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戰與和的變奏(1)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著發展與進步的機遇。但是,當時執政的國民黨與在抗戰中得到空前發展的共產黨對戰后中國的發展道路有不同的考量與選擇。國民黨企圖繼續維持其一黨執政的統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參與,力圖遏制中共的發展;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統一,建設獨立、自由、富強的國家。兩種不同的建國主張表現為兩條不同的政治道路,國共兩黨在戰時的合作關系亦因抗戰結束而開始發生變化,對立的一面在上升,共同的一面在下降。但抗戰勝利之初的國內外環境、民眾對和平的渴望、美蘇兩強對中國政治的態度,有利于和平而不利于戰爭。國共兩黨也需要根據時局演變,決定戰后政策,作出適當部署。因此,國共兩黨關系并未驟然破裂,而是在邊打邊談的戰與和的變奏曲中發展與演進,經過重慶談判、停戰談判、政治協商會議,國共兩黨關系一度有所緩和,國內和平局面也得以暫時維持。

第一節國共重慶談判

1945年8月,中國人民歷經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終于迎來了最后勝利。但是,勝利的狂歡過后,戰時中國積累的問題,如凋敝民生的救濟、殘破經濟的重建、文化教育的發展等亟待解決。尤為重要的是,如何整合社會各階級、階層及各種政治力量對建設國家的不同意見,使中國得以繼續堅持抗戰時期的全民族團結,是戰后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中國全民族團結的基礎因抗戰而奠定,亦因勝利而變化,即從以抗戰、以民族生存求團結而轉向以民主、民生求團結。對于如何鞏固抗戰勝利成果,如何加速民主化進程并改善民生,以建設統一、民主、富強的新中國,當時左右著中國政局動向的兩大黨——國民黨和共產黨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1945年8月25日,中國共產黨發表《對目前時局宣言》,號召“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宣言提出承認解放區民選政府和軍隊、承認各黨派合法、召開各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物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等六項具體要求,從而率先公開了自己的政治立場。9月3日,國民黨發布《告全國同胞書》,對中共的政治主張并未正面回應,而著重就戰后復員問題提出具體主張,如為軍人安排就業的機會,為難民取得必需的救濟,為城市鄉村策復興,為海外僑胞謀復業,為青年解決求學的困難,為工商各業開拓發展的道路。對于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民主憲政問題,《告全國同胞書》提出加緊造成地方自治,切實保障人民權利,從速成立民意機關。但蔣介石在同日發表的廣播演講中特別強調:國家統一是民主憲政的惟一基礎,而要完成國家的統一,惟一的前提就是軍隊國家化,在我國家領土之內,不再有私人的軍隊,亦不再有任何一黨的軍隊。(1945年8月27日《解放日報》;《抗戰勝利后重要文告》,5—13頁,中國國民黨河北省黨部,1945)蔣介石的意圖所向顯然是針對中共。戰前和戰時積累的國共兩黨矛盾,非但未因抗戰勝利而得以緩和,相反,抗戰勝利更使原本潛伏的兩黨矛盾浮出水面,在一系列問題上國共兩黨的主張針鋒相對,國內政治局勢因兩黨對立而趨緊張。

國共兩黨在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后,立即以準備受降接收、確定自身戰略優勢為中心,作出各自的部署。日本決定投降的消息剛剛傳出,8月10日晚,蔣介石即電令各戰區:迅即展開接收部署,同時警告敵軍不得向我已指定之軍事長官以外的任何人投降繳械,并確保聯絡和掌握,以待國軍到達。為不使中共因參與受降接收而得到好處,增加未來與國民黨討價還價的本錢,蔣介石完全排除了中共參與接收的權利與可能。11日,蔣介石致電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命令“所有該集團軍所屬部隊,應就原地駐防待命,其在各戰區作戰地境內之部隊,并應接受各該戰區司令長官之管轄”。蔣介石還指示負責接收的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對于非經政府指定之受降部隊,如有擅自接受敵軍投降,企圖擾亂受降計劃者,得下令懲罰之。(秦孝儀:《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五(下),785頁,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日本投降后中共動態資料匯編》,48頁,194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紀實》,64頁,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89。) 蔣介石的命令不考慮中共部隊在對日作戰中的重大貢獻,自然不為中共所理會。就在蔣介石致電朱德的當天,中共以延安總部名義命令:“我軍對任何敵偽所占城鎮交通要道,都有全權派兵接受,進入占領,實行軍事管制,維持秩序,并委任專員負責管理該地區之一切行政事宜。”(1945年8月11日《解放日報》,延安。)因為中共部隊多在敵后,靠近日偽占領區,中共力圖通過受降接收擴大占領地盤,尤其是將華北各主要通路與地區均劃為應占領的地區,從而與國民黨壟斷受降接收權并恢復其對全國統治的意圖產生尖銳的矛盾。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蔣介石卻連發三電,邀請中共領袖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一時轟動中外。蔣介石的邀請雖出人意表,但究其實質,無非和戰兩手之不同運用。一方面,在國民黨內部,以陳果夫、陳立夫等為代表的CC系黨務系統,以鄒魯、居正等為代表的國民黨傳統右翼,以陳誠、白崇禧等為代表的軍事系統,憂懼中共力量的迅速成長,主張對中共采取強硬態度,并為此不惜破裂而一戰。8月20日,部分國民黨中央委員開會討論中共問題,其中不少人主張對中共絕無妥協余地,只有用武力對付。另一方面,國民黨內以張群為代表的政學系官僚和在蔣介石身邊任職的親信部屬宋子文、張治中等人則認為,單憑武力不足以壓服中共,主張與中共談和,在繼續維持國民黨統治的前提下,承認中共并將其約束至體制內,以求得國內和平。作為國民黨的最高決策者,蔣介石總是根據不同的考慮而決定和戰兩手的不同運用。抗戰甫勝之時的國內外形勢,顯然不利于國民黨貿然動武。不僅遠在后方的國民黨軍隊尚未部署到位,社會各界強烈主和,而且國民黨的主要支持者美國也因雅爾塔體系的約束而支持國共和談。在此種形勢下,蔣介石適時運用和的一手,在部署軍隊向全國主要交通線和要點要地進軍、搶占有利戰略地位的同時,電邀毛澤東赴渝,意圖在政治上占據主動。蔣介石的侍從室六組組長唐縱在其擬訂的對日本投降的處置意見中建議:邀請“中共領袖來渝共商進行。如毛澤東果來則可使其就范,如其不來,則中央可以昭示寬大于天下,而中共將負破壞統一之責。”此份建議雖出自蔣介石的幕僚之手,但顯然對蔣介石的意旨有深切體認,更毋寧說是蔣介石的真實想法。為此,8月14日、20日、23日,蔣介石三次致電毛澤東,言辭謙恭地表示“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如何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甚有賴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計”,并表示“茲已準備飛機迎迓,特再馳電速駕”。(唐縱:《在蔣介石身邊八年》,688頁,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1945年8月16日、21日、25日《中央日報》,重慶。)

對于和戰兩手的不同運用,中共同樣嫻熟于心。日本投降之初,中共本已考慮在新形勢下恢復國共談判,但是因為國民黨在受降等問題上不愿妥協,使中共估計蔣介石邀毛澤東赴渝不過是欺騙手段,對此并不積極。但在蔣介石連續電邀毛澤東赴渝并得輿論好評后,中共的態度有了重要變化。同時,與美國支持國民黨談和相一致,蘇聯也在毛澤東決定赴渝之舉中起了重要作用。當中共對是否接受邀請有所猶豫時,斯大林兩次致電毛澤東,敦促其接受邀請,赴渝談判。周恩來1960年7月在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會議上說:“8月22日,斯大林用蘇聯中央委員會的名義,打電報給毛主席,要求我們對蔣介石發動的內戰不要進行自衛反擊,否則中國民族要毀滅。斯大林還要毛主席到重慶去跟蔣介石談判,訂立停戰協定,成立聯合政府。當時中央在討論斯大林的意見時,沒有一個人贊成毛主席去重慶。……后來斯大林又來了一次電報,仍然強調上述意見,一定要我們去重慶。他認為如果我們要對國民黨進行自衛反擊戰爭,美國就會用飛機、大炮、海軍幫助國民黨,蘇聯也得受中蘇友好條約的束縛,在道義上支持國民黨政府。他就是給我們這樣大的要挾,硬是要我們同意接受和平談判。中央反復討論以后認為,蘇聯這樣做是沒有道理的,但是也要考慮到中國已經打了八年抗戰,人心向和,希望能夠有一個和平環境建設國家,醫治戰爭創傷,人心思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拒絕和平談判,很顯然是不策略的。所以中央,特別是毛主席,經過再三考慮,認為可以去談判。”盡管中共領導層和毛澤東對斯大林的看法未必認同,但斯大林的態度對他們畢竟有重要影響。而且由于美國在華力量的增長及其與國民黨的關系,毛澤東認為美國的影響對國民黨能夠起決定作用,美國既已對和談表示支持,則中共自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在歷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308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吳冷西:《十年論戰》,321—322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8月23日,中共在延安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國共關系及如何應對蔣介石之邀請等問題。毛澤東認為:因為國民黨本身的困難(如兵力分散、矛盾很多、實力不足),解放區的存在,共產黨不易被消滅,國內人民和國際上反對國民黨打內戰,因此內戰是可以避免和必須避免的。他強調:“蔣介石要消滅共產黨的方針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他所以采取暫時的和平是由于上述各種條件的存在,他還需要醫好自己的創傷,壯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將來消滅我們。我們應當利用他這個暫時和平時期。”“以后我們的方針仍是‘蔣反我亦反,蔣停我亦停’,以斗爭達到團結,做到有理有利有節。”“我們要準備有所讓步,在數量上作些讓步,以取得合法地位,以局部的讓步換取在全國的合法地位,養精蓄銳來迎接新形勢。對這種讓步我們要有準備。另一方面,我們還要準備在合法工作中去進攻,利用國會講壇去進攻,要學會作合法斗爭。”與會的中共領導人均支持他的意見,認為中共應爭取主動,迫使蔣介石妥協。8月25日,毛澤東將其準備赴渝的信息通過中國戰區參謀長魏德邁轉達蔣介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議,正式決定毛澤東赴渝談判。毛澤東強調:只有去才能取得全部主動權,“談判自然必須作一定的讓步,只有在不傷害雙方根本利益的條件下才能達到妥協。”“由于有我們的力量、全國的人心、蔣介石自己的困難和外國的干預四個條件,這次去重慶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的。”會議決定:中共在北方從隴海路到東北一定要占優勢,但在南方從廣東到河南、江南、江北地區,可視情形作出次第讓步。同日,中共發出黨內通知,認為“現在蘇美英三國均不贊成中國內戰,我黨又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國民黨“在內外壓力下,可能在談判后,有條件地承認我黨地位,我黨亦有條件地承認國民黨的地位,造成兩黨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發展的新階段”;但同時強調“在我黨采取上述步驟后,如果國民黨還要發動內戰,它就在全國全世界面前輸了理,我黨就有理由采取自衛戰爭,擊破其進攻”。(《毛澤東文集》第4卷,4—9、15—1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毛澤東選集》縮印合訂本,1051—105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至此,中共確定了力爭和平,但亦作好武力準備的方針。

1945年8月28日,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一行,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和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陪同,飛抵重慶。在民國史和國共關系史上均具有重要意義的重慶談判由此拉開序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 定南县| 平湖市| 西丰县| 花垣县| 澄江县| 广东省| 万盛区| 大埔县| 普格县| 黄龙县| 姚安县| 吐鲁番市| 芜湖市| 望都县| 金乡县| 云安县| 绥阳县| 四会市| 武川县| 牟定县| 东海县| 岑巩县| 博爱县| 海兴县| 米脂县| 太原市| 城口县| 武邑县| 和林格尔县| 聂拉木县| 临江市| 旌德县| 开江县| 堆龙德庆县| 普洱| 嘉定区| 双流县| 孝昌县| 正阳县|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