、樹關路、徐黃路、陳馬路、徐白路等鄉道四通八達。全縣境內總里程1811.5千米,其中國道73.8千米,省道329.2千米,縣道160.1千米,鄉道644.0千米,村道604.4千米。三河鎮為縣內交通樞紐,便捷的鐵路、高速公路、省道是南拓北展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地。
海原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經過多年的探索,現形成了馬鈴薯、小茴香、硒砂瓜、蔥韭蒜、葵花、優質牧草、設施蔬菜等優勢特色作物。養殖業以牛羊為大宗,牛羊肉區內外名氣較大,特別是羊羔肉、二毛皮享譽全區乃至全國。石膏和鎂礦為海原的優勢礦產,相對規模大,含量豐富,質地優良。憑借資源優勢已成功招商淀粉生產、硅鎂合金、金海石膏等企業落戶海原。交通運輸是海原最大的外向型經濟優勢,經多年的發展壯大已成為占縣域經濟15%以上的支柱產業,2800戶長途運輸戶已遍布全國大江南北。
海原縣是一個經濟落后大縣,為國家級貧困縣。人口眾多、貧困落后,經濟發展乏力,靠國家財政補貼維持社會事業運轉是海原真實現狀。到2008年,全縣各項社會指標全區排名為:總人口第4位;地區生產總值第18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第22位;地方財政收入第19位;人均可支配收入第19位;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第21位;人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第22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第22位。從1949年到2009年,海原縣累計地方財政收入僅為3億元,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財政支出累計卻達58.5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僅為財政總支出的5.1%。60年來,海原享受中央及自治區的財政補貼55.54億元。
海原縣是一個經濟及各項社會事業不斷發展的大縣。經濟總量迅速擴張,2009年完成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7億元,可比價同步增長17.6%,與2006年相比,經濟總量增加7.4億元,增長77.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6.4億元,增長7.0%;第二產業完成3.3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完成7.6億元,增長4.0%。人均GDP達到4250元,比上年增加393元,同比增長10.2%,與2006年相比,增長75.3%。全縣產業結構有所優化,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由2008年的38.1∶12.8∶49.1調整為2009年的35.9∶19.4∶44.7。2009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5億元,同比增長55.6%,增幅居南部八縣之首,位居全區前列。投資對全縣整體經濟的直接貢獻率為75%,拉動整體經濟增長13.2個百分點。2008年以來,全縣財政相繼突破3000萬元、4000萬元和5000萬元大關,同比增長82%,財政實現超收2200萬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1584元增加到2009年的2700元,年均增長19.3%。
二、氣候資源概況
海原縣深居祖國內陸,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無霜期短,干旱少雨,蒸發強,風大沙多。干旱、霜凍、冰雹、洪水、風沙、熱干風等自然災害頻繁。全縣農業氣候要素的主要指標是:年太陽總輻射566.14千焦/平方厘米;日照時數為270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1%,平均氣溫日較差13.3℃,無霜期146天,≥0℃的積溫2381.4℃。1985年前多年年平均降水量404.6毫米,年蒸發量為2142.8毫米,干燥度為2.17。
(一)光能資源
太陽輻射是生命活動的唯一能量來源。作物產量即干物質的積累,90%以上是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形成的。海原縣光能資源豐富,十分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在年輻射總量中,以6月份最高,達到63.30千焦/平方厘米,7、8月份較高且穩定,入秋以后急劇減少,到12月份,為30.51千焦/平方厘米。春夏兩季占全年輻射總量的64.4%。在作物生長季節,月平均溫度通過0℃期間的多年平均天數為234天,總輻射量為407.51千焦/平方厘米,占輻射總量的72%。通過5℃的平均天數為190天,總輻射量為362.11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4%。穩定通過10℃期間的平均天數為135天,總輻射量為280.44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總輻射的49.5%。
海原縣受極地氣團控制時間長,故大多數是晴朗干燥天氣,日照充足,年際間變化較小,月日照時數最多為6月份,其次是5月和7月份,最小值在9月份。
(二)熱量資源
熱量條件是作物生長所必需的自然環境因素之一。海原縣年平均氣溫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遞減。縣內溫度受地形影響很大,隨地形起伏,山脈走向高低,基本呈東北暖、西南涼的態勢。以關莊鄉為最低,年平均氣溫只有3.6℃;以高崖鄉、李旺鄉為最高,年平均氣溫分別為8.6℃、8.2℃。在一年當中,以1月和12月溫度為最低,平均為-6.9℃和-5.1℃。以6、7、8三個月為最高,分別為18.0℃、19.8℃和8.1℃。
(三)降水資源
海原縣降水的基本特點是雨量稀少,由南向北遞減,南北差距很大;降水的多少常與地形高低成正相關,地形越高降水越多;降水月、季分配不均,且多以暴雨降落,年變率大。縣內年平均降水量在270~450毫米之間,以南華山周圍最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由于山脈的屏障作用,往往迎風坡的降水大于背風坡。境內降水以7、8、9月份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夏季降水中,有效降水日數少,暴雨強度大,常造成災害。
三、土地資源概況
(一)土地類型
海原縣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地形復雜,土地類型繁多,有利于區域特色優勢作物、優質牧草與基本農作物分區安排,協調發展,同時有利于農、林、牧有機結合,整體推進。
海原縣土地類型分為川地、壩地、河灘地、溝臺地、殘塬、丘陵坡地、近山丘陵坡地、山坡地、山麓洪積扇、沖積溝等十個類型。分別占總土地面積的10.12%、1.04%、0.53%、4.2%、5.44%、65.96%、1.60%、7.13%、0.16%、2.42%,村鎮、道路、水面等占1.40%。
川地:川地是海原縣小麥、玉米、馬鈴薯、油料、小茴香、設施蔬菜、硒砂瓜的主產區,有揚黃灌區、庫井灌區等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好的生產區域。
壩地:為海原縣旱作農業的重要生產地區,一般來說壩地土層深厚,肥力較高,產量相對穩定。
殘塬:為海原縣旱用農業的主要生產地區,是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一種土地類型。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少。受海拔、地形、降水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種植作物不盡相同。
山坡地:坡度多在20度以上,主要分布在南華山、月亮山脈,海拔高,土質肥,溫度低,以種植馬鈴薯和林、牧業為主。
近山丘陵坡地:為主要發展牧業的地區。
山麓洪積扇:部分地區為旱作農業區,生產水平較低。
溝臺地:部分地區為海原縣區域優勢特色作物西甜瓜的主要種植區域。
(二)土壤類型
海原縣土壤受地形、生物、氣候等因素影響,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征。全縣共有九個土壤類型,占總土地面積的96.12%。
地帶性土壤由南向北依次分布有山地灰褐土、黑壚土、山地灰鈣土、灰鈣土、粗骨土等。幾種主要土壤類型的特性如下。
黑壚土:為海原縣主要地帶性土壤,面積最大,為450余萬畝,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56.72%。具有深厚的灰色或暗灰色有機質,土質以中壤為主,土壤肥沃,為主要農業土壤。主要亞類有普通黑壚土、黑壚土、侵蝕黑壚土和黑壚土性土。
灰鈣土:為海原縣的第二大土壤類型。總面積近270萬畝,占土壤總面積的33.41%。地面植被少,地下水位深。也為主要農業土壤。主要亞類有普通灰鈣土、侵蝕灰鈣土、灰鈣土性土。
四、水利資源概況
據1983年海原縣土壤普查報告,海原縣共有水資源1.22億立方米,隨著近年大量開采地下水,目前水資源動儲量已大幅減少。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為0.8396億立方米。水資源很少,地區分布不平衡。大部分分布在中南部,水質相對較好,可用于農田灌溉,近年地下水位明顯變深。北部地下水很少,地下水位深,礦化度高,基本不能用于農田灌溉。
(一)地表水
海原縣地表徑流的空間分布因受地形和降水量影響,由南向北逐漸減少,變化幅度大,且年際間變化幅度大。年徑流量的深度由地勢、雨量、植被等因素決定。一般情況,地表植被好的地區,年地表徑流深度3毫米左右,植被差的地區為7毫米左右。年平均徑流量深度為14.2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7829萬立方米,多的平均徑流量系數為3.9%,加上縣境外流入量567萬立方米,則全年平均徑流量為8396萬立方米。
地表水質地區間差異很大,各河流也不相同。以中南部馬營河、楊明河、賀堡河、楊坊河水質最好,礦化度平均在0.5克/升~2.3克/升。北部麻春河、莧麻河差,礦化度在1.7克/升~4.6克/升。以石峽口水質最差,礦化度達到3克/升以上。
(二)地下水資源
據1983年估算,全縣地下水資源動儲量為3807萬立方米,現因過量開采和地下水不能及時得到補充,動儲量明顯下降。總體來講,本縣地下水量少質差,化學成分復雜。以中部地區如西安盆地、楊坊河流域、南華山沖積扇水質較好,但水位較深,適宜深井采用,可用于灌溉。部分河谷川溝如高崖河臺地地下水位深且礦化度過高無開采價值。部分地區地下水可用于適量補灌或摻灌。
五、其他資源概況
(一)植物資源
海原縣山地類型多,草原面積大,野生植物資源比較多,其分布特點因氣候、地形、土壤類型不同而有差異。由北向南大致可分為荒漠草原、干草原和草甸草原三種類型。以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分布最廣,面積最大。本縣野生植物共有99個科415個屬800余種,其中藥用植物有370余種,有銷往國外的蕨菜和發菜,還有蜜源植物10種。植物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由北向南種類增多,植物量增大,特別是月亮山北和南華山周圍植物最為繁密,氣候宜人。
(二)動物資源
因本縣植被稀少,森林稀疏,水源枯乏,故而動物種類很少,主要有野兔、貓頭鷹、蛇、呱拉雞等。近年,隨著退耕還林、還草工作的有力推進,其生態效益日漸顯現,山雞、野雞等本縣過去沒有的動物出現在海原林間、草原。
(三)勞動力資源
海原縣農業人口中共有勞動力8萬余人,占總人口的32.5%。與過去相比,緣于海原縣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勞動力知識結構已有了質的提高。勞動力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學歷占37.64%,文盲勞動力低于5%。
(四)畜力資源
到2009年年底,海原縣大家畜存欄量達58375頭,其中牛37415頭,驢騾馬20960頭;出欄27660頭,其中牛25675頭,驢騾馬1985頭;羊存欄量487170只,出欄量290861只;豬存欄量21302頭,出欄量21276只。
(五)機械
到2009年,海原縣機械動裝配動力384698千瓦,除原有的三輪車、手扶拖拉機等老式機械外,新型農業機械已全方位進入農業生產領域,種類有大型拖拉機、犁耕機、旋耕機、馬鈴薯播種機、馬鈴薯收獲機、機動式噴霧機、起壟機、聯合收割機等。
六、自然災害
(一)干旱
干旱是海原縣農業生產所要承受的第一大災害。據資料統計,從1949年到1981年,海原平均每年受旱面積在70萬畝,1973年受旱面積達108.1萬畝,成災面積占當年總播種面積的91%,糧食平均畝產8千克。近10年,海原農業生產連年受旱,每年受旱面積都在80萬畝以上。干旱年份中,常有春夏連旱的特點。資料顯示,1981年以前海原有旱情的23年中,有10年是春夏連旱。近年海原旱情年份增多,2006年出現了四季連旱的特大旱災,為幾十年所不遇。
(二)冰雹
冰雹是海原農業生產的又一大自然災害。每年降雹2次以上,雹災地區,輕者減產,重者絕產。以1968年、1973年和1974年較重,各降雹5次。2010年9月3日降雹,從樹臺、關莊鄉到九彩鄉,降雹縱深100多公里,寬度近30公里,重災區九彩鄉黑林行政村秋糧除馬鈴薯外全部絕產,成災面積之大為海原降雹歷史所罕見。
(三)霜凍
海原每年都有霜凍發生,受害程度年間差異較大。早霜凍大多數年份出現在9月底,晚霜凍出現在4月26日。
(四)風災
主要指風速大于17.0米/秒的大風,相當于8級風。海原常受西北高原冷高壓氣團所控制,由于冷空氣入侵而形成大風。大多以西北風為多見。其危害性是多方面的,有土壤風蝕、墑情銳減、播種困難、吹死禾苗、風沙阻路等。
(五)干熱風
指風速低于3.0米/秒、溫度超過30.0℃、濕度低于30%的氣象狀況。海原縣每年在6、7月都會出現干熱風危害,常常會造成多種作物不能正常授粉、灌漿,導致作物減產。
(六)暴雨
指24小時降水量超過50.0毫米的降水。資料顯示,海原縣暴雨一般出現在7、8月份,常會給局部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和農業生產造成極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