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國教育批判——培養獨立生存與競爭的能力(3)
- 做個快樂的甩手家長(社科精品書)
- 管斌全
- 5175字
- 2015-06-16 16:07:44
在學校,老師為了提高升學率,不顧學生的感受,強壓于學生頭上各種資料,讓學生節假日補課,不是采取積極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是制定出各種“殘忍”的規章制度而迫使學生學習。如貴州省電建二公司子弟學校一英語老師考試前要求全班38個學生寫保證,保證書上寫清期中考試考多少分,如成績達不到自己規定的標準,每差一分處以十元罰款。考試成績出來后,李東方,桂猛,甘星江三個同學的考分分別是50.5分,36分,40分,距自己預定的分數分別差14.5分,24分,25分。按保證三人分別交罰款145元,240元,250元,但因交不出罰款又不敢對父親說,三人一起外出打工途中,李東風發生車禍,造成全身多處骨折。
多么慘痛的教訓!難道分數竟真的那么重要嗎?分數能衡量一個人的一切嗎?
上大學,如今已基本成為父母、教師及學生們全力以赴奮斗的目標。在這種一味強調學習好比什么都重要的環境中,孩子們在師長的重重“關愛“下,大多成了學習的“巨人“,生活的“矮子“。不少學生由于缺少鍛煉加勞動能力的培養,近視眼的多,失眠的多,肥胖的多。
學生在家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旦他們離開師長的保護進入大學獨立生活時,對生活、交往等方面涌現的新問題往往不知所措,并由此引發出心理疾病。
北京、江蘇、江西、山東、廣東、上海等省市的一些高校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跟蹤調查表明,大學生中有抑郁、焦慮、社會恐懼、自卑、過分依賴、神經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數要高于一般的社會青年,這說明大學生是心理障礙高發人群。清華大學的樊富珉教授對清華畢業班學生所做的研究表明,約有60%的學生認為自己有心理壓力,而且大部分學生對壓力的處理沒有信心。江西省僅2003年1月至10月,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導致的惡性事件是2000年的3倍。這些調查表明,我國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形勢是嚴峻的,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形形色色的心理問題直接影響他們學業的順利完成。
只重視傳授應試的書本知識、應試的技能、應試的能力,無視學生的個性特點、個別差異和身心發展的內在要求。應試教育造成的后果是:應試教育強化訓練強度,強迫學生讀死書,造成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導致學生學習水平嚴重分化,差生面擴大;引發學生恐學、厭學、逃學、輟學;造成師生關系緊張。應試教育用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容量、高密度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教師苦教,學生苦學,阻礙教學方法的改革;影響教師素質的提高。
四、教育目標不是以就業為取向,而是以獲取知識和文憑為取向。
中國的教育不給孩子非常明確的就業目標取向,而扯什么知識、理想、文憑。知識、理想、文憑都是寶貴的文明價值,但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學生在現實社會中獲得就業能力,取得謀生手段。就業是生存之本。一個學生如果在社會上無法謀生,即使擁有高學歷又有什么用?相反,如果他生存得很好,文憑又有什么用?
在瑞士這個生活質量最高的國家,百分之七十的初中生畢業以后不上高中再上大學,而是直接進入職業高中,學習做手表、做軍刀、做皮鞋。瑞士是一個以技術為最高價值的國家,職業高中畢業后找一份好工作,就能享受美好的生活,不需要再去上大學。
與中國的教育目標以獲取知識和文憑為取向相反,美國的教育目標是以就業為取向。在未來職業的選擇上,美國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美國很多學校都要經常舉辦“擇業日”,請各界人士(包括一些“三教九流”的人物)到學校里來,給學生介紹自己的職業,如律師、拍賣師、汽車推銷員、警察、消防員、運動員、新聞記者、作家、企業家、技術員、會計師、藥劑師等等。“擇業日”給孩子帶來的并不是了解各行各業的工作能有多少收入,而是每一個職業的特點,以及大人們是怎樣通過自己的職業在社會上立足的。這樣一來,孩子們的眼界就絕不僅僅局限于我們的“文科”、“理科”兩個截然分開的社會,而是更為豐富多彩;他們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也更為理性,更為多元化。你可以選擇當總統、當老板,也可以選擇當飼養員,當然也可以考慮開貨車,打球,當推銷員,當美發師,甚至去當家庭婦女。沒有人會譏笑你“胸無大志”,更沒有學校會有意去把各個職業分出高低優劣,他們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自主選擇。
而與之相應的,是學校里的“職業興趣分析”。在進高中之前,學校為學生進行“職業興趣分析”,幫助學生在“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間進行評估,將自己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建造一座穩固的橋梁。此外,把每年的4月22日設立為“帶孩子上班日”,員工們可以在這一天將自己6歲到16歲的孩子帶到單位上班,以便讓孩子知道自己父母是如何工作的,是如何以自己的工作在社會上生存的。
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很小就對各種行業有所了解,對自己的人生有了規劃,在進入社會后不至于無所適從,而是胸有成竹地“各就各位”。
再看看中國的教育,孩子們花費了大量時間學習的知識,大多是在真實生活中用不著的,而生活中真正需要學習的,卻沒有人教給我們。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得到好的教育和好的成績并不能確保成功。實際上有許多成功人士在獲得大學學位前就離開了學校,這些人中有通用電氣公司的創始人托馬斯·愛迪生、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CNN的創始人泰德·特納、戴爾計算機公司的創始人米歇爾·戴爾、蘋果電腦公司的創始人斯蒂夾·吉布斯等。
2001年美國耶魯大學300周年校慶。這所在美國獨立前已開辦的世界頂級名校,在校慶典禮上請一位極端反對派作演講。他就是當年被耶魯大學開除、現在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總裁、世界第四富人艾里森。
艾里森說:“……所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的師生都自以為是成功者,其實你們全是失敗者。因為你們自以為是在有過比爾·蓋茨等優秀學生的大學讀書為榮,但比爾·蓋茨本人卻并不以在哈佛讀過書為榮。當今世界眾多最優秀的人才不但不以哈佛、耶魯為榮,而且堅決地舍棄這種榮耀。世界第一富比爾·蓋茨中途在哈佛退學;世界第二富保爾·艾倫,根本就沒有上過大學;世界第四富,就是我本人,艾里森,當年被耶魯開除;世界第八富戴爾,只讀過一年大學。微軟總裁斯蒂夫·鮑爾默在財富榜上大概排十名左右。他與比爾·蓋茨是同學,為什么兩人的成就差那么一點呢?因為他讀了一年研究生才戀戀不舍地退學。不過,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難過,你們還是很有希望的。你們的希望就是: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你們終于贏得了為我們這些人——退學者、未讀大學者、被開除者——打工的機會“
聽了艾里森的演講,你有何感想?當一個社會只把學習成績和學歷來作為“成功”的標準的時候,我們的思維就一定是被顛覆的。因為學習本身只是為今后的成功打下某種基礎而已,但與成功本身毫無關系。一個在高考中數學考了144分的人并不能證明他今后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數學家;同時,一個在高考中語文考了130分的人同時證明不了他今后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作家。與此同時,即便是以各省市狀元身份考入北大、清華的又能證明什么呢?大家想想看,被我們媒體一直猛炒的北大、清華的歷屆狀元們,有幾個日后成為大科學家、大作家以及大發明家抑或是大企業家的?
社會給了我們文憑的勢利眼,我們就用這個文憑的勢利眼來看待自己的前途。文憑誠可貴,能力更來錢。李嘉誠好像只有小學文憑。毛主席也沒有上過大學哩。鉆進文憑這個牛角尖里的人,只會死在文憑的死角里。
看一看知名財經雜志《福布斯》頒布的2003世界富豪排行榜,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是哈佛大學的輟學生,擁有資產407億美元;第四富豪保羅·艾倫是華盛頓大學的輟學生,個人資產201億美元;第六富豪拉瑞·艾里森是伊利諾伊大學輟學生,個人資產166億美元。
再看看《福布斯》2003中國大陸100富豪中的幾位:排名第五的陳麗華個人資產5.6億美元,高中學歷;排名第六的葉立培資產達5.4億美元,學歷中專;排名第十一的周正毅,資產3.2億美元,小學畢業;排名第十二的左宗申初中畢業,資產3億美元……
看看中國當前的現象,博士碩士給中小學學歷畢業的人當高級打工仔比比皆是。在浙江,很多成功的民營企業家學歷都不高,甚至是小學畢業文化,但他們的企業依然蒸蒸日上。有時候他們的創業故事會引起人們對教育的懷疑。家財6億人民幣的杭州萬事利集團總裁沈愛琴,初中學歷;身價5.5億人民幣的寧波金輪集團總裁陸漢振,高中畢業;赫赫有名的正泰集團總裁南存輝與德力西董事局主席胡成中都只有小學文化程度。這些人手下不乏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
假如我們的教育還停留在傳授書本知識這樣一個淺層次上,假如我們還淪陷在一種對考試狀元的頂禮膜拜中,那實在是太可悲了!當一個民族都來哄搶一本文憑并視其為成功的時候,我們所丟失的不僅是一個民族應有的道德感和教養,更是失去了人之為本的東西。
陽光教授心理咨詢工作室的劉金華告訴我們,一位女大學生,從小學、中學、大學一直是學習尖子,大學畢業后又被保送讀研,老師和家長都對她寄予了厚望。即將畢業時,開始找工作的她卻幾次碰壁,她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不愿意與同學交流。后來,她竟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巧克力之父弗斯·貝里一生幾乎沒進學校讀過書,然而憑著靈活的頭腦,他經營的喬治王巧克力公司,資產達98億美元,在同行業名列世界第一。
2003年,喬治王公司獲準登陸中國。消息一經發布,該公司在美國的總部信箱,就收到來自中國的400多份自薦信,它們大多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發去的,他們要求進入中國分公司工作。
弗斯·貝里獲知此事,非常高興,可是在他閱讀了這些信件后,卻猶豫起來,因為在這400多份自薦信中,有300多人的學習成績每科都在90分以上,并且有80%以上的學生曾擔任過學生干部,從老師給他們寫的評語看,每個學生的在校表現也都是盡善盡美的。
弗斯·貝里讀完自薦信,沒有對自薦者的誠信產生懷疑,他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中國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家,中國學生無論在哪個國家讀書,成績好都是出了名的。不過,他覺得僅憑這些還不能確定誰有資格進入他的公司。他想,要在這些好學生中選一位適合自己公司的人,還必須測試點其他的東西,于是一份別具一格的問卷,被以回執的形式發回自薦者的信箱。
回執是這樣寫的:請你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回答下面四位著名人士到底在說些什么?
1、1954年4月2日,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建校100周年,邀請愛因斯坦回母校演講,愛因斯坦在演講中說了這么幾句話:我學習成績中等,按學校的標準,我算不上是個好學生,不過后來我發現,能忘掉在學校的東西,剩下的才是教育。
2、1984年10月6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回母校清華大學演講,在接受學生的提問時說了這么一句話:據我所知,在獲得諾貝爾獎的90多位物理學家中,還沒有一位在學校里經常考第一,經常考倒數第一的,倒有幾位。
3、1999年3月21日,比爾·蓋茨應邀回母校哈佛大學參加募捐會,在記者問他是否愿意繼續學習、拿到哈佛的畢業證書時,蓋茨向那位記者笑了一下,沒有回答。
4、2001年5月21日,美國總統布什返回母校耶魯大學,接受榮譽法學博士學位。由于當年他成績平平,在被問到現在接受這項榮譽作何感想時,他說,對那些取得優異成績的畢業生,我說“干得好“;對那些成績較差的畢業生,我說“你可以去當總統“。
接到回執的400多名同學,均發回自己的答案。2003年3月10日,喬治王巧克力公司中國分公司在北京開業,有一位學生被通知參加開業慶典,他是這么回答的:學校里有高分低分之分,但校門外沒有,校門外總是把校門里的一切打亂重排。
《北京文學》2002年第5期發表了一篇報告文學《從分數重壓下救出的少年英才》,我讀了好幾遍,為這位母親的獨特教育方法和執著的信念所感動。這篇報告文學說的是:北京一家雜志的資深記者曲蘭由于非常熱愛本職工作,以致忽視了對兒子的關心和教育,后來因兒子令人頭痛的學習成績而導致離婚,離婚的痛楚促使她轉而全身心投向兒子的學習,母子倆疲憊不堪痛苦不堪但得不償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兒子最終卻只考上了中專。萬般無奈的母親只得教兒子學電腦,不想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數字化教育卻讓原本頑劣的兒子插上騰飛的翅膀:兒子不但因不屑于中專文憑毅然中途退學,有一天竟然還走上大學講臺給學歷和年齡都高于自己的大學生講課。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年僅18歲的兒子因闖過了微軟認證考試中難度最高的兩項國際性考試而一躍成為令人羨慕的“亞洲最年輕的數據庫專家“!
黎巴嫩詩人紀伯侖曾說:“如父母是張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我認為這句話說得非常形象生動,誠然,孩子將來的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毫無疑問取決于父母這張“弓”的影響。愿我們的家長向曲蘭學習,做一張合格的“弓”,把你們的孩子從分數重壓下解救出來,讓你們的孩子從文憑的死胡同里走出來,培養他們獨立生存與競爭的能力,使他們成為一個真正能夠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上立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