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足:改變人類未來的4大力量
- (美)彼得·戴曼迪斯 史蒂芬·科特勒
- 1945字
- 2018-12-31 23:57:01
前言 黎明前的曙光
歷史的視野
這是一個動蕩的年代??焖贋g覽一下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就足以讓任何人緊張萬分。近來,各種形式的媒體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讓人很難忘記那些頭條新聞所傳達的信息。而且更糟糕的是,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塑造成的人類大腦,早就變得對所有潛在危險都特別敏感。在本書后面的章節中,我們將會探討這種悲劇性的組合對人類的感知能力造成的深層影響。確實,這種組合扼殺了人類接收好消息的能力。
對于我們來說,這種情況構成了一個特別的挑戰,因為我們想通過《富足》這本書給讀者傳遞一些好消息。本書的核心任務是,逐一考察各種確鑿的事實、科學、技術,以及正在迅速改變整個世界的社會趨勢和經濟力量。當然,我們不會天真地以為一切將會一帆風順,途中不會碰到任何障礙。我們十分清楚,肯定會經歷許多激烈動蕩的時刻:經濟崩潰、自然災害、恐怖襲擊……在發生這些事件的時候,高談闊論“富足”這個概念似乎顯得太不著邊際、太不合時宜,甚至可能會讓人覺得荒謬。但是,只要稍稍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發現,盡管有順境,也有逆境,但是人類畢竟一直走在前進的道路上。
20世紀,我們不僅見證了令人驚喜的進步,也目睹了無法言表的悲劇。1918年,流行性感冒演變成了一場瘟疫,導致5000萬人奔赴黃泉;第二次世界大戰則奪走了6000萬人的生命。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世界各地還發生了無數次海嘯、颶風、地震、火災、水災和蝗災。然而,盡管風雨飄搖,嬰兒死亡率卻在這個時期下降了90%以上,產婦死亡率更是下降了99%。同一時期,從總體上說,人類的預期壽命也足足增加了一倍。在過去的20年內,美國雖然經歷了許多次巨大的經濟動蕩,但是今天,即使是最貧窮的美國人也擁有電話、電視和抽水馬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算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富豪,也不敢奢望這三件奢侈品。事實上,讀者很快就會發現,所有衡量指標都表明,生活品質在20世紀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因此,盡管在未來的前進道路上肯定還會出現無數足以令人心碎的悲慘事件,盡管各種媒體上還會繼續充斥著令人驚恐不安的頭條新聞,但是,全世界民眾的生活水平仍然還會持續改進。這就是本書將要闡明的核心觀點。
為什么你應該關心
這是一本闡述如何提高全球民眾生活水平的書。全球范圍內,最迫切需要提高生活水平的地方,是發展中國家。因此,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生活在發達國家的美國人,為什么應該關心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呢?說到底,美國自己也正面臨著許多重大的難題。例如,無論是失業率還是房屋止贖率,都在不斷飆升。暫且撇開人道主義的因素不論,我們是不是真的應該把時間、精力花在這個事業上——為邁向一個全球富足時代而努力?
答案非常簡單:是的,應該。人類早就揮別了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在今天的世界里,在“別處”發生的事情,也會對“這里”產生影響。流行性疾病根本不會“尊重”國與國之間的邊界,恐怖組織的活動更是遍及全球,而人口“過?!币彩且粋€與所有人都有關系的問題。那么,什么才是解決所有這些問題的最佳方法呢?答案同樣非常簡單:提高全球民眾的生活水平。如果一個國家越富裕,民眾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健康,那么這個國家內部出現暴力沖突、社會陷入動蕩不安的概率就越低,這個國家的社會動蕩殃及鄰近國家的可能性也就越低。在這種國家內,由于政府穩定有力,即使發生了某種傳染性疾病,也能夠在它擴展為全球性的傳染病之前把它控制好、消滅掉。此外,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生活品質和人口增長率是直接相關的——生活品質得到提升后,嬰兒出生率便會下降。因此,我們要強調的要點是:在今天這個“超鏈接化”的世界里,解決好任何一個地方的問題,也就等于解決了所有地方的問題。
再者,人類所擁有的應對重大挑戰的最重要工具,正是心靈。現在,信息通信革命正迅速蔓延到全球。在未來的8年內,活躍在網絡上的人口將新增30億,這些人都會參與全球對話,并為全球經濟做出貢獻。在過去,我們是無法接觸到他們的想法的;在未來,他們的想法將會帶來無數能夠造福全人類的新發現、新產品和新發明。
兩個心靈的結晶
本書的兩位作者彼得·戴曼迪斯和史蒂芬·科特勒相識于2000年。當時,科特勒為《智族》雜志(GQ)撰寫了一篇文章,主題就是X大獎。戴曼迪斯非常贊賞科特勒的寫作風格,便向科特勒提出了一個建議——共同撰寫一本有關“富足”概念的著作。戴曼迪斯在創辦和管理X大獎基金會(X Prize Foundation)、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的過程中,以及在研究創新及指數型增長技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關于富足的理念。而科特勒也早已有了類似的想法,在本書中,科特勒為讀者提供了他在神經科學、心理學、科技、教育、能源、環境等領域的獨特觀點和專業知識。這本書是彼得·戴曼迪斯和史蒂芬·科特勒同心協力完成的,對于書中的所有思想和內容,兩人都做出了同樣重要的貢獻。
彼得·戴曼迪斯
史蒂芬·科特勒