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千古絕唱《釵頭鳳》
電影《山楂樹之戀》中有一鏡頭:得知老三得了白血病,靜秋去看老三,在路上已經想好了,老三想對她做什么,她都答應。她和老三單獨在房間里擁抱著躺在一張床上,老三卻什么也沒做,因為他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不想讓靜秋失去處女之身,因為他死后靜秋還得嫁人。
第二天早晨,靜秋回去了,老三送她。當靜秋坐上船到了河對岸之后,兩個人互相對視,甜蜜地微笑著,沒有語言,只有手勢和面部表情。兩個人不約而同地伸出雙手,做出了擁抱的手勢——盡管擁抱的只是空氣和風。
這是那個年代(上個世紀70年代)的擁抱,此岸和彼岸的擁抱。
距今900多年前,也有一對戀人演繹了一場相愛卻不能相守的千古愛情,他們就是陸游和表妹唐婉。
詞寫相思、寫離別,本來就是個傳統,但是,能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寫成千古絕唱的,恐怕還是南宋詩人陸游寫給表妹唐婉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詞——《釵頭鳳》。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這首詞的大意是說,還是那雙紅潤、酥軟的手,還是我們一起喝過的黃藤酒,還是這里——沈園,依舊是滿園春色的季節,苗條的柳枝卻被宮墻鎖住。東風,太可惡,那種歡喜相愛的柔情如此地短暫。滿懷的離別憂愁,幾年被迫離散分居的痛苦和回憶,沉痛地打擊著我,錯!錯!錯!
如今春依然如故,而你的人卻在徒然消瘦、憔悴,現在我們偶然見面了,回去之后你一定以淚洗面、那淚水會洗掉臉上那胭脂,一定會將你的手帕染成紅色。桃花零落了,熱鬧的池館亭閣已經寂寞很久,我和你的山盟海誓雖然還在心里保存著,但現在即使讓魚雁來傳書這樣的事情都難以托付。罷了!罷了!罷了!
“錯!錯!錯!”是誰的錯?是我的錯?是母親的錯?還是社會的錯?我該恨誰呢?自己嗎?還是母親?作者沒有說,這枚“千斤重的橄欖”留給了我們讀者,來品味。幸福的婚姻被人為拆散,恩愛夫妻被棒打鴛鴦,兩人在感情上遭受難以想象的折磨和痛苦,而這幾年來的離別,帶給彼此的,只是滿懷愁怨。這一切,正像爛漫的春花被無情的東風所摧殘而無奈地凋謝?!澳?!莫!莫!”罷了!罷了!罷了!問題是,真的能“罷了”嗎?真的能忘懷嗎?真的能“放下”嗎?禪宗教人擺脫苦惱,最愛說兩個字“放下”,問題在于,誰能放下?說得輕巧??吹眠^,忍不過。說得到,做不到。
真的是字字有淚。這樣的詞,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恐怕是寫不出來的。
陸游和唐婉重逢之后,心情無法平靜,起身在沈園的墻壁上題寫了上面這首詞。唐婉滿眼含淚地站在那里,看完這首《釵頭鳳》之后,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和了一首《釵頭鳳》詞: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倚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據說,和了這首詞后,唐婉不久便郁悶成疾而死。
唐婉的這首詞,比較好懂一些,大意是說:世情冷漠,人情令人厭惡。自從離開你之后,我的天空連星星都暗了,我的心情有多糟糕,你只要看看“雨送黃昏花易落”的情景就什么都知道了。讀了你的詞之后,我成了淚人兒,一夜都在流淚,知道拂曉的風吹干我臉上的淚花,但殘留的淚痕還掛在臉上,很想把心事說出來,可說給誰聽呢?只好獨自倚斜闌,難!難!難!
如今,物是人非,今天已非昨日。病像鬼一樣纏繞著我。冰冷的淚流到夜的盡頭。內心的苦誰能明白?白天怕人問我為什么傷心,只好強顏歡笑,把淚吞咽到肚子里。瞞!瞞!瞞!隱瞞一切,不想讓人知道。
這兩首以血淚和生命寫成的詞,如泣如訴,讀來讓人肝腸寸斷。據說,陸游得知唐婉的死訊后,痛不欲生,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沈園題詞”成了他永遠的痛。后來他多次到沈園題詩懷念。煙雨沈園中,陸游一直想著她的唐婉。陸游75歲那年,唐婉去世40年,他仍然念念不忘,“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勝情”,重游故園,躑躅在滿地落葉中,揮筆和淚,作《沈園》詩:“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81歲那年,陸游再來沈園,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里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痹娭幸悦坊ㄗ鳛橐庀?,既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也暗示唐婉高潔的品行和堅韌的節操,表明對唐婉的愛情至死不變。
一直到85歲,離逝世只差一年的時候,陸游還堅持再次重游沈園,懷念唐婉,題寫《春游》詩云:“沈家園里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彼@然預感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了,仍然念念不忘唐婉。陸游用自己的一生,唱出了一段凄婉感人的愛情悲歌。
終其一生,陸游都沒有走出他對唐婉的懷念,他的靈魂、他的心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唐婉。某種程度上說,他等待唐婉,等了一輩子。
第2節 相愛是一種罪
陸游和表妹唐婉是一個悲劇。這一切實在是“錯!錯!錯!”那么,到底是誰的錯呢?陸游是一個什么樣的詞人?唐婉又是什么樣的女人呢?他們兩個人既然如此相愛,為什么又被拆散呢?這還得從陸游的身世說起。
陸游出身于世宦之家,高祖是宋仁宗時太傅陸軫,祖父陸佃,父親陸宰。陸游一生,經歷過北宋二朝、南宋四朝,這個人身體好,又善于養生,活了86歲。在中國古代的詩人、詞人中,我還沒聽說過誰比他更長壽的。
根據臺灣龔弘先生的說法,陸游出生時(1125年),恰在其父陸宰被派京西路(安徽壽春)計度轉運使赴任途中。舟行淮上遇暴雨,大水周游在船的前后左右,父乃以“游”字命其名。有一說其母夢見秦觀(少游),乃不但以“游”字為名且以“務觀”為號,以示仰慕此詩詞名家之意。陸游出生不久,即逢靖康之變,金人入侵,兵荒馬亂,陸家與萬千家庭都有逃難之苦。
金人追宋高宗自揚州而杭州、紹興、寧波乃至溫州海上。陸氏一家原已返抵家鄉山陰(紹興),因金人無情的追迫,只得一地又一地逃難,直到后來在東陽(浙江金華)安頓下來。在陸游小小的心靈上,早就烙上了痛恨金人的印記,并埋下他日后欲圖報國復仇的種子。
即使在陸游臨終前,他還是把自己這代人未完成的北定中原的心愿,交給兒子,并留下一首《示兒》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家庭環境的熏陶無疑直接影響一個人性格的形成,陸游一輩子想復仇,一輩子不忘北定中原,反對投降派,這種性格的形成和他的家庭、他的父親有極大的關系。其父陸宰最看不上秦檜身邊的那幫投降派官員,還不到退休的年齡,即在50歲之后,就毅然辭官,到紹興老家和有志于北伐的主戰派官員們坐而論道,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收復失地。
南宋小朝廷在臨安(今杭州)茍安之后,陸游也跟著父親離開金華,回到老家山陰(紹興)故居。整整十年,他都在相對安靜地求學。這十年,他讀書很辛苦,也為他日后成為南宋一代大詩人、詞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那個時代,讀書人想出人頭地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學而優則仕”,除非你是皇族后代。陸游的科考之路很不順利,不是他成績不行,而是他得罪了當朝宰相——秦檜。他怎么得罪了秦檜呢?
事情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時年29歲的陸游雄心勃勃地到臨安參加科舉考試,主考官很欣賞陸游的文章,成績揭曉,陸游第一名。這讓秦檜很沒面子,因為他的孫子秦塤也參加了科考,卻是第二名。次年禮部復試,秦檜找了個借口將陸游黜落。找了個什么借口呢?成績方面找不出,就從“政審”方面找。說陸游和他父親“輕言掃胡(伐金),破壞社會穩定”,不利于“維穩”,取消了陸游的錄用資格,讓他名落孫山,回家休息,以確保自己的孫子秦塤“替補”成為狀元。陸游無奈,只好忍氣吞聲,得罪了秦檜,他怎么考都當不了官,干脆回到紹興老家讀兵書,練劍術,讀書人,學劍讀書就是在集聚力量,等待機會。
不過,秦檜機關算盡,終究沒有為孫子秦塤爭得狀元頭銜。怎么回事呢?問題出在宋高宗身上。高宗御殿前親自主持考試時,主考官呈上前三甲的名單請求御批,排列順序依次為秦塤、張孝祥、曹冠。高宗看到秦塤的文章很像秦檜的話,而張孝祥書法策論都很好,就擢張孝祥第一,曹冠第二,秦塤第三。秦檜大怒,就搜羅證據誣陷張孝祥的父親張祁謀反,將他們父子投入監獄,好在蒼天有眼,不久秦檜發病死去,張孝祥和他的父親張祁逃過一劫。
聽到了秦檜死亡的消息,陸游還心有余悸,害怕秦檜的余黨報復他。
陸游的進士直到宋孝宗即位時才賜予。由此可見,陸游的科考之路走得很不順,更不順的,是他的愛情之路,那是他一生最痛苦的事情。面對母親的阻擋和反對,他不得不和自己最愛的女人、他的親表妹唐婉分開,忍痛寫下休妻書,其情何堪?其心何苦?打掉牙也只能往肚子里吞。
陸游和才貌雙全的唐婉屬于兩小無猜,兩個人一起玩過家家,一起讀書識字,一起下棋。那是陸游和唐婉永遠難以忘懷的日子,南宋紹興十四年,即公元1144年的一個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日子,陸家的門上、中堂上都貼上了紅雙喜,即“喜喜”。就連棉被上、枕頭上也都繡上了“喜喜”。20歲的陸游,和表妹唐婉結婚了。
雙喜疊成一個字的來由,按照李鑒蹤在《姻緣·良緣·孽緣》一書中的說法,和北宋宰相王安石雙喜臨門的故事有關。王安石當年進京趕考,住在舅父家。有個馬員外,出了一副對聯,結果很長時間無人對上,王安石開口就對上了,馬員外一高興,就提出要把女兒嫁給這位秀才。王安石同意了。一對新人正在舉行結婚儀式,忽聞外面飛馬來報,說王安石中了頭名狀元。接下來,就是鼓樂喧天、鞭炮齊鳴,王安石喜上加喜,與馬小姐拜過天地,歡天喜地入洞房。馬小姐笑呵呵地說:“王郎才高學廣,一舉成名,今晚又逢洞房花燭,真是‘大登科’遇‘小登科’,雙喜臨門?!蓖醢彩峙d奮,提筆在紅紙上寫了個斗大的“喜喜”,貼在門上。又吟詩一首道:
巧對聯成紅雙喜,天媒地證結絲羅。
金榜題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從此以后,結婚貼“喜喜”的習俗,就流傳開了。凡娶媳嫁女之家,必于該貼的地方貼上“喜喜”,以兆吉祥如意的彩頭。陸家娶媳婦,唐婉進門,自然也遵循這一習俗。
婚后的陸游和唐婉,“伉儷相得”,“琴瑟甚和”。他們兩人從小青梅竹馬,耳鬢廝磨,感情甚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靜靈秀,不善言語卻善解人意。能和自己最愛的又懂自己的女人結婚,是一個男人幸福到骨子里的事。何況唐婉不光是個美女,還是個才女,兩個人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新婚燕爾,你唱我和,吟詩賦詞,如膠似漆,如影隨形,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以至于陸游縱然在睡夢里都會笑醒。兩個人都被幸福沖昏了頭腦。
水滿自溢,物極必反,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緣分是一種很玄的東西,有的人有緣卻無分,有的人有分卻無緣;有的人有緣相聚、相合,卻無緣相守。
讓兩個人都始料不及的事情發生了:陸游的母親,越來越討厭這個兒媳婦唐婉。論血緣關系,陸母是唐婉的姑媽。她曾經也是很喜歡唐婉的,否則不會同意他們的婚事。在那個時代,他們能夠結婚,沒有老人的允許,那是不可能的。
連陸游也鬧不明白,母親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討厭這個兒媳婦的。究竟出了什么問題?
事實是,無論唐婉怎么表現,也不能贏得陸母歡心。陸游和唐婉才過上幾年的幸福生活,陸母就強迫他們分開。根據陸游自己在晚年的詩作中記載,母親強迫他離婚的原因是因為唐婉不能生孩子。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女人在那個時代不能生孩子,縱然再賢淑,也難在婆婆面前抬起頭來,但是,不一定非得讓兒子休妻這么絕情,解決的辦法不是沒有,比如可以為兒子納妾,為陸家生個兒子延續香火。李清照也一直沒有生孩子,趙明誠的母親也沒有逼他離婚,這兩個人一直到趙明誠去世,感情都很深,一個填詞成了大家,一個研究收藏金石,成為大學者,夫妻二人比翼齊飛,成了文學史著名的佳話。
一個最有可能的理由就是,陸游的母親愛子心切,有著強烈的戀子情結,不想自己的愛完全被一個有才有德的女人奪去,于是,嫉妒兒子和兒媳的愛情太甜蜜,受不了小兩口整天卿卿我我的樣子,一個比較有力的證據是,陸母“恐其惰于學也,數譴婦?!保ㄒ娔纤蝿⒖饲f《后村詩話》)就是說,陸母看兩個人整天如膠似漆的樣子,就擔心兒子從此沉浸在溫柔鄉里,為兒女情長而誤了學業大事,所以,有好幾次痛罵這個兒媳婦,并下了棒打鴛鴦、非要拆散他們的決心。
陸游和表妹唐婉相愛多年,且已經結婚,就因為陸母突然生出厭惡兒媳的情緒就讓兒子離婚,陸游雖然難過,但還是“屈從了母親”,和最愛的老婆離了婚,從此自己飽嘗失去最愛的痛苦。通常的說法是,陸游是個孝子,母命難違,他只得含淚忍痛休妻。孝順就是一味地順從嗎?連愛情都可以一點不爭取?他為什么不試著用說服母親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愛情和婚姻,而寧愿忍痛承受思念和無愛的痛苦?
從醫學上來講,陸游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依賴型人格障礙。他依賴母親,母親不同意,他就放棄。他對母親的態度就是唯唯諾諾,不能夠自我決斷許多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沒有主見,家中的大小事都不是自己操心,包括愛情和婚姻,基本都是母親包辦,幾乎沒有一件事情是自己的主意,依賴、順從母親已經成為習慣,這與長期以來母親對他的“過度保護”、寵愛和嬌慣有關。
當依賴成為習慣,久而久之,陸游就成了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有了依賴型人格障礙。這就是他休掉唐婉的原因。
陸游含淚忍痛休妻。但是,在心里他又怎么能舍得這么好的妻子呢?
陸游雖然寫了休書,但在暗地里,還是瞞著母親在外面悄悄地租了一套房子,隔三岔五地與唐婉幽會,過著地下夫妻的生活。不久,還是被陸母發現,再度拆散了他們二人。為了防止陸游再度約會唐婉,讓他徹底死了這顆心,后來,陸母托媒人給陸游介紹了王氏,強迫陸游盡快娶了王氏為妻。
唐婉呢,也迫于父命,改嫁“同郡宗子”趙士程。
從此以后,陸游一生郁郁寡歡,留給世人的是那個“細雨騎驢出劍門”的惆悵背影,而唐婉則在花樣年華中糾結而死。
第3節 “六十年間萬首詩”:史上最高產的詩人
陸游的作品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悲觀激昂,要為國家報酬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
一般而言,清代前期的詩評家對陸游詩的評價都不太高,如葉燮說:“陸游集佳處固多,而率意無味者更倍”。朱彝尊說:“陸務觀《劍南集》句法稠疊,讀之終卷,令人生憎”。
在《紅樓夢》第48回里,香菱笑著說,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摈煊竦溃骸皵嗖豢蓪W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
林黛玉的意思是批評陸游的詩太過粗制濫造,“貽誤后人不少”。
但是,有兩點是其他同代詩人所不具備的,一是陸游的詩數量多,高產。陸游一生做詩近萬首,“六十年間萬首詩”,這是什么概念?這大約是中國詩歌史上數量之最了吧。唐代寫詩最多的一般認為是白居易,也不過區區3000多首。陸游對自己的高產似乎也掩飾不住自豪,他自己在《小飲梅花不作》中洋洋得意地說:脫巾莫嘆發成絲,六十年間萬首詩。自注曰:予自年十七八學作詩,今六十年,得萬篇。論數量,他是一哥。
第二點,陸游受到過乾隆帝的厚獎,夸獎他“感激悲憤,忠君愛國”。本來,在南宋,有“中興四大家”之說,這“四大家”分別是: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由于乾隆帝的夸獎,陸游成了南宋四大家之首?!端膸烊珪偰刻嵋分羞@樣評價陸游:夫游之才情繁富,觸手成吟,利鈍互陳,誠所不免……南宋詞壇無論怎樣簡化,他依然是獨領風騷的“一大宗”,其詩仍為“中興之冠”。
清代趙翼將陸游詩分三期,認為陸游詩凡“三變”,即少工藻績、中務宏肆、晚造平淡。早期,陸游視江西詩為圭臬,以“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為教條,藝術技巧上遠不成熟和自覺,他說:“我昔學詩未有得,殘余未免從人乞,力孱氣餒心自知,妄取虛名有慚色。”中期,陸游入蜀,蜀中的雄奇山水,霧靄煙云,無不讓陸游產生審美驚奇,尤其有機會得以體驗“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更令他狂喜,絲竹樂舞,綠茵場上,輕裘肥馬,縱獵射虎,引酒高歌,讓他感到“從軍樂事世間無”,這是現實與理想的契合,情感與理性的碰撞,人生與境遇的交融。此時陸游的詩內容充實,情感恣肆,熱烈奔放,是他生命力旺盛期,創作最飽滿期,其詩應以此時期為代表。晚期,陸游幾經宦游,生命中的最后20年定居老家山陰,生活方式趨于穩定,創作上特征不很明顯,欣賞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景象,劉克莊說他此期的詩“皮毛落盡”。
陸游寫詩如此之多,篇篇都是好詩,恐怕不可能。林黛玉的批評還是頗有道理的。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談詩》里中肯地說道:“你單拿他(陸游)的詩一首兩首地讀,也不見有大興味,可是你拿他詩跟他年齡一起讀,尤其是七十、八十逐年而下,覺得他的懷抱、健康,和他心中的恬淡平白,真是叫人欽羨,而他同時又能不忘國家民族大義。放翁詩之偉大,就在這地方??上髟娞唷K坪跤幸庾髟?,而又沒有像杜工部般的生活波瀾,這是他吃虧處。若把他詩刪掉一些,這一部陸放翁詩集,可就會更好了?!?
第4節 詞人小傳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省試第一,后被秦檜除名。孝宗繼位,賜進士出身。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個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