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原有集體財產的存在形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表現在:(1)集體所有的不動產,主要是幾乎全部的耕地,以及相當一部分水面、草場、山林、荒灘等,都已承包給農戶獨立經營,收益在農戶和集體之間分成,承包的年限在1984年后普遍已延長到15年以上。1985年全國耕地價值20000億元,平均每個農戶承包占有地產10500元。(2)另一部分集體的牲畜和大中型農機具等,經折價處置,實物流轉到農戶,折價款則留歸集...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推薦閱讀
- 2019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研究報告:建設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 日本與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系列·智庫報告)
- 促進就業為取向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研究
- 2018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
- 廣西縣域競爭力報告(2015)
- 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地系統優化的協同研究
- 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導向下中國區域資本市場空間整合研究
- 長沙縣兩型發展模式研究
- 產業組織評論(2014年·第8卷·第2輯)(總第18輯)
- 善數者成:大數據改變中國
- 決勝數字時代(麥肯錫季刊)
- 國家戰略與政府治理現代化
- 以綠色區域治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系列·智庫報告)
- 互聯網+影視:打造多屏時代的影視生態圈
- 從人口紅利到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