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的偉大之處在于你的思想(1)
- 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生活
- (美)華萊士·沃特爾斯
- 4766字
- 2015-06-11 14:57:55
萬物之中,你很偉大,因為你能有別于其他動物而具有自己的思想,這里我們有兩個重要的問題需要討論。第一,思想是身體機能作用的結果嗎?第二,思想能脫離身體機能而存在嗎? 這兩個問題是基本問題,必須解決好了,才能為精神療法奠定科學基礎,或者為任何有見地的心理學科奠定堅實基礎。 如果思想是機能作用的結果,那么似乎可以順理成章地認為,要想控制思維,就必須控制機能作用;要想創造思想,就必須創造機能作用;要想改變思想,就必須改變機能作用。 如果思想或智力不能脫離肉體的機能作用而存在,那么就不要徒勞地指望在肉體死亡后仍然存在思想,因為此時肉體的所有功能必定都已停止。
關于智力,我最早注意到的是,智力似乎與生命具有必然、固有的聯系。 我在脫離生命的物質王國或力量領域沒有找到任何智力, 而深入觀察也使我得出這樣的結論:盡管在沒有智力的情況下似乎也有生命存在,但若沒有生命存在,智力便無處可存。 在某些條件下,生命沒有智力,而在另一些條件下,它卻變得具有感知力和智力。 那么,智力是條件的產物,還是一切生命的固有屬性,但只在特定條件下才體現出來?
無限的生命力
生命是一種力量、一種能量形式,像電或熱那樣客觀存在、獨立存在。 生命能完成事情, 任何能做事的東西都是一種生命。 最好還是把這個觀點再說得明確些:身體的能量既不是電能,也不是熱能,它不是任何已知形式的物質力,而是生命力,或稱活力。 生命不同于所有其他能量形式,因為它似乎是力量相關性普遍法則的一個特例(如果有這種法則的話)。 熱、光和電等能量中,每一種都可以轉換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但是, 盡管所有這些能量都是生命環境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沒有哪一種可以轉化為生命。 我們無法用熱、光或電來制造生命,或者通過某種方式將這三種能量形式連在一起,或者將它們與其他力量結合在一起,從而制造出生命。生命只能來源于生命。每個活著的事物都源于一個孕育著生命的生殖細胞。 今天的生命不過是昨天生命的延續而已。
生命似乎從來都不會自發產生,或者源于其他力量偶然或有意的結合。 我們無法證明生命始于以前沒有生命的地方,也無法證明新生命可以創造出來。 我們只能在活著的有機體身上找到生命,但是生命并非有機體制造。 如果生命由有機體制造而來,那么有機體必然存在于生命出現之前。 機器如果不進行正確組裝,不將所有零部件科學地組合到一起,就不能產生電。 如果樹能制造自己的生命,那么就必定先存在無生命的樹,那么它就會像發電機產生電一樣著手制造生命。
種子中沒有有機物,但是卻有生命蘊含其中,是生命創造了樹。 雞蛋里沒有有機物,卻有生命蘊含其中,是生命創造了小雞。 樹不會創造生命,是生命創造了樹。
有機體不能創造生命,是生命創造了有機體。 有機體并非生而完美,以便自己履行機能并產生生命;相反,生命存在于機能作用之前。 生命是功能的“因”而不是“果”。 有機體存活的原因并非其中有某種過程發生;而是因為有機體是活體,所以這些過程才能在它身上發生。 我在此前的系列文章中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活著的有機體并沒有創造生命,而是接收了生命,或者是在休眠時補充了生命。
那些體現出智力的有機體造就了智力,還是接收了智力? 思想是機能作用的結果嗎? 要相信這些看法,就必須接受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命題。 如果這種理論是正確的,那么在無意識力量變成有意識力量時,就必然存在一條涇渭分明的交叉線。在這個交叉線上,死的會變成活的。這讓人無法相信,我們無法想象電或熱突然變成有智力、能思考的東西。 如果思考要花費力氣(即消耗力量)(我們知道思考的確需要勞心費神),那么思考的東西就是一種力量,但這是什么力量呢? 這種力量何時開始思考,是什么將它從一種無思想的力量變成了思想的力量? 考慮到思考過程中需要付出能量,我們不難發現確鑿的證據。
我們都清楚,思考需要持續的體力消耗,其消耗量之大和體力勞動差不多,有時甚至更大。 其實,許多身體并不懈怠的人卻喜歡逃避思考,因為思考需要巨大的精力付出,這種付出對持續思考任何問題都不可缺少。 我們知道,從思考要求的精力付出和隨后出現的精疲力竭之狀可以看出,人在思考時消耗了體力。 此外,某些現象似乎也確鑿地證明,思考過程的背后蘊藏著一種強大力量。 沒有力量,思想就不會“前行”或傳播,缺少力量支持的心靈感應將背離所有能量定律。
不用電能,馬可尼無法放出無線脈沖;不運用力量,思想意念也同樣無法傳遞。 因此,思考中的事物是一種力量,那么,這是一種曾經不思考、后來才變得思考的力量呢,還是始終都是一種可以思考的智能?
如果思想是機能的結果,那么導致機能形成的力量就是思考的力量,但沒有思考,而是盲目地導致機能作用,從而產生思想。 在機能作用之前并沒有智力,因為“因”總是出現于“果”產生之前。 因此,從邏輯上可以推斷,智力并不能改變、檢驗、控制或左右機能作用,因為“果”顯然不可能支配“因”。 思想是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能控制人體的機能? 如果是這樣,那么思想肯定不能是自己控制的東西產生的。 此外,如果思想是某些過程的結果,而這些過程又受某種不會思考的能力指引,那么就很難理解思想本身是怎樣受到智力引導的。 如果思想力并非一種思考的力量,那么,對任何命題進行持續思考的能力又從何而來? 我們的思想為什么不能隨著“腹中物”的每一點變化而改變?
美國法學家、 雄辯家英格索爾曾說:“有一種神奇的化學過程能將面包變成思想。 ”如果真是這樣,那么胃的化學環境產生的一個變化,就會促使思想產生一個相應的變化;吃肉的人應該與吃素的人思想不同,而所有吃肉的人都應當思考大體相同的想法。 我意識到,有些人曾經試圖證明這個觀點的正確性,但我認為,到目前為止,獲得的證據并不足以促使我們定下結論,更別提這種證據還能證明那句古諺“如果睡覺前吃肉餡餅,就能看到祖母的魂”了。 如果思想是身體機能的產物,那么,所有身體機能差不多、個人愛好一樣以及總體環境類似的人,是不是思考的東西都大體相同呢?
我發現,一些“尊崇科學”的人也不遺余力地想證明這一點,幾乎到了聲稱“只要知道人操作的機器是什么類型, 就能由此推斷此人晚上教孩子許什么愿”的地步。 不過,盡管人們對這一理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個事實始終如一:我們既有像資本家那樣思考問題的工人,也有像工人那樣思考問題的資本家;我們既有像圣人那樣思考(只不過有時候)的律師,也有像魔鬼那樣思考的牧師。 在大體相同的物理環境下,不同的人思想特點具有極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反駁了“思想是機能作用的產物,源于一種不能思考的力量”的觀點。 在下一部分,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大腦能否通過機能作用產生想法? 思維本身是大腦作用的結果呢,還是所有物理感官綜合作用的產物?
積極而正確地思考
從與思想起源有關的信仰看,每個人要么是物質論者,要么是唯心主義者,也就是說,人必須相信以下兩種看法中的一種,要么認為人的思想是通過將不能思考的物質帶進特定狀態或環境中而產生的, 要么認為人的思想是一個獨立存在體,是一種可以思考的有機物,但又與物質感官所感知的常見物質形式不同。
在對心理學進行推理研究時,必須接受兩種基本表述中的某一種:第一,思維是人的機能作用產生的;第二,思維是一個獨立存在體,不是肉體產生的。
這里我打算回答的問題是,思想是機能作用的產物嗎?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必然存在一條涇渭分明的交叉線。 在這個交叉線上,無意識力量會變成有意識力量,不能思考的變得能思考。 在這條線上必定存在一個點,在這一點上,一種無智慧的、盲目的物質力量會變成一種有智力的、自我引導的力量。
毫無疑問,思考是一種力量。 我們知道,思考需要精力付出,人在思考時需要持續不懈的體力消耗,這種消耗與體力勞動時的消耗差不多,有時甚至更大。 實際上,許多身體并不懈怠的人卻逃避思考,因為對任何命題進行持續不懈的思考都需要巨大的精力付出。 從思考要求的精力付出中,從隨之而來的筋疲力盡的狀態中,我們知道,人在思考時消耗了能量。 還有其他現象表明,思考過程的背后蘊藏著一種強大的力量。 心靈感應其實是一種公認的事實,而倘若沒有一種強大的或顯著的力量隱藏在思考過程背后,心靈感應就不可能發生。 不用電能,馬可尼無法放出無線脈沖;不運用力量,思想意念也同樣無法傳遞。 因此,思考中的事物是一種力量。 那么,這是一種曾經不思考、后來才思考的力量嗎? 如果是,那么它是何時開始思考的? 它為什么思考、怎樣思考?
既然如此,如果思考是大腦具有的機能,那么導致機能作用發生的力量就是思考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卻沒有在思考,而是盲目地導致機能作用發生,從而產生思想。 在機能作用發生之前并沒有智力,因此,智力不可能改變、檢驗、控制或左右機能作用。 要想達到這些目的,就必須將“果”的發生置于“因”的產生之前。
如果促使大腦運轉的力量同樣也是使心、胃、肝、腎運轉的力量,那么所有這些器官實施功能,肯定都是智力遠遠無法控制的,因為智力出現在它們運轉并生效之后。
但是,有一點需要我們認真考慮:思想的確控制機能作用,它很可能有意或無意地支配著所有機能作用。 英國皇家外科醫師學會會員、 醫學博士阿爾弗雷德. T .斯科菲爾德在《思維的力量》中舉了很多例子。 在這些例子中,思想明明白白地導致了癱瘓、腫瘤、流膿、浮腫、要命的狂犬病、致命的氣管狹窄。 事實上,它幾乎能導致各種機能性疾病。 此外,這些病例中,有很多都造成身體的有機結構發生真實變化。 他還進一步表明,能造成所有這些疾病的思想,同樣也能治愈這些病。 倘若真是這樣(事實的確如此),那么思想并非不是這些機能作用的結果,它對機能失調產生的影響極為強大。
在關于思想起源的唯物論問題上,還有一個機械方面的難題。 每個技工都知道, 我們無法從機器中得到與輸入時同樣多的能量。 因為總會有一些能量在摩擦、內耗等過程中損失。 據此,與所消耗的煤的潛在能量相比,蒸汽機為我們提供的僅僅是其中相對較少的一部分, 在煤的能量以實際工作能量存在于機車中之前,已經有許多能量通過各種途徑損耗了。 最先進的發電機能返回運行時所消耗能量的 95%,其他 5%則在蒸汽轉化為電能時損失。任何機器所能做的,都是將大自然潛在的能量變成動能, 沒有哪種機器能釋放出與自身接收的所有潛在能量完全相等的能量。 人體同樣適用于這條法則。 如果人體展示出動能,那么就會接收到潛能,并將潛能變成工作力;如果思想是在人體內產生的,那么我們就會接收到某種形式的潛能,將其轉變成思想。 這個命題是無法回避的。
這便將問題轉到了人人都有的胃。思想力來自食物嗎?是否真如英格索爾所言,存在一種“神奇的化學過程,能將面包變成思想”? 倘若如此,那么思想力就是由胃供應給大腦的。 看似最可信的假設是,它以潛能這種形式供應給大腦,并變成大腦中的想法。 我認為,不會有人認為是胃在思考,并向大腦提供準備好的想法。 如果這種物質論觀點正確,那么食物的潛能就由胃送給大腦,就像蒸汽機將煤的潛在能量提供給發電機一樣;之后,大腦將這種能量轉變成思想,就像發電機將蒸汽變成動力一樣。 若果真如此,那么別忘了,根據前面那條顛撲不破的機械學法則,大腦只能返回從胃部接收到的能量的一部分(比如 95%)。 腦力應該始終比胃動力小一些。
這里就出現了機械論方面的難題。 我們都知道,讓胃運轉起來需要付出力。
為什么我們在吃得過飽之后會覺得遲鈍、笨重、犯困? 即使物質論者也知道,正是因為減輕胃的負擔需要很多力量,因此無法將剩下力量用于思考。 但是,真的是大腦給胃提供了力量嗎? 如果不是,那么當胃負擔過重時,為其減負的力量又從何而來呢? 如果胃將面包變成思想力,那么多吃點“面包”又怎會妨礙思想的形成呢(即遲鈍、呆笨等)? 有人肯定認為事實恰恰相反,即吃得越多,思想越有質量。
唯物心理學完全忽視了一個事實,即食物消化需要費力,身和心消耗的所有能量都要到胃里去找,因此這種心理學無法找出或解釋使胃本身運轉的力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