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養成好習慣——從家長做起
- 家長是孩子的心理輔導師
- 楊忠健
- 3336字
- 2015-06-10 20:31:56
1994年6月3日,曾任中科院院長的盧嘉錫先生來到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北京新源里第二小學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現場會,作者得以親聆其充滿睿智的講話。盧嘉錫先生當時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但他堅持站著發言20分鐘,他說他原來就是教師(盧先生曾任廈門大學化學教授),他堅決支持我們在中小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他說心理健康之人的要素是“3C3H”:第一,Clear head——清醒的頭腦;第二,Clever hands——靈巧的雙手;第三,Clean habit——干凈的習慣。
一、什么是習慣
習慣是自動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習慣是把信念變成習性,把思想化為行動的過程。好的技能,好的方法,只有成為人們的習慣,才能隨時隨地地表現和應用。壞的行為一旦成了習慣,可就不容易改正了。
前些年,北京某地區晚上經常停電,3年級小學生小開和他的爸爸、媽媽就住在這里的一間半平房里。這一天放學以后,小開回到家中。媽媽很快就做完了飯。大家吃完飯,小開正要做作業,突然,這一片平房又全停電了。小開馬上用手電筒找到火柴,點著蠟燭準備做作業。媽媽說:“蠟燭的光太暗,你可以明天早晨天亮了再做作業也不遲。”小開說:“我還是現在做吧。不做完作業,我睡覺不踏實。”
小開的行為看似平常,其實是很可貴的,說明他按時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已經養成,這已成為他的一種需要。過了9年,小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并且在大學中繼續刻苦學習;又過了9年,小開以特優研究生獎獲得者取得博士學位,赴美國做博士后工作。許多人問小開的媽媽,是不是他腦子特別聰明?他媽媽說:“他不是天才,良好的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習慣是一種特殊行為的熟練,但是與熟練不同。熟練是通過有意識地反復練習形成的;而習慣并不一定是有意識地練習的結果。許多習慣是無意地多次重復的結果,而有些習慣并沒有經過任何練習,只要經驗一次就鞏固下來了。習慣形成后不去進行這種動作往往會使人感到不安。
習慣鮮明地體現了一個人的性格。積極的、良好的習慣對人的個性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對人的勞動和學習活動,以及對集體和社會都有積極的影響。習慣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人能在一定條件下,有意識地養成某種良好的習慣,而改變某種不良的習慣。
一位香港美發師在大陸收徒,他有一個條件,就是只收那些從未學過理發的人。無獨有偶,一位希臘長笛演奏家向那些曾經師從低級樂師的學生索要雙重的學費。他們的理由應該是正當的。因為改變一種習慣比學習一種習慣往往要艱難得多。試圖去改變一個粗心大意的人,或一個揮霍浪費的人,或拖拖拉拉的人,或懶惰成性的人,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因此,最明智的選擇是小心慎重注意養成好的習慣,而不要形成壞習慣。
習慣是自動進行活動的特殊傾向。好的方法、好的技能只有化為孩子的行為習慣,隨時隨地表現和應用,才能是一種自動的行為,乃至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一個良好習慣多、不良習慣少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一個不良習慣多、良好習慣少的人,是心理不健康的人。習慣的培養是教育的重要任務,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強調指出:“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家庭教育同樣如此。”心理學教授林崇德也很強調教學與教育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問題,他曾說過:“德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和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科學的衛生習慣和體育鍛煉習慣”。倫理學家還認為,習慣是道德關系的一種因素,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方式。由此觀之,生活習慣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以及對社會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養好習慣
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應該盡早培養孩子的生活好習慣。學習習慣一般在小學低年級便形成了。所以,盡早建立良好定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容易鞏固。如果從小不良學習習慣積累多了,時間一長,積重難返,一旦要改便大費周折。
積極的生活習慣,就是符合社會道德標準、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消極的生活習慣,就是不符合社會道德標準或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良好生活習慣主要有:心胸豁達、情緒樂觀;勞逸結合,堅持鍛煉;生活規律,善用閑暇;營養適當,防止肥胖;不吸煙,不酗酒;家庭和諧,適應環境;與人為善,自尊自重;愛好清潔,注意安全。
有害健康的不良生活習慣主要有:吸煙;飲酒過量;不恰當服藥,包括未經醫生處方服藥和不按醫囑的方式和劑量服藥;體育活動不夠或者運動量過大;熱量過高和多鹽的飲食,飲食沒有節制;不接受合理的醫療處理,信巫不信醫;對社會壓力產生適應不良的反應;破壞身體生物節奏的生活。
經調查,在絕大多數成績優秀的學生回家后,都把家庭作業、智力游戲、閱讀書籍放在娛樂、看電視、玩游戲機之前。《南方周末》曾刊登加藤嘉一文章“中國學生為何沒禮貌”:
“我經常看到中國家長對孩子過于寬松或溺愛。比如小孩在地鐵里吃味道濃厚的漢堡包,大聲說話,站在椅子上跳舞等,作為一個社會公民,這是絕不應該的。但家長卻一點都不在乎,還以‘我孩子真可愛’之類的態度向周圍張揚。小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這就要由家長主動處理。如果在日本,家長會趁機在公共場合好好教訓一頓,讓自己的孩子直接體會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若在我家,父母當場就打我屁股,讓我在家門外站著反省一個晚上,并‘斷食’一天。連基本對錯都分不清的孩子,其未來走向是相當可怕的。家長們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外,也應該多花點時間和精力,教育孩子學會如何做人。因為高考可能決定一個中國人的職業,而能否做人更有可能影響一個中國人的人生。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家長做好人,永遠是個前提。”
1. 21天培養孩子洗碗習慣。
親子活動:
一般而言,習慣的養成常經歷3個階段:
——制度制約。此時尚需有他人督促提醒,行為略顯被動,卻經常是需要的一個階段。例如,學生做完作業需要檢查,有時還需要家長提醒,逐步養成習慣。全家討論洗碗制度,例如孩子應該周六、周日洗全家碗,這樣嚴格執行,父母監督。
——自覺行為。在此階段,行為由他人督促變為自我督促。這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例如,學生做完作業后問自己:“我檢查了嗎?”孩子周六、周日洗碗,自己提醒自己,自己監督自己。
——自動行為。連自我督促也不需要的時候,行動已經自動化了,已經內化為需要了。例如,學生做完作業如果不檢查,自己會覺得不舒服,一定要仔細檢查之后才坦然。孩子自動周六、周日洗碗。這時,良好的習慣才算真正養成了。
優良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各種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越早越有效,小事不放松,一點一滴地努力,堅持不懈,方見成效。
2.家長可以教育孩子在學習實踐中按以下方法來做:
學習有目的,生涯要設計;計劃可伸縮,務必求實際。
預習懂大意,有疑記筆記;聽課想問題,理解有意義。
上課求真諦,探索加記憶;想讀寫看聽,練習不放棄。
復習是利器,解題會順利;想要效果好,及時是奧秘。
作業須獨立,求準求新異;答題扣分時,錯誤要登記。
研究有見地,培養創造力;實踐再升華,方法出成績!
三、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
(1)陽光心態:我學習,我勞動,我快樂。人無壓力輕飄飄,壓力太大受不了。只要每天都進步,高考成績無論如何是不會太差的。
(2)生活規律化。用好每天最佳時間,你是百靈鳥型,早上做最重要的事情;你是貓頭鷹型,就把難事留在晚上完成。但你需要懂得高考是上午、下午進行,不會晚上考試的。所以仍然提倡早起早睡。
(3)做好規劃,小步子大目標。文科理科可以交叉復習,效率會提高。
(4)正確選擇,偏科要不得。要跟著老師走,完全另起爐灶者除非是天才,不然的話,失敗的概率很高。
(5)揚長補短,建立錯題集。語文、數學、英語、綜合,你應該從高二就有四個錯題集。
(6)今日事,今日畢。如安排20點到21點做數學,但有一題實在做不出,就不要硬做,因為到23點仍做不出,將耽誤明天的學習。這不違背原則,因為這一個小時孩子是一直在認真做數學。
溫馨提示:印度諺語說道,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許多學習的成功者都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孔子的習慣是“每事問”;列夫·托爾斯泰身邊永遠帶筆和本,以便記下一切美妙的話語;魯迅的習慣是“隨便翻翻”;華羅庚則遵循“勤能補拙是良訓”。他們這些良好的習慣是從小養成的。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