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醉茶志怪

文/天下霸唱

燈滅不摸金

曹操墓被盜的新聞一出,各種民間有關曹操的傳說又輪番在媒體上演了一遍。其中自然有曹操當年是個大盜墓賊的故事。世人所指盜掘古冢的盜墓賊為“發丘摸金之輩”,其中所提到的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二職皆出自曹操旗下,不過我的小說里除了這兩個稱號之外,其余的皆是杜撰虛構,小說中的“摸金校尉”與歷史上的原型除了名稱相同,再也沒有其余的共同點。胡八一和胖子等人自稱摸金校尉,但他們并非官盜,也不一定有軍隊的背景,在書中“摸金校尉”這個詞,更多則是指一種需要遵守古老規則的技術,是一個神秘的流派,沒有師徒的傳承,只要掌握了“摸金”的特定技能,并且愿意遵守這些傳統古老的守則,戴上了“摸金符”就算是“摸金校尉”了。這其中最出名的一條,莫過于“燈滅不摸金”。

“燈滅不摸金”是鐵一般的守則,能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將盜墓者的生存概率增加到最大,其中最主要的,當然是通過“燈”對于古墓中吉兇禍福的判斷。“燈”即是指蠟燭,古冢為埋棺之所,中國古代的墓葬。對于“向”是很有講究的,不論是直接灌土填埋,還是黃腸題湊的木槨墓,抑或是寢殿式的地宮等結構,其輪廓多是見棱見線的,都與五行生克的原則相應。摸金校尉在放置棺槨的地宮中,首先要辨明東西南北的方位,于東南角點燃蠟燭。一是古墓里面陰森漆黑,能見度非常低,角落里有支燃燒的蠟燭作為參照物,可以對身處的空間有種認知感;再者古墓多半是全封閉式結構,空氣封閉難以流通,死者的尸體腐爛分解后,都會停留在墓室內,甚至滲透到了墓墻之中,經久不散,如果沒有充分的氧氣,蠟燭就無法燃燒,正常燃燒著的蠟燭,至少說明地宮中的空氣質量,不會使人中毒。

東南角的蠟燭,從五行生克的角度來看,也有著一定的道理。古人認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生萬象,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陰陽五行的屬性。其中五行分別是指金、木、水、火、土,空間的方向也可以用五行來表示,東西南北中,各代表五行之一,東方是木,南方為火,在八門遁甲(又稱奇門)中,東、南、東南這三個方位,都是兇門,蠟燭的火焰代表著“陽”,也暗示著生命,蠟燭在東南的位置熄滅,是一種大兇的預兆,摸金校尉認為這一種危險的信號,不論是出于什么原因,蠟燭熄滅了,就必須從原路返回。

蛐蛐罐

民國時期石虎胡同有個蒙藏學校,相傳該校為吳三桂舊址,即周延儒之宅,是京師四大兇宅之一,數易宅主,居者均不安寧。

某一年學校里掘土栽花,掘出很多蛐蛐罐,罐底都帶著款識:有姑蘇彩山窯常德盛制造的十一只,實際上是永樂年代制造;有淡園主人制造的、外青內紫者一只;有秋雨梧桐夜讀軒制造者三十四只,是康熙年代制造;有趙子玉制、署名恭信主人的四只;署名西明公一只;署名古燕趙子玉制或造者有六十只,書制者比較精美;還有敬齋主人之盆一只,彩勝主人之盆二只,韻亭主人之盆一只,寄敬堂制者一只,清溪主人、珍香外史各一只。

這些罐子不知是何人所埋,聽當地老人說,道光年間長安富貴人家斗蟲之風極盛。今淡園等制造者流傳尚多,而且有識蟲名者,應該均為上品,但是不太古樸。大概當時是新制造的、特地收藏在地窖里的,為的是去除其火氣,使之不傷蟲。說康熙年制或許有之,說是永樂、宣德年間制品,我不太相信。又據說,貴人蓄蟲,大體需要同一式樣二十四罐,列于幾案上,稱為一掉,蓄蟲多者竟有數十百掉,當今此種風氣已消竭很久了。玩斗蟋蟀,自古就是我國民間一項甚為流行的活動,舊時裝蟋蟀的罐子風格各異,根據做工、材質、大小等區別,價錢也大不一樣。隨著人們對于蟋蟀要求越來越高,其身價也與日俱增。別看一只小小的蟋蟀,要伺候好它,你還必須準備不少的用具,諸如“罐子、過籠、水槽、水牌、探筒、飯板”,等等。

這其中就以罐子為大件,就像人住的房子,最能體現出蛐蛐主人的身價。以前經常跑去一宮的花鳥魚蟲市場,在那里什么樣的蟋蟀和蛐蛐罐都可以看的見,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以斗蟲為樂趣,甚至押寶賭錢。一只蟋蟀上場,看其罐子就可對這蟋蟀的戰斗力拿捏得八九不離十。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貴者身價上千,有白麻頭、黃麻頭、蟹殼青、琵琶翅、梅花翅、竹節須之別,以其能戰斗也。上等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購得,名蟲必用青白色泥罐貯之。蛐蛐罐有永樂官窯、趙子玉、淡園主人、靜軒主人、紅澄漿、白澄漿之別,那價格高得都快上天了。

蛇鶴相斗

我有個朋友,一年前被公司派到了福州駐地辦事處去拓展業務。幾天前忽然打來電話,說是回鄉探親,現已在市里,想小聚一下敘敘舊情,我欣然答應。在約好的飯店里見面的時候,特別激動,喜悅之情不以言表。席間與之談笑風生很是高興,當與他聊起那邊當地的一些奇聞軼事的時候,朋友給我說起了一個這樣的事情。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休息日,我這位朋友忙中得閑,駕車去福州的周邊地方逛逛。半路上看到一座寺廟,寺名是“知覺寺”,看這廟宇應該是個有年代的古寺了,便順路進去拜拜菩薩保個平安,然后游覽一番。

他在大殿之上上過香后,起身想去后院游覽游覽,剛走出大殿之門,忽然轉頭看見大殿外走廊頂上少了一角,恰好聽寺中僧人給人講這事情,原來前段時間忽然有兩只鶴飛來,筑巢在走廊頂部,但前幾天這里下了一場暴雨,這雨一下就是兩天兩夜,而且是雷電交加,特別恐怖。夜里睡覺之時,忽聽“咔嚓”一聲巨響,也不知道是什么動靜。轉天早上出門才看見,原來是夜里落雷,把走廊頂角擊碎了,鶴巢也沒了。所以自打那以后,就一直沒見過那兩只鶴。

我朋友感到好奇,于是邊游覽邊與那僧人攀談起來。據那僧人稱,這個寺院素來多有白鶴飛臨,聽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師父說過,前些年這寺院外邊的大松樹上曾經飛來過一只鶴筑巢,那白鶴體型俊美,腳長喙尖,似仙物一般。某日,突然有一大蛇蜿蜒而至,那蛇身長幾米有余,個頭甚大,雙目兇狠,滿身蛇鱗泛著綠光,繞著松樹緩緩而上想直入其巢食之。只見那鶴騰空飛起,在空中一邊盤旋一邊悲鳴,直至暮色降下。

圍觀僧人因懼怕被蛇咬到,所以未趕上前哄嚇。見那大蛇還沒有離開松樹附近,那白鶴便遠遠的飛走了。次日早上見其又引兩只鶴一起飛來,飛到松樹附近時,看見那條大蛇盤成一盤正在休息,于是三只鶴振翅俯沖下來圍攻。搏斗之時,那三只鶴發出了“咯楞咯楞”的憤怒之聲以增士氣。鶴群沖到地面上后,或用喙,或用爪攻擊,撕裂那條大蛇,少時便展翅飛起,然后在次沖下,如此反復了很長時間,只見那條大蛇已經被鶴群裂為了三四段,分別散在地上,這時那三只鶴一同飛下,銜起了死蛇后就飛往遠去了。

飛猿

記得以前看電視,古裝劇里經常有服用“燕窩”的情節,只有大戶人家才吃得起,那也不是論盆吃的,器皿很精致,頂多是一小碗。

吃燕窩之事從元代已有,而真正受到重視,還是大明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當時鄭和的遠洋船隊在海上遇到了大風暴,停泊在馬來群島一個荒島處,食物緊缺。無意中發現荒在斷崖峭壁上的燕窩,于是命令部屬采摘,洗凈后用清水燉煮,用以充饑,沒想到幾天之后,船員個個臉色紅潤,中氣充足,于是船隊回國時帶一些獻給明成祖,成祖皇帝龍顏大悅,定為皇家御膳。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記載的數十種“上席菜單”中,名列首位的就是燕窩,據說乾隆幾次下江南,每日清晨,御膳之前,必空腹吃冰糖燕窩粥,而慈禧太后最喜歡的三十多道御膳菜點中,用到燕窩的就有七樣之多,由此可見其珍貴之處。燕窩這東西,當然就是燕子的窩了,但這種燕子并不是在屋檐下筑巢的燕子。屋檐下的屬于“家燕”,古時達觀顯貴們吃的“燕窩”,是由另一種“金絲雨燕”筑成。相傳南方沿海有種雨燕,啄海螺為食,留下筋結為燕巢,它們可以銜巢飛過汪洋大海,疲倦了就用其漂浮在海上歇息,人們通常分季節拾取,據稱服之可得上壽,但數量很少,被視為燕窩中的珍品,非常名貴,在古代是朝廷的貢品。

這類燕窩最為集中之地是海島中的懸巖深洞,洞口掩藏在高不可攀的峭壁上,周圍是滾滾的波濤,上面是藍天白云,那都是人之足力和繩竿難以觸及的所在,身手再矯捷的人也爬不上去。有的采集者就想了個法子,蓄養善解人意的小猿猴,經過反復訓練,做一個小布袋系于猿背,放出去讓它爬樹蹬巖,上下跳躍,剝去燕窩塞在袋中,稱為“飛猿”。

飛猿采集燕窩一般要三五天才能往返,要提前將果子糕餅給它塞在袋中,使它遠出不饑。如果是蠢笨的猿猴,出去攀到燕洞中剝下幾片燕窩即回,回來傾倒布袋一看,燕窩很少,倒是它在路上自己采摘的果子裝了很多,而聰明的猿猴則懂得多摘燕巢,塞滿布袋后速去速回,如此往返數次,采得又快又好,使主人獲利豐厚。但這種通人性的“飛猿”,本身價值也高,往往要數百兩銀子才能買到一只。

天誅

神農架山高林深,自古以來即是人煙少而野獸多。別看人少,籍貫和成分卻很復雜,因為神農架本身就位于三省五縣交界之地,所以當地老鄉中陜鄂川人皆有,主要以打獵、采藥為生,解放后興建林場,大批部隊轉業軍人落戶于此,還有打外地招募來的伐木工人,以及從城里到山區插隊的知青。

人多就容易出事,“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有四個男知青在林場子守夜,剛剛睡下,忽聽一個震雷從半空中落下。頓時把四個人都驚醒了,就見有個火球從頂棚的縫隙里鉆了進來,轉眼就不見了,好像那道雷電正擊在屋頂上,隨后雷聲如炸,一個接著一個,聽聲音都落在屋頂附近,雷火就繞著屋子打轉,四個人嚇得臉都白了,全躲到床底下不敢往外跑。

遇上這種事難免往壞處去想,更容易疑神疑鬼,有人就說:“咱四個人里,肯定有一個人做了壞事,恐怕過不去今天晚上了,好漢做事好漢當,干脆自己走出去讓雷劈了,可別連累了別的兄弟。”

當時就有一個知青哭了,他說:“我家就我一個兒子,老娘有病在身,常年離不開人照顧,所以我瞞著大伙給支書送了兩條紅牡丹香煙,還有幾包義利食品廠生產的巧克力豆,讓他給我搞了一個回城的指標,把本該回城的那個人擠掉了。”

這一開上頭,其余三人也都跟著說了,畢竟人無完人,誰能真正做到問心無愧?但他們無法判斷究竟是誰該遭受天譴,只好決定逐個往外跑,等到最后一個人剛剛跑出來,房屋就被雷電擊中了,屋角崩塌了一大片,磚瓦都被燒得焦煳,房檐里有條搟面杖粗細的大蛇,周身紅紋斑斕。

知青們在山里也聽說過妖物躲避天誅的傳言,這才明白過來是怎么回事,連忙抄起鏟撬上前擊打。誰知那條蛇斷成數節之后,竟像蚯蚓一般,每節都有知覺,還能分別爬行,聚攏起來又成一體,他們只好用火去燒,卻意外引起了山火,火借風勢,越燒越大,幾乎將整個“3號林場”全部焚毀。

深山老林里稀奇古怪的生物很多,據當地人說,還真有種“千腳蛇”,別稱“碎蛇”,分開為蟲,合則為蛇,但從來沒人抓到過活的,死的也沒有。有人認為碎蛇的真身,也許是那山里某種體型巨大的蚯蚓,不過蚯蚓又怎么能夠在斷開之后重新復合呢?看來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河县| 社旗县| 安宁市| 屏南县| 陆川县| 古丈县| 稷山县| 镇宁| 巫溪县| 松原市| 金秀| 永和县| 五莲县| 三江| 阿克| 新建县| 剑阁县| 石狮市| 乡宁县| 邮箱| 茂名市| 泰宁县| 五家渠市| 万山特区| 永泰县| 平泉县| 营山县| 大方县| 庆云县| 牡丹江市| 五峰| 永城市| 台东县| 茶陵县| 固镇县| 稻城县| 公安县| 肃南| 青州市| 灵山县| 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