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全面內戰的烽火(7)
- 中國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
- 汪朝光
- 4364字
- 2016-07-28 18:02:47
三、華北戰場
華北是戰后國共爭奪的主戰場,其地域包括河北、山西、綏遠、察哈爾的全部和熱河的部分地區、河南北部,以及豫、皖、魯、蘇交界地域。
冀、晉、察、綏四省是華北戰場的北線,國民黨軍由第二戰區(山西,司令閻錫山)、第十一戰區(河北,司令孫連仲)、第十二戰區(綏遠、察哈爾,司令傅作義)擔任作戰任務。但由于國民黨軍在這些地區的兵力相對較弱,因此當內戰爆發之初,除了第一戰區胡宗南派出部隊自陜西進入晉南發起攻勢外,國民黨軍在其他地區均暫取守勢。中共賦予華北部隊的任務則較重,要求他們奪取“三路四城”,即首先集中晉察冀部隊出擊平漢路北平石門(石家莊)段,相機占領保定與石門兩城;然后以晉察冀主力入晉,會合晉綏部隊奪取正太、同蒲兩路,相機奪取太原與大同兩城。這樣可使中共華北各根據地基本連成一片,孤立并包圍華北最大的城市北平與主要工商業城市及出海口天津,確立中共在華北的戰略優勢。但這個作戰計劃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當時的實際,既高估了己方力量,也低估了對手的實力。
擔任華北北線作戰任務的是中共晉察冀軍區聶榮臻部和晉綏軍區賀龍部,他們在分析情況后認為,如果同時出擊三路四城,恐兵力不足;根據國民黨軍有保存實力、協同不好的弱點,他們建議先打國民黨在華北三個戰區結合部的大同,打通晉綏到晉察冀根據地的交通,然后再出擊平漢路和正太路。此建議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大同為山西北部重鎮,由于其地處孤立而又地位重要,閻錫山派第8集團軍副總司令楚溪春坐鎮大同,指揮3個師2萬余人負責守城。楚溪春對大同將被攻擊早有困守的心理準備,命令在大同城池內外布下四郊、外廓和內城三道防線,并主動放棄城外據點,收縮至城郊,準備依托核心據點和堅固工事,逐漸消耗攻方力量,爭取時間以待援兵。中共攻打大同的部隊為晉察冀的5個旅和晉綏的4個旅,其中以4個旅攻城、5個旅打援,攻城部隊總數不到2萬人,略少于大同守軍的人數,不能確保以多數優勢壓過對手;而且作戰準備時間較短,武器裝備欠缺,尤其是用于攻堅的火力嚴重不足,又是兩個方面軍聯合作戰,聯絡協同有所不周,為攻擊不利埋下了伏筆。8月初,中共部隊開始攻擊大同外圍,國民黨軍陸續收縮至城郊。自中旬開始,中共部隊對城關外的各據點發起攻擊,國民黨軍“依托堅固工事、充足的彈藥和復雜交錯的碉堡群進行抵抗”;而中共部隊“由于沒有攻堅經驗,火力不強,僅用手榴彈和梯子攻敵人的碉堡”,“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很大代價,許多據點得而復失,形成拉鋸”, (《張宗遜回憶錄》,299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結果用了20天的時間,直至9月初才攻至城垣。
大同被圍后,楚溪春連電請求增援。大同雖屬于閻錫山的地盤,但因為閻錫山在戰后初期的上黨戰役中損兵折將,此后不得不固守太原,無多兵可派,他雖不愿別人的勢力滲入自己的地盤,但又不能眼見大同落入中共手中,只能請求蔣介石設法增援。華北其他地區距離大同較遠,又被中共控制區所阻隔,因此蔣介石將大同劃歸第十二戰區傅作義統屬,以此促成傅作義派援兵解大同之圍。傅作義接令后行動積極,9月1日,傅部以集寧為目標,開始自歸綏向東攻擊前進。中共事先估計援兵將來自大同東面的第十一戰區,因此將阻擊重點放在東面,而未估計到傅作義部隊會自西面增援大同,且行動較為迅速,暫三軍已于5日進至卓資山。中共大同前線指揮部不得不決定暫停對大同的進攻,集中7個旅4萬余部隊重點打擊傅軍。自7日開始,暫三軍和中共部隊陸續到達集寧四周,展開激戰,因為中共部隊占據了兵力優勢,戰況漸對傅軍不利。12日,傅部頭等主力第35軍101師后續跟進增援,中共前線指揮部臨時又決定轉移兵力打擊第35軍,結果導致兵力分散,未能予第35軍以打擊。集寧戰場的傅軍也穩住陣腳,準備反攻,中共部隊有腹背受敵之危險。在此情況下,中共前線指揮部于13日決定撤出集寧。集寧既撤,傅部援軍逼近,再打大同之堅城已屬不利,中共隨后又于16日撤圍大同,將部隊轉移休整。大同作戰,中共未達預期目的,主要原因是對攻擊堅固設防城市的困難估計不足,準備不周全,而又未能集中兵力形成絕對優勢,以致久攻不克;同時,對國民黨軍守城決心與增援之速判斷失誤,又多次分兵作戰,使得戰場形勢逆轉。這次失利直接影響到后來的張家口作戰。大同作戰的指揮者之一羅瑞卿事后總結,“大同戰役,實際上是一次敗仗”;“這是起了戰略性的影響的。主要的還不是影響了張家口的過早失守,主要的是影響了冀察晉地區在大半年時間內,在對敵作戰中,都處于被動地位。” (黃瑤、張明哲:《羅瑞卿傳》,182—183頁,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
中共攻擊大同受挫,使國民黨軍在華北的進攻聲勢漸漲。9月中旬,北平行轅制定張垣(張家口)會戰計劃,集結重兵于平綏路兩端,東線由第34集團軍總司令李文指揮,以南口的第16軍、懷柔的第53軍進攻張家口,另以第94軍進攻懷來南側,形成對張家口的包圍之勢;西線由第十二戰區傅作義部負責。此舉企圖東西對進,打通平綏路,收復張家口,鞏固華北和平津地區。9月30日,第16軍進占康莊;10月11日,第53軍占領延慶,第94軍亦進至懷來南,但因中共晉察冀軍區以2個縱隊頑強阻擊,東線進展較為緩慢。蔣介石為此頗為惱怒,以致曾有暫時停戰、再作打算之議。他致電在北平督戰的陳誠說:“此次對察作戰,如此滯鈍延誤,殊所不料。可知平時一般將領,對于張家口之各種作戰準備與地形兵種,以及敵情工事毫無研究所致。而且我軍作戰計劃多為匪部偵獲,更可知保密組織之疏忽。……如此中途頓挫,必使匪部之氣焰驟增,我軍之聲威消失,殊于我最為不利。”(《蔣中正總統檔案·籌筆(戡亂時期)》第15933號。)
負責平綏西線作戰的傅作義在東線激戰之時卻按兵不動,以借機提高要價。蔣介石遂故技重施,將張家口劃入第十二戰區管轄范圍,使傅作義為擴張地盤而積極向張家口進兵。傅作義乘中共主力與第十一戰區部隊在懷來方面作戰、張垣西側防務空虛之機,部署盡速秘密移師東進,奪取張垣。他以聲東擊西之法,一方面大張旗鼓地布置自大同沿平綏路東援,實際命令以董其武指揮第35軍的2個師和暫三軍的1個師及騎兵集團作為第一梯隊,秘密集結于集寧地區,繞道經由長城外之偏僻荒涼地區直撲張北;另一方面以第35軍和暫三軍各1個師作為第二梯隊,在大同待命隨時準備跟進增援。中共估計傅軍增援將循常規走平綏路,并將打援重點放在平綏路上,對張家口北翼的防衛十分薄弱。但傅部援軍避開鐵路,以騎兵打頭,以迅捷而出人意外之速度自北面奔襲張家口,9月27日占領興和,10月6日占領尚義,8日直下張北,距張家口不過百里之遙。中共部隊因沒有準備,無法急速增援張家口,在張家口已處于傅部直接威脅的情況下,中共晉察冀各機關只能緊急動員,于10日晚倉促撤離。11日,傅部進入張家口。此后,中共在平綏路的阻擊部隊主動撤退,14日國民黨軍東西兩線部隊會師于宣化東,打通了平綏路。
因為華北中共部隊自內戰開始后幾次作戰均告失利,“有些同志震驚于張家口之失,議論紛紜”,“由此產生的埋怨情緒,甚至對戰勝蔣介石缺乏信心”。中共其后總結失利原因:遠則因為“和平幻想,備戰不足,和的工作做得太多了,備戰工作太少了,復員過多直接影響到戰爭,練兵工作我們沒有抓緊”;近則因為“主要是在軍事指導上,初戰沒打好,因為當時有輕敵思想,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思想,在戰役指導上和戰術指揮上均存在問題”。(《聶榮臻回憶錄》(下),638—639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2卷,121頁。)在內戰初期的華北戰場,第十二戰區傅作義的部隊對國民黨軍攻勢之成敗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傅作義長期局促于綏遠偏僻荒涼之地,心有不甘,積極圖謀向華北中心地區發展,大同、張家口之戰正好給了傅作義實現自己謀略的機會,蔣介石將兩地劃歸傅作義的做法,明顯調動了傅作義的積極性。傅作義的部隊自成系統,由傅多年指揮訓練,上下一心,協同能力較強,指揮運用得當,保密工作相當成功,幾次作戰采取出其不意、聲東擊西的戰法,收到了預期成效。也正是由于傅作義在華北內戰初期的表現,使其在國民黨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直至成為華北“剿總”總司令,成為少數被蔣介石信任并委以重任的非黃埔系將領之一。
國民黨軍攻占張家口之后,蔣介石即準備擴大戰爭,命令陳誠在華北準備由平漢路南北對進,進攻冀南邢臺,打通平漢路;在東北于半月內收復安東與通化,再專心籌劃北滿之收復;對山東煙臺收復之計劃亦要求積極進行。陳誠在北平對記者自負地表示:如果繼續作戰,也許3個月,至多5個月,便能解決中共問題;對于交通,任何一線均可于兩周內打通。(《蔣中正總統檔案·籌筆(戡亂時期)》第15944號;1946年10月17日《中央日報》,上海。)而中共一直以國民黨軍停止攻擊張家口作為繼續維持國共關系的重要條件之一,張家口之失使中共再無任何負擔,國共關系從此亦再無挽回余地。
熱河是華北戰場的東線,但由于熱河地處華北與東北之結合部,國共雙方均由東北方面負責熱河作戰。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調動了其屬下的第13、第93軍和第十一戰區的第53軍擔任熱河作戰,以第13軍擔任主攻,由凌源沿錦承路進攻承德,第53軍和第93軍擔任策應,分由綏中進攻都山(今青龍)、由錦西進攻凌南(今建昌)。擔任熱河作戰的中共部隊只有冀熱遼地方部隊的7個旅,實力上無法與國民黨軍硬拼,國民黨軍的進攻行動未遇太大的抵抗。8月28日,第13軍占領熱河省會承德。第53軍和第93軍會同北平第十一戰區出動之第16、92、94軍及整編第62師進攻中共冀東根據地,以安定平津側翼。至9月底,基本占領了冀東各縣城。10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又令第13軍和第93軍出動,配合張家口作戰。10月10日,第93軍占領了熱河的中心城市與交通樞紐之赤峰。12日,第13軍占領多倫,打通了與察境國民黨軍之聯系通道,此后國民黨軍轉入“掃蕩”作戰。
華北戰場南線位于華北、華東、中原諸戰場的結合部,以豫北、豫東北、魯西南為中心,并包括晉南部分地區。國民黨方面以鄭州綏署擔任此地域作戰,并可得相鄰之徐州綏署和第二戰區的支持。中共方面則以晉冀魯豫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部擔任該地域作戰任務。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賦予劉鄧部隊的任務是配合華東戰場,以豫東為主要作戰方向,主動出擊隴海路,切斷國民黨軍徐州和鄭州兩大集團間的聯系,并溝通中共晉冀魯豫和華東兩大根據地間的聯系。8月1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3個縱隊出擊隴海路豫東段。由于國民黨軍在此兵力部署單薄,只有戰斗力不強的前西北軍劉汝明部的整編第55、68師,且地處徐、鄭間之結合部,缺乏協調,劉鄧部的行動較為順利,在半個月之內連續破路300多里,直接威脅徐州側翼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