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經營決策,生產活動,監督與委托人資格的安排(1)
- 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
- 張維迎
- 4631字
- 2015-06-16 16:29:42
5.1引言:企業作為一合作組織及其代理問題
市場經濟的主要標志是,生產者生產商品,不是直接為他自己的需要,而是為了市場,他通過市場買進投入并出售產出。因此,他的收入及其效用,并不僅僅取決于他從投入中生產了多少,而且還取決于他對他的產出能要價多少以及為其投入支付了多少。他所關心的是價格向量與凈產品向量的乘積(即凈收益),而不是產品向量本身。為了得到期望效用的最大值,他的最重要的任務是“決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奈特,1921,p.268)或者用科斯的話來說:“發現相關價格”(relevant price)(科斯,1937,p.390)。我們把這一“首要功能”(primary function)定義為“經營決策”(marketing),而所有涉及貫徹這一決策的其他活動則定義為“生產活動”(producing)(主要在物質上把投入變為產出)。
當然,即使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或佃戶),也不得不“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的決策。但是,他的決策很少與“發現相關價格”有關,因此,可以理解為“生產活動”。原因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為決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是他自己的偏好以及他自己的資源,這兩者他都是十分清楚的。他不得不面對的唯一不確定的是關于天氣(例如,下雨還是不下雨),這是他完全無法控制的。用奈特的話說,這是“風險”(risk),而不是“不確定性”(uncertainty)。相反地,在市場經濟中,一個人為作決策所需要的最重要信息,是有關他人的偏好和他人的資源,這兩者都是不確定的。為了決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他必須獲得其他人將如何評價他能選擇生產的各種產品(即相關價格)的某種信息。他必須具有關于與不同“生產函數”相關的相對效率的某種知識,以及必須發現哪里市場“不均衡”(機會)。因為完全信息的費用太大,他不得不面對某些風險。由于這些風險與他的決策相關,同時在某種意義上是他的行動所內生的,它們是不能被保險的(奈特,1921)。[1]他的收益波動,受他經營決策行動的支配,要比受他生產活動的控制程度大得多。一個企業家多半是當他用最少的費用生產了“錯誤”的產品,而不是在他是“低效率”地生產了“正確”產品時破產的。[2]
經營決策能力可以定義為決定生產什么和如何生產的能力(或者發現相關價格的能力)。盡管每一個人都可能掌握某些經營決策能力,但觀察表明,各個人的經營決策能力是不同的。這不僅僅是因為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搜集與加工信息的費用,同時還由于經營決策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個人的“機靈”(柯斯納)、“想象力”(沙科)和“判斷力”(卡森)。所有這些個人特點,起碼有部分是先天的、無法教育的。[3]此外,盡管各個人在他們的生產活動能力上也有不同,但生產活動能力的分布并不需要與經營活動能力的分布相一致。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假設,個人之間在生產活動能力上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在經營決策能力上有差別,這種差別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合作的機遇,這種合作導致“企業”的出現。在企業中,那些具有高經營決策能力的人負責經營決策,而那些并不擅長經營決策的人則負責生產活動,以此代替每個人都是既負責經營決策又負責生產活動的個體實業家。在這個意義上講,企業是一個具有勞動分工特點的合作組織。[4]
但是,盡管建立企業有潛在利潤,企業作為一合作組織仍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因為不確定性,企業的收益是一個隨機變量,經營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如何用分配剩余索取權的方法在企業成員中分配風險就是一個問題。第二,由于“團隊生產”(team-production),每個成員對整個收益的貢獻不是可以毫不費力地度量的。[5]這就產生了一個激勵問題:當事人可能有損人利己的行為(例如偷懶),問題是如何設計一種激勵機制,以便使每一成員對他自己的行為盡可能地負責。由于經營風險是與每個成員的行為高度相關的,因此是不能被保險的,[6]所以這兩個問題不能獨立地解決。這就是說,風險有多大,取決于風險是如何分配的。契約安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同時處理這兩個問題。仿效阿爾欽與德姆塞茨(1972),我們可以把此問題與委托人資格(principalship,或譯委托權)安排視為同一個問題:誰應該作為委托人(principal)監督其他人和擁有剩余索取權?契約安排的三種極端選擇是:(i)經營成員作為委托人;(ii)生產成員作為委托人;(iii)他們作為合伙人相互監督并分享風險。
本章想要分析的是委托人資格(或委托權)在經營成員與生產成員之間的最優安排。我們將決定這種最優安排的決定因素分為兩類,一類是風險費用;另一類是激勵費用。根據有關不確定性的文獻,風險費用是作為在既定不確定性條件下的預期收入與確定性等價收入(certain tyequivalent income)之間的差額來定義的。給定企業收益的分布函數及每個人的效用函數,總的風險費用是經營成員的風險費用加生產成員的風險費用,它是契約安排的函數。仿效詹森與麥克林(1976),激勵費用[7]定義為“最優”(thefirstbest)期望收益(即當每個成員對企業總收益的貢獻能完全地、不費力地度量出來)與既定契約下的實際期望收益(包括由激勵問題帶來的所有損失,諸如委托人的監督費用,代理人的契約開支以及由詹森和麥克林所定義的“剩余損耗”)之間的差額。不管委托權如何安排,激勵費用總是存在的。可是,不同的委托權安排產生不同的激勵費用。我們的一個主要貢獻,是證明這些激勵費用是決定委托權安排本身的關鍵因素。相反,在大多數關于代理理論的現存文獻中,激勵費用只影響委托人如何設計對代理人的激勵方案。特別是,鑒于經濟學家對風險費用已有很成熟的研究,我們的注意力幾乎完全集中在委托權安排如何與激勵費用相關的問題上。
為了分析,我們作如下假設。第一,經營成員與生產成員兩者都作為單一的個體。實際上,由于在經營決策上規模經濟的作用,一個經營成員可能與許多生產成員相搭配。由于這些生產成員在功能上是同一的,把他們當作單一的個體,可以使我們集中研究經營決策與生產活動之間功能上的不對稱對委托權安排的作用。[8]第二,在本章中,我們假設每個個體的經營決策能力是共同知識,其他人如他本人一樣清楚,因此,經營決策功能和生產活動功能在企業成員中能正確地分配。第三,我們省略了下章要著重討論的資本問題。在以上這些假設下,問題能確切地表示如下:企業由兩類“工人”組成,一類是經營成員,另一類則為生產成員;企業的收益是由兩類成員的活動及外生的“自然狀態”(states of nature)共同決定;收益的分配與激勵費用及風險費用相關;委托權的安排是要使風險費用與激勵費用之和達到最小。在下一章,我們將在放松第二、第三個假設的條件下論述資本在委托權安排中的作用。我們分析的策略是首先說明委托權為什么應安排給經營成員,然后說明為什么資本家應有權選擇經營成員。[9]
本章的主要論點是把委托權安排給經營成員是最優的,因為經營決策活動支配著不確定性,同時經營成員的行為最難監督。這給企業家與工人之間的不對稱關系提供了基本依據。本章安排如下。在第2節中建立基本模型;第3節,在風險中性的假設下,我們將討論生產的團隊化(協作)程度、各成員的相對重要性及監督技術如何通過對激勵問題的作用決定最優委托權安排;第3節第一部分討論當監督在技術上不可能時最優安排是什么;第二部分討論當監督在技術上可能時最優安排又是什么;第4節討論兩個現實存在的企業形式(經典的資本主義企業及合伙企業)及一個理論上創造的企業形式(阿爾欽—德姆塞茨企業);第5節我們引入風險態度以討論風險費用如何與委托權安排相聯系,以及它帶來何種效果;第6節是結束語。
5.2模型
企業由兩類成員組成,經營成員M與生產成員P。兩者都假設為期望效用最大化者。每個成員的任務是明確規定好的。企業的收入流取決于兩個成員的共同努力,并依賴于外生的“自然狀態”。令Ai是第i成員的行動集合,表示Ai的一個元素,即。特別地,我們將等同于一個連續的、一維的努力變量,稱為i的“工作努力”(work effort),可以想象為i為完成其任務而采取的所有行動的加總度量。令Y為企業的總收益,則Y是aM和aP的隨機函數。根據莫里斯(1974,1976)和霍姆斯特姆(1979),我們假設,對任何給定的aM和aP,存在一個Y的條件分布函數,用φ(Y;αM,αP)表示1。弗朗克·奈特所定義的不可保險的不確定性意味著αφ/αai≠0和αφ/αaP≠0,我們對φ(Y;αM,αP)做如下假設:
假設1:
(i)αφ/αai≤0,且至少對某些Y,嚴格不等式成立;
(ii)α2φ/αai2≥0;(iii)α2φ/αaM2aP≠0。
(i)意味著φ(Y;αM,αP)滿足對與的一階隨機控制條件(the first-order stochastic dominance condition);(ii)意味著滿足對與的分布函數的凸性條件(CDFC),或者說規模(經濟)隨機遞減條件(stochastic diminishing return toscale);(iii)是不確定性情況下的團隊生產假設。
假設1(iii)的主要意義之一是即使兩個成員都是風險中性者(risk-neutral),要每個成員完全并且只對自己的行動的不確定后果負責是不可能的。[11]因此,M與P的關系不能用完全的契約來解決,必然存在兩個成員之間的某種責任轉移。這里,責任轉移((transfer of responsibility)意思是指i的利益受到j行動的影響。
我們主要關心的是:什么是責任轉移的最優安排?我們把這一問題等同于下述定義上的委托權(或委托人資格,principalship)的安排:
定義1:成員i是成員j的委托人,如果他不得不為j行動的不確定后果承擔全部的或部分的責任。相應地,j便叫代理人,式中i,j=M,P;i≠j。
上述定義看來與通常關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概念非常一致,它允許我們將兩個成員(合伙)之間相互分擔責任的安排考慮進去,在后一情況下,二者互為委托人和代理人(這也是法律上定義的合伙人的含義)。
值得指出的是,委托人是為代理人行動的不確定后果負責,而不是為代理人行動本身負責。因此,“承擔風險”可能是更為恰當的術語。在代理人行動是完全可觀察的情況下,一個“行動依從(action-contingent)支付契約”會使代理人為他自己的行動完全負責,而委托人卻仍然是委托人,因為除非沒有不確定性,否則,他不得不為代理人的行動承擔風險。
委托權的實質是承擔風險。作為承擔風險的回報,委托人被授予“監督的權威”(authority to monitor),這種權威使他可以在規定的限度內要求(強制)代理人比在沒有這種權威時工作得更多。[12]因此,委托權安排是經營成員與生產成員之間的一個二維契約。它決定收益分配(承擔風險)與監督權威(authority of monitoring)的分配。然而,我們將會看到,在某些關于效用函數的標準假設以及在關于監督權威極限的合理假設下,監督激勵((incentive to monitor)是唯一地被收益(風險)分配所決定了。由此,除受被監督成員的認可外,我們將不再對監督權威的分配做進一步的限制。事實上,本模型的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特性是監督權威的分配是內生的;這就是說,任何人都有權監督別人,只要后者愿意接受他的監督。[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